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82KB ,
资源ID:823354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335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docx

1、江苏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定居)。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2、曲辕犁。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

3、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3)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三、古代水利: 1.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上,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郑国渠: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所建。2.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水力风车。四、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

5、本模式。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五、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从主要耕作方式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进行精耕细作2、从农业经营方式方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3、从生产的规模方面: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4、从生产的目的方面: 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5、从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

7、成相应变化。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1.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2.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3.优缺点: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官营手工业的三大部门高超的冶金

8、技术1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两汉:炒钢技术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3东汉瓷器的生产成熟的青瓷。4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5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6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

9、蚕织绸的国家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1 个体家庭:主要自身消费,少数投入市场。2 民营:两宋以后,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来自民营手工业。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5历史悠久。一、先秦商业产生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

10、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城市繁荣

11、: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四、宋元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海外贸易发达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

12、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五、明清商业缓慢发展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有关市的发展:(1)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2)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

13、心;(3)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 也较完备;(4)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2推行的目的:(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3明清两代“重农抑

14、商”政策的具体表现(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2“海禁”的表现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

15、外贸易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 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一)必要性(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

16、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二、过程1、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2、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3、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4、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5、15191522年

17、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世界:(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2、对欧洲:(1)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3)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被称为“

18、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一、荷兰1、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2、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3)探索新的航路。(4)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

19、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3、结果:17世纪成为“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二、英国1、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2、过程(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3)英荷战争: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

20、由英国船只载运)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三、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1、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

22、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和主要原因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3、提高了织布速度的发明创造是: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4、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5、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6、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7、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

23、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兴起的条件: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

2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推动了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三、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5、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5)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评价: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了经济

26、权力之后开始涉足国家的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一、自然经济的解体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3过程:“纺”“织”分离,(标志)“耕”“织”分离。4影响: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劳动力和市场)二、洋务运动1背景:面临内

27、忧外患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活动: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8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28、贻来牟机器磨坊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

29、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知识要点归纳: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曲折发展较快发展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1全国的基本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萎缩抗战胜利后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2美国商品的排挤3官僚资本的排挤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