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84.36KB ,
资源ID:82322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322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道德英国人如何教育孩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道德英国人如何教育孩子.docx

1、道德英国人如何教育孩子英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2009-7-24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

2、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泽东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

3、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输赢,但更要享受过程

4、老师并不是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结果;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国的中国移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也不时髦。 不要妨碍别人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

5、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 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就拿交规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一部英国交规,处处体现着这个并没有明说的道理。 允许父母体罚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

6、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

7、。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待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国人的眼睛里,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都无关。他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带孩子到农场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园。即使像蚂蚁这样的小生命,即使在

8、夏天厨房爬满了蚂蚁的时候,他们的妈妈一边消灭蚂蚁,一边告诫他们的孩子,绝对不能玩弄蚂蚁,不能让它们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两个就可以了,这样其他的蚂蚁会发出警报,让其他的同伴不要到这里来了,或者把蚂蚁捉到小瓶子里,然后拿到花园去放生。 有次孩子们养的金鱼巴里死了,对一条养了快三年的金鱼来说确实不容易了,每天欣赏摇滚乐能活那么久也该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妈妈让他们打电话告诉正在上班的爸爸这个坏消息,第二天还在附近的教堂举办了个简短的葬礼。上周,安格斯居然还夸张地做了个噩梦,说梦到巴里了,妈妈对他们解释说,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巴里活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爱它。 我不知道孩子们能明白多少,不过,至少我

9、知道这样的教育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傻得可爱,却并没有错。 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 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亚福格一样,是个一板一眼、严格遵守规则的英国绅士。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英国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规蹈矩的。其实,现代的英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和坚忍的性格,他们深知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 英国父母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险,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今后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备。 英国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娇宠于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别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

10、时候,家长就会放手让孩子尝试去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整理房间等为自我服务的事情。英国的私家车的拥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轿车,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学。但是,英国的家长们很少会开车接送孩子,他们都是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学校。 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残疾人和孕妇都会主动让座,但是,他们唯独不会给孩子让座,英国人认为孩子是需要锻炼的,应该鼓励孩子独立。 英国的家庭教育 不论中国孩子、英国孩子,一日三餐总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吃饭么,又有什么好说的。可别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学问呢。 进餐能力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

11、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对待偏食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进餐礼仪 学习用餐礼仪,英国孩子一般2岁时就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4岁时就学会用餐时所用礼仪了。 进餐前后 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

12、5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放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又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环保意识 重视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该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时,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感受英国 张文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美国教改重要一环:品德教育 2005-5-18 在过去年或更多

13、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美国公立学校多半取消了正规的品德教育;但由于全国性的品性危机,全国各地的许多学区已恢复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联合会认为,利用以下项基本原则可以最有效地完成品德教育:、首先,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成为道德方面的行为榜样。第二,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提倡诚实、有责任感、尊重他人和勤奋等核心道德标准。第三,学校必须成为友善而且互相关心的集体,逐步成为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所追求的文明、友好而公正的社会的缩影。第四,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日常交往中,必须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机会运用责任感和公正等道德标准。第五,有效的品德教育包括学习方面的高标准,要求所有学生确定高目标,为达到目标刻苦学习,

14、并在困难面前锲而不舍。第六,教师应该通过语言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学科讲授核心道德标准;并通过阅读、写作和讨论促使学生进行道德思考。第七,教师应该实行道德管束,通过制订并执行规定使学生讲道理、尊重他人。第八,每所学校都必须对品德教育和学习方面的进步进行评估。第九,校长及全体教员都应利用总的学校环境来维护并扩展课堂上教的价值观。第十,父母、教会、企业,甚至所有成年人都应加入进来,成为品性培养的正式伙伴。 品德教育是解决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办法之一。因此,应尽快在美国的每一所学校实行品德教育,作为任何真正有效的教育改革运动的一部分。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

15、的潜在威胁。如果从我们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才华横溢但不诚实、丰富的知识但不关心他人、有极丰富的创造性思维但没有责任心,那么美国也不会强大。马丁路德金说得好:“知识加上品性这就是真正的教育的目标。”美国学校德育初探 2005-5-17 美国社会长期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和一种生活哲学。但美国也为这种个人主义的泛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吸毒、酗酒、暴力、犯罪、性乱等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美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改革教育,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否则的话会危急及社会的稳定。 自7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大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认真实践,在其大中学校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格

16、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在学校普遍开设了德育、历史以及公民学类课程,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美国自80年代末废除了学校的体罚制度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量,以“培养学生个性必要的各种道德品行”。 (二)学校德育突出爱国主义内容。几乎所有的中学每天都有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美国还利用其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向大中学生无孔不入地强化美国文化传统的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设立专门机构,对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进行引导。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位副校长主管此项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咨询、指导与帮助。 (四)组

17、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社团,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80年代,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参加社区服务作为一项毕业要求。这些活动既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又促进了社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因而受到政府、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心。试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 2005-5-15 日本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不但确立了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同时注重通过德育的独立课程、社会学科课程、特别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道德教育,形成了一个道德教育的综合体系,从各个角度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一简介和分析。 一、道德教育独立课程的目标和实践 日本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18、课程是1958年开始设立的,每周一课时,称为道德教育独立课程。这一课程的目标几经修改,但其根本精髓是一贯的,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即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符合日本人价值体系的态度、习惯、行为方式,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德育学习指导大纲中,规定小学阶段要学习下列六个领域的德育项目:(1)秩序、纪律、合作、深思熟虑、礼节;(2)吃苦耐劳、勤劳、有更高目标;(3)自由、正义、公正、权利、义务、信赖、信念;(4)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家庭、学校、国家及世界的一个成员;(5)热爱大自然、走近大自然;(6)对人类各种活动具有理性、科学性的研究兴趣。中学道德教育除上述诸项道德外,着重要求培养自

19、觉、自主的精神,学会处理和把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丰富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意识。道德教育独立课程没有教材,一般由班主任任教,利用道德教育专用的教学电视录像带和其它一些辅助材料,让学生就许多道德概念与规范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灵活组织教学。德育学习指导大纲鼓励教师结合本校、本班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学,调查学生最严惩的道德问题,确定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德育课堂上,日本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孝道、服从长辈、效忠国家已不再是流行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日常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接触的一些实践问题。在方法上不再是单纯的讲解教义和灌输,而是加强了讨论。一位美国教育学家在亲自观摩了多节德育课教学

20、后评论日本小学德育的教育时指出:我以为我们要听的课是沉闷的儒学的忠国孝道,大出所料,课一开始,一个小学生上前打开电视,学生看了十五分钟的短剧,而后教师和学生展开讨论,努力找出包含在剧中的道德含义和启示。每周课上所看短剧的内容都不相同,但其中并不包含政治主题,主要强调一些日常基本问题,如生命的价值,打架的愚蠢、友谊的重要、老年人的问题等等。实际上短剧并不传达特别的信息,道德启示是通过接下来师生的讨论对话产生的。 初中道德教育独立课程比之小学内容更加丰富深刻。初中生处在“过渡期”正在经历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不稳定,渴望独立,反权威,思想和行为不平衡,易受伙伴影响。教师把道德教育独立课程做为

21、指导学生顺利通过“过渡期”,形成健康的心理模式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大大减少了讲授道理的时间,加强了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力图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找出学生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何看待同学中存在的以大期小、以强凌弱的现象,怎样鼓励和帮助后进同学,怎样消除残疾同学与其他同学的隔膜,如何增强集体荣誉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等等。在道德教育独立课程中,都除了引导学生对自己亲自体验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认识外,还注意通过情感教育,精心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材料,灌输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不易经历的道德价值观念,以较为全面、深刻地实现德育目标的要求。 二、渗透于各社会学科的道德教育

22、 在日本的教育改革中,社会学科课程趋向专门化,除小学社会学科仍是一门综合课程外,初中、高中的课程已有明确分科。虽然德育课程从社会学科中分离出去,但是德育的教育却渗透在各门社会学科之中。小学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第一年开始教学生认识从事与学校和家庭有关工作的人,接下来认识附近工厂、农村从事各种工作的人。通过对学校所在地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通讯机构、交通运输系统等部门功能的认识,使学生对他们所在社区的主要特点有较深刻的了解。到六年级毕业,通过社会学科综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国家历史、自然资源问题、日本和其它国家的经济关系等。讲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进行了道德观念的教育。比如,主张人

23、人平等的价值观得到了强调。教科书讲述日本各种不同的工作及其相互关系,强调各种工作都是社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这种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班集体中相互尊重形成风气,期望这种风气和由此形成的习惯也会带到学生的成年生活中去。 在初中阶段,社会学科分为地理、历史、公民三门独立的课程。这三门课程向学生讲授了广泛的知识,同时,也将更深一层的道德教育贯穿其中。例如在公民课中,学生学习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民主政府、组织机构、管理问题;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工业结构等等,同时也学习了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以下六门社会

24、学科课程:政治与经济、伦理、地理、日本史、世界史、现代社会。其中“现代社会”是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包括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例如: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能源、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关系、社会福利、民主、世界和平、传统与文化等等。在高中阶段还要求这生再学习包括伦理学在内的23门社会学科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国民、爱国家的教育;在认识自己作用的同时,认识与同伴协作的重要;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感和团体意识;培养忍让、顺从的品德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上等级森严的竞争性强的集团化环境。 三、特别活动养成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这里所说的特别活动,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活动,包括全校

25、性的庆典活动、演讲活动、学生会活动、学生参加的文化性、体育性、生产性俱乐部活动、课外学习室活动、班集体活动等。组织特别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的全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统一,达到完善学生人格、养成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目的。 在特别活动的诸种活动形式中,班集体建设和班集体活动作用尤为突出。班集体要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教师的责任首先要使自己的班级成为一个有秩序的集体,教师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在教室中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精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课,通过纪律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

26、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有广泛、多方面的接触,特别是小学班主任老师讲授包括音乐、体育课在内的一切课程。这样在一个班级中,不仅学生之间,而且学生和教师之间都非常熟悉。教师每年一次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以深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整个班级的素质。 学生们在班集体中担任各种社会生活角色,例如,学生会代表、图书馆助理员、教室清洁值日生、午餐负责人等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面对各种道德难题,巩固和发展已有的道德观念。在日本中小学中,非常重视集体活动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军占领时期,曾经一度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突出个体发展的观点,提

27、倡“个人主义”、“个性自由”。这种观点有悖于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日本中小学校最终将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作为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明确了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受到培养和训练是日本学校的主要优势和特点;集体活动是学生所学道德原则的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个人特点要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机会的交往得到实现等观点。 从以上日本中小学班集体建设、集体观念的培养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活动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功能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通过三个途径:道德教育独立课程、社会学科课程和特别活动得以实现

28、。其中以道德教育独立课程为核心,作为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课程少作用大,是对其它一切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活动的补充、深化和综合;各社会学科课程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又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基础;独立活动使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统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完整的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师海玲香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005-5-14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教育 香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具体课程,而通过渗透的方法进行,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注重向学生宣传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鼓励学生把升学作为

29、向上流动的手段。就具体的内容和做法上,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和“价值澄清”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隐蔽性强、殖民性明显的民主政治教育 在香港存在着一种与其殖民社会相适应的特殊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以精英统治为导向,以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为手段,以阉割教学课程为方法的奴化教育。()以“民主”、“自由”为幌子,宣扬与香港经济形式相一致的、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特色的政治思想。、突出个人与社会协调注重能力培养的公民教育 年月,香港教育署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种既将个人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指引主张不单独设立科目,而采用渗透方法实施公民

30、教育。为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制定了从幼稚园至高中各个学龄阶段的教育大纲,并规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和范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德教育 香港学校的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品德教育却保留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香港学校的品德教育主要通过伦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如在小学的社会科课程中就通过“认识自己”、“家庭”、“学校”、“我们的社区”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实践证明,这种由及远、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颇有成效。民族复兴需要民族精神 2011-12-27 民族复兴需要民族人才,但更需要民族精神。什么叫民族精神?笔者认为就是为维护和发展民族利益而奋斗

31、的精神,具体而言就是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省、民族自强精神。民族复兴为什么需要民族精神?是因为没有民族自尊精神,就没有民族复兴的动力;没有民族自信精神,就没有民族复兴的信心;没有民族自省精神,就没有民族复兴的理性;没有民族自强精神,就没有民族复兴的行动,总而言之,民族精神的作用,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远基本上已形成共识: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是一个危险的国家。网上最近在热议国人新一波移民潮,说各界精英正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住权或国籍,并拿出了比例惊人的数据佐证。公正地说,移民是国人的权利,移民的理由也多种多样,不好妄论是非,但有一点是可以议论的:移民既然已经到了“潮”的程度,

32、则显示了一个阴沉的信息:不少同胞对民族、至少对国家失去了自信。这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而言,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无疑,移民潮的涌动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国内经济社会还存在许多问题,法制环境欠佳、城乡污染严重、贫富差距越拉远大、教育水平不高、贪污腐败严重、食品安全堪忧等等,但因此就引发移民潮,值得深思: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历史,任何时代的社会问题、百姓苦难都比当代严重、深重得多,但国人的民族精神一直根深蒂固,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道德。无庸讳言,今天的中国,尽管我们坚信民族精神仍然是社会的主旋律,但民族精神在不断淡化,民族血性在不断流失。移民潮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淡化和流失的信号,但一些没有能力或不打算“移民”、留守国内的国民身上,又能找到多少民族精神和血性呢?笔者从小就崇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热血儿郎,今天重温他们的慷慨激昂,热血仍然往上升腾: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说:“在侵略者面前低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