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3.44KB ,
资源ID:822131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213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docx

1、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篇一: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

2、马的处所。、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

3、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食:同“饲”,喂养。、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尽

4、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

5、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

6、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

7、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

8、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9、。(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10、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

11、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

12、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相关故事: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马说赏析(吴小如)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

13、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

14、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

15、,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

16、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

17、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

18、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

19、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篇二: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世称“韩昌黎”“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和, 并称 “”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20、,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辱:辱没,受屈辱。只 :同“只”,只是。6 故:因此 7 故

21、虽有名马: 故:所以。虽:即使。8 于:在。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0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枥:马棚、马厩 11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以:凭借 称:著称 12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13一食:吃一顿。食,吃。14 或:有时,或许 15 能:可以 16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9 其:指千里马,代词。20 是:这样,指示代词。21 能:才能。22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3 且:犹,尚且。24 欲:想要。25 等:等同,一样。26 不可得:做不到。27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8 安:

22、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9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30 之:代词,指千里马。31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 32 道:正确的方法。33 食之:食,通“饲”,喂。34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35 材:通“ 才 ”,才能。36 鸣:马叫, 37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8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9 临:靠近. 40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41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42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43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44 知:懂得。45 美

23、:才能,长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4)祗:通“只”,只是。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 今义:或者。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

24、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策: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

25、: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

26、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

27、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据

28、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4.点明中心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主题归纳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理解式默写常考题型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9、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30、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文体介绍 , “说”,是古代用以

31、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世称韩愈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四十卷,十卷,等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