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含答案A新颖别致,引人入胜。B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C“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D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2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本文安排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 )A由时间到空间顺序。B由空间到时间顺序。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D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判断正误(正
2、确的打“”,错误的打“”)。说明文是通过记叙故事来表现文章中心的。( )说明文同记叙文一样,也要讲究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属于景物描写,目的是为表现物候现象提供典型环境。(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就是物候。( )决定物候现象的是纬度、经度、高下以及古今。( )“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宽”字可解释为“放宽,使松懈”。( ) (二)阅读理解。()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予报农时,选择插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
3、区,也可以利用来辟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嚷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1这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字,请找出来,连同正确的字一起写在下面。_ _ _ _ _ _ _ _2文中写到“此外还有多方面意义”,请用“ ”将作者对此所作的具体说明标出。3文中写到“还可以利用来引种,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其“利用”的是:( )A第一个“利用”是物候学,第二个“利用”的是物候资料。B第一个“利用”是物候资料,第二个“利用”的是物候学。C两个“利用”的都是物候学。D两个“利用”的都是物候资料。4文中最后
4、一句“我国有很大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中,“很多地方”是指:( )A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B许多可以耕种的山区土地。C许多不可以耕种的山区土地。D许多不可以耕种农作物的适应情况的许多方面。5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B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C物候学的研究除了“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之外,所有的“多方面的意义”。D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森林能起其他植被及工程措施替代不了的护土保水作用。它通过树冠、树干和枝叶 (甲) (缓解、缓和)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减少砂土流失;又因森林
5、植被的残落物和林木的庞大根系,使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落在林地的雨水能迅速下渗贮存起来。据统计,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到1米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至2000立方米。这样,每2000公顷森林的贮水量,至少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从这个意义上,人们称森林为“绿色水库”。值得强调的是,森林在特大暴雨中还能起削弱洪峰 (乙) (缓解、缓和)险情的作用。1975年河南驻马店地区的洪汝河、沙颖河和唐白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3天内降水量达800至1000毫米,使板桥和石漫滩两座水库大坝决口,造成了极大灾难;而同一条件下的薄山、东风两水库,却经受住了洪峰的冲击,没有出现险情。据事后调查,认
6、为水库的失事与否,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密切相关。那两座失事水库上游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0,而安然无恙的两座水库上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正因为如此,前两座水库每年因在暴雨淤积的泥沙最高可达40厘米,使库容日减,终于ning成大灾。从中可以看出,森林在消除水患方面的重要作用。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ning_成大灾。2联系上下文意思,从括号内的词语选择一个填入横线: 甲 (缓解、缓和) 乙 (缓解、缓和)3解释:“库容日减”在文中意思是_ _4第段中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里列数字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 _。5第段中“同一条件”指的是_ _。6第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_ 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
7、 。7这篇短文说明了_ _。大自然的语言练习测试一习题答案提示:(一) 1D 2C 3(二)()1予预;插播;辟避;嚷壤2第3句 3D 4D 5D()1酿 2缓和 缓解3水库的容量一天天减少4森林土壤含水能力很强5三天内降雨量达8001000毫米6作比较 突出水库失事与否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7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消除水患的作用。2019-2020年八年级上册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含答案)一、为加点字注音。簌簌( ) 农谚( ) 亚热带( ) 连翘( )济南( ) 悬殊( ) 风雪载途( )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2)准
8、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载途:(3)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三、下列加点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能)避免。答: (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高处)气温反比低处高。答: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动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答: 四、阅读文段,完成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
9、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大意。答: (2)在文中用曲线画出对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的三句话。(3)划分层次。 (4)第句用了_ _的修辞手法。(5)句是按照_顺序进行写作的。其语言标志有_ (6)第句中“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一短语可否去掉?为什么?答: (7)请举出本段文字中“大自然的语言”。答: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
10、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运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 2找出两组互为反义的词语。 ; 。3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三层。4概括什么是物候
11、,什么是物候学。(1)物候:_ _。(2)物候学:_ _。5物候学的研究对象是:_ _。6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7上面两段文字有两个时间词语表示时间的跨度,找出来,说说这两个时间词语表明了什么?答:_ _。8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 _。9第二段中的“这些”指代什么?答:_ _。10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下定义 B列数字C作比较 D举例子大自然的语言练习测试一答案:一、略。二、(1)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2)遍地(3)动作
12、轻快的样子。三、不好。(1)因为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因为并非高处都如此。(3)因为进行物候观测时利用的物候不只是动物,还有植物。四、(1)介绍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冰雪融化;草本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4)拟人,对偶。(5)时间;“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6)不可以;因为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并非在地球上所有地方都如此,所以要给予严格的地域性限制。(7)冰雪融化、草本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叶黄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五、第1题考查句意。答案: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13、点拨:据是凭借、依据的意思。第2题考查反义词。答案:荣 枯、去 来。第3题考查给段落分层。答案: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第4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概括出物候、物候学的内容。答案: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第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答案: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6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体味。答案:D。点拨:“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语言:是指对“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
14、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第7题答案:时间词语。几千年来、到了近代,表明: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对物候现象的总结和发展的过程。第8题考查修辞知识。答案:拟人。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第9题答案:这些指代的题: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点拨:“这些自然现象”一句在结构上是承接上文。故“这些”指代的是上文的自然现象。第10题考查说明方法。答案:A、D。大自然的语言综合创新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物候观察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
15、掌握。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农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 课文体载是_ _。2第一小节的首句中“活的仪器”的引号属于( )A特定称谓; B表示强调; C表示否定; D表示引用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6、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 B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C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D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句中“对于”和“在”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词性相同,均为介词; B词性不同,“对于”为介词,“在”是动词;C词性相同,同为动词; D词性不同,“对于”为动词,“在”为介词;5第二小节运用的说明方式是( )A平实说明; B生动说明。6第2小节所举事例从反面说明 。二、阅读理解导引训练。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雨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
17、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的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1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答:_ _。2本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答:_ _。3“高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_ _。4指出“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气候条件、高度、原理、现象及利用这一现象的成果。答:_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高度上?”答:_ _。6“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
18、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_ _。7对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B/C/ D/三、课外阅读题。(1)飓风,这个名字是根据古代印第安人的雷神来命名的,意思是“风暴之神”。飓风大多发生在西经25度以西,北纬8度至30度之间的大西洋。最早( )时,只是热带海洋上空的一股低压带,暖空气向那里汇流聚集,不断上升,巨大的气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凝成云和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这股气流上升得更快。科学家估计,飓风从海洋中和空气中所卷走的水达25万吨。这些水在一天里由冷凝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级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
19、热的空气上升越来越快时,新的空气不断聚集在风暴中心,就这样,飓风变成速度更猛烈的风。(2)飓风吹到海岸时,隆隆雷声响成一片,狂风卷起滔天巨浪,猛烈扑过来,冲走了房屋、船只、树木,也卷走了仓惶逃生的人。洪水泛滥,陆地尽成泽国。无怪印第安人要称他“魔神”和“恶神”了。1780年9月,飓风袭击巴巴多斯岛时,这个岛上城市、乡村、被夷为平地、石堡被破坏,重炮被刮到几十米以外。在圣卢西亚停泊的大船被掀落到一所市立医院里,四十多艘舰船葬身海底,连同大洋上被击毁的船只,总计在400艘以上。1969年命名为“卡来拉”的飓风,是美国最猛烈的暴风,造成256人死亡,财产损失达15亿美元。(3)飓风等热带风暴给人类带
20、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气象卫星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热带风暴,日本、印度、东南亚和美东南部,总降水量就将减少四分之一。一般在全速中前进的热带风暴,一天之内可能放出相当于400颗2000万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可见它左右着地球上的热平衡。如果没有热带风暴将热带地区的热量驱散,热带将变得更热;同时,两极地区会变得更加寒冷,而温带地区因雨量减少,郁郁葱葱的景色将会改观。1第(1)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是( )A产生 B形成 C孕育 D酝酿2第(1)段中“风暴之神”加引号表示( )A直接引用 B突出强调 C比喻说明 D特殊舍义3第(1)段中的“这些水”是指_ _。4第(1)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
21、 _。5第(2)段画线句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 _;运用的修辞方法 。6概括第(3)段内容最正确的一项是( )A热带风暴能左右地球上的热平衡。B全速前进中的热带风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能给人类带来益处。C热带风暴既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又给人类带来有利的一面。D热带风暴能改善地球的气候,平衡生态环境。7给本文拟个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飓风 B热带风暴C风暴之神 D最猛烈的暴风大自然的语言综合创新练习题练习答案及点拨:一、课内阅读考查。第1题考查,文件知识。答案: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第2题考查标点知识。答案:B表示强调。第3题考查说明方法。答案:C。第4题考查词性的有关知识。答案:B,“对于”用
22、在名词“农业”的前面起修饰作用。“在”通常用作介词,在这一句中用作动词,表示存在。第5题考查说明方式:答案:A。点拨:区分说明方式与说明方法之不同。第6题答案: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二、这道阅读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段落层次及词句含义等。第1题考查说明顺序。点拨: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是为了把事物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讲明白,因此一篇文章(段)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的内容决定的。在回答这道问题之前,应当先把这段文字的内容读懂、理清句与句之联关系再去答题。答案:从一般到特殊。第2题考查说明方法。说明及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讲明白,说明方法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
23、服务的。分析说明方法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去认真解答。答案: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第3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答案:同一区域的不同高度。第4题考查句子含义。答案:季节:秋冬之交。气候条件:天气晴朗的空中。高度:在一定高度下。原理: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向低处流。现象:山脚有霜而山腰反而无霜。成果:华南丘陵区引秋热带作物成功。第5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点拨:分析说明文中运用得准确的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弄清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看这个词或短语,如果是起修饰作用的,看它修饰了哪个中心语,为什么要用这个修饰词,这道题考查的“在一定高度上”是指一个特定的高度。答案:说明是在特定的高度,并非所有高处都如此。第6题考查句子含义:答案:高处气温低。第7题考查划分段落层次、答案C。点拨:第一句总说、后面是具本说明。三、综合考查阅读分析说明文的能力。1答案:C。点拨:注意区分所给四个备选词语的意思及差异。2答案:B。3答案:飓风从海洋和空气中卷走的水。4答案:列数字、作比较。点拨:作比较“这些水这一天里由冷凝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级核弹爆炸的能量。”5举例子、排比。6C。7C。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