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3.68KB ,
资源ID:81999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999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施蛰存《将军底头》的内在性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施蛰存《将军底头》的内在性问题.docx

1、施蛰存将军底头的内在性问题施蛰存将军底头的内在性问题一、绪论柄谷行人在他富有启发性的着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曾提到内在性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观察日本文学现代性形构的一个坐标。根据柄谷行人的说法,所谓内在性,是指内在自我、内在意识的存在,它随着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并意识到其存在而展开。1 借着考察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文学的整个发展趋势,柄谷行人提出日本现代文学内在性的形构跟当时的言文一致运动、语音中心语言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他并认为,内在性并非早已存在,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的调解而构成。 换言之,内在性是一种论述效应,由一套特定论述方式所产生。就笔者看来,柄谷行人关于内在性的重要观点,对我们

2、重塑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形成与发展极有参考价值。若果承认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已逐步走向现代之路,那么,有关现代性的问题即不能回避。汪晖在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一文中,在唐弢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思考现代性的进路。汪晖指出,直线向前进行的时间观、语言上的变革、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个人与外界之间的冲突,以至叙事形式的变迁等各个方面,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特征。 汪晖的文章,提纲挈领地为我们指点了追寻现代步履的线索。近年学者更继续深化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探讨它的多元面向,例如王德威就认为,现代性的生成不能化约为单一进化论,也无从预示其终极结果,而由于走向现代性之路有着极多变量,即使重新排列组合

3、某一种现代性的生成因素,也不能想象完满的再现。 循此,王氏进一步提出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个概念,试图挖掘在不断进步的进化论观念以外所存在着的另一种现代性。在王德威的讨论中,晚清的科幻小说和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以至后来的新感觉派、沈从文、张爱玲的创作,都是外于当时写实主义主流以外的写作尝试,带着某种被压抑的现代性。那么,一般被视为新感觉派一员的施蛰存,他的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又是怎样的呢?若加入柄谷行人的观点作为参照,我们又是否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当然,内在性并非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唯一进路,但从这一角度切入,应有助加深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并把握施蛰存小说现代性的其中一个侧面。若细心考察中

4、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它在五四之初,早已触碰到有关内在自我 / 内在意识的问题。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倡用白话文写作,反对继续使用不能上口的、已经死去了的文言文作为现代人的书面语。这个颠覆传统的观点背后,假设了在传统形式写作中 ,言与文存在着极大的分裂。正是从这个假设出发,新文学运动的提倡者才能高呼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发起中国本土的言文一致运动。提倡白话文、汉语拼音化,甚至废弃方块字,这些举措都反映了他们意欲将言和文重新结合。透过使言文一致,他们认为人们就可以脱离旧文学形式的约制,用靠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直接抒写内心所感,从而达到解放思想的目标。事实上,新文学运动我手写我口这个口号的意义是双

5、重的:它除了反映着重新结合日常语言与文字的时代要求,更意味着一个具有表达需要的现代自我经已在白话文运动中逐渐形成。众所周知,表现自我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从这个主题出发,五四作家创作了不少意在表现自我、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徐志摩浓得化不开的新诗、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还是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都是五四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主题的产物。正如前文指出,意识到自我声音的存在,是内在性出现的标记。在作者发现自己心中有话要说,并把它写出来的一刻,内在自我经已成形。故此,就这点来说,中国现代文学表现自我的主题与其内在性形构,是一体两面的。不过,基于文体性质不同,考察小说、散文、诗歌的内在性时

6、,或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散文和诗历来被认为是作者的个性的直接表现,其内在性比较容易在文本层面上观察得到,至于小说方面的问题则比较复杂。由于小说以情节和人物构成,作者不能直抒胸臆,谈小说的内在性或要从人物入手。现代小说的其中一个特征,是着重人物心理的刻划,而非追求情节的曲折。这个特征与内在性的出现是紧密连系着的。欧洲十九世纪的心理小说,一般被视为现代意义的小说,它不像以往的小说那样,把心理描写当作故事情节的陪补,而是成为了与情节的展开密切相关的内在成分,甚至是情节发展的依据。 因为受到西方小说的影响,大部份五四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划甚为注重。甫发表即轰动现代文坛的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整篇小说的推进都倚

7、赖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伪源头, 狂人日记开启了一个独特的写作形式,并首次体现了现代自我的特征。利用白话文及日记体,小说中的狂人,写作并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省悟到自身独异的存在,恰当地体现了柄谷行人所指的内在性。另一方面,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主人公,亦集中地显示了作家对现代自我的形构。郁达夫的小说,一方面接受了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另方面吸收了日本私小说的手法,着意在文学作品中暴露作家自己的心境。10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致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去描写主人

8、公所经历的生活情景,作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采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由于想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了解我内心的苦闷,11 故此他的小说无论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成,主人公都带有作家浓厚的影子。与日本的私小说相似,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透过告白的文学形式,创出一个饱受内心灵肉冲突和苦闷煎熬的主人公,在小说中传达那零余者内在的声音,而这最终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小说内在性的萌芽。从鲁迅和郁达夫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现代小说的内在性已经逐渐发展成形。那么,到了三十年代,内在性的发展又会否有一新局面?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中得到答案。施蛰

9、存,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写作心理分析小说的作家。12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若以题材来区分,大约可分历史故事和现代都市生活两类,分别以将军底头及梅雨之夕为代表。13 两者虽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同样致力于表现内在现实。14 一九九九年,李欧梵在他名作上海摩登中,对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价值,作出了以下的评价:作为一个有创意的作家,施蛰存是一个先锋和领路人,冒险进入人类心理中崭新的内在领域,勇于一瞥非理性的力量。他可能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理论,于小说的现实和超现实景观上去带出性欲暗流的中国现代作家。15李欧梵在这里,恰如其份地给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一个历史的

10、评价。施蛰存在部份小说如将军底头中,放弃了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写法,实验以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来描写内心的可能性。透过引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及采用相应的叙事策略,他尝试为其主人公构作一复杂隐秘的心理迷宫。那么,这种对内心的发现与探索,会否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内在性的拓展具有特别意义?尤有兴味的是,如果施蛰存的小说,真的揭示了人类心理中崭新的内在领域,那么,这个领域是如何在文本中被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条件促使他能够将主人公的内心置于读者的眼前?又或者,文本中这些所谓内在都不过是由叙事机制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借鉴柄谷行人对日本文学内在性的研究,本文尝试以施蛰存代表作品将军底头为例,探讨其心理分析手法与小说内

11、在性的关系。16 选择以故事新编切入内在性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旧题新写往往能见作者新作跟传统经典之乖离,另方面是为了在新与旧的比较中,凸显作者形构人物内在自我的努力。除了红楼梦外,传统小说一般较重视情节的铺排,对人物心理刻划常有不足;虽然不少现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等都曾以现代小说的形式重写传统题材,但这些故事新编在展现人物心理方面却未见特别成功。17 然而,这些原本很可能是离内在性问题最远的旧小说,竟在施蛰存的打造下成为专务展现内在的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在这些故事新编中,我们将会看到施蛰存的小说是如何借用传统小说暧昧的先天性缺陷,塑造出一个个充满张力的内在自我,从而创造出跟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小说主

12、人公;而我们亦将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内在性的发展经已在不知不觉中在施蛰存的手上趋向成熟。以下首先简介将军底头及说明故事新编的文类性质;其次借着考察鲁迅、郭沫若等同期作家故事新编的特点,尝试为施蛰存小说重构一个较具体的历史语境;然后就施蛰存故事新编的心理分析手法与内在性问题作一探讨,以期照见将军底头的独特之处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某个侧面。二、作为故事新编的将军底头在正式进入讨论之前,本节首先简介关于将军底头的背景资料,并对本文采用故事新编来命名将军底头的文类性质的原因加以说明。将军底头,一九三二年由上海新中国书店出版,内收四篇小说,依次为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石秀和阿褴公主。这四篇小说约于一九二九年

13、至一九三一年间写成,并曾于文艺刊物上单独发表。1 根据施蛰存的回忆,这种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我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鸠摩罗什,同时小说月报发表了我的将军底头,这两篇都是运用历史故事写的侧重心理分析的小说,在当时,国内作家中还没有人采取这种创作方法,因而也获得一时的好评。鸠摩罗什的发表,标志着施蛰存小说写作的转向。施蛰存在上海文坛成名甚早,自一九二九年八月出版真正的第一本新文学创作集上元灯后, 他的短篇小说便获得了文坛的注意,如沈从文就曾发表过有关这本小说集的评论。 由于受到读者的好评,于是想写一点更好的作品出来,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 施蛰存开始有意识地运

14、用心理分析手法去写小说,先后完成了鸠摩罗什等一系列心理分析小说,并于一九三二年结集出版。施蛰存的将军底头,论者对它有不同的分类,或谓历史小说, 或谓历史心理小说, 或谓历史题材小说, 或谓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 而施蛰存本人则称之为历史故事。10 其中较为通用的是历史小说。11 然而由于历史小说一词所引起的各种疑问和混淆,在此我将以故事新编一词代替历史小说来命名将军底头所属的文类。正如不少我们常用的概念一样,历史小说其实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我们不妨先看看历史小说一词的定义。一九二六年,郁达夫曾对历史小说下了定义:现在所说的历史小说,是指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着名的事件和人物

15、为骨子,而配以历史的背景的一类小说。12骤眼看来,这定义似乎是再清晰不过的了。然而甚么是一般所承认的历史?历史、小说在事实和虚构之间的平衡,有没有一定的准则?要有多少历史作为骨子或背景才可算作历史小说?关于这些问题,胡适早已于一九一八年在论短篇小说尝试处理,认为最好是能于历史事实之外,造成一些似历史而非历史的事实,写到结果却又不违背历史的事实。13 不过,胡适的说法其实亦非常含混,没有真正解决历史小说概念所造成的疑问。究竟,怎样才可在历史事实之外,另造与之不相违背、似历史而非历史的事实?而我们又如何得知所谓历史的真实记载,没有丝毫虚构的成分?于是,历史小说内蕴的悖论:虚构纪实的混淆,14 始终

16、停留在原地打转。若以这些定义去量度将军底头,我们会发现它并不尽符合以上的标准。将军底头共有四个主人公:鸠摩罗什、花惊定、石秀、阿褴公主,所采的故事原型并不尽数来自历史。水浒传的石秀究竟是否历史人物?将军底头末段,将军的头与身体分开后仍能流泪,是否违背了历史的事实?似乎,若持历史小说去量度将军底头,只会产生更多的混乱。其实,与其纠缠于历史小说虚构 / 纪实混淆的瓜葛中,不如退一步以故事新编来命名将军底头的文类性质。故事新编的重点在于旧题新写,作者把故事重新编造,量度的重点在写作手法,相对于历史小说采用题材作准则,实在较为清晰。此外,以故事新编来命名将军底头所属的文类,亦更能贴合施蛰存创作这类小说

17、的用意。施蛰存自言在写鸠摩罗什时抱有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的想法,15 而这种创新的手法,正是以心理分析的手法,应用旧材料而为新作品。16 跟同期的作家不同,施蛰存写作这类小说,其意不在满足历史的考据癖,亦不为宣传新思想,而是旨在旧题上翻出新花样,重在形式上的实验。17 以此一来,小说的重点在于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而非在于历史小说虚实的比重之上。故此,以故事新编来命名将军底头,应是比历史小说较好的选择。以下为论述上的方便,其它作家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亦一概称之为故事新编。三、中国现代故事新编的发展方向施蛰存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写作故事新编虽为新尝试,但并不表示当时没有其它作家在利用历史故

18、事来旧题新写。三十年代前后,采用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甚为盛行。当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郑振铎、茅盾等人都或多或少地写过这类小说。若要了解施蛰存的将军底头在中国现代故事新编的独特之处,必须将之放回当时脉络以作参照。以下即尝试借本雅明有关故事和小说的讨论,以鲁迅和郭沫若为例,对中国现代故事新编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作一简单的梳理。谈到中国现代文学上的故事新编,鲁迅和郭沫若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中国现代的第一篇的故事新编,其中一个说法是鲁迅一九二二年完成的不周山。18 姑勿论故事新编是否鲁迅首创,他的故事新编,实为五四以来同类小说中最重要的成果。19 同样,郭沫若亦创作了不少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故事新

19、编,在鲁迅完成不周山后的一、两年间,郭沫若先后发表了鹓雏、函谷关等故事新编,在鲁迅故事新编出版后九个月,他又以同样规模出版了历史小说集豕蹄。20本雅明在其一九三六年发表的讲故事的人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小说与所有这类文体的差异在于,它既不来自口语也不参与其中。这使小说与讲故事尤其不同。讲故事的人取材于自己亲历或道听途说的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转化为听故事人的经验。小说家则闭门独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写小说意味着在人生的呈现中把不可言诠和交流之事推向极致。21本雅明认为,小说和故事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体。故事拥有口口相传的传统,产生于群体之中,注重的是讲故事的技艺、听的过程。说故事者在讲演故事

20、时,往往涉入甚深,将自己的经验与口头流传的故事结合起来,夹叙夹议地传授给听故事者。小说则相反,人们可以独自写作,闭门造车。由于倚赖书本作传播工具,不需要现场听众,小说倾向于表达那些不能作口头讲授的经验。正因为文体性质不同,小说家和讲故事的人亦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小说家需要的持续记忆与讲故事的人的短期记忆形成对照。前者致力于一个英雄,一段历程,一场战役;而后者则描述众多散漫的事端。22小说家苦心经营,说故事者随意散漫,本雅明笔下这两种不同的写作人,恰恰点明了鲁迅和郭沫若故事新编的相异之处。事实上,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本雅明所谓的故事文体,至于郭沫若所写的故事新编,则属所谓小说文体。透过考察两人作品

21、的特点,我们将能把握到中国现代故事新编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向。鲁迅说故事式的故事新编,与本雅明所谓的故事十分相似。他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都比较自由散漫,不追求宏大的架构,枝节较多,虽也博采文献,却用古今杂陈、插科打诨的写法,将现代生活细节和语言注入历史故事当中。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鲁迅在故事新编序曾有说明: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23正如鲁迅所言,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24 其故事新编的创作是相当随意的。鲁迅利用拼凑的写法,把旧事乃至新事,毫不顾忌地编织进小说中。25

22、他自如游刃于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兴之所至,更将各种从身边拈来的新闻、传闻轶事、闲话俗话、流行物品和语汇等现代事物,如莎士比亚、OK!、幼儿园、为艺术而艺术、警笛、警棍等,连接到由古书翻译过来的古代故事中,做成一个古今杂陈的奇特混合体。26事实上,所谓故事新编,实际上就是现代人将古代事讲给现代人听,在性质上来说,本来就是一种讲故事的文体。在写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再现 / 重组一些早已存在的传统故事题材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现代的叙述者,问题只在于其位置是显还是隐。而鲁迅,则正正承袭了一直以来讲故事文体的传统,并把它的叙事策略延续到现代小说的写作上。刘玉凯认为,鲁迅油滑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源于民间

23、说书技巧,与说书人的插科打诨、边说边评的说故事技艺有密切的关系。27 他将鲁迅这种叙事方式称为间离叙事法:间离的叙事主要从讲唱文学发展而来。它不像西方现代小说主要再现人物的容貌。而是凭讲故事人的叙述评说,让听者若即若离地感受人物,理解人物。在叙述语言中时而进入角色,作者代替角色说话,时而又跳出来,把角色的秘密告诉给我们读者;讲述故事的人总的来说是评说的地位,与听众处在同一时空之下,有共同的语汇和观点。他经常用今人今调述说古人古调本来也就理所当然了。28在故事新编中,鲁迅透过今人今调的叙事语言及叙述者的不断介入,彰显叙述者的位置,从而拉远叙述者与故事的距离,制造出某种疏离效果,让读者对故事重新加

24、以思考。29 就此而言,这种叙述手法实在与布莱希特史诗式剧场有着相通之处。不过,这样一来,内在性的形构就被堵塞了。间离叙事法所产生的疏离效果,使叙述者与故事人物分离,即使他进入角色,代替他说话,依然未能与之认同,合而为一。故事新编的叙述者,就好比一名戴上面具的演员,在众人面前扮演故事人物,无论如何努力,始终都不能做出逼真的效果。然而,这种逼真,30 却恰恰是建构故事人物内在自我的基础。因为演员要真正地成为角色,人物才能逼真,才能有所谓内心的声音。正是基于这一理由,鲁迅故事新编那些由说书人扮演的、今人今调的古人,实在难以有内在性可言。至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小说式故事新编,则与鲁迅的写法迥然不同。郭

25、沫若尝试将性质本属说故事的故事新编转化为小说式的格局,放弃散漫的写法,透过不断向内挖掘,致力再现一个英雄,一段历程,一场战役,并透过大量独白,为主人公建构一个丰富的内心,展现他的情绪或想法。黄修己认为,郭沫若的故事新编,具有以下的特色:他的这些小说同样注重对现实的讽喻,都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因而也把这些小说称为速写。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郭沫若的小说也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对于历史的故事作了新的解释或翻案。而且往往将历史人物影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对象。31事实上,当时大多数写作故事新编的作家,例如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人,都采取这种写法。他们一方面接受具体历史文献的约制,其角色造型、对话以至场景

26、的设定,声言忠于故事发生的时代;另方面借人物之口传作家之言,批评现实政治或寄托个人心志。这种故事新编,正好与鲁迅的小说形成一个对比。若果说鲁迅讲故事式的故事新编中不避现代的词语,有意暴露出当中现代人的意识,那么这种小说式故事新编则将现代人意识隐藏在现实主义幻象之下。鲁迅与郭沫若的故事新编的其中一个主要分别,在于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假定性的处理方式。与鲁迅相反,郭沫若在重写历史故事时,无意在文本的层次上展示出这是被现代意识诠释过的。相反,他将那现代的声音装扮成古人的声音,以写实的手法,把故事当作真正发生过的古事一样叙述出来,掩盖小说被处理过的痕迹,制造出直接搬演古代事件的幻象。不过,由于某种原

27、因,他的小说常常会给人一种印象,觉得人物不过是作者的化身,正在说话的不是人物,而是现代的作者。正如黄子平所指出,他这种新的解释或翻案陷入了用强加的当代意识杀死古人的局面,全然牺牲古人的历史性,单方面的独白取代了、拒绝了与历史的对话。32 于是,郭沫若故事新编人物的内在自我形构,亦告触礁。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答案是那些大段的独白。郭沫若故事新编的一大特征,是为主人公加插大段的自白。无论是寄托或讽喻,几乎全是通过登场人物之口说出来的。33 独白作为展现人物内在自我的方式,在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中使用得非常成功。然而,若直接用在假设了作者与人物必须分离的故事新编上,便会出现问题。由于郭沫若为人物安排

28、过多的独白,使本是讲故事的故事新编,成为了自叙传小说。这样一来,就能够明白为何他的故事新编的人物,总给人一种很虚假的感觉,因为作者的声音替代了人物的内在声音,也就是说,人物的内在,早被作者侵占了。鲁迅和郭沫若的故事新编,显示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新编正循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端是继承说书人的插科打诨,采取今人今调的手法,揭示说故事的人与历史的距离;另一端是使用现实主义的写法,虽也渗入作者的现代观点,却选择维持小说的假定性。两者在内在性的形构上,都不太成功。那么,在这样的脉络中,施蛰存将军底头的出现又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走上了怎样的道路?四、将军底头与故事新编的内在性问题在鲁迅和郭沫若等人的故

29、事新编之间,施蛰存的将军底头是个独异的存在。它虽像鲁迅讲故事式的故事新编一样,拥有一个说书人模样的叙述者,但却承接了小说式故事新编的传统,在叙事中致力维持小说的假定性。然而,它却没有出现郭沫若那种用强加的当代意识杀死古人的情况,反而在不知不觉间把古人的声音置换成现代人的声音,将现代人的意识更深地植入古人的意识当中。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郁达夫和郭沫若的小说,在五四时期已经呈现出某种内在性的特征,不过,他们那些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在嫁接到故事新编这种形式时,却出现了种种问题。不过,到了施蛰存的手上,说书人的故事新编终透过与心理分析手法结合,完成整个过渡到现代小说的过程。在笔者看来,施蛰存故事新编之所

30、以能在重塑人物方面突破同期小说式故事新编的困局,其关键在于心理分析理论和相应叙述策略之引入。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新编的手法,一方面让作者可以忠于原着,但另方面又扩阔了他想象的余地,让他可以就着传统故事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在心理大造文章。透过引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以及采用相应的叙述手法,施蛰存成功地将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故事重新打造成以人物心理活动为核心的现代小说,并进一步营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潜意识内在空间,开拓了中国现代故事新编的内在性。以下即分三部份就施蛰存将军底头内在性的建构及其相关问题加以探讨。1. 内、外的划分与联结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施蛰存将军底头是他小说写作的转折点。事实上,这种转变跟他接触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施蛰存自言:上元灯里的大多数作品,都显现了一些浮浅的感慨,题材虽然都是社会现实,但刻划得并不深。将军的头忽然倾向于写历史故事,而且学会了一些弗罗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这条路子,当时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但是我知道,它是走不长久的。1不论这种手法能否作长期的尝试,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施蛰存重新编写旧故事的过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如果缺少了心理分析方法的引入,施蛰存的小说风格,未必会产生这样激烈的转变。刘禾曾经指出:弗洛伊德理论给施蛰存提供了一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