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52KB ,
资源ID:81815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815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岩石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岩石学.docx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岩石学qqqq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 岩石学(A卷) 试题代码: 411 一、名词解释(共50分,每小题5分)1. 科马提岩 2. 岩浆分异作用3. 里特曼指数 4. 安山结构5. 羽状交错层理 6. 沉积后作用7. 相模式 8. 变质作用9. 变晶结构 10. 片麻状构造二、简述题(共50分,每小题10分)1. 简述7种最主要的造岩矿物在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侵入岩类中的含量与组合特征。2. 请简述岩浆岩的基性岩类中钙碱性岩石的化学和矿物成分特征及其深成侵入岩、喷出岩和浅成岩的主要岩石名称、结构构造特征。3. 试述主要造岩矿物在风

2、化作用中的稳定性。4. 障壁泻湖沉积体系包括哪些沉积单元?并简述其特征?5. 恢复变质岩原岩有哪些标志?三、问答题(共50分,每小题25分,3小题中任选两题回答)1. 岩浆混合作用的含义和判别标志。2. 威尔逊的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中包括哪些相带?各相带有何特征?3. 论述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变质作用的因素。命题组长: 于炳松命题组成员:苏尚国,赵志丹2008年12月1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 岩石学(A卷) 试题代码: 411 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共50分,每小题5分)1. 科马提岩:是超基性岩浆岩中喷出岩的一种,最早发现于南非,由高镁橄榄

3、石(Fo=90-95)、辉石和少量金属矿物和基性玻璃组成。常见枕状构造,发育独特的鬣刺结构和化学成分。2. 岩浆分异作用:是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岩浆岩的作用。3. 里特曼指数:是表示岩浆岩中全碱含量与二氧化硅含量之间关系的指数。具体表示为:(K2O+Na2O)2/(SiO243),其中使用去掉百分号的主量元素含量。适合于SiO2含量大于43的岩石。根据计算结果,若里特曼指数9称为过碱性岩石。4. 安山结构:是岩浆岩中安山岩发育的代表性结构,岩石总体呈斑状结构,基质呈玻晶交织结构,表现为基质中由玻璃基质和斜长石微晶构成。5. 羽状交

4、错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相邻层系中细层的倾向相反。 6. 沉积后作用:沉积物从沉积下来后到深埋变质或被抬升到地表再次遭到风化作用前所经历的所有变化。7. 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基础,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驿沉积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相模式。8.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发生转变的过程。变质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变质结晶、变形和变质分异3类。9. 变晶结构: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固体条件下进行,变质矿物基本同时形成。10. 片麻状构造:主要由长英质矿物组成的具定向构造的岩石,其中斜长石含量大于20,片

5、柱状矿物小于15。二、简述题(共50分,每小题10分)1. 简述7种最主要的造岩矿物在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侵入岩类中的含量与组合特征(10分)。答题要点:(1)回答岩浆岩中主要的造岩矿物为7种:包括4中暗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3种浅色矿物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全部回答得5分,回答不全,少一个减去1分)。(2)回答4种岩浆岩中矿物的组合特征,可以不用回答含量(每种1分):A超基性岩类橄榄石为主,可以是辉石和角闪石,浅色矿物很少;B. 基性岩类辉石斜长石,其中可以含有橄榄石、辉石、石英;C. 中性岩类的闪长岩安山岩系列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石英,暗色矿物也可以含有黑云母;D中性岩类

6、的正长岩粗面岩系列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暗色矿物也可以含有黑云母;E花岗岩类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暗色矿物也可以含有角闪石。2. 请简述岩浆岩的基性岩类中钙碱性岩石的化学和矿物成分特征及其深成侵入岩、喷出岩和浅成岩的主要岩石名称、结构构造特征(10分)。答题要点:可以按照3种类型分别回答,也可以按照基性岩石类型的一般特征和各类的不同特征来回答。(1)基性岩石的总体特征为:SiO245-53 %, 属硅酸不饱和或饱和岩石,富CaO、Al2O3、MgO 、FeO,贫碱(K2O+Na2O)=4%, 属钙碱性系列。矿物特征是,铁镁矿物与浅色矿物各占50%,其中主要矿物是辉石+基性斜长石,次要矿物是

7、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不含或只含少量石英、钾长石(4分)。(2)深成侵入岩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发育块状构造,也有条带状构造;岩石呈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也称为辉长结构(2分)。(3)喷出岩代表性岩石为玄武岩。黑色,绿-灰绿色,暗紫色等;呈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普遍发育,还有枕状构造和柱状节理等宏观构造(2分)。(4)浅成岩代表性岩石为辉绿岩。暗绿色,黑色;结构为辉绿结构,斑状结构(2分)。3. 试述主要造岩矿物在风化作用中的稳定性。答题要点:(1)暗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5分)(2)浅色矿物: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5分)4. 障壁泻

8、湖沉积体系包括哪些沉积单元?并简述其特征?答题要点:沉积单元:障壁岛、泻湖、潮坪(4分)主要特征:障壁岛特征: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高(2分) 泻湖特征:低能、可咸化(2分) 潮坪特征:砂泥薄互层、潮汐层理(2分)5. 恢复变质岩原岩有哪些标志?答题要点:包括野外地质(3分)、岩相学(3分)、矿物学(2分)、地球化学(2分)等4个方面。三、问答题(共50分,每小题25分,3小题中任选两题回答)1. 岩浆混合作用的含义和判别标志。(1) 岩浆混合作用的含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确定的比例混合,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的岩浆和岩浆岩,一般是指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的混合,主要发育在花岗岩中,最常

9、见的表现是在花岗岩中出现镁铁质暗色包体(MME)(5分)。(2) 岩浆作用发生的过程或者条件(10分):一般来说,密度大的玄武质岩浆在下地壳形成底侵作用,并导致上覆的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密度较小的花岗质岩浆,导致2种岩浆的混合;此外还有认为,高密度玄武质岩浆侵入到花岗质岩浆中,导致机械混合;岩浆房中分层的岩浆可以在通道中发生混合。 (3) 判断岩浆混合作用的野外和室内方法(10分):A矿物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出现MME、暗色团块、冷凝边等(5分);B可以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加以判别;例如出现了不平衡的矿物,有基性和中性斜长石的共存、矿物交代作用;还可以用岩石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

10、析来判别(5分)。2. 威尔逊的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中包括哪些相带?各相带有何特征?答题要点:(1)9个相带:盆地、开阔陆棚、碳酸盐斜坡脚、前斜坡、台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10分);(2)各相带主要特征:岩性构成、结构特点、主要沉积构造、能量特点(15分)。3. 论述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变质作用的因素(25分)。回答要点:(1)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变质结晶、变形和变质分异3类(15分)。(2)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流体、时间等(10分)。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1.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

11、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 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3.陆地地形 山地(低山,中山,高山);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平原 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

12、,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高原 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盆地 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洼地 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4.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 10.金钢石 P34表5.表3-7 表3-8 表3-9 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 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

13、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6.地层表:(P50)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7.褶皱 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 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褶皱弯 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 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 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 倾伏褶皱(C

14、D)8.断层 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断层面、断盘、断距。 正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 断层组合类型(P67 5-23):阶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9.

15、地层间接触关系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分类: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 不整合共同特点: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10.地震 概念: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 震源体:地球内部

16、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极震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 微观震中:地震发生后,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 宏观震中: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的地域。 震域:地面上地震所波及的区域。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颤动是以弹性波把能量传出的,即地震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表面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地震时来自震源的波动

17、(纵波、横波)以不同的速度与地面相碰撞,使地壳表面激起沿地表传播的弹性波。 特点波长长,波速稳,只在表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对地面破坏性最大。 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量。 烈度: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1-12度) 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小于60km)中源(60-300km)深源(大于300km) 震级分类:微震(小于3级)弱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大于6级) 震中距分类:地方震(100km以内)近震(100-1000km)远震(大于1000km) 发生年代分类:古地震,历史地震,近代地震11.地震活动规律 地震在

18、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构造活动地带,按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界上。世界地震分布最大特点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带状分布现象,共分为4条。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活动最强烈。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活动带(从印尼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经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延伸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全长1500km),活动次于环太。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沿大洋中脊分布,蜿蜒于各大洋中,几乎彼此相连,全长6500km),均为浅源地震,未有大规模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与上述3条相比,其规模最小,

19、且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红海裂谷带,贝加尔裂谷带),活动较弱,主要为浅源地震。 我国地震分布:我国处于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中间,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较高。基本呈带状分布,可分为6条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阿拉善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台湾及东海地震区南中国海地震区12.火山喷发方式 1按喷发途径分为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 2按喷发状态分为宁静式猛烈式中间式13.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炙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特征为靠近岩浆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围岩岩体内有时可见岩浆岩体的小岩枝或岩脉侵入其中,岩浆岩体

20、内有捕掳体,边缘有细粒矿物组成的冷凝边,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被倾入的围岩。 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体,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特征为上覆围岩和岩浆岩体接触处,无接触变质现象,他们的接触界面是一个风化剥蚀面,常残留有古风化壳或剥蚀痕迹,靠近岩浆岩体的上覆围岩中常含有岩浆岩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岩体顶部的岩枝或岩脉有被围岩切割的现象,围岩的我层理与接触面往往平行。沉积接触关系反映出倾入岩体形成的时间早于围岩。 断层接触:是侵入岩体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位移导致侵入岩体为围岩的接触

21、界面是断层面或断层带。特征为接触面附近常有破碎和动力变质现象。岩浆岩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时,则很难判断岩浆岩体形成是早于还是晚于围岩。但岩浆岩体的形成一定早于断层。14.化学风化方式 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15.河流侵蚀作用 (一)下蚀作用:河水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形成V形河谷 河水最终注入水体的水面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称作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二)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沙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及河谷加宽的过程裁弯取直,槽型河谷 (三)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使河谷

22、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16.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一)形成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沿河谷两岸断续分布,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形成过程:当地壳上升,河流进行下蚀作用。如果地壳停止上升,甚至微有下降,于是河床纵比降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动能降低,河流由以下蚀作用为主转化为以侧蚀作用为主,在测试作用下,河流加宽出现了河曲,形成了边滩。后来由于地壳再次上升,使河床抬高,增加了河流纵比降,河流下蚀作用再次加强,河流切入谷底之下,原来的河漫滩到了谷坡之上,洪水期也不能被河水淹没,就形成了河谷阶地。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就形成了多级河谷阶地。 按基岩出露情况和阶

23、面上冲击物的组成将阶地分为侵蚀阶地:这类阶地是由基岩构成,一般阶面较窄,没有或零星有冲击物,阶砍较高。一般形成于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堆积阶地:阶面和阶坎全部都由冲击物组成,而基座低于河水位,在地表未出露。堆积阶地一般出现在较低级别的阶地。基座阶地:阶面上位冲击物,阶砍下部可见到基岩。这种结构说明河流下蚀的深度大于冲击物厚度,反应后期构造上升幅度较大。 (二)形成准平原、深切河曲和夷平面。17.地下水 概念:存在于地表土壤和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岩石储水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孔隙率 地下水来源地表水入渗大气中的水汽可凝结进入岩石的孔隙古埋藏水岩浆中分异出的地下水,矿物结晶水中分离出来的地下水 潜水:潜水是第一个区域不透水层之上的饱和重力水,如井水 承压水:充满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地下水、18.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围谷U形谷冰斗刃脊角峰悬谷 命题组长: 于炳松命题组成员:苏尚国,赵志丹2008年12月15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