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42KB ,
资源ID:81653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65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

1、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四年级数学教案 1 学期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 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 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 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算一般的三步式题,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引导学生揭

2、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整体感知 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

3、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3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应用题教学中,教材还介绍了检验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数据整理包括要使学生对数据

4、整理有初步认识,会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 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 4 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5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

5、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 18) 1。 板书课题: 例1 () 2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1的小括号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 100(32+54018) 6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括号“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再与同桌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

6、习一第2题。( 2判断。 性。 3变式练习;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7 教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二、学法引导 1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 2 四、 卡片、课件。 五、(一) 1练习。(卡片) 8127 1654 (

7、25315)5 2、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 8 “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出什么? (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5人4天编多少个,?教师根据学

8、生汇报,板书小 1个人1天编16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 5个人1? 165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1个人1天编16个, 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 第二种解法: 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9 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 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 第二种解法: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

9、320个筐。 (6) ? (7) 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 3反馈练习:第。 先读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3台8小时铺路? ?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 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10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2及第10页“做一做”题。

10、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2 3 (二) (三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11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试算、讨论、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四、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 31520 9001520 458 16085 2、出示复习题: 每人一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 (二)、探求新知 1、出示例2: 2么特点?

11、 3、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 每台8小时织?米 5台8小时织布160米,每台8小时织?米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感知算理。) 4、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怎样做? 12 5、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

12、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板演成板书: 16058 = 328 =4(米) () 7、改例2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1)、5小时织 (2)、 每台每时织?米 8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 10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形成以下板书: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3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讨论:比较一下,

13、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反馈练习:第10页“做一做”。 读题,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11蛋”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第1、2题。 243 条件: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 素质教育目标 1、 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14 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 的应用价值。 3、 结合 1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 四

14、、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2改(3)为下面习题。 40人,。三年级和四 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 15 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 、 问:要

15、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2 () (四)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16 素质教育目标: 1、 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 答这类应用题。 2、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 (1)、

16、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 (2) 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想一想:样表示? 讨论题: (3) 3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17 教学 78478 168174 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18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

17、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 5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9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

1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什么时候用的?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 求确定2-3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 同桌每人选一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 2、练习五第1题 (四)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20 七、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 教学

19、, (三)、德育渗透点 (四)、美育渗透点 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21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据”一词)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 2?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 ?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

20、出人数。记住 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22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

21、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 7、认识条形统计图。 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 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 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23 9、反馈练

22、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题。 (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 学生分组完成时, 2、练习六第3题。 (四) 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

23、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 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24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四)美育渗透点 二、学法引导 1。 2 三、1 2 四、教具学具准备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24、 25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 (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26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今天(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

25、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26 (4)、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

26、从6厘米中取2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4厘米。 (7)、教师出示第27)。 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4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变原来的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 27 念。)

27、(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化。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 (3) (4)?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28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

28、: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 75+(4+42+43十44)5 75+4+4。 (四)、课堂小结 1 2、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29 整理和复习 课件 教学2、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三、德育渗透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提高审美意识。 二、 、交流、巩固知识。 三、 1、教

29、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30 五、教学步骤 (一)、整理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11137)5 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3)、出示720+650130 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 (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 ? (2)、出示第32页第4、) (3)、出示第32

30、页第(投影出示) 3 (1)33页第7题。 (3)、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练习 31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文字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3题(1) 分组讨论并订正。 (2)、独立练习,第3 (2)、(3)题。 3、应用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4题。 (2)、独立练习,练习八第5、6题。 (三)、全课

31、小结(略) 一、口算50; 5800100: 3900300; 4800; 148+37; 350+470: 420150; 20082; 17556: 54+97: 32+368: 120+90: 199+76: 12+18+14: 25+67+75 二、填空(30分) 1、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2分 32 (1)、6080+163 (2)、30+(125) (3)、(1070+28289)18 (4)、(28515+20)3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3在O里填上“>”、“<”或“=”。(6分) 25(22525)2522525 34+6640(34+66

32、)40 540+2718540(2718) 三、计算(16分) 1(480075+36)24 2(338+565204)3 31520(970+38 4540+93+16 四、列式计算(20分 182与251618的和,积是多少? 2153014乘7的积,和是多少? 3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24分) 1一个生产小组,每个人每小时制6个机器零件,10个人8小时可以制多少个机器零件? 2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5队,每队再平均分成7组,每组有多少个同学? 33 3学校买了5个排球,每个40元;买了5个篮球,每个25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4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方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甲的3倍。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