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3.22KB ,
资源ID:81594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594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选《道德经全解》原译文1120章.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选《道德经全解》原译文1120章.docx

1、精选道德经全解原译文1120章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条车辐共同安插于一个车毂围制而成车轮,正是因为各条车辐和毂失去了各自原有的个体特性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车轮(部分),因此便形成了整辆车的运动功能属性,体现了车的整体性功用特征。 用水、土搅拌成泥,制作成能盛放物品的陶器。水与土在制作与烧制的过程中,失去了各自原有的个体性状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陶器,因此便形成了器皿盛放储物的功能属性,体现容纳物品的整体性功用特征。 于墙壁上凿制门窗以成为房间。由于形成门、窗部位的墙面失去

2、了原本阻隔的性状和功能,而成为了一个新的整体房间,因此便形成了房间出入和透光通风的功能属性,体现了安居使用的整体性功用特征。 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各自显在的个体存在特性,如果保持个体事物各自的特性与功能,那么其功用是显现固定不变的个体特性之利。只有当具体事物失去各自的特性,才可能与其它事物在互化互合互融的过程中形成新事物的整体存在,同时就自然产生了新的整体特性之利与功能之用。 如果在新事物的内部,其若干局部还突现各自的个体特性,那么其整体的特性与功用就无法展现。这种整体的存在,只有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整体特性和功能。新事物的整体运化形式为“有之以为利”,其属性的整体性功能效应为“

3、无之以为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注释 辐(f):连接车毂与车圈的直条。 毂():车轮中心用以穿轴承辐的部分。 当其无:在形成整体事物甲时,其各局部事物乙、丙、丁等失去了各自的独立特性或局部特征,这样便形成了事物甲的整体功能属性。 用:甲骨文( 、 )从卜、从 (占卜用的骨版),会“骨版上已有卜兆,可据之行事”意。本义为卜兆行事(遵循自然规律而行事),泛指使人、物发挥功能,引申为使用;文中意为因“当其无”而形成的整体功能属性展现的功用特征。 埏(shn)埴:埏,即揉合,和泥,用水和土搅拌成制陶之泥。埴,即土,特指黏土。埏埴,用水和泥制作陶器。 器:成形的盛放物品的器皿。 户:门。 牖(yu):

4、窗。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1。故去12彼取13此。 译文 人眼有视觉功能,如果人执著于视觉功能所反应的事物印象,那么就不可能如实整体地映现事物的本然原貌。 人耳有听觉功能,如果人执著于听觉功能所反应的事物印象,那么就不可能如实整体地映现事物的本然原音。 人口有味觉功能,如果人执著于味觉功能所反应的事物印象,那么就不可能如实整体地映现事物的本然原味。 因此,就像纵马逐猎一样,如果人执著于外在的感官享受以及寻求所谓精神上的刺激和愉悦,思想意识没有节制地向外驰求,就会令人丧失生命自然运化的中和之性,而使人心

5、躁动狂乱,迷却本性。 如果将难以得到的物品视为稀罕珍贵并炫耀,那么就会引起人贪欲的妄想而偷盗争夺,产生损人利己、相互伤害的行为。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有道者的思想言行始终内求合虚,安处于以五脏为中心、以神为统帅的整体生命活动,而不外求于人的所有感官享受。因此,其不会执著于对事物的分别与占有,而是行于生命的根基,顺合于自然之道。 注释 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视觉功能所能够反应的事物。 目盲:眼看不见事物;文中意为视觉功能不能够如实地反应事物。 五音:角(ju)、宫、徵(zh)、商、羽;泛指听觉功能所能够反应的事物。 耳聋:耳听不到声音;文中意为听觉功能不能够如实地反应事物。 五味:酸、甘

6、、苦、辛、咸;泛指味觉功能所能够反应的事物。 口爽:爽,即损伤,败坏。口爽,口品尝不出滋味;文中意为味觉功能不能够如实地反应事物。 驰骋(ch chng)畋(tin)猎:驰骋,本义为纵马飞奔,引申为奔驰,竞逐。 畋猎,打猎。驰骋畋猎,形容放纵而没有节制地向外驰求。 狂:躁动狂乱,放纵,放荡。 行妨:妨,损害,有害于;伤害。行妨,行为损害别人的利益。 为(wi)腹:腹,以五脏为中心、以神为统帅的生命活动。为腹,文中指内求。 为(wi)目:目,这里泛指人的各种感官功能。为目,文中指外求。 去:离,不执著分别。 取:趋向,遵循。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

7、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宠与辱相反相成,无论是当人执著于所受到的尊崇和获得的荣耀,还是执著于所蒙受的耻辱和遭受的压抑,都会引起惊惧和恐慌,造成己心的纷乱不安。 贵与患相对相生,人最宝贵、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生命的存在;但是人最大的忧虑和祸患的根源,也莫过于过分重视自己的生命存在,即执意于生命活动而产生妄想妄为。 怎样理解宠辱?宠与辱其实是因人主观意识对事物的分别而相对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概念。当事物合乎自己主观愿望时,奉之于上,即为“宠”;当事物违背自己主观愿望时,抑之于下,即为

8、“辱”。而宠与辱相伴而生,有彼即有此,趋上即恶下。 当人以分别心应对事物时,如果自己主观愿望的幻想被满足了,就会因执得惧失而引起内心的盲目惊慌;如果自己主观愿望的妄想破灭了,也同样会因执失慕得而引起内心的惶恐错乱。 像这样患得患失的思想言行,就称之为“宠辱若惊”。 怎样理解“贵大患若身”?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人是通过生命的存在来展现整体的生命活动。 而人之所以会产生最根本的、最大的忧虑和祸患的缘由,也正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的生命存在而妄为,违背人生命的运化规律。若是不执著于此,而呈现生命活动自然的运化状态,就会展现出活泼旺盛的生命力,达成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那么还会有什么能障碍自己呢

9、?还会因什么滋生忧患呢? 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只有明了身心整体的生命活动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并遵循于生命活动规律来应对一切事物和各种关系,这样才能够于自然及社会环境中,展现出健康而安乐的生命活动状态。 只有对于自身生命存在有而不执,呈现自然而然的整体生命活动运化,无为地去应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利益万物却成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样才能够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共存关系。 注释 宠:本义为地位尊崇,引申为荣耀,重视、彰显、推崇。 辱:耻辱,埋没。 惊:篆文(惊)从马、警声,说文“马骇也”,本义为马受刺激而狂奔,引申为惊慌、恐惧,纷乱。 贵:重视,爱惜,珍爱。 大:根本的。 患:

10、篆文(患)从心、从串(gun ,即“毌”,贯穿),会“忧心如穿”之意。本义为担忧、忧虑,引申为忧虑的事、灾祸。 若:此,如此。 身:甲骨文(身)、金文(身)、篆文(身)象“怀孕突腹的人”形,本义为怀孕,即表示人身孕化而成形之意,引申为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活动。 寄:篆文(寄)从宀(min房屋)、从奇(支撑),本义为寄住、托身,引申为依附。 托:篆文(托)从手、从乇(zh ,甲骨文象“初生植物破土而出始长根茎叶”形,表示草托地而生)。“托”是“拓”的异体,本义为用手推物,引申为用手承举物品;又为“託”(tu)的简化字,意为寄、寄居,依赖、依附。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

11、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11不可名。复归12于无物13。是谓无状14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5。迎16不见17其首18。随19不见其后20。执21古22之道以御23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24。 译文 人以眼之视觉功能去察照事物的象状,却不执著于所见,这样呈现能看所看的视觉功能整体性,称之为“夷”; 人以耳之听觉功能去分辨事物的音声,却不执著于所听,这样呈现能听所听的听觉功能整体性,称之为“希”; 人用手之触觉功能去握取事物的形质,却不执著于所触,这样呈现能觉所觉的触觉功能整体性,称之为“微”。 夷、希、微人之视、听、触觉的本然功能,即生命活动智能反映

12、机制的整体感官功能,在事物的应对中,呈现的是映而不应、应而不执的虚寂之性;无法穷究分辨三者之间的差异,因此相互兼容遍透而不可分,混然归元为智慧整体性虚寂实相之境界。 这种实相智慧整体性的呈现,显而不明,隐而不晦。好似连绵不断地始终存在着,又难以察觉,灵应无常,不可名状,无法形容。 其对事物的映现,复归于有形有象和无形无相事物未衍生之前的整体态,对此可勉强形容为没有性状的性状,没有形象的形象;勉强比喻为“惚恍”若存若亡,似动似静,虚无净寂又了然灵明。 往前追朔,却无法企及其源头;循后而觅,却无法寻现其终极。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这种整体性存在的万有之宗最根本的道,承始承终地兼容遍透由其衍生演化的

13、自然规律及一切存在。人遵循于道,则能自然无碍地应对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一切事物。 人只有呈现净寂的实相智慧,才能明透道的体用之性,并由此掌握有无相生的运化规律,这样才是对道最根本的自然映现,也是人合道顺德的根本法则。 注:在注释中出现的甲骨文字体因为数据问题无法显示,请阅读时查阅相关资料。 注释 夷:形容平均无别。 希:泛指稀疏,稀少;形容声音之静寂。 抟(tun):揉合,集聚。 微:本义为隐蔽、藏匿,引申为暗、不显;形容隐而不显。 此三者:夷、希、微,泛指人感官功能的智能整体态。 致:详细;极,尽。 诘(ji):追问,查究;追根究底地分辨分别。 混(hn):本义为水势盛大,引申为如同一个,无

14、分别,融合。 其上不曒(jio):上,显也。曒,古同“皦”,本义光亮闪耀,引申为明亮,分明、清晰。其上不曒,形容显而不耀。 其下不昧:下,隐也。昧,金文(昧)、篆文(昧)从日、未声(兼表繁茂蔽日之意);篆文另一体( )从心、未声,表示人心昏晦。本义为天接近明而尚未明,引申为昏暗不明,心中昏昧、迷乱,隐藏。其下不昧,形容隐而不晦。 绳绳(mn mn):形容连续不断,没有边际,无始无终,惚恍之象。 复归:返归;内求。 物:形色,又指万物、存在。 状:情形,状况;形容,描绘,描摹。 惚恍:广韵“惚,恍惚微妙不测的样子”。惚恍,即仿佛,形貌模糊不清的样子;若虚如寂,了然灵明。 迎:向前,追朔。 见(x

15、in):即“现”。 首:头,始。 随:向后;跟从,追随。 后:尾,终。 21执:凭借;掌握,遵行。 22古:本义为过去久远年代的事物,引申为往昔、久远年代,开端、初始。 23御:“御”与“卸”、“禦”同源。甲骨文(御)象“人跪于悬锏前”(即“卸”),表古代一种悬锏之祭,用以驱鬼避邪、消灾除病;另一体加“示”(祭坛)成“ ”,强调悬锏之祭;又一体加“彳”(街道)成“ ”,突出驱除之意;金文又发展出一体加“止”(脚)成“御”,强调驱除活动。篆文分化为三体三义(卸、御、 )。御,泛指祭祀祈祷免除灾祸,引申为禁止,防备,抵挡;又同驭,引申为驾驭,统率,治理。 24纪:金文(纪)象“以绳编结”形,篆文(

16、纪)加义符“系”,表编结、系联、识别之意。本义为用来编结、约束、识别的绳,引申为头绪、开端,纲领、要领,法度、准则、规律,治理、料理。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11。俨12若客13。涣14若冰将释15。敦16若朴17。混18若浊19。旷20若谷。孰21能浊以静22之徐23清。安24以动25之徐生26。保27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28敝29 复30成31。 【译文】从古至今,合道而行的智者圣人,由根本智慧所呈现出的玄奥无尽的妙明之性,不可思议而兼容万有;所呈现出的精深幽远的灵睿之性,难以想象而遍透无方。 正是由于其顺随事物

17、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而自然地呈现思想言行,所以其思想言行的展现视若变化莫测、玄深难识而无法描述,因此勉强地形容其状态和境界: 有道者处虚内敛、韬光养晦,其思想意识谨小慎微,言行举止随机应变,就像于冬天冰封的江面专注缓行、待势而发一样;就像时刻警惕周围的环境而防患于未然一样。 其与人交往,善爱无我,恭谨谦卑,就像寄居作客一样; 其应对事物,全然映现,却无弃无滞,就像冰雪将化渐溶时若即若离的状态一样。 其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淳厚挚诚,就像没有任何雕琢修饰一样,自然而然,天真淳朴; 其与世俗的人们相处,言行平常和化于众,就像无清浊之分而混然融合一样,无垢无净; 其心怀胸襟,就像玄明深幽的虚谷一样,

18、广阔涵容。 是什么能促使事物从旺盛活跃所显现出的纷杂含混的状态,平静地收敛下来,而渐渐地回归于虚寂清净的性状;又能使事物从涵虚宁隐所呈现出的寂静状态,冲动起来,而渐渐地生发成长、蓬勃发展? 只有掌握并遵循这样物极必反、循环往复的自然运化之道的人,才不会对事物产生过度欲求和占有,因此也不会妄行于极端愈亏愈损、愈满愈积。 正是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贪执妄为,而是顺随事物的运化发展规律合度量行,因此才能符合生长化收藏之性,才能呈现出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才能展现出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本然运化状态。 注:在注释中出现的甲骨文字体因为数据问题无法显示,请阅读时查阅相关资料。 注释 善为道者:合道而行的智者。 微

19、妙:精深玄奥。 通:本义为到达,引申为贯穿、透彻;文中意为兼容、遍透。 识:本字为“戠”(zh,标志、记号),金文写做“识”;篆文加义符“言”成“识”,突出“有标志则可知”之意;隶变后楷书写做“識”,简化为“识”。本义为知道、了解,引申为所知之理,感知、认知。 强(qin):勉强。 为:文中指描述、形容。 容:状态,境界。 豫(y):说文“豫,象之大者”,本义为大象,引申为变化、应变,形容迟疑不决。 犹:说文“玃属”,本义为一种生性多疑的猿类,引申形容踌躇疑惧,警惕。 畏:甲骨文(畏)象“鬼(形容凶恶)执杖欲打”形,说文“鬼头而虎爪,可畏也”。本义为丑恶可怕,引申为担心、疑虑,敬畏。 邻:本义

20、为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周朝户籍编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礼遂人);后泛指相接近的人家。 俨(yn):金文(严),从吅(xun)、从 (yn,山崖险峻不可犯),会“教令紧急俨然不可犯”之意,也表示紧急、不放松;篆文加义符“亻”成“俨”。尔雅释诂“敬也”,泛指庄重,恭敬。 客:说文“客,寄也”,作动词表寄住、为宾作客之意,作名词意为宾客。 涣(hun):说文“涣,流散也”,本义为流散、消散。 释:篆文(释)从釆(bin,分别禽兽蹄印)、从睪(y,察视),会“通过目视来分别”之意。本义为分辨、解说,引申为溶化、消融。 敦:惇厚、宽和,诚实、恳挚。 朴:说文

21、“朴,木素也”,本义为未经加工的木材,引申为未经雕饰改变本质、真性,质朴、厚实、纯真。 混(hn):不清,浑污;会和,融合。 浊:本义为水不清、不干净,引申为混乱、错综复杂,庸俗。 旷:篆文(旷)从日、从廣(开朗),会“光明开朗”之意,引申为广大、开阔,久远,虚。 21孰(sh):何,什么。 22静:平静;止,停止;中和清净,和虚安宁。 23徐:缓慢,渐渐。 24安:稳定,平和。 25动:运行,使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26生:生长,相生互化,生生不息。 27保:甲骨文( )、金文( )、篆文(保)从人、从子,会“负子于背”之意,引申为养育、抚育,安定、维护,掌握、遵循、遵守。 28能:强调有能

22、力、力量使达成。 29敝:泛指破旧,引申为衰败、陈腐;文中指事物因能量收藏而呈现衰陈之象。 30复:本义为返回,引申为还原,反覆;文中指循环往复。 31成:泛指完成、达成,引申为事物发展至应有的完备形态或状况;文中指自然呈现生生不息的运化状态。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1。复命曰常1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13作凶14。知常容15。容乃16公17。公乃王18。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19。殁20身不殆21。 译文 达于涵和至净而现根本虚无之性,安处清明至寂而现全然静定境界,这样人才能呈现出自然的生命活动运化状态,并同万物的生灭

23、消长相和合“与天地同根,与万物并生”;我通过这样的生命活动实践来照察、践证宇宙自然的循环往复不止、生生运化不息之规律。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林林总总、纷呈错杂,虽然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存在特征,而在运化发展的过程中,却都符合自身生命的根本本然属性与本质内涵; 像这样归于其存在的根本,则自然会呈现虚敛涵藏之性状以涵养生命力;能现处虚涵养之性,才是自然促进生命不断循环生长勃发的根源之所在。这样消长循环的和谐运化生命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才符合恒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而周环无端的自然运化法则。 人只有掌握并遵循道所展现的循环往复不止、生生运化不息的规律,其根本智慧的展现才会自然地符合于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真理;

24、如果不能洞明这样的自然运化之理,则会违背其发展规律而肆意妄为,因此就破坏了自身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以及与事物间各种关系的和谐有序性,自遗灾祸。 如果人掌握并遵循了这样的自然真常之规律,则能够展现出兼容遍透于万事万物的智慧虚寂之性; 像这样虚怀广涵,才能做到对事物无分无别、平等一如。 像这样平等同观,才能在事物的应对中,呈现出灵映无碍的智慧境界,展现出利益万物而用无竭尽的整体和谐性; 以这样的智慧去应化,达成与事物的共存共荣关系,就会自然地合于天地、无为无功而自现生生不息的运化之德。 以这样自然无为的境界来展现自身生命活动以及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则必合于道自然而然,无为无不为。 如果人现自然本真

25、而合道,则会呈现出无始无终的永恒长存之性。 因此,纵使人的生命存在会自然消亡,而人的智慧实相与道之绝对真理同一,不增不减,无生无灭。 注:在注释中出现的甲骨文字体因为数据问题无法显示,请阅读时查阅相关资料。 注释 极:顶点,根本,穷尽。 笃(d):尔雅释诂“固也”,注“犹纯也,纯一之行”,常指纯一、专一,引申为甚、深,根本、全然。 并:齐,同一。 作:兴起,发动,产生;文中意为生长运化。 观:察照;文中意为一体同观,包含践行见证的生命实证过程。 复:归复,还原,循环。 芸芸:形容众多。 根:广雅释诂“始也”,意为本源、根本,無。 曰:语气助词,无实义。 静:净寂。 命:说文“使也”,玉篇“敎令

26、也”,本义指示、差遣,引申为上天的旨义,人的生命;文中意为具有生长化收藏功能之特性的生命运化功能。 常:恒常;恒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妄:本义为荒唐、无事实根据,引申为胡乱、狂乱、随意,虚妄不实、无约束、违背规律。 凶:本义为凶险不吉,引申为祸患、灾祸。 容:本义为盛纳;文中形容兼容之性,能动地遍透万事万物。 乃:副词,则、才,就、便。 公:甲骨文( 、公)从囗(器皿)、从八(分),说文“平分也”,又“背厶(私)为公”,本义平分器皿中的东西,引申为没有偏私、公平、平允,不隐避、敞开,共同。 王:说文解字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

27、、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王,多指首领,统帅;文中意为人与万事万物达成整体性和谐关系的智慧境界,是人展现灵应无碍的平等性智的智慧妙用。 久: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 殁(m):篆文(殁)本为“没”,俗改“氵”为“歹”,从歹(伤残)、从 (m,“ ”,会“手入水下有所取”意,引申泛指沉没)。广雅释诂“终也”,本义为死亡。 21殆(di):篆文(殆)从歺、台声,说文“危也”,本义为危险,引申为败、坏,困乏、疲惫。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译文 智者圣人就是

28、这样合道如一的所呈现的生命活动自然而然、平平常常,没有道与非道的概念和分别; 其次,人通过自身实践而明了道之义理,这样就会自觉去遵循其自然的运化规律而践行; 递次,人未明道的本质内涵,而是仅从形式和现象上去进行认知,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分别观,并因此推崇它、赞誉它; 次之,人不仅完全不明至简至易的大道之理,而且还认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玄不可知,这样便因无法企及而敬畏它、惧怕它; 再次,人完全偏执于自我的主观意识,否定道之绝对真理的存在,因此其思想言行也就自然地体现出轻慢它、背离它。 这样,人就会因主观观念和概念的分别而不能整体地映现自然的客观存在,无法呈现自然无为的思想言行;甚至会因偏执于自我的主观观念而彻底否定道之绝对真理的存在,违背自然的运化发展规律。 正是因为大智慧者与道合一的实相智慧如实地映现一切存在,因分别智的展现,自然地合于事物的运化规律,而达成事物的自然结果;无为去应对自然及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而成就整体性的和谐。 像这样无为而成,成而不有,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大智慧者所展现的思想言行,皆认为是与己无别、平平常常的;而自然无为之性即实相智慧,是人人都具有的本然存在。原本就没有道和智慧的概念,也没有出离本我之性的道和智慧的存在。 注释 太上:太,至,最高的。太上,即无上,文中指代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