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专练附解答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1美国学者罗宾认为:“华沙条约起源于苏联和东欧人对一个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的恐惧。华沙条约产生于莫斯科为阻止西德成为西欧联盟的成员即走上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途径而开展的运动。”在罗宾看来A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恐惧导致了华约的成立B联邦德国的成立成为华约组建的直接诱因C华约成立的最初目的是阻止西欧的一体化进程D北约的成立势必会引发与之对立的集团的出现【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对一个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的恐惧为阻止西德成为西欧联盟的成员即走上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途径”信息结
2、合所学可知,德国是此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重新武装德国会让苏联和东欧人产生对军国主义的恐惧,所以在罗宾开来,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恐惧导致了华约的成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为阻止西德成为西欧联盟的成员”信息可知,华约组建的直接诱因是北约让联邦德国加入该组织,并非联邦德国的成立;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华约成立的最初目的是阻止西德成为北约的成员,不是阻止西欧的一体化进程;D选项错误,从罗宾的言论中看不出北约成立与华约成立之间存在着的“必然性”。 21947年,法美两国针对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美国试图用马歇尔计划调解法德矛盾,法国将其视为继续压制德国
3、的手段。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硬政策。这反映了A法德已经实现了初步和解 B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C意识形态影响马歇尔计划 D两极格局蕴含着一定危机【答案】D【解析】法美两国针对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硬政策,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的矛盾,两极格局下蕴含着一定危机,故选D;根据“压制德国的手段。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硬政策”可知,法德并未实现和解,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意识形态影响,排除C。3下表为法国不同时期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可知时间人物主张1713年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争取欧洲永久和平
4、方案提出建立“欧洲联邦”1932年法国外长白里安“法国和德国和解”,建立“欧洲联邦”1950年法国让莫内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发A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中世纪B欧洲一体化是法、德共同努力的结果C欧洲联合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始终坚持和解态度【答案】C【解析】考查欧洲一体化。根据表格内容,法国不同时期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可知,欧洲联合的思想主张由来已久,根植于欧洲的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体现的是法国对“欧洲联合”的主张,没有体现欧洲一体化具体开始的时间,故A选项错误;材料表面上看出来是法国人的思想和政策,只能
5、看出法国人在推进欧洲一体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不能说欧洲一体化是法国、德国努力的结果,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对德国的政策并不是始终坚持主张和解,二者之间还有矛盾,故D选项错误。4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应追溯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出A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B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C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D二者奉行不结盟和非集团宗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
6、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组织的会议,而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独立发展的愿望,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共同反映出亚洲热战的不断加剧,故排除B选项;亚非国家并没有采取“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万隆会议没有涉及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宗旨,故排除D选项。5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说,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A世界多极化趋势
7、逐步加强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答案】A【解析】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故D项错误。所以选A。61975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成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六国集团。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G6变为G7。1998年俄罗斯加入,G7演变为G8,1999年,G7邀请澳大利亚、
8、中国、南非、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加入,G20成立。从G6到G20说明:A新兴工业国家已居优势B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D20国集团成为全球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从G6到G20说明了成员国的增多,这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老牌工业国家仍然占居优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成员国的增多而非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绝对,另外材料也未体现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学者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
9、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A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D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来看,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中国、印度只是发展中国家代表,不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排除。【点睛】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
10、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8二战后,英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英国福利政策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
1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明显表述正确,直接能够选出;项“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易漏选,不过,结合福利政策分析可知,项表述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英国福利政策9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2010年,卡梅伦上台后,英国推动了所谓“二次私有化”进程。这些举措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 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 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为了医治经济的“滞胀”,
12、一反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其目的是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故A正确;这些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B错误;这些措施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故C说法错误;这些措施不能推动第三产业兴起,故D错误。10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计划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这反映出战后日本A统制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B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成功C存在“泡沫经济”的巨大风险
13、D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统制经济体制是二战时推行,与材料中战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表明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说明其成功,故B正确;材料中“196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表明快速增长,而非“泡沫经济”,故C错误;强化了市场机制,与材料中“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不符,故D错误。11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赫鲁晓夫把农业发展
14、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比如说利用“赶超美国”之类的政治口号鼓动群众,但却忽视了寻求、探索和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材料认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A经济理论缺乏创新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个人崇拜思想意识严重 D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把农业发展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忽视了寻求、探索和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框架下进行,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农业改革当作政治问题和利用政治口号进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经济理论缺乏创新,故A选项正确;材料
15、内容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无法得出赫鲁晓夫改革是否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也出现个人崇拜,但这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经济理论缺乏创新,没有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故D选项错误。12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面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这说明该改革A成为苏联解体的助推器B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C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16、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答案】A【解析】据材料“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面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情况,最终导致苏联解体,A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过,B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之一,B错误;C、D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13依据莫斯科电台公布的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数据,工业年增长速度达到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了73%,国民收人比1940年实际增长了64%。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世界大战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型国家发
17、展 B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逐渐显现 D大国之间的合作是经济高增长的有力保障【答案】B【解析】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间是战后1946年至1950年,二战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战后大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苏联在大战中经济受损严重,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排除C项;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增长不是与其他大国合作的结果,排除D项。14如表: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时间国家代表性展品1876年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1876年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2010年中国载人航天技
18、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2010年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对上表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反映了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工业革命开始向全球扩展【答案】C【解析】通过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看出,中美两国都涉及环境保护的展品,说明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C符合题意;通过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可知,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进步,不能体现国际地位的提升,排除A;材料中能体现是中国科技进步,但是并不意味这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排除B;材料只能反映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无法体现工业革命开始
19、向全球扩展,排除D。151960年以前美国的科幻片中的外星人、飞碟基本表现为侵略者、敌人,完全具有尘世的特性,被预设为来自深不可测的苏联或另一个有清晰意图的隐秘世界。这说明A电影制作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B电影能真实再现历史史实C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D二战后现代电影技术诞生【答案】A【解析】 “1960年以前美国的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另一个有清晰意图的隐秘世界”是指苏联。表明电影制作受冷战的影响,故A正确;电影也属于艺术,不能真实再现历史的史实,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电影制作受到冷战局势的影响,不是说明冷战时期文化的严重对立,C错误;现代电影技术诞生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A。1619
20、41年8月,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设想:1942年1月,由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一词:1944年,中、美、英、苏四国在美国召开会议,正式将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把安全理事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职能机构。这说明联合国的成立A是美英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产物 B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C有效化解了世界各国的尖锐矛盾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酝酿联合国成立的问题,以中、美、英、苏等为代表多国希望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故选B;中国、苏联不是帝国主义国
21、家,排除A;材料反映联合所成立的过程,无法体现联合国化解了世界各国的尖锐矛盾的效果,排除C;1945年联合国成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排除D。17“甲主义”提倡各种经济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换,是以个人的私利观作主宰。“乙主义”则从专制体制出发,以政治力量强迫将民间经济组成集团,干预所有权与雇佣的关系。“甲主义”、”乙主义”分别是指A封建主义、资本主义B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C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D共产主义、新保守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提倡各种经济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换,是以个人的私利观作主宰”可知,“甲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维护自由贸易
22、,维护私有财产;根据材料“从专制体制出发,以政治力量强迫将民间经济组成集团,干预所有权与雇佣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鼓吹和实行的专制独裁和恐怖统治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因此“乙主义”是法西斯主义,故B选项正确;封建主义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把占有的土地出租给农民,迫使农民缴地租,纳贡税,服劳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封建主义,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主义是从整体利益出发,以政治力量迫使消灭私有经济的主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共产主义,故C选项错误;新保守主义是政治思想、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先前的自由派转向保守目标和方法的美国意识形态,材
23、料内容与新保守主义无关,故D选项错误。18下列示意图,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就是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根据教材可知50年代到70年代经济是上升的,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是下降的,因为出现了经济危机。80年代初里根经济学使美国经济又复苏了。90年代信息经济使美国经济又上升了,符合题意的示意图只有A,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
24、谓“万变不离其宗”。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冷战”这场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起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果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因的话,那么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则不仅为美、苏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而且充当冷战的宣传工具。此外,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也是促成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摘编自马建元冷战爆发原因剖析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囯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
25、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当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苏联推行大囯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20世纪70年代,美囯霸权地位开始衰退;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西欧、日本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正式结束。摘编自XX文库世界政治格局(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答案】(1)
26、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所致;美苏两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不断: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任答三点即可)趋势:多极化的趋势。【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也是促成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等信息,从国家利益、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领导人的认识等方面,分析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
27、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世界的崛起”,“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主要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不断: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等。发展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后期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呈现多极化的趋势。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英)亚当斯密
28、国富论(1776年)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要求企业主共同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用以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范围、工资及工时数,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并对产品产量严格限制。该法案第七条规定,雇员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禁止雇主强迫雇员加入公司工会或反对雇员加入其他工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该法案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提高社会购买力。此外根据法案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在政府指导下,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世界通史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
29、,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70年代已接近20%。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阐述的经济理论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2)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一的主张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依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些变化与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理论是否有本质区别?【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
30、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2)国家干预经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3)变化:政府扩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或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没有本质区别,依然体现的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等方面来分析。(1)由“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可知此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联系工业革命的有关背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由“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分析归纳。(2)第一小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在政府指导下”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雇员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谈判”“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3)依据政府所进行的“科研拨款”“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分析回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