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1 ,大小:116.75KB ,
资源ID:81190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190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docx

1、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吐血总结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文化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中。二、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此外教育还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社会属性。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他们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四、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的功能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本

2、体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上帝、神创造的。赞成者 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赞成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赞成者:美国教育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赞成者: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俄国。六、教育的基本形态1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按教育的形式化程度);2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按教育的正规程度);3家庭教育、

3、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按教育的实施机构);4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5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七、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知识点比较碎,应该主要是考选择题)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

4、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4.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具体内容:(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C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2)教育的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科技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发展,大

5、体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2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3论教育内容。偏重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4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而知新。(2)孟子的教育思想 坚持“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3)荀子的教育思想 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4)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翟坚持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

6、的培养,还重视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的教育范畴。 (5)道家的教育思想 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遵循自然法则,反对儒家礼教。(6)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其内容总结如下: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正课学习和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4豫时孙摩。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7、德。(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问答法,亦称“产婆术”。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3)亚里士多德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之中,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4)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二)独立形态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教育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

8、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泛智”教育。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2教育适应自然3班级授课制4教学原则(2)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其代表作是爱弥儿。(3)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对人进行必要的“管束”和“训导”是实现自由的必要保证。(4)裴斯泰洛奇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5)洛克1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观念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2绅士教育论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出于教育的缘故,由此提出绅士教育论。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

9、容。(6)斯宾塞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主张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是康德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10、。4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2)杜威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其教育观点概括如下:1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还提出“学校即社会”。2论教育的目的坚持“教育无目的论”,3“从做中学”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提出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三)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1.实验教学代表人物:梅依曼、拉伊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2.文化教育学(又

11、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5.批判教育现象兴起于20C70S,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考试频率较低,在此不做多余赘述)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是我国著名的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3.晏阳初的教育思想4.梁漱溟的教育思想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6.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1.现代教学

12、理论的三大流派(1)布鲁纳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2)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3)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2.其他学者的观点皮亚杰、保罗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等人3.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人口(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功能)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

13、数量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有助于人口迁移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

14、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7.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性作用四、教育与文化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1.教育

15、能够传承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三)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

16、的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涵:强调内在因素,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即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内涵: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三)辐和论(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两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替代。代表人物:施泰伦、吴伟士(四)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7、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 也叫遗传素质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部分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发展是能动的(三)教育(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

18、、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3.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过程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觉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4.实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学校教育起促进作用是相对的

19、、有条件的。(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初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1.身体迅速生长2.性成熟开始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巨大变化高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1.身体的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2.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3.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第五节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

20、求,命令颁布实施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三)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的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活动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作用: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

21、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二)社会本位论观点:教育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凯兴斯纳泰、巴格莱(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22、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六、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七、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六节 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一、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二、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

23、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苏联分支型学制四、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改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4.1922年的“壬戌学制”(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2.1958年的学制改革3.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2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7.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五、我国当前的学制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六、义务教育制度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特点:1.强制性(义务性)2.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3.免费性(公益性)4.公共性(国民性)5.基础性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

25、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七节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非重点)概念: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1.观察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历史研究法4.实验研究法5.行动研

26、究法6.教育测量法7.叙事研究法第二章 中学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及其意义(一)课程的内涵“课程”一词在我国始建于唐宋期间。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成儿童中心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因此,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

27、义教育家杜威。基本主张:1.经验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活动课程论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3.主动作业论:所谓主动作业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如商业、烹饪、缝纫、纺织、木工等。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杜威更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将教材心理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个体经验逐渐提升到教材的逻辑水平。(3)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要流派: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

28、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观点是: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赫钦斯。(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5)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儿童发展、社会需要、学科特征,此外,课程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29、1)从课程内容地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致使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者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

30、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地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地一门学科。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3)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地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地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地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地课程。(4)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次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学校)课程。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