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206.67KB ,
资源ID:81181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181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docx

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 教育基础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A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B具体任务:1、允许小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培养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肌肉和手部动作,但应避免剧烈运动。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

2、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到本质特征,发展有意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3.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养盛唐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4.培养小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3、,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拉开了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帷幕。(采用班级授课制)2、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国开始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

4、”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小学教育

5、的基本特点 a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b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a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b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c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d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

6、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e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f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稳定的阶段。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他们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产生了新的兴趣和动机。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小学生感觉、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

7、记忆为主向有意识记忆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

8、着奠基作用(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三个方面。C示范性:杨雄法言学行中言:“师者,人之模范。” D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E长期性 F系统性 2、小学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

9、热爱学生等 (2)教师的知识修养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4)教师的心理素养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第二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管理概述: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3、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其中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4、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其中实施是中心环节。5、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规范性、系统性、效益性、动态性原则。6、学校管理的方

10、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学法。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 a职能部门:1、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2、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3、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4、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 b基层教学实践机构5、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6、年级组:本年级教育教学方面

11、的工作四、学校的运行机制: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

12、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1、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13、 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4、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1、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一)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15、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A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C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D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E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 F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

16、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A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B西方:a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b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c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2)封建社会的教育A中国:A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B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C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D隋唐:科举E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

17、据 F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H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B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宗教性3、近现代教育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新特点:终生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补充: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

18、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1、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A中国:A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相传作者为乐正克。对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

19、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对教育原则的总结最突出。B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C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B西方:A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B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C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D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2)特点:尚未从哲学、伦理学、

20、政治学中划分出来,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总结。以习俗的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A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A关于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B关于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C关于教学思想: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D关于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E具体的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

21、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B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著名的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C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D裴斯泰诺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A主要观点:a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b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c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d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E洛克:A提出白板说B主

22、张绅士教育F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A主要观点:a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b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c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d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e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I杜威: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B主要观点:a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b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c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d学校即社会C提出五步教学法:创

23、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I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3、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人物A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B凯洛夫: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C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D杨贤江:新编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

24、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A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B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C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D皮亚杰: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E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F布罗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A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

25、等教育的要求B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C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D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26、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决定着受教育权C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促进民主(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

27、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A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B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C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

28、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A导向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奥古斯汀、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29、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30、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A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面向全体学生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E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F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

31、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A教育主体的确定B教育对象相对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

32、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制度化教育的特征: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明确的修业年限: 规范的教学组织; 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严格的管理制度: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3、非制度化的教育: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A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B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欧洲国家,如英、法、西德2、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学制3、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介于双轨与单轨之间的学制 (四)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五)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A优先发展(战略地位)B育人为本(根本要求)C改革创新(动力)D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E提高质量(核心任务)“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