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麦氏理论第一章 緒 言一、肥料的定義指供給植物養分或促進養分利用之物品,即一切物料,施於土壤或植物的葉部,若能供給植物營養或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進而增加產量或改善產品品質者,均稱為肥料。二、肥料的分類(一)依主要成分分類1.依原料來源分(1)有機肥料:由有機化合物組成,包括化學合成肥料,如尿素、氰氨基化鈣;及由生物體或其排泄物組成的肥料(又常稱為有機質肥料),如各種堆肥、廄肥、綠肥、豬雞糞等。有機質肥料所含三要素成分通常不高,但可改良土壤性質。(2)無機肥料:由無機化合物組成,主要由礦物而來,其中直接利用研磨後之礦物者,稱為礦質肥料。大部分化學肥料是無機肥料。2.依肥料來源分(1
2、)商品肥料:肥料來自工廠、市場。(2)自給肥料:肥料來自農場。3.依製造工程分(1)礦質肥料:礦物經物理方法而製成之肥料。如磷礦粉、石灰石粉係分別由磷礦石、石灰石研磨而成。(2)化學肥料:兩種或兩種以上原料,經化學反應製成。(3)混合肥料:兩種或兩種以上肥料,經機械混合而成。(4)化成肥料:兩種或兩種以上肥料,經化學反應製成。4.依主成分分(1)單質肥料:含一種主成分之肥料。a.大量要素肥料:氮肥、磷肥、鉀肥。b.次量要素肥料:鈣肥、鎂肥、硫肥。c.微量要素肥料:鐵肥、錳肥、銅肥、鋅肥、鉬肥、氯肥、硼肥。(2)複合肥料:兩種或兩種以上三要素肥料,經混合或化合所製成之肥料。又分為混合肥料及化成肥
3、料。前者如硫酸鉀與硝酸鈣純物理性混合,並不發生反應;後者如磷酸銨、含硝磷肥(以硝酸代替硫酸溶解磷礦),係由兩種以上肥料經化學反應而製成。(3)特殊成分肥料:含農藥(殺蟲、殺菌或殺草)或土壤改良劑(石灰、腐植酸、氧化鎂或矽酸)等特殊成分的肥料。5.依成分含量分(1)低成分肥料:三要素成分含量低於20者。(2)高成分肥料:三要素成分含量在20-30者。(3)加濃肥料:三要素成分含量超過30以上者。6.依施肥目的分(1)直接肥料:直接供給植物營養三要素。(2)間接肥料:本身並不含三要素,不能供給植物營養所需,但能改良土壤物理性、中和酸性或幫助其他物質分解而釋出植物所需養分,此種間接有助於作物生育的肥
4、料,即為間接肥料,如石灰、石膏等。7.依形態分(1)固態肥料a.粒狀肥料:如尿素、氯化銨、粒狀過磷酸鈣及各種複合肥料。b.粉末狀肥料:如石灰、磷礦粉、骨粉、氰氨基化鈣。(2)液態肥料:呈液體狀,如氨水、各式水耕濃縮液、液態腐植酸。(3)氣態肥料:如氣體氨。8.依化學反應分將肥料直接溶於水後測其pH值,即可區別肥料的化學反應。(1)酸性反應:pH值小於7,如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磷酸銨。(2)鹼性反應:pH值大於7,如氰氮化鈣、草木灰、農用石灰、鹼性熔渣。(3)中性反應:pH值近於7,如尿素。9.依生理反應分肥料施用於土壤,經植物吸收後,所引起土壤pH值的變化,謂之肥料的生理反應。可分下列三類:
5、(1)生理酸性肥料:作物吸收鹽基量大於酸根,在土壤中酸量漸漸增加而使土壤pH值變小,為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銨、硫酸鉀、尿素。(2)生理鹼性肥料:作物吸收酸根之量大於鹽基,使土壤pH值變大,為生理鹼性肥料,如氰氨基化鈣、硝酸鈣、硝酸鈉、骨粉。(3)生理中性肥料:作物吸收鹽基與酸量幾乎相等,或由於殘留在土壤之物,係一弱酸或弱鹼,對於土壤pH值幾乎不變,為生理中性肥料,前者如硝酸銨、硝酸鉀、過磷酸鈣,後者如碳酸銨。10.依肥效遲速分(1)速效性肥料:肥料施用後,能即刻溶入土壤溶液中,成為植物即刻可以吸收的成分,大部分化學合成肥料均是。(2)緩效性肥料:肥料施用後,慢慢溶解而釋出有效成分,動物質肥料均
6、是,如骨粉、魚粉、豬糞尿、雞糞等;植物質肥料如碳氮比小於25者亦是,如油粕、綠肥等。(3)遲效性肥料:肥料施用後,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或需長時間才能分解,放出有效成分,如磷礦粉、堆廄肥、蒿桿、樹皮等。(二)依實際需要分類依肥料管理法第三條所稱肥料係指供給植物養分或促進植物養分利用之物品,所稱堆肥係指以有機質材料,經醱酵腐熟之肥料,其種類根據農委會民國89年8月所公布的肥料種類品目及規格分成八大類:1.氮肥類:共有尿素等20品目。2.磷肥類:共有過磷酸鈣等9品目。3.鉀肥類:共有氯化鉀等10品目。4.次量、微量要素肥料類:包括鈣、鎂、矽之次量要素肥料及鐵、硼、錳、鋅、銅、鉬之微量要素肥料;共有硫酸
7、鎂等41品目。5.有機質肥料類:包括植物質肥料、動物質肥料(含其排泄物)及其所堆肥化產生的堆肥等;共有植物渣粕肥料等14品目。肥料無機肥料礦質肥料磷礦粉、海鳥糞、石灰石、白雲石、鉀礦石、沸石化學肥料單質肥料巨量要素氮氨、尿素、氯化銨、硝酸銨、硫酸銨、硝酸銨鈣、副產氮素肥料磷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熔磷鉀氯化鉀、硫酸鉀、碳酸鉀次量要素鈣、鎂、硫、矽微量要素鐵、錳、銅、鋅、鉬、氯、鈷、鎳複合肥料化成肥料磷酸銨、矽酸鉀、熔製微量要素肥料混合肥料有機肥料有機質肥料動物糞尿、骨粉、魚粉、副產動物植肥料植物綠肥、油粕、泥炭、稿桿、稻殼、蔗渣、副產植物植肥料微生物固氮菌、熔磷菌、菌根真菌、醱酵副產物有機質混合
8、肥料含微量元素的有機質肥料化學肥料單質尿素、氰氮化鈣、尿醛複合尿素加乙二醯二銨含上述肥料的複合肥料化成尿素磷酸鹽、腐植酸銨、腐植酸鉀其他吸附複合肥料、尿素硝酸銨液體肥料、裹覆尿素圖1 肥料的分類管理系統6.複合肥料類:二種以上三要素肥料混合,或再與次量、微量要素肥料、有機質肥料混合者;共有複合肥料等3品目。7.植物生長輔助劑類:不屬於前六款肥料,而對植物生長有促進作用者;有腐植酸1品目。8.其他肥料類:其規格由主管機關個案審定。三、肥料要素與其分類(一)成為肥料要素的條件通常對一個元素被認為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要素,需具備下列要件:1.專一性:缺乏該元素時,植物無法完成其生命週期,且植物在特定部
9、位會表現特定的缺乏徵狀。2.必要性:缺乏該元素時,植物的生長與繁殖的完整性即受到限制,只有補充該元素,植物始能恢復正常生長。3.不可取代性:該元素的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替代,且為構成細胞的成分,在植物體內含量差別可達十倍、千倍、甚至萬倍,但是不管數量多少,都直接參與生理、生化反應,都是同等重要。目前符合上述三要件的元素有18種,即大量元素:氫(H )、氧(O)、碳(C, 1800, Senebier & Saussure)、氮(N, 1804, Saussure)、磷(P)、鉀(K)、鈣(Ca)、鎂(Mg)、硫(S, 1938, Sprengel);微量元素:鐵(Fe, 1844, Cris
10、或1860, Sachs)、錳(Mn, 1922, McHague)、硼(B, 1923, Warington)、鋅(Zn, 1926, Sommer & Lipman)、銅(Cu, 1931, Lipman & McKinney)、鉬(Mo, 1938, Arnon & Stout)、氯(Cl, 1954, Broyer)、鈷(Co)及鎳(Ni, 1987, Brown)。碳、氫、氧可由二氧化碳及水分供給,自然界二氧化碳存在量相當多,且無所不在,若無特殊需要通常二氧化碳並不視為肥料;水分為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肥料運移亦需靠水分為載體,因其需要量大,通常不視為肥料;硫與氯會伴隨鉀、鈣、鎂、鐵、
11、錳、銅、鋅等陽離子施肥而進入土壤系統中,在正常施肥狀況下,比較不容易有缺乏現象,故硫與氯通常亦很少列入肥料考慮。(二)肥料要素的分類1.依其在植體內含量的多寡分(1)大量元素:包括氮、磷、鉀、鈣、鎂及硫,植物體的乾物含量在0.1-5.0%之間。其中氮、磷、鉀三種要素,因為作物對它們的需要量比較大,且土壤中的有效含量常不夠植物生長所需,需要施肥來補充才能增產,故又稱為肥料三要素。鈣、鎂、硫需要量次之,又稱次量要素。(2)微量元素:包括鐵、錳、銅、鋅、硼、鉬及氯,植物體的乾物含量一般在0.1-2,000 mg/kg之間。2.依其在植體組織間運送轉移的難易程度分(1)移動性元素:氮、磷、鉀、鎂、氯屬
12、之,此類要素容易在組織間移動,當新組織的生長缺乏此種要素時,老組織中所含的該要素即轉移至新組織供其生長。(2)非移動性元素:鈣、鐵、錳、銅、鋅、硼屬之,此類要素不易在組織間移動,當新組織的生長缺乏此種要素時,老組織中所含的該要素無法轉移出供新生組織使用。3.依其在植體內的功能分(1)構造元素:為組成有機體的結構物質、組成輔酶的基本元素、在還原過程中被同化,碳、氫、氧、氮、硫屬之。(2)能量、遺傳元素:與植體中的醇化合物進行酯化作用生成磷酸酯、硼酸酯;磷參與磷脂的代謝,磷脂是細胞膜、能量和遺傳物質的重要成分,磷、硼屬之。(3)平衡滲透壓:產生細胞滲透壓、平衡陰陽離子、控制膜的透性和電化學勢、一些
13、活化酶的組成分,鉀、鈣、氯、鎂、錳屬之。(4)輔酶與電子傳遞:以鉗合物存在於輔酶中;原子價的變動傳遞電子,鐵、錳、銅、鋅屬之。另外,有些要素雖然不是植物生長所必需,但其存在可使該植物生長更佳或更具營養價值,稱為有益元素。例如矽對水稻可抗倒伏與抗病,鈉對耐鹽作物(甜菜)有促進作用,鈷對豆科作物為共生固氮細菌行固氮作用所必需,鋁可促進茶樹生長,鈉在香蕉可少量取代鉀,並促進香蕉生長以及鈦和稀土元素對作物生長或農產品品質有一定作用等。表1 植物的一些有益元素(Marschner, 1995)元素含量(mg/kg)主要受益植物主要功效矽0.1-1105禾本科植物(水稻)、甘蔗、竹、矽藻、木賊增加植物體硬
14、度,抗病蟲害鋁0.5-5喜酸植物(茶樹)提高茶汁品質鈷0.02-0.5豆科固氮植物、蕃茄維生素B12合成,固氮酵素的成分鈉0.001-4104C4(玉米)、CAM(紅龍果)植物、甜菜、芹菜、蕪菁參與C4或CAM植物光合途徑,代替鉀參與細胞滲透調節,對部分酵素具有激活作用鍺-根類植物(山藥)動物必需元素釩0.02-0.5一般植物(綠藻)促進氮素代謝,促進鐵的吸收硒0.01-0.6一般植物動物必需元素碘褐藻四、何以要施肥土壤中各種營養要素的總量與植物吸收量間並無密切的關係,即養分在土壤中總量的多寡,並不能反映該養分在土壤中有效性的高低,如鐵在土壤中存在量非常多,但有效性極低,植物需要量也不高,而氮
15、磷在土壤中存在量不多,植物的需要量卻很高。有些養分在土壤中存在有數種型態,其中只有特定的型態能為植物吸收利用。營養要素為植物利用的主要型態如表2所示。土壤為植物養分主要的供應及儲存場所,唯土壤中存在的肥料要素量有限,經作物生長採收或長久淋洗損失而移除後,必然會造成缺乏,因此,有施肥補充的必要。尤其是三要素肥料在土壤中存在量相對較低,而植體裏的含量相對較高,極易造成缺乏,因而必需適度補充,在目前農業生產中,是主要通過施肥來補充的營養元素。鉀、鈣、鎂在土壤中含量雖高,但大部分固結於礦物成分,屬於作物不能利用的形態,故亦有施用易溶解形態肥料的必要。至於微量元素因作物需要量較低,土壤中含量相對較高,在
16、施肥史上相對較不重要,但近來為求高品質,亦常有施用的情形。台灣比較常見的微量要素失調,如木瓜缺硼,果實表面呈現凹凸不平的腫瘤且流出白色乳漿;芒果缺硼,果實成熟時,腹部果肉軟化兼有裂縫;文旦缺硼,翼葉近葉柄處有橫向褐色木栓化的龜裂,柑橘缺硼,果實變小、變硬、果皮厚、果實中心變黑;柑橘缺鋅,新梢葉片小而狹長,葉脈間黃化,節間縮短;葡萄缺錳,新葉葉脈間黃化,緊鄰部分則保持綠色。表2 土壤與植物體中元素存在量及其被吸收形態、途徑元素植物體土壤被吸收形態吸收途徑 mg/kg 碳C45400020000CO2、HCO3-、CO32-空氣、水氧O410000490000CO2、H2O、OH-、O2空氣、水氫
17、H55000H2O、H+、OH-水、水蒸氣氮N300001000NH4+、NO3-、NH3、NO2-、NxO、尿素、胺基酸、生物固氮水、土壤、空氣、葉面、微生物磷P12300650H2PO4-、HPO42-、低分子量有機磷水、土壤、葉面鉀K1400014000K+水、土壤、葉面鈣Ca1800013700Ca2+水、土壤、葉面鎂Mg32005000Mg2+水、土壤、空氣、葉面硫S3400700SO42-、SO2、SO3、SO32-水、土壤、葉面鐵Fe14038000Fe2+、Fe3+水、土壤、葉面錳Mn630850Mn2+水、土壤、葉面銅Cu1420Cu2+水、土壤、葉面鋅Zn16050Zn2+
18、水、土壤、葉面硼B5010主要:H3BO3 次要:B4O72-、H2BO3-、HBO32-、BO3-水、土壤、葉面鉬Mo0.92MoO42-水、土壤、葉面五、施肥法則(一)最少養分律(最低因素限制律)作物的生產量受其生育所必需的諸因子中供給比率最少者所支配,在此最少因子未作適當調整前,其他因子雖給予充分量,亦不能發揮增產效果,故施肥前應判斷土壤中何種要素最缺,針對最缺要素施肥,才能得到最佳效果。上述所謂生育所必需的因子最初僅指養分供給,然現在解釋為舉凡影響作物生長的全部因子,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性質、栽培管理以及各營養離子等。本課程因係以肥料為主要講授內容,因此係指養分供給而言。(二
19、)報酬漸減律對於作物生育有關係的諸多重要因素中,假定某一重要因素為相對的最少量時,若將此最少重要因素之量逐漸增加,作物之收量亦會隨著逐漸增加,但其增加之程度則不會與最少重要因素之增加量成正比例而直線增加,即增加比率為依次減少。可以圖2說明之。初始要素增加與產量成正比,其後要素再增加產量持平,最後要素增加產量可能有減產之虞,此時對作物言,該重要因素已經過量而造成毒害了。因此,最理想的施肥量並非在最大產量的肥料用量,因為此時肥料施用雖仍增產,但並不符經濟成本,即投入的肥料成本大於增產的作物價值,況且多施肥料極易造成對環境的污染,破壞生態的平衡。是故,理想的肥料用量為最高產量的75-90即可。(三)
20、麥氏理論若一種元素缺乏,加入少量時,因生長增加而增加該元素的吸收量,但該元素在植體中的百分率並不提高。此缺乏元素再行增施,則依報酬漸減率曲線增加生產,而該元素成分百分率亦同步增加。若大量增施該元素,產量不再增加,然該元素被植物吸收量較植物需要量大增,因而導致植體之該元素含有率大增,謂之麥氏理論,如圖3。圖2 報酬漸減率(Foth and Ellis, 1988)圖3 麥氏理論圖解(Foth and Ellis, 1988)(四)Wolf 法則Wolf氏以燕麥水耕試驗8年,求得生產100克乾物質所需營養要素最少量為N 15, P2O5 0.5, K2O 0.8, CaO 0.25, MgO 0.
21、2, 及S2O 0.2克,全部用最少量配製水耕液並無法生產乾物質100克,若再另外添加Na3SiO3及CaSO4少量,則可得到100克乾物質,此原因係元素間可互為代用。然而元素間之可替代性僅發生於最少養分律以外之時機。(五)離子間的相互影響1.陽離子與一易於吸收的陰離子結合,若陰離子容易被吸收,陽離子連帶地也容易被吸收。如硝酸根會促進鈣的吸收;鉀促進硝酸根的吸收。2.兩種陽離子或兩種陰離子同時存在時,二者之間會發生拮抗作用(Antagonism)、相助作用(Synergism)或相互作用(Mutual effect)。各種植物為營正常生理作用,所需的某些離子,應有一定的混合比率範圍,否則容易導
22、致營養失調,謂之拮抗作用。(1)性質相似的離子同時存在時,會互相抑制吸收。例如Cl-、Br-與I-、SO42-與SeO42-、PO43-與AsO43-、NO3-與Cl-、K+與Rb+、NH4+與K+、Ca2+與Mg2+及Ca2+與Sr2+間,均會發生拮抗作用,即對養分的吸收有競爭作用。(2)若陰離子間性質相異,不會發生競爭作用。不過陰離子有二種對其他養分的吸收有幫助作用,即NO3-與PO43-,因為NO3-與PO43-(HPO42-或H2PO4-)的吸收會促進植物的代謝作用,間接使其他離子的吸收增加。(3)某些離子的吸收完全不受其他具同種電荷之離子的影響。如鉀離子的吸收不受鈉離子存在的影響;小
23、麥草的根置於0.1mM氯溶液中,發現其對氯的吸收不受濃度高達氯濃度500倍的硫酸鹽所影響。(4)有些陽離子存在時,會對同時存在的陽離子有促進被吸收的效果。如Ca2+對NH4+、Ca2+對K+、Ca2+對Cd2+。最著名的例子為“維茲效應”,把大麥切除根置於通氣的5mM溴化鉀溶液中,發現溶液中鈣的濃度愈高,鉀的吸收愈多,此為“Viets effect”。六、缺乏徵狀及目視診斷植體內無機養分缺乏時,新陳代謝遭受影響,生長受到抑制,葉片黃化及壞疽等徵狀可在葉、莖、根、花、果實部分顯現。一般病害的發生常呈點狀,首先只發生在少數植株再漸次擴散,病斑不拘限於植株特定部位;而營養異常的發生一般則呈面狀,全園
24、發生,且異常徵狀出現在植株的特定部位。根據養分在植物體的移動情形,可將缺乏徵狀分為三類:(一)作物缺乏徵狀出現在老葉(下位葉)由於這類元素在植物體內非常容易移動,可自老葉轉運到幼葉的緣故。此類元素存在液胞中之量相當多,並非新陳代謝必須物質組成的一部份,鉀與鎂就是。圖4 肥料間之相助作用(Simpson, 1986. p. 39)圖5 世界與開發中國家三要素肥料施用比較(二)作物缺乏徵狀出現於上部幼嫩葉片此類要素在植物體內不易或很少移動,為與新陳代謝沒有密切關係的有機體的組成物,如果膠或木質素等物質,這類元素如鈣與硼。此外,微量元素如鐵、鋅、銅、錳等,在植物體內也屬於不易移動的要素,徵狀也常出現
25、於上部葉及幼嫩枝條。(三)徵狀在新葉與老葉均可發生,一般以老葉較為嚴重此類要素與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如氮、磷等;當為儲存狀態時可被運送到地上部,當被轉變為細胞組成時,則不能轉運。根據上述要素之運輸特性,再加以黃化或壞疽等表徵,可以做成檢索表(表3),以診斷標準化之徵狀,但因同樣要素缺乏,在不同種類之植物,徵狀可能不同,因此檢索表之用途有限,不如圖片有效,然亦具參考價值。七、肥料使用現況肥料的穩定供應,在作物生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農戶可向農會、合作社、民營肥料廠商或進口商自由選購所需要的肥料。88年9月1日台肥完成民營化及爾後陸續解除肥料進口之限制,肥料產銷完全自由化,如何確保肥料供應穩定,已
26、成為各有關單位所關切的問題。截至90年12月止全台辦理肥料製造登記的業者207家,核發肥料登記證1343件,辦理肥料輸入登記的業者225家,核發肥料登記證1970件,合計現有肥料業者432家,肥料登記3313件,其中氮肥237件、磷肥76件、鉀肥52件、次微量要素肥料365件、有機質肥料874件、複合肥料1653件、植物生長輔助劑56件。依據1998年農業年報,1997年肥料施用量,硫酸銨27.3,尿素18.2,硝酸銨鈣1.5,過磷酸鈣12.3,氯化鉀6.35,複合肥料53.5,其他化學肥料1.23萬公噸。這些肥料總計120萬公噸,總值約67億元。八、世界肥料需求趨勢過去30年,肥料在支援農產
27、品需求增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開發中國家在作物生産和肥料使用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已開發國家農作物的最大增長率同樣和大量使用肥料有關。肥料能補充土壤中養分的消耗,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爲增加作物産量,施肥是必要的。然而,藉由改進施肥時間、分別應用、因地專門管理、作物輪作、土壤測試等措施,能更有效地使用肥料。也就是用同樣的肥料,或者用更少的肥料,能獲得更高的産量。已開發國家,特別是北美和西歐已經明顯地出現了提高肥料(特別是氮肥)使用的有效性來獲得高産的趨勢。圖5顯示全世界的肥料需求有下降的趨勢,主要因環保意識及肥料施用方式改進,肥料利用率提高所致,然而開發中國家肥料用量因人口壓力仍持續在增加
28、,值得改進。表3 礦物元素缺乏徵狀檢索表(一)容易在植體內再移動的要素,其缺乏徵狀表現於下方成熟葉。1.下方漸次枯死,莖細小,有時帶紫紅色素。(1)缺氮:氮是屬於移動速度較快的元素,缺乏時葉色變黃,葉片小而硬,黃化現象遍及全株,但下位葉有較嚴重的趨勢。(2)缺磷:磷在植體內的移動性屬中等,故缺磷徵狀亦不集中於新葉或老葉,缺乏時葉片變小,葉色暗綠,分蘗受阻,有時莖、葉呈紅色。2.下方葉變黃或呈黃斑,但葉脈保持綠色。(1)缺鎂:缺鎂時徵狀先出現於老葉,葉緣及葉脈間黃化,葉脈保持綠色,兩者之間形成明顯的對比。3.下方葉變黃或生成棕色斑點。(1)缺鉀:鉀元素在植體內容易移動,發生缺乏時,可由老葉轉運至
29、新葉,致使老葉葉緣及尖端變黃而焦枯,並逐漸向內擴展,但新葉可保持正常。(二)不易在植體內再移動的要素,其缺乏徵狀表現於新葉或莖頂組織。1.新葉變形,莖頂枯死。(1)缺鈣:鈣元素在植體內移動性小,缺鈣時老葉正常,但新葉及新根無法生長。新葉扭曲,葉尖白化,繼之變褐而枯死。(2)缺硼:硼在植體內較難移動,缺乏時生長點停止生長,新葉變黃,質脆而枯死,葉柄木栓化或出現流膠。根部或莖部中心變黑,蕊葉多皺,果實畸形、果皮增厚或出現硬化現象。2.莖頂組織或頂部生長點並不枯死。(1)缺硫:硫為移動性差的元素,植株缺硫時新葉發生黃化現象,一般黃化會均勻遍及全葉、生長受阻、葉薄及細長。(2)缺鐵:老葉保持正長綠色,
30、新葉黃白化。(3)缺錳:新葉黃白化,但葉脈周邊殘留之綠色較缺鐵明顯。其缺乏徵狀與缺鎂相似,僅缺乏部位不同,缺鎂在老葉,而缺錳在新葉。(4)缺鋅:新葉變細小,頂葉叢生,葉脈間黃化。表4 過去幾年我國化學肥料消耗量、總值及單價(台灣農業年報,1998)項目19861988199019921994199519961997消耗量(萬噸)122118136137138138139120總價值(億元)8161717476767967單價(千元/噸)6.65.25.25.45.55.55.75.7表5 過去幾年我國數種重要化學肥料消耗量(萬噸) (台灣農業年報,1998)19861988199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複合肥料32.735.048.456.358.460.157.662.653.5硫酸銨41.637.036.733.636.234.434.232.527.2尿素16.020.119.319.017.818.320.620.618.2過磷酸鈣20.017.321.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