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5.28KB ,
资源ID:810815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081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中国的粮食生产.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中国的粮食生产.docx

1、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中国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中国的粮食生产许庆,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问题研究” 首席专家。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主要著作:农地制度、 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 (论 文)、规模经济、 规模效益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论 文)等。引言农业产出的增长有两个来源: 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 二是要 素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技术进步、 制度变革、 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农业增长的源泉是来源于 要素投入的增加还是农业 TFP的增长,从不同的时段看可能得出 不同的结

2、论。 无疑, 农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对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农业发展不 可能依赖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 农业产出的增加只能依赖要素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已经成为我 国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在 1978年2005年的27年间,农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3%,而同期中国农业产出年均增 长率为 6.44%,也就是说,农业产出增长中超过一半( 51.24%)是农业TFP增长贡献的(周端明,2009)。正是基于对全要素生产率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文献对我国农 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 包括对我国农业增长与效率的测算 及农业增长

3、源泉的探析、 农业TFP来源的研究、农业增长区域差 异的比较及收敛性的研究、 农业增长及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等 方面。其中对于农业TFP增长的来源是技术进步推进、 效率驱动 抑或两者均有贡献, 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又有哪些?大部 分情况下,东部地区不仅TFP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效率也高于 中西部地区, 影响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原因何在?其结论尚存 争议。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就不能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从研究角度来看, 已有研究大都以省级、 市级等宏观或中观 数据为基础,从农户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但由于加总、平 均化的问题, 不能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

4、户的生产 效率状况,正如弗兰克所言,平均农户之所以有效率,恰恰是因 为农户实际上全都没有效率(弗兰克 ?艾利思, 1992)。此外, 利用宏观数据研究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个时间区 间,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舒尔茨( 1987)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了一个著名 的假说: 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农业是“有效率但贫穷”的。 在尚未 形成有效的规模经营之前, 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依然为千千万万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 农业整体的要素生产率最终体现为农户家 庭生产的要素生产率。 20世纪 70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改革也展示了家庭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农业发展的 重要意义( Wang

5、 et al. ,1996)。因此,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及 其构成的研究, 从农户的微观角度来研究更有意义。 有部分文献 从农户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 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数据 较权威、样本数较多的仅覆盖一个省,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二 是有些数据甚至只覆盖到一个县或者几个县,而且样本数很少; 三是覆盖面相对较广的, 研究对象却仅是油菜或奶牛生产户, 等 等。本文期望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面有一些新进展: 一 是在大样本农户粮食生产数据的基础上, 从农业生产主体农 户的微观视角来考察和分析农业 TFP及其构成的变动;二是对于 现有研究中存有争议的问题能提供一些新证据。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

6、分将讨论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以及阐述本文研究的假设条件; 第二部分是计量模型和数据; 第 三部分是计量结果;最后是根据计量结果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建 议。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效率及假设条件 度量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多指标, 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 率、全要素生产率等。其中,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单要素 生产率是通过对单个要素的生产率的衡量来考察农业生产效率, 某种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其他要素投入的增加来获得。 而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产出增长中扣除要素投入增加的部分, 一个经济单元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 要素投入量的 增长率和全要素增长率(吴方卫等,

7、 2000)。全要素生产率是指 一个企业、行业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投入和总产出之比 (顾 海、孟令杰, 2002)。全要素生产率包含效率改善、规模效应、 要素质量提高、 专业化分工、 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李谷成, 2009)。在实际的研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分 解为技术进步率、 规模报酬收益、 技术效率改善和配置效率改善。其中,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同时实现的状态称为经济效率 (弗兰克 ?艾利思, 199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中 除了要素投入增加之外的技术进步、 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规模 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改善。 舒尔茨关于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效率仅 仅关注了配置效率

8、, 忽视了技术效率。 而目前对我国农业生产率 的研究几乎所有的重点均在技术效率, 对于配置效率的研究或者 是一笔带过,或者是干脆不涉及。技术效率指人们掌握和利用某一技术的程度 (万广华、 朱希 刚, 1994),实际产出与边界生产函数产出的比即为技术效率。 配置效率指生产技术选定之后, 投入和产出相应于相对价格的调 整。农户进行生产决策时, 不仅仅是在对各种投入要素进行选择, 同时也是对产出结构进行选择, 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农户的配置 效率,但在我国,粮食生产具有区域性,例如江西、广东等地以 种植水稻为主;河南、山东等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而且通 过轮作制度,玉米和小麦的种植不存在时间冲突。

9、因此,本文中的配置效率,更多的是考察生产要素投入量相对于价格的调整。 新古典经济学有关效率的概念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 但在实践当 中,这些假设条件不一定具备。本文借鉴弗兰克 ?艾利思( 1992) 的“追求利润型农民”假说, 把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动机加到农民 身上,但这里的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利润最大化:( 1)在与其他家庭目标的权衡之下的利润最大化;( 2)使用相同的生产 技术,但可能会面临资源约束;( 3)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但 市场运行状况良好。我国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资源 配置方面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但我国的粮食价格制度相比其他农 产品和商品更具特殊性,虽然在 2004

10、年我国才全面放开粮食收 购和销售市场,但在1993年2000年之间,农民对于粮食价格 的自主性已较改革开放之前大大提高。特别是到了 1995年,随 着 400 亿公斤议购粮食任务的取消, 开始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 度,当年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非常接近(陈锡文等, 2009),我国农民粮食生产已较具自主性。因此,总体来说,市场运行状况 良好的假设也是成立的。计量模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计量模型的选择和指标的设定。 目前, 主要有参数和非参数 两种方法进行农业TFP及其构成的核算。非参数方法虽然不需要 对投入产出的函数形式进行假定, 排除了生产函数形式假设错误 的可能性, 但其假设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11、并不能对农户的配置效 率进行考察, 因此本文选择参数方法进行研究。 参数方法需要对 函数形式进行选择, 本文选用对规模经济和要素替代弹性不施加 任何限制条件(许庆等, 2011)的超越对数( Translog )生产函 数。第一,TFP分解模型。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定技术效率, 将误差项分为不可控因素(v)和技术效率因素(u)两部分,函 数形式为:( 1),符合经典白噪声过程, 主要包括测度误差及各种不可控的随机因素。ukt则测度技术效率,vkt与ukt相互独立。如果ukt=O, 则TEkt=1,即该农户处于完全技术效率状态; 如ukt0,则TEkt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农

12、业部政策法规司和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ERC通过共同实施中国农村居民生产的两期五年(即 1 993、 1 994、 1 995、 1 999和 2000 年)跨区域大样本农户问卷调查建立起来的 CERC/MoA 中国农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库 ,涵盖吉林、 山东、河南、 江西、 四川、广东等六个省份, 用以分别代表中国的东北、 华东、华中、 西南和东南五个地区,除广东外,均属于我国粮食主产区。总共 形成了每年 20 个样本县(市)、 100 个样本村庄、 1000 户左右 的农户样本数据。 虽然不同年份的调查范围有所调整, 但数据 的主体为面板数据, 记录了每个被调查农户的

13、特征和农业生产活 动的详细信息。 为了保持样本农户数据的连续性, 本文把有数据 缺失的样本剔除掉,因此保留下来的样本农户每年都有调查数 据。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之后,需要根据土地、劳动、资本的要 素份额计算配置效率, 由于部分农户当年的承包费或缴纳的农业 税数据缺失, 本文对样本数进行了第二次筛选, 表 2 为各省的样 本数,表3和表4分别是TFP分解模型和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 中各变量的统计特征。可以看到, 实际收获平均面积最大的是吉林省, 平均每户收 获 19.7 亩,其次分别是广东、江西、河南、山东、四川;但粮 食平均产出最高的是广东省,其次分别是吉林、江西、山东、河 南、四川。限于篇幅,

14、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特征没有按省分别陈 列。实证研究结果计量模型回归结果。用 FRONTIER 4.1进行极大似然估计的 结果见表5。丫 =0.938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误差主要 来源于技术非效率项,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较为合理。此外,模型 的参数估计绝大多数均在非常高的水平上显著。TFP的分解及其变动的主导因素分析。如前文所述,可以将TFP的变化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率 (TPQ、技术效率变化率(TEQ、 规模报酬变化率(SEC以及配置效率变化率(AEQ。表6为每 年各省农户TFP及其构成的变化率大于零的农户所占的比例, 表 7则为每年各省农户TFP及其构成变动的平均情况。首先,从TFP变

15、动的趋势来看,在 1993年2000年,六省 样本农户的TFP呈下降趋势。除1994年之外,1995、1999、2000 年农户的TFP增长情况都非常糟糕,如表 6所示,1995、1999、 2000年,绝大部分农户粮食产出效率均在下降,这与 1991年 2000年我国农业的整体走势高度一致, 20世纪 90年代的后半期 我国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均停滞不前。其次,从如表7所示的TFP构成来看,第一,技术进步率一 直在恶化, 1994 年和 1995 年所有农户均有农业技术进步,平均 技术进步率分别为 24.68%、 4.2%;1999年和 2000年则所有农户 农业技术进步率均小于 0,

16、分别为-14.78%和-33.45%。也就是说, 在 20 世纪末期,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发生了倒退。第二, 规模报酬收益率则很小,其变动率在 1%上下浮动,规模报酬收益较小与许庆等 (2011)研究认为我国农户粮食生产不存在显著 的规模收益递增的结论一致。第三, 1994年2000年,配置效 率一直在下降,对TFP的增长一直有很大且为负的贡献。 虽然配置效率一直在下降, 但是这种下降的程度在减少, 四年当中配置 效率有改善的农户的比例分别为 15%、 17.5%、 23.5%和 41.2%。 表明我国 20 世纪末期部分农户配置效率有所改善,但远未达到 如舒尔茨所发现的农民在资源配置上是有

17、效率的状态。 第四, 从 技术效率的绝对值来看, 1993年2000年所有农户的平均技术 效率分别为 0.845、 0.854、 0.863、 0.783 和0.831 ,也就是说, 所有省份样本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 1994年1995年都有提高, 而1999年2000年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 1993年1995年有所下降,但 2000年较 1999年又略有提升。 技术效率情况最差的 1999年,最低的吉林省只有 0.73 ;情况最好的年份是 1995 年, 当年最高的山东省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 0.87 。因此,总的来看,1993年2000年六省农户平均技术效率有 13%- 27%勺提升 空间。

18、平均来看,除 1999 年之外,各省农户技术效率的变化均 对TFP有正的贡献。以上是从农户勺整体情况来分析, 从农户与农户之间情况来看,农户之间的农业TFP增长率相差很大,因此,如果只是从农 业整体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 不能发现农业的生产主 体农户之间生产能力与生产水平的巨大差异。 但每年样本农 户之间的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性却不大, 在图上表现为几乎呈一直 线分布状态, 且无论技术进步率为正或为负以及其大小。 由于技 术进步率由不与农户相关的随着时间推移的中性技术进步率和 与微观农户相关的技术进步率构成, 而农户微观层面的技术进步 率相差不大, 因而总体的技术进步率相差不大。 与技术进

19、步率 在农户之间的差异较小不同, 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在不同农户之 间的波动很大, 且由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构成的经济效率的变动 主导了 TFP的变动,石慧等(2008)、李谷成等(2007)也认为 资源配置效率贡献最大。但李谷成等( 2007)认为配置效率的变 动与TFP变动的方向一致,而本文发现,虽然技术效率和配置效 率的变动主导了 TFP的变动,但在技术进步率较大时, 技术效率 和配置效率的变动方向与 TFP的变动方向不一定相同。最后,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如表 6 所示,每年各省农户TFP增长情况比较类似,有增长的农户所占的比例都相差不大。综合1993年2000年这个时间段来看,各省的TF

20、P都有所下降,5 年都有数据的吉林、江西、四川、山东四省中,情况最好的是 山东省,其次分别为吉林省和四川省,最差的是江西省,其 TFP 分别下降21.4%、24.1%、26.5%和35.4%。TFP增长率的各构成 部分中,各省有技术进步的农户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动的平均值均 相差不大,期间,吉林、江西、四川、山东的技术进步率分别为 -4.7%、 -5.8%、 -4.5%和-4.9%。每年规模报酬收益率为正的农户 所占的比例在省与省之间差异不大,且规模报酬收益率本身很 小。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所构成的经济效率的变化则在各省之间 有所不同。 首先从技术效率变动情况来看, 每年各省技术效率有 改善的农户所

21、占的比例不同, 但没有什么规律。 从技术效率的平 均值来看, 1993 年 1995 年三年各省的平均效率值相差不大, 1999年、 2000 年各省份的平均技术效率值出现分化,从 5年的 平均值来看,可比较的省份中,吉林省的平均技术效率最低,江 西省的平均技术效率最高。 其次是从各省农户配置效率的变动来 看,江西省的配置效率下降最多, 正是由于各省农户配置效率变 动的差异才导致了省与省之间的 TFP变动的差异。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第一,配置效率的变化分析。本文对于配置 效率的考察着重从其投入是否合理的角度着手。 可以通过对投入 要素的标准弹性与其投入份额的差和投入要素的变化率加权平 均来

22、分析配置效率的变化。 在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下, 要素 的标准弹性应与其投入份额相等, 否则,可通过增加弹性大的要 素投入以及减少弹性小的要素投入以提高配置效率。资本、劳动、土地的投入产出弹性平均分别为 0.16 、-0.02 、 0.79 ,通过计算三种要素的标准弹性与其投入份额的差可以发 现,每年各省的资本、劳动差额均为负数,土地的差额为较大的 正数,其值平均分别为 -0.16 、-0.38 、0.54 。也就是说,资本和 劳动的投入都过量,土地的投入过少。具体来看, 2000 年相比1993年,吉林、江西、四川、山东四省资本投入分别增加了 33.8%、 87.5%、 143.4%和 1

23、19.1%。劳动投入方面,除了外出务 工比例最高的四川省劳动增加 33.8%之外,其余省份的劳动投入 均增加 100%以上。但是产出弹性最大的土地,除了山东省的土 地投入略有增加外, 其余三省的土地投入均有下降, 吉林和江西 分别下降 16.1%、 17.4%,人均耕地最少的四川省的土地投入则 下降了 30.9%。正是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要素投入结构导致资源配 置远未达到最优状态,因而配置效率逐年下降。 1999 年和 2000年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 1994和1995年的增加幅 度,要素的投入结构更为合理, 这也正是 1999和 2000年配置效 率有改善的农户所占比例大为增加的原因

24、。第二,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技术非效率项 u 为正 值,因此,如果其系数为正值,说明该影响因素对技术效率有负 影响;反之则有正影响。如表 5 所示,本文的影响项回归系数均在 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所考察的家庭禀赋因素均对农户技 术效率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因而对技术效 率有正的影响(曹慧、秦富, 2006),户主为男性的农户技术效 率也更高。 一般认为, 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技术的采纳能力越强, 因而技术效率会越高(如 Wang & Wails , 1996; Liu & Zhuang , 2000;屈小博, 2009;李桦等, 2011)。家

25、庭规模越大,农户技 术效率越高,这与曹慧等( 2006)的研究结果一致。曹慧等对此 的解释是, 虽然劳动力投入可能过剩, 但家庭人口越多意味着土 地越多, 家庭规模小的农户一般土地较少, 为了增加产出会加大 对土地的利用, 长此以往造成土地肥力下降从而造成技术效率低 下。家庭成员中有人外出务工的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与 Mochebelele & Winter-Nelson ( 2000)、梁义成等( 2011)的 结论一致,家庭成员中有人外出务工可能会带来获取信息的新渠 道、留守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粮食生产中都可能是其技 术效率水平较高的原因。生产特征方面,农户收获面积越大,农户技术

26、效率越低,而 且技术效率下降的速度快于实际收获面积增加的速度。 由于本文 中的实际收获面积并不等于农户的耕地面积, 实际收获面积的系 数为负不仅仅说明耕地面积大的农户技术效率更低, 还说明, 有 复种的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要低于没有复种农户。 地块数量越多 表示耕地细碎化越严重, 而平均地块大小的增加却表明了耕地细 碎化程度的降低, 但两者均对农户技术效率有负的影响, 本文得 出的似乎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但地块数量多意味着农户要在 不同的地块之间劳作,转化成本、交通成本等更高,因而造成技 术效率会越低。同时,平均地块越大,技术效率也越低的原因则 在于,我国农业生产在于精耕细作, 地块面积较大

27、则不利于精耕 细作,因而技术效率较低。另外,以粮食生产为家庭生活主要来 源的农户和农业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较高的农户技术效 率均更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粮食生产 当中,后者则说明农业专业户要比农业兼业户的技术效率水平 高。外部环境因素中, 获得生产技术的渠道越多, 农户技术效率 水平越高, 农户获得生产技术的渠道越多, 则可以更好地学习新 的生产技术,实现对技术前沿面的追赶,减少技术效率的损失。 获得市场价格信息来源的渠道越多, 技术效率越低, 这似乎与常 识相悖。可能的解释是市场价格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多的农户可能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非农经营上,因而其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较

28、低。获取价格信息的渠道仅仅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经济环境, 这 并不等于说经济环境改善会导致农户技术效率的下降。 而且,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配置效率能得到改善。这些影响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可以解释吉林省农户 平均技术效率最低、1999年2000年相比1993年1995年技 术效率出现了较大下滑的原因。此外,年份的系数为正,说明技术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下降,通过计算 1993年2000年各年农户的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可以发现, 1999年、2000年农户之间 的技术效率差距在扩大, 也就是说农户之间利用技术的能力的差 距的扩大也是导致平均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从 2004年开始,我

29、国结束了从 20 世纪末期延续的粮食减产, 并且在 2012 年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要使粮食产量继续 保持增长, 在资源约束面临更大压力的前提下, 提高粮食生产的 全要素生产率是解决途径。 而本文的研究发现, 由技术效率和配 置效率构成的经济效率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同 时,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变动才是造成区域之间全要素生产率 差异和农户与农户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最主要因素。造成配置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投入结构的不合理, 资 本与劳动投入均过量, 土地的投入不足, 这种非最优化的资源配 置结构有其客观原因, 并非完全由于农户的非理性决策。 在城镇 化的大背景下, 减少

30、劳动投入与增加土地投入成为可能, 通过加 快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等土地整合的措施能够增加土地 投入,提高农户的配置效率。而同时,需要与之配套的通过加强 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 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出去。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众多, 农业生产技术的可得性、 对技术 的接受能力无疑是技术效率提高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加大技术推 广力度和通过正规及非正规教育加强农民尤其是女性农业生产 者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吸纳能力, 两方面双管齐下是提高农户技术 效率的根本途径。 针对粮食产出占比、 农业收入占比下降等农业 生产的必然趋势,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等符 合农业现代化生

31、产的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户籍制度 改革与城镇化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11&ZD037)注释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non-negetive truncations调查问卷中有此设计。Feder et al. (1992)、 Battese & Coelli (1992)在处理 劳动力折算标准时都采用此系数。2002年以后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对劳动 力日工价的定义是:某年农业劳动日工价 =(当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每个农业劳动人口负担人口数)一全年劳动日天数(254天)。由于1

32、993年2000年的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 据获取比较困难,故本文采用前一种核算方法。河南省只包括 1999 年和 2000 年两年的调查数据, 广东省只 有 1993、1994 和 1995 年三年调查数据。本文是按省份来分析各变量的统计特征, 各省的变量统计特 征应该是按年份来描述的,但因篇幅所限,不能每年一一列举。1 代表男性, 2 代表女性。1 代表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 0 代表没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 1994、1995、 1999、2000 年四年,农户层面技术进步率的 标准差分别为 2.73%、2.20%、 2.25%和 2.36%。广东没有1999年2000年数据,河南没有 1993年1995 年数据,因此只分析此四省。责 编/ 肖 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