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0.39KB ,
资源ID:81060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1060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治未病讲座.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治未病讲座.docx

1、中医治未病讲座 治未病是医学发展的趋势 固原市中医医院 孙希圣 孙晓民 一 、中医治未病现实意义 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这一重大转变,说明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中医治未病必要性: 1.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科技发展,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SARS、艾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预防更比治疗重要,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是很不适应今后的医学发展,治疗和防护两手抓才是上策。

2、2.随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多,“欲病”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转变,为中医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 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着眼点,在全国确定了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组织开展“治未病”试点,从服务

3、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治未病”最早在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提出,此后经过历代医家20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4、。“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悠久的历史根源,塑造了现在中医治未病的体系的优势。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和意义1为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而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要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一书提出了“辨证施保”,研究形成有效提高生

5、存质量的养生、保健体系,明显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来延年益寿,这是21世纪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之一。 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总之,“治未病”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降低医疗费用 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而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

6、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曾做过的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 3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模式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转变,

7、为中医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中医所谓“治未病”即为防病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实现个体化诊疗的新医学模式转变。 “治未病”中医学面前的共同任务及核心理念。开展“治未病工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开展“治未病”工作,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不仅可以减轻医疗卫生负担,而且可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导和激发需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

8、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开展“治未病”工作,对中医药自身发展来说,既是继承中医药学术、彰显中医药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认识和支持中医“治未病”,正是由于“治未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应该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努力构建和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保健服务需求。 二、中医治未病之渊源概述 (历代医家的理论) 治未病是中华民族文化。治未病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 1.如周易第

9、六十三卦:既济卦(水火既济)云:“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2. 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为之关籥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传变的重要 3.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治未病 ”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

10、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

11、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实,他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养生大师。孔子曾提出过许多颇具真知灼见的养生“治未病”思想。如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这里他明确地告诫人们,应当根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质与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青少年时,身心发育不成熟,不可恋色早婚,不可快情纵欲;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须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不可过度疲累,

12、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到了老年时,体质已虚,更要淡泊名利,超脱俗念。正是由于孔子注重养生防病之道,且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所以尽管他一生历尽坎坷,屡陷困境,仍能安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尽享天年。 5.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因而被誉为外科学始祖,相传著有中藏经一书。其“治未病”思想与实践主要有:创五禽戏,强身健体。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也就是认为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血流通,则身体健康而长寿。他

13、根据古代导引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不同形象和特有的动作特色,创立了一套适宜于防病、祛病和保健的医疗体操“五禽戏”。他的弟子吴普施行五禽戏法,到了“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调摄精神,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华佗非常重视七情、饮食、起居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要求人们“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他认为饥饿过度会伤脾,宜饮食有节,不可过饱或过饥,切忌偏嗜,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他还认为“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若起居无节,酒色过度,可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各种疾病。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华佗认为自然界四

14、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人体疾病的发生,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祛病保健。 6.扁 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诊去见齐桓公。礼毕,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相信这一套。”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

15、公,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仍不相信,并对扁鹊的说法深感不快。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看过桓公后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还是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接着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于是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

16、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招来祸害。”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了。为扁鹊写传的司马迁为此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这个病案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体现出扁鹊“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的脏腑。 难经据传是扁鹊所作,其中有“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

17、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7.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家,史称“医圣”,对“治未病”有着独到的研究。据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说他已患病了,到了40岁的时候眉毛要脱落,然后过半年就会死去,并且告诉他服五石汤可免除。俗话说,“忠言逆耳”,王嫌仲景的话难听,就没有服药。后果如仲景所言,王仲宣到了40岁时先是眉落,继则死去。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张仲景诊察未病的造诣是很高深的。他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以伤寒杂病论(后人分

18、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一书为标志,“治未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说,其中关于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无病重防。在健康状态下,重在摄生以防病,一方面,充分认识风寒湿燥暑等外邪致病的规律及特点,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保洁,忌冷食,勿贪食,且保持精神愉悦,做到起居有常,“房室勿令竭乏”,在此基础上通过导引、吐纳等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五脏元真通畅”的生理状态,使病邪“无由入其腠理”。 既病防变。此为仲景“治未病”的中心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要早期治疗。在疾病之初,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治疗,尽量祛邪于

19、萌芽阶段 。其次,治未病的脏腑。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也必然成为在病理状态下疾病传变的内在依据。第三,慎治防变。仲景列举了大量临床上因为医家误治而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的例子以警示后人,如“淋家,不可发汗,复汗必便血”等。仲景还将顾护脾胃作为慎治防变的关键环节,在施治过程中念念不忘“勿犯胃气及上二焦”。“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金匮要略在各种不同的治法中都极注重保护胃气。或饮糜粥以鼓舞胃气,或于祛邪剂中参以和胃之品,或于峻烈剂或在毒方内加以护胃之药,时刻注意保护胃气,达到病去不伤脾胃的目的。金匮要略常在祛邪之中佐以甘草、大枣、生姜、人参等保护胃气,以防祛邪之药伐伤胃气,如

20、白虎汤中知母,石膏清热泻火,但恐伤胃气,故方中佐粳米,甘草以防石膏寒凉伤胃气;大黄甘草汤专泻胃热,以甘草防大黄之苦寒碍胃;麻黄附子汤,甘草麻黄汤均治水气,恐麻黄、附子辛燥损胃,故以甘草护之。 金匮要略1条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2条:“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本已到“水火两虚、肾心交备”的地步,今又见阴寒甚于里之吐利,甚于外之四逆,加上阳气暴脱之躁烦,阴寒

21、甚极,阳气欲亡,生机全无,故欲死。(2)有胃气者生,绝则亡。如伤寒论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病人“能食而不呕”说明脾胃不衰,抗邪能力强,故能当受邪而不受。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手足皆禀气于胃,温则胃气存,逆冷则胃气败,故云不治。(3)津液存者生,竭者死。如伤寒论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

22、治”。其中小便之利与不利是本证的关键,小便利则示津液未亡,而可治,反之则不治。 8. 葛洪晋代著名医家,他在防病养生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重视身体保养。疾病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是由于人们防患意识淡薄,平日不注意护形、养神而致。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愈如抽丝。”一旦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后悔晚矣。其次,强调劳逸适中,慎避外邪。他在抱朴子中指出,一个人所以常生病,皆因风寒暑湿所致。如果平日注意内养正气,形神相卫,各种邪气就不会侵犯人体。此外,葛洪还认为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气和血。人生病主要是气血亏损所致。他提出一系列不损伤气血的养生之道,其中包括

23、:唾不及远,行不疾步,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晚起,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饮酒当风,不欲广志远愿等。在精神保健和心理上,葛洪提出要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财物,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诅嫉。他明确告诫我们:“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千百年。” 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9. 随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列于首卷,称“摄生”。列一名“顺养”,举例师传篇“有所心藏(志)则而行之,皆欲顺(调)其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顺调其

24、志;摘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血、气、肉、骨、筋”是人体内物质与形态重要体现,要重视“五劳所伤”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注意顺养;集四气调神大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物的“生、长、收、藏”生长特征,人体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趋利避害。辑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治外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内之道”;“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修身养性之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调于四时、象似日月、辨列星辰”等等养生法则。集四气调神大论一年四季养生方法;以及“顺、逆”正反两方面效应

25、后果;结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类经注“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因此,“治未病”重心主要在于预防疾病发生,即教导人们“摄生”,由自己把握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 10.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家,史称“药王”。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并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他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

26、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他还积极推广养生功法,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所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此外,孙思邈还在著作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也就是说,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 11.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

27、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12.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温病学派创始人。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是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即是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13. 清代陆懋修撰的世补斋医书(分正集、续集)。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

28、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14. 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关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颇为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他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

29、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指出了“谨于微”就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其先兆的,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类经序“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 15. 朱震享,号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在格致余论中

30、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另一方面,朱氏在实践中也很重视胃气,在丹溪心法中前二十五方内,有名大补丸,补阴丸,济阴丸,补虚丸,补肾丸,三补丸,五补丸等,都是降阴火补肾水的功用,用药都是黄柏、生地、熟地、白芍、知母等等,看起来象是苦寒太过,伤伐生生之气,其实朱氏滋阴降火是时刻注意胃气问题的,如大补阴丸(药用黄柏一味)的主治证中,明确提出“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药下,并不单用”。在三补丸(黄柏、黄连、黄苓、龟板、牛膝、干姜、陈

31、皮),虎潜丸(黄柏、龟板、知母、熟地、白芍、锁阳、虎骨、干姜、陈皮)中,均配以干姜、陈皮等等。都是保护胃气的具体运用。 三、 中医“治未病”内涵与范畴(内容)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治未病主要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临床运用更需要理论指导,建立未病治疗学科体系,让中医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动力所在。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四个层次方面的四大主题。 (一 )、 未病先防,预防疾

32、病发生。摄生防病。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重在养生强体、养生御病。调理重在修身养性, 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养生的具体方法另节祥细介绍。 1. 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