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91KB ,
资源ID:80954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954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静电现象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静电现象说课稿.docx

1、静电现象说课稿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1一、说教材及教学理念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静电实验,而静电实验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实验失败便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我也准备了实验的实录,播放录像同样具有说服力。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要求,我从一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2.理解静电平衡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

2、是个等势面,以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3.知道尖端放电及其应用,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科学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生产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因为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教师问题质疑,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总结的方法已达到突出重大的目的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四、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引

3、人,复习开题、目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分组讨论、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搜集了视频录像和图片。最后总结,学习目标再现,让学生自评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提问质疑,并把问题抛到课后,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五、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利用静电感应实验,复习静电感应现象。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本质是什么?启发得出: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那么重新分布的时候靠什么力分开的,重新分布以后导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出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3、理论推导,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其中用反证法和实验

4、验证法。做法拉第圆通实验。4、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实验演示和播放视频与图片。5、归纳总结,再现目标。7、学生质疑,结束新课,布置课后探究作业。静电现象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节是司南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的开端,而_也是整个高中阶段电学的开端。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初中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做出了铺垫。学好这一节,对学生进一步研究静电场的有关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静电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一节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二、学情分析

5、1、学生初中已对静电有初步了解,知道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对感应起电也有了些浅薄的了解,但只是一些感性认识,缺乏深层次理性认知。2、学生化学课已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研究,这为本节课几种起电方式的微观解释大大降低了难度。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静电感应这三种起电方式;2、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三种起电方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

6、物体中的电荷转移。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静电现象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尝试运用静电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将静电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知识分析静电现象难点静电感应突破:动画演示五、教法学法教法 实验演示、启发教学、多媒体动画辅助学法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六、教学媒体1.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摩擦起电机;2.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七、教学流程及操作新课导入 (3分钟

7、)1、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2、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提出问题为什么摩擦会造出闪电?为什么静电使长发飘起来?学完这一节我们将解决以上问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实验 (6分钟)1、研究第一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设计意图:此处为学生实验,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二: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三: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丝线悬挂(1)再用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之靠近,观察二者相互作用情况;(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之靠近,观察二者相互作用情况。现象及结论现象:实验

8、一二中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吸引碎纸片;实验三中的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结论(学生分析):(1)都吸引碎纸片,说明二者都带了电;(2)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必定带同种电荷,我们规定其为正电荷,其相互排斥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说明二者带异种电荷,我们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规定为负电,即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总之: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提出问题 还有其他起电方式吗?探究实验 (3分钟)2、研究第二种起电方式接触起电让毛皮

9、摩擦过的橡胶棒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设计意图:此处也为学生实验,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现象及结论现象:金属箔片张开结论(学生分析):接触使两箔片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提出问题 还有其他起电方式吗?探究实验 (3分钟)3、研究第三种起电方式感应起电(学生实验)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但并不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及结论现象:金属箔片张开结论(学生分析):感应使两箔片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微观解释 (8分钟)提出问题 为什么以上三种方式能使物体带电?它们的本质是什么?继

10、续提问 原子结构?此处让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学生化学已学,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强调 某些情况下带负电的电子可以移动或转移学生讨论交流摩擦起电:电子的得失接触起电:电子的转移(一物至另一物)感应起电:电子的转移(物体的一部分至另一部分)结论 电荷守恒定律前后照应,实际应用 (1分钟)摩擦起闪电:电子的转移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接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例题 (6分钟)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带电量-2Q,将AB相触后分开,AB分别带多少电量?例2:见右图,感应后Bc整体带电了吗?Bc分开后带电了吗?静电的防护与利用 (8分钟)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1、利用:(1)吸附功能;可用于除尘、

11、喷涂、复印等;(2)杀菌功能:处理种子、处理水、产生的臭氧净化空气。2、防护:将静电导走:避雷针防雷电、油罐车防静电设计意图: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练习 (4分钟)(2题针对接触起电与感应起电)课堂小结 (1分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 (1分钟)1、教材本节课后练习;2、课外阅读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八、板书设计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三种起电1、摩擦起电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1、原子结构:2、电荷守恒三、静电的防护与利用1、利用2、防护静电现象说课稿3一、说学生情况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以兴趣为主。但是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象生活中

12、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观察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它电的知识的基础。二、说教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

13、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目的确定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法与学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用了实验探

14、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五、说教学准备根据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确定如下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带毛的羊皮等。教师:课件、气球等。六、说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激趣揭题1、导语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15、的,有人说上课5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为此我采用魔术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预订轨道,这时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回答,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看到什么现象?碎纸屑是怎样跑到梳子上去的?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揭示课题)(二):合作探究,体验静电现象1、小组实验拿一把经过摩擦的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2、师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三):实验探究、认识电荷1、教师;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

16、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静电呢?播放课件。教师根据课件播放适时板书:正电荷、负电荷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的静电。科学家研究证实塑料梳子与干燥的头发摩擦时,头发束缚电荷的能力较弱,于是一部分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这时梳子显示带负电荷。失去电荷的头发带正电荷。带不同电荷的头发和梳子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说明什么?(教师板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探究。将两个充气气球仅挨着悬挂在木尺上,用羊毛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的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后交流 ( 教师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小结。(四):让电荷流

17、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怎样才能使物体中的电荷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和电路两个条件。课件播放使学生对电路有一个直观认识。(五):总结与拓展总结是一节课的结束部分,重温本节重点,借此加深印象。所以我设计下面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说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一种渠道,教学中板书对学生起到明确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一个较好的板书设计还能使学生获得美感。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静电现象说课稿41教材分析1.1教材

18、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

19、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1.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

20、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目标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3难点和重点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

21、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

22、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3教学处理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

23、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4教法、学法4.1教法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

24、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4.2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

25、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教学过程【课堂教学】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

26、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生:

27、说明物体带了电。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生:用摩擦的方法。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

28、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

29、近时是相互排斥的。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