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7.69KB ,
资源ID:80914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914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61 芣苢》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61 芣苢》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docx

1、61 芣苢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6.1 芣苢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茂盛的样子)芣苢(车前草),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取得,获得)之。采采芣苢,薄言掇(拾取、摘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之。采采芣苢,薄言袺(提起衣襟兜东西)之。采采芣苢,薄言(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之。附余冠英先生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这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

2、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薄(2)言答案(1)助词,无实义(感情)冷淡迫近、靠近轻视、看不起(2)助词,无实义名词,话,言语动词,说,说话名词,语言【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答案掇袺采摘的劳动过程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表现了当时人们采芣苢时虽然劳苦但又充满乐趣的场面。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C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看似很单调的重叠,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D诗歌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答案A解析诗中表现的尽

3、是欢快,没有表现劳苦。【课后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B薄言捋之 捋:用手大把地摘取C薄言袺之 袺:一手提起衣襟兜着D薄言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答案B解析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握取,或从茎上成把地握取。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薄言采之 B吾见师之出C吾欲之南海,何如 D宋何罪之有答案B解析例句和B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之”,代词,指代上文芣苢。C项,“之”,动词,往,朝某方向走,到去。D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

4、标志。3下列句中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采”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B古有采诗之官C天下想闻其风采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答案A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A项中的“采”,均为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B.采集,搜集。C.神色,神态。D.彩色。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首,故又被称为诗三百。B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C“风”又叫“国风”,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

5、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D人们把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答案C解析“风”大多是民间歌谣,不能说“都是各地民间歌谣”。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采采芣苢,。采采芣苢,。(2)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3)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答案(1)薄言掇之薄言捋之(答案不唯一)(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蒹葭苍苍

6、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课内精段鉴赏阅读芣苢这首诗,完成67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劳动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D“掇”“捋”“袺”“ ”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答案B解析“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应是“有着音乐美感”。7前人读这首诗说:“

7、自然生起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答案妇女们呼朋结伴,在田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6.1 芣苢同步练习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芣苢 凌历 囫囵吞枣 急不暇择B.暴发 襭之 偏坦扼腕 雕梁画栋C.恶梦薄言 莫衷一是 没精打采D.真谛 捋之 责无旁贷 山清水秀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 ?对此,他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8、?”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由此形成风俗、风情、风致等。换言之,诗经之“风”,就是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A孔子在编集诗经时,如何将一部分诗选入“风”的呢?B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C在编集诗经时,孔子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编入“风”呢?D诗经中的部分诗,是如何被孔子选中并称为“风”的呢?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

9、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 BC D4.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

10、届论坛围绕“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5.填空:(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 ,收集了 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2)诗经的“六义”指 、 、 , 、 、 ;它与 、 、 、 合称“五经”。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6.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

11、景。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E.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7.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12、回答问题。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嗣(y)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挑(tio)兮达(t)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13、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11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国风)注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归:出嫁。 (fn):草木果

14、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蓁蓁(zhn):草木茂盛的样子。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D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1 芣苢同步练习 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下列

15、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芣苢 凌历 囫囵吞枣 急不暇择B、暴发 襭之 偏坦扼腕 雕梁画栋C、恶梦薄言 莫衷一是 没精打采D、真谛 捋之 责无旁贷 山清水秀【答案】D【解析】A凌厉 B偏袒扼腕 C噩梦。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 ?对此,他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

16、边倒,由此形成风俗、风情、风致等。换言之,诗经之“风”,就是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A孔子在编集诗经时,如何将一部分诗选入“风”的呢?B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C在编集诗经时,孔子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编入“风”呢?D诗经中的部分诗,是如何被孔子选中并称为“风”的呢?【答案】B【解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横线处的句子承上启下,后文的主语是“孔子”,从主语一致性的原则出发,排除D项;从内容上看,本段谈论的是用“风”来称呼部分诗歌的原因,而并非是诗经中诗歌选择方式或者

17、选择标准的问题,故排除A和C两项。故此题答案为B项。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 BC D【答案】C【解析】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

18、百的称谓,故应在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4.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

19、诗经研究新思路。【解析】这则消息主要内容为:两岸交流在经济合作后重点在文化方面,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日前在厦门举行,两岸学者对诗经进行深入探讨。由此可提炼事件主体是两岸学者探讨诗经。为使消息明确,可加入时间、地点、事件内容。5.填空:(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 ,收集了 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2)诗经的“六义”指 、 、 , 、 、 ;它与 、 、 、 合称“五经”。【答案】(1)诗歌总集西周初年(2)风雅颂赋比兴书礼易春秋【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

20、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6.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E.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答案】A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21、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D项,“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错误,“采、有、掇、捋、袺、襭”,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7.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答案】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考核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从句式特点可判断诗经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

22、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考查读懂诗句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本诗对于采集芣苢这个过程,用了“采”“掇”“袺”三个动词,所以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采集芣苢的过程。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

23、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嗣(y)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挑(tio)兮达(t)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10下列对这首

24、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答案】B【解析】“运用了比喻修辞”错,应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1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

25、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答案】(1)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2)作用: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解析】先答出特点,再分析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

26、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国风)注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归:出嫁。 (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蓁蓁(zhn):草木茂盛的样子。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D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答案】A【解析】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应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全诗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先要明确什么是比兴的手法,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