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6.30KB ,
资源ID:80806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806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docx

1、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作者:*来源:体育教学2018年第03期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经历了从掌握技术到获得技能到提高能力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改革目标均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本质的最大化体现,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育人思想下,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总结。要更新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设置学习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坚持体能练习,提高练习密度,增加运动强度,并通过构建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联动的机制,不断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并使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和获得体育品德。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与健

2、康;体育课程;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3-0011-05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结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育部从2014年底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提出了通过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来完成培养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和获得体育品德,并在这三方面获得协调和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体育教学中极需解决的难点。一、更新体育课程理念(一)体育核心素养不是新

3、的概念或理论,而是体育教学本质的最大化体现,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育人思想下,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总结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体育与健康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及能力表现。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前只停留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及技能”上,没有把育人作为终极目标。下面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学大纲(1956-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阶段(2000-2017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阶段(2017-)中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三种表述。1.以全日制中学体育

4、教学大纲(1987年版)中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表述为例体育教学的目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虽然在1992年以后修订的大纲均增加了健康保健的内容,2000年的大纲更提出“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但由于没有全面理解体育课程的育人本质,加上“三基教学”根深蒂固,造成实际的教学只着眼于增强学生体质及掌握“三基”的情况,结果是有百分之多少的学生掌握了技术,成为衡量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标准。大纲一是没有全面理解体育课程的实质,缺乏“强体质”的具体手段,造成教学没有抓手,过于

5、空洞,二是过于强调技术的学习,把教学的最终目的归结于掌握技术。教师和学生均以是否完成技术动作的教学为目的,结果是学生体质没得到增强,技术也没有真正掌握。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上两个实验稿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以下称“三维目标”)和课程结构”,并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以下称“四个方面目标”)的分目标。但“三维目标”与“四个方面目标”之间缺乏具体的连接,导致

6、在实践中体育课教案目标的制定出现两种版本,一种以“三维目标”作为学习目标,一种以“四个方面目标”作为学习目标。第一次课程改革把“三维目标”作为教育目标,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改革十几年来,体育教学开始从学习技术向传授技能、提高能力转变,但实践中不少老师仍然未能摆脱技术教学的模式。“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

7、。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实践,“方法”应对达成“目标”,但由于“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技能及能力的要求,导致实践中“合作及探究”流于形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没有能够真正达成学习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陶冶,如影相随。但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课程均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课程标准实验稿只提出在技能练习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体验,但没有将情感体验及审美环节的情景提供给学生,所以这部分的维度目标效果不是很理想。“三维目标”虽以人为本,但没有充

8、分发挥每个学科的特点,没有把学科的育人作用作为课程的核心,加上基层教师难以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方法去达成,因此成效不大。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给体育教学赋予新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以学生能力发展及运用为目的,重视了体育与健康学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贡献,体现了学科最本质核心的价值。运动能力包括运动认知、体能发展及运动技能,这是体育课程最直接的结果,而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是在发展运动能力过程中逐步获得的。以核心素养构建学科的最终要求及目的,既高屋

9、建瓴又实操性强。从三次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一条轨迹,大纲改革提出以掌握动作“技术”为中心,第一次课程改革转为以发展“技能”为目标,新的课程改革则以“能力”为归宿,每一次改革都与社会和教育发展相联系,课程改革推动着体育课程随社会进步而逐步成熟。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到,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形成的学科本质总结。(二)要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体育教学必须从“重技术教学”向“重核心素养培养”转变。在体育课程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均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1.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获得面对简单或复杂情境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目的是以

10、能够运用技术解决锻炼身体或比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习前滚翻除了发展平衡、灵敏及协调等综合体能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获得在危急时刻安全避险的能力。2.教学的方法是改变以往每一堂体育课只教单个运动技术动作的模式,促进学生学会运动比如篮球的投篮教学,长期以来是从单手投篮到跳起投篮一个技术的教,结果是学生只会投篮,而比赛中一碰到防守就投不出手。因此要在有防守的情境中把投篮与传接球、与运球急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会投篮。3.教学的形式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情景体验及比赛活动提高运动能力的最终表现是学生能够自己锻炼身体或参加比赛,所以教学中必须把动作学习与学生锻炼或比赛体验相结合。每一个动作学习均要把动作在

11、实践中的整个过程相结合。(三)树立竞赛过程培养观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重教学、重练习,轻体验、轻竞赛,学生掌握了运动技术不等于形成了运动技能,更不用说拥有了运动能力。要树立竞赛过程培养观,改变体育教学光教不比、光练不赛的现象。1.运动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的体验才能获得,必须通过竞赛才能不断提高。2.健康行为中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通过竞赛去磨炼意志、体会合作、增加自信;体育品德的形成更是要通过长期的体验和比赛才能不断地获取,通过竞赛了解规则精神,通过成功超越自我,通过失败承受挫折,通过赛点体会责任、体验担当,最终达到人格教育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在

12、获得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在参与竞赛活动和比赛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案例1: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学习目标:通过耐力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习内容:有氧运动耐力跑是田径项目教材中一项非常枯燥的教学内容,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抓住耐久跑项目运动强度中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项目特点,基于自身运动技能创新各种持续有氧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本堂课耐力跑的教学任务。在创设的一问一答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在心里想法如愿满足的参与过程中,通过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为载体,体验到了跑的乐趣,同时在快乐参与、成功感体验的过程中,达到了本堂课的耐力素质增

13、强与跳绳、篮球行进间往返运球等技能的提高。如下面教学的片段:(1)老师关于“同学们如何获得7分钟以上耐力”的问题(部分学生马上走上操场的跑道,准备用7分钟来实现耐久跑这个目标)。(2)学生:我是否可以用中速度7分钟跳绳或7分钟“莱格尔跑”来完成这个目标?(3)教师发起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对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合作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各组展开讨论,有人认为持续跳绳和莱格尔跑也是一种发展耐力的练习方法,实现目标是可以的。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利用以上练习来实现耐久跑目标有投机取巧之嫌。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师提出的目标是指一般耐久活动的能力,因此,用7分钟持续跳

14、绳和7分钟“莱格尔跑”的办法来实现目标是可行的。(4)学生:我如果不停地在篮球场上做往返运球上篮,可以吗?教师:当然可以,只要是持续不间断7分钟以上的运球及上篮,也可以进行足球运球跑练习(满足学生,以求得到对方心理满足,从而使对方达到奋力实现自己的诺言的目的)。结果学生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7分钟跳绳,篮球或足球运球7分钟,7分钟匀速跑、变速跑等等。耐久练习的学习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3.体育品德的形成更是要通过长期的体验和比赛才能不断地获取,在教学中要通过竞赛让学生了解规则,通过成功超越自我培养自信,通过体验失败承受挫折,通过转换角色体会责任,通过赛点

15、体验担当,最终达到人格教育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案例2: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精神学习目标:通过足球赛前点球比赛,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学习内容:足球比赛点球是最能够让学生体验责任的时刻,通过改变规则,在比赛前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均参加点球比赛,并把点球比赛的结果作为比赛成绩,这样在比赛之前,所有的学生将承受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将会激发学生比赛中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在比赛中进行拼搏及具备担当精神。二、以核心素养带动体育教学关键环节的改革把好体育教学质量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学关键的改革尤其重要,在体育教学众多环节中,合理运用体育教学策略,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适宜运动负荷及有效的体能练习是关键的

16、环节。这些环节均应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体育课程核心素养。(一)从技术要求转向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设置从“三基教学”转向技能、能力设置学习目标。如“三基教学”的教学目标:基本(或80%的学生)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坚持以学习目标引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设置应该包含体育核心素养。传统体育教学通过“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的做法已经无法包含发展一定能力的“学习目标”全部含义。对比先设置学习内容及先设置学习目标的不同:案例3:学习内容:行进间运球教学形式(策略):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练习。整个过程离不了行进间运球,最终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运用行进间运

17、球进行突破及比赛。案例4:学习目标:发展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教学顺序:学生体验行进间运球-教师点评及示范完整的一个行进间运球过程(情景:传-接-运-突-分球或上篮)-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行进间运球的练习及担任各种角色,教师在各组练习中进行指导、纠正错误)-组织行进间运球的综合练习或比赛。以技术作为“学习内容”主要教学依据将导致教师的教学围绕着“教材”进行教学,以能力作为目标引领学习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若干练习小组,可以是“传-接-运”“传-接-运-突-分球”“传-接-运-突-上篮”等不同水平的练习,使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以目标引领学

18、习内容既可以给教师松绑,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运球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目标必须有相对应的学习形式,并通过情景或竞赛去达成。如“行进间运球”必须有完整的一个过程,必须是提高学生“行进间运球”能力的学习过程,即“传-接-运-突分或上篮”。学习目标设置要与核心素养相对应。学习目标通常用三到四个方面来表达。提高运动能力目标:可以用主要发展体能和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也可以设置两个学习目标)。形成健康行为:通过练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信、意志等心理品质及合作、团队精神等社会适应能力、锻炼习惯的形成等方面。培养体育品德: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规则精神、责任意识、体验角色、挑

19、战自我等方面。用34句话表达,目标设置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模糊。案例5:蹲踞式跳远第二次课学习目标的制定1.培养学生蹲踞式跳远能力(准确踏板及快速启动能力)(技能目标);2.发展学生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弹跳力(体能目标);3.通过踏板练习培养学生自信(健康行为目标),培养勇于挑战、超越自己的精神(体育品德目标)。学习内容:各种跳的练习、跑及踏板练习。(二)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采取的综合方案,是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学校、学生条件及教师特点而制定的教学行为及方法。通常有再现式及发现式等方法。合理运用教学策略的目的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不只

20、是参与者,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为所有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策略提倡教与学相结合,精讲多练,边教边学,边讲边练。从项目特点看,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体验式与传授式。1.体验式教学策略:学生边体验边学习。如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可以先让学生体验,再进行学习,然后在比赛中检验学习效果,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在实战中逐步提高。2.传授式教学策略:边教边学。如健美操、啦啦操、武术等项目,通过边教边学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然后如学习健美操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学习武术之后同伴之间对每个动作进行实战对练,通过这种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三)创新教学顺序教学顺序是教师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而选择的教师及

21、学生活动的程序,从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练习”向“验-探-学”的学习形式转变。1.验:激发学习兴趣及了解学生水平的“情景体验”这个阶段通常安排在准备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体验,一般2分钟左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水平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体验结束时可以请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点评。2.探:创设情境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过程学生体验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展示主要学习内容,如“行进间运球”,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一次完整“行进间运球”,边做边讲要求,然后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组练习,对各种不同水平

22、的组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如何接同伴的球后迅速运球,如何在行进间运球摆脱对手的防守等等。3.学: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相融合,练中教与学,赛中教与学在分组练习时,教师必须不停地在各组进行指导、纠正错误。在分组比赛中,应该把学习内容加进比赛规则中,比如学习“对地传接球”动作,要求每个队必须都完成23次对地传接球后才能投篮或得分才有效。(四)适宜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较大练习密度、适当运动强度。1979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体育课要注重运动负荷指标,并建议一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要达到30%以上,中等运动强度平均

23、达到150次/分,中等运动强度的心率指数在1.51.8之间(课中每分钟平均心率除以安静状态每分钟心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国办发201627号)强调:“提高教学水平。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运动负荷的要求。综合各地要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0%以上。不同学段平均心率分别达到以下要求:小学阶段达到1305次/分;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达到1355次/分(女)、14010次/分(男)。当前在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同时,必须提高体育课的有效练习密度(有效练习密度是指练习的强度高于12

24、0次/分以上的练习)。要注意一个倾向,就是只追求练习密度的多少而不注重练习的质量,不少体育课虽然练习密度在50%以上,但是练习的强度不够,对学生的身体压力不足。提高练习密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改革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能分10个组就不分8个组。分组比赛时,对轮换在场下的学生提出练习要求,尽量不让学生有空闲的时间。适宜练习强度就是熟悉教材特点,合理搭配内容。课程改革以后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练习强度不足是通病。无论什么课型、学习内容,每节课均应该有学生承受自己最高强度的80%的练习时间。(五)有效的体能练习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在体育运动中,人

25、们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这些素质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形态学特征是体能的质构性基础,人体的机能特征是体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础。体能主要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速度、力量、耐力、平衡、协调性、反应时、灵敏性等素质。无论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健身体育活动,还是保持高水平运动的竞技体育活动,体能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体能练习方法,也要让学生知道提高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水平的体能锻炼手段。体能是身体适应环境变化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发展“体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对体育教学科学认识的结果,学生通过发展自身的

26、体能去提高体质健康和运动技术水平。体能练习又可以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对自身体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健康体能的练习,掌握发展健康体能的方法,并能够提高结合自己喜欢的项目发展运动体能,不断提高运动水平。体育教学要把体能练习与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顺序有机结合。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每节课必须安排810分钟的体能练习。如何科学安排体能练习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科学安排体育课体能练习内容在体育课中进行体能练习必须改变以往不管学生的体能水平任意设置身体素质练习的做法。原来的做法是第1组跳绳,第2组立定跳远,第3组仰卧起坐,第4组俯卧撑,

27、这种无的放矢的练习方法是提高不了学生的体能水平的,甚至对一些学生的身体发展来说是帮倒忙。因此教师要了解全体学生的体质及体能水平,合理地安排体能的分组练习,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体能锻炼方法。2.体能练习与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相结合为了有效地发展体能,可以把一般的体能练习和运动项目的体能练习与体育课的教学顺序有机结合。通常来说,提高运动项目的体能练习可以放在准备活动之后,与学习内容相结合,这部分的体能练习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练习或诱导练习,如体操学习,可以在准备活动中安排柔软性的专门练习;篮球学习,可以安排速度、弹跳练习,使这些体能练习为学习运动项目打下良好基础。一般的体能练习可以安排在

28、课的后半部分,特别是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在发展这些体能时,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注意上下肢、躯体的均匀发展。可以把拉伸练习与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使体能练习为学习目标服务,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提高体能相得益彰。体能也是提高练习强度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强度的体能练习。3.体能练习与自我锻炼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体能练习组合,虽然这个要求有点高,但这是发展方向,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系统为学生提供体能促进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机App,输入自己的体质数据后,获得体能锻炼处方等。通过这样

29、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学生的锻炼习惯往往跟锻炼能力成正比,锻炼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正确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基础。4.体能练习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行为,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形成健康技能,养成锻炼习惯要改变传统的健康教育只教知识的现象,要把健康技能同时传授给学生。健康技能包括两个方面:能根据自己的身体进行科学锻炼(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选择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锻炼方式。学生具备了健康技能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选择体能锻炼及运动项目进行练习,逐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三、构建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联动机制国务院办公厅27号文件指出“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及延伸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直以来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学生在体育课掌握的技能很少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展示及拓展。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