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45KB ,
资源ID:807404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740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一章 张志峰枯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一章 张志峰枯润.docx

1、第十一章 张志峰枯润枯润二脉。诊的是脉体内津液多少之分法也。正常人脉管充盈,则浮中沉三部都应该有脉动。润者阴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问:为什么轻有重按无,就是阳气微?答,人身脉体浮中沉三部都应该有脉动,现在重按无,为阳气不足,不能充盈脉内,因气为阳,重在上升,而阳气不足,则气浮于上中部,而下部不现也。所以为阳气微。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阴液枯。为何?答:人身脉体浮中沉三部都应该有脉动,现在只重按有,则为阴液不足,轻阳上浮,浊阴下沉,轻按无,阴液不能充盈脉管,亦不能升至浮部也。所以为阴液枯。张志峰脉诊之一,枯润二脉脉诊之难,难在只有细分,没有整体。我辈每每

2、下指,指下只有细涩滑沉,没有整体观,从而使我们心中没有底,理论没有底,用药更没有底。枯润二脉,既是脉诊之整体诊法,懂得枯润,则整体诊法得着了。枯润二脉之重要性,不必多谈,彭子书中已论。此处,为后学脉诊之同学解惑,也请各位前辈指教。此段之后,各位定能清晰分辨何为枯润,何为阴虚阳虚。枯润二脉,人体整体津液多少之分法,亦为阴虚阳虚之分法。“枯”者,人身整体津液缺少之表现也;“润”者,人身整体津液充足之表现也;人体津液之多,我们均有常识,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水液占人体体重之70%+,如果津液偏少,则人体阴液枯,则称之为“阴虚”,反之,人体津液偏多,则为“阳虚”。诊脉时,三指要依食指、中指、无名指逐渐

3、用力按之,也就是说,三指的用力程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梯度用力。诊寸脉,食指用力轻,力达皮层即可,因为寸脉位于脉的浮部;中指用力中等;诊关脉,力量达到皮下的肌肉即可,因为关脉位于脉的中部;诊尺脉,无名指用力最大,力量达到肉下骨上,因为尺脉位于脉的沉部。在这样的手法前提下,三指逐步用力,从而诊得脉体的浮中沉。“润脉”,下指轻按多,重按少,中不空,亦可以总结为,轻按+中按的成分中按+重按。“枯脉”,反之,下指轻按少,重按多,中不空,亦可以总结为,轻按+中按的成分中按+重按。诊脉时,三指要依食指、中指、无名指逐渐用力按之,也就是说,三指的用力程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梯度用力。枯润二脉,是诊脉的第一步,这一步

4、的指法和指下感觉有了之后,我们就要看枯润二脉的用药原则了。此处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在论述和理解时,要时时刻刻运用比象的思维,否则,均是执念和迷茫。枯润二脉,早已超出了津液多少的范畴,所以,关于津液的多少,我们只能用来理解这个意思,不可拘泥和执念,否则,源头即已错误。枯润二脉的用药原则是:润脉莫伤阳,枯脉宜养阴。(详见P175,枯润二脉讲解的第一句话是:“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这一句话的意思如下:第一:枯润二脉,是用药的提纲,也就是说,在用药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枯润的脉象,从而不出错。第二:“枯脉宜养阴”,直接翻译就是:枯脉最适宜养阴的药物,用药时,以养阴为主,兼顾中气。

5、第三:“润脉莫伤阳”,直接翻译就是:润脉不用伤阳气的药物,用药时,该补阴补阴,该补阳补阳,但是不能伤了阳。这就是枯润二脉的理解、指法、用药的全部内容了。这里要分清的是,枯润二脉,不是限定了只能用补阴之药,或者只能用补阳之药,而是说,在用补阴和补阳的药物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要伤了另一面的阳或阴。】嗯嗯。就拿你刚才所说的,你碰到一个浮而细,重按无力的脉,那么我们在用药时,肯定要用养阴的药物了,但是,在彭子脉学的范畴中,你的养阴药不可太过,否则会伤了阳气,所以,在用养阴药时,适当加入补中气之药,比如:党参(中气之阴药)、山药(补阴,也补土气)。如果补阴药多,那么就要加入炙草(中气之阳)等略微阳性的药物

6、,以平衡之。枯润二脉是总纲,什么的总纲呢?用药的总纲是也。此处要注意,这里彭子只讲了是用药的总纲,而不是统领各个脉的总纲。你不能简单机械地讲滑、洪之类的脉归结于润脉。因为彭子并没有这样讲,而你也不能这样理解,否则就偏了。在这里,很多人都理解错,就是因为没有好好看书。人家彭子早就写的那么清楚的几个字(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大家就是当做看不到,而凭着自己的想法,越想越错,越学越糊涂。此处还要补充一点,也是脉诊应用中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点:枯润二脉,是浮中沉在成分多少上的区别,而不是有力无力上的区别,成分多少,与有力无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在指下完全不同的感知,万万不能混淆,否则就糊涂。关于

7、其他脉象,我觉得也没什么可以总结的了,彭子说的也很详细了,我虽然在实践中有些小的感悟,但是,有彭子的大法在,我的就显得不足而论,只能锦上添花,不适合初学者理解。初学圆运动,最重要的脉诊方法就是枯润,搞清楚了,其他的就简单很多了。这本书,字字珠玑,每个字都需要费神理解,要说我现在的理解的话,能再写一本书了。比如:如何理解相火?不要深奥,只要浅显,两个字,就是“阳光”相火就是阳光。而如何理解阳光?则要知道圆运动的起源。如何理解起源,那就话多了。伤寒是法,是用药之方法。圆运动是理,是运用伤寒的理。没有圆运动的理,伤寒的每一个方子,每一个法,都不会运用纯熟的。Long long ago,很久很久以前,

8、当地球没有接受太阳普照之前,地球表面乃阴暗潮湿之地,混沌一片,没有半点生气。当地球靠近太阳(太阳为君火),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之时,大地表面遂有了热力(这个热力就是阳气,也称之为土气,也称之为中气,那缕阳光就是相火),在热力(阳气中带着津液)不断充足,向上升腾的作用下,水气蒸腾上升为云,天空遂有了云(云即为金),云不断接受地面之阳气(让金的金气更足,也就是水中阳气更足),从而将云中混沌水气凝结成雨,雨再携带这股阳气降于地面(此为金气之收敛下降之本性)。一部分水携带阳气处于地面的表面(亦称之为中气。由于水中亦有阳气,故,中气亦为阴中抱阳之象。),成为土气,此土气可再一次进入循环。另一部分水携带阳气

9、入于地面之下(称之为肾水,肾水中亦有阳气),从地下封藏状态上升至地面的表面(这个状态叫作木气),医-王永强 我们知道,火生土,那么,生土的,不是君火(太阳),而是相火(阳光),只有太阳,如果被遮住了,那么,阳光也照耀不到大地,也就是说,火依然无法生土,故,生土的火,是相火,不是君火。彭子书中讲过,相火归位,则中土不病湿寒,为何?就是上面这个理。我在看第一个方子,理中丸时,就有疑问,他凭什么就认为中土湿寒了?全书没有认定的方法和理论。而事实上,原因出在这本书的原理部分。我们这本书就是个讲义稿,具体彭子在讲的过程中如何让下面的学生能够听懂他的讲义,那是另一回事儿,而这本书正好缺少了这一部分,所以,

10、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会产生无法理解原理的情况。但是,彭子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讲,他其实也已经在书中谈到了,只是,我们现代人活得不够自然,不够天人合一,没有感受过自然的气氛,所以忘却了而已。再回到理中丸。理中丸的中土湿寒,是如此理解的。人身得中气不转,则人身得四维就停滞,同理,当地球的轴不再转动之后,地球的四季就终止了。而事实上,如果地球停止转动,很可能就脱离了地球现在的轨道而飞离太阳系,处于一个虚空黑暗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地球的近地面,也就是人生存的环境会有什么变化呢?由于没有阳光(相火)给与足够的能量支撑,地面之下的阳气不断的外泄,而无法补充,则地表面的温度会不断下降,水气冻结在地表,这样的水气

11、无法接受太阳的能量(相火),则收藏时更是没有能量和热力。于是,地表就是湿寒的,没有其他。这是理中丸的理论基础,也是理中丸用药的基础。比如:白术,专补土气之阳,而且燥烈,它充当了地球停止转动时,推动地球转动的原力,有了这个原力,地球才能继续转动,从而围绕太阳继续转动,这也就是为什么不需要补相火之药,只需白术即可。没有白术,理中丸就没有着落。彭子一直在讲着落二字,无非如此。关于彭子之书,后学者往往无法接受和理解,要么弃而不读,要么读而迟钝,其原因,我在之前也提到过一些,其中之一就是,圆运动乃彭子教徒之讲义,他在收徒中所讲的详细内容,他如何让学员理解他的理论思想的,我们无从知晓。其二:中华文化的根,

12、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所以,理解圆运动更是难上加难。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将抽时间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我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首先要讲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到底是什么。中华民族,自开始在祖国的这片土地上开始繁衍生息之日起,便开始思考自己与头顶的这片星云和脚下的这片沃土之间的关系,经过一代又一代先人的不断努力,中华民族结合天地万物,精炼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两仪”(此处暂且不表)和“三魂”。基于此而生的小到烹饪,大到武术,皆为旷世极品,无出其右。中华文化的核心即是太极,太极即是圆。我们能够看到的日、月、星,年复一年在我们头顶做着圆的运动,我们的古人也早已发现这一现象,也早已将这个现象的应用,

13、融于生产生活中,化于古人心中。这个“圆”,化为点点滴滴,与我们密不可分,即使到了现代,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环顾四周,皆可发现“圆”的存在。有人说太极是一个“点”,实乃小术,幼稚荒谬至极,不值一驳。文化之两仪,即是阴阳。(不表)文化之三魂(三大理论体系),皆是由中华文化的核心“圆”而派生而出的。第一个体系是“道”,她阐明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二是“儒”,她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第三是“医”,她阐明了人与自身认识的关系。(关于三魂的内容,庞杂无比,但是又可信手拈来,故此处不予赘述,读者自行学习体会即可。)此三魂,无一不是圆,无一不是源于中华文化之根,倘若我们充分认识“圆”的含义,则

14、此三魂之间触类旁通,皆是熟悉。古人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是此意。道、儒、医三大理论,囊括了世间的所有关系,只要是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必然存在此三种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这三大理论,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又相互渗透,彼此纠缠,拧成了一股势不可挡之动力,推动和保佑着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世世代代,生息不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三大理论,早已沉淀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骨髓中,成为了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魂,无论是谁,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彼此提起任何一点,则民族向心力自然生成,牢不可破。其中,尤其具有吸引力,并且每个中国人都能说上几句的,非“中医”莫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80年代中医发展至今,不断被外族医学所

15、挤压与排斥,渐渐已没落为丧家之犬,人人喊打!中医之行医者,也以“挂羊头卖狗肉”之流为多,留下少许坚守中医之前辈不得不隐于巷陌,行于阡伍。每每思及至此,无不顿足捶胸,悲痛彻心!为何我辈如此软弱?为何中医之传承如此之难?为何人人可言中医却人人不能尽言?中医之苦,又或者只是那些“卖国贼”之过?但中国发宏愿传承中医而又才思聪颖者,依然比比皆是,他们时时刻刻不在研读古籍,探索缘由,时光荏苒,碰壁无数,直到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横空出世,方才万法归一!原来,真正阻碍中医之发展的,非“假医者”,非“卖国者”,乃是自汉之后,中医之支流散乱,未有一统之过矣。前文已述,不论“三魂”如何发展,如何变通,如何演绎,总

16、要回到核心才能寻到出路,这个核心就是“圆”。而自汉代之后,人多从“两仪”寻出路,只识阴阳,不识“圆”,中医遂从一端分为两端,两端再分为若干,于是,愈来愈杂,愈来愈远,总是没有回到“圆”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从理论基础与方法而言,不仅仅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优秀的治病之法与原则,并且是距离中华传统文化这棵苍天大树的根最近的一个分支,所以说,圆正是那个从核心“圆”来理解三魂之医法,她不仅仅是治病之书,又是拨乱反正,重新端正中医医师理论思想与方法之书。正是由于圆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我辈只有依照圆的理论和方法为医和医人,方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医之传统。在不久的将来,圆必将成为中医学的第

17、五大经典,成为各大中医类院校的必修课程。成为继承和发扬古中医、统一古中医思想的唯一桥梁和途径。目前,在中国大陆,圆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习圆的中医大家、中医教师、中医爱好者等等,每年都成几何数增长,接受和理解古中医的有志之士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现在及以后,我所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对彭子理论的总结与逆向推导,由于内容太过于庞杂和深奥(其实是我懒啦),暂且这部分内容先讲一个文化之根的问题。至于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善,什么时候完善,什么时候贴出来。明天或者下次有空的时候,我就贴一下如何学习圆,从什么方向入手最快,用什么思维学习最简便,最不费脑力。昨日午夜,我已将我所提出的圆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思想表达了出

18、来,由于其中内容庞杂,如果细谈,至少需要十几万字(如今已论述的内容虽多,但仍有未完成部分,整体尚不完善,故不登出。),如此下来,读完理论都要到天亮,浪费多少时间,消耗多少脑力。故只将其中之纲领摘录出来,大约也就一千字多点,能讲明事实即可。另外,我辈顽固不灵之人终是少数,有心之人,如能将此理论应用于学习与临床,必然事半功倍,日进千里,不必在此时费那口舌之争。接下来讲圆的读法,也是同样的方式,只摘录纲领,细则方面,另寻它机。圆书中,彭子已然讲到了如何快速学习中医之方法,但,我在反复琢磨之后,发现其所言需要所学之人先学会圆,方可快捷入中医之门。那么,如何快捷入圆之门,则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而解决此课

19、题的钥匙,即是圆。稍提一下题外话,在人世间,我们不管如何为人处世,只要按照圆的思维去理解和行动,则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身边的人也是和谐的,因为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源头与核心,这一点把握住,则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都可以化为简单,更不用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了。彭子之书就是讲出了这个圆字,由于整本书都是其上课的讲义,重点在于提醒授课的内容,而没有详细记载其上课的生动描述,但是,我们通读整本书之后,就可以发现,从彭子的书名到每一句话都透露着这个描述,那就是圆,也就是说,圆,渗透在这本书的理论、开方、药学、诊断学等等之中。同时也揭示了,圆渗透于整个中医学习的理论、开方、药学、诊断学之中。我们学习中医

20、,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入手(理论也罢,药学也罢,诊断学也罢),只要抓住圆这个字,就算是得着了。 聪明的你,也许在我讲传统文化之根的时候,已经能够体会到如何学习了,在此,为了让更多人明白,我简单列出纲要,以抛砖引玉。原理上篇(止于P16),皆是在讲天人合一的圆状态,作者在描述时,时而将圆割为两半,时而割为四瓣,时而割为六瓣,不管如何变化,总是让读者从局部去看整体,从整体能分为局部,只要心中有一个整体圆,看过原理,能找出这个圆是什么样子,而且这个圆是流利的,变化的,灵活的,内容丰富的,就已经成功了,所以,彭子原话是,学习这部分,只需一周,足矣。开方用药篇,也叫方药篇(P17P174),顾名思义,就是教

21、大家如何开方用药,遵循的原理,依然是这个圆字。这一部分,通过对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经方的分析,让学者从细微处理解圆,理解轴轮之间的关系,所以,方药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前面十六个方子中的每一个方子,都要读懂,读成一个圆,之后,每学一个方子就多一个圆。其中,每个圆的侧重点不同,最后,这些不同的侧重点,又可以形成一个圆,从而,将所有的方子形成了圆,方子所对应的所有的病,也形成了一个圆。病人的圆,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哪里入手,让其病,圆化即可,到那时,经方已无用,所开之方皆自创之经方是也。这里强调一点,刚开始学,经方一定要背,不背,就不会用经方中的药,也不懂经方是如何让圆,圆起来的,要背的经方不多,彭子

22、所列足矣。背诵内容,不仅仅是方药,还有通过方药如何确定病人圆之不圆的原因和思路,此处懂了,之后各方皆是熟书,此处糊涂,则永远糊涂,则永远回不到圆的始点。直到有一天,电光石闪,明白了所有经方不过是个圆,所有病不过是圆之不圆,自此,经方过眼即知是何处之何病,学习则快上加快了,此时其它的医书就能看懂了,也能分辨出其它医书的对错了。这一部分,是难点中的难点,也是基础中的基础,非下功夫不可,圆中的主要几个方子,快者三月足矣。最后,提一下诊断(P175P194),不到20页的内容,囊括了诊断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实在之方法,最实在之方法,最实在之方法。我们的学习目的也是从脉诊和舌诊中,看到这个圆,看到病人哪

23、里不圆,则精髓就已经得着了,然后再细化,细化无非就是多背一背脉象、舌象表现的病症的内容,再应用于实践了,简单至极。有临床的医生,每天过手一二十个,不管病人相不相同,快者两个月,慢者一年,足矣。之后的其他篇,是对圆的充实,和用于练习理解圆、触类旁通的经方,不难。如此,整本书的读法即已讲完,古方下篇在这个思想统领下去学,则很轻松。敢于废寝忘食,能于时时刻刻想着圆,则一年时间的沉淀和学习,足以有治病救人之能力,便可独自立诊,自成一法。以上,就是读法的纲领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所以有个圆字,想必大家已经懂了,此处要提到一点,那就是,在没有学懂这个圆字之前,其他任何书籍和理论的学习,以及对病的分析(网诊

24、),既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对病人的不尊重(你可能犯错,错则杀人!)。纲领之后,将是细则,细则的内容,比较庞杂,如果我讲细则太多,则虽省却了后学之思考时间,但也有害于我辈之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想如此进行,比如,理中丸在临床治病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之后,仍是不得法,可以拿出来讨论讨论,如此,则每日都有进步,比空读书,空谈理论要实在的多。此处所讲内容,均不是为了“罢黜百家”而言,而是我们在寻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之后,自然而然选择支持的理论基础和自然而然形成的学习方法。对于其他很多理论,大多由阴阳两仪分化而出,没有这个“根”做基础,则要么学偏,要么学乱,各

25、位临床学者自有心得,不再赘述。彭子曰:“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阳虚之脉,用养阳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虚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消积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此段所讲,将困惑于中医几千年之疑惑解除,人之病,无非如此,医家用药,无非如此。但,想弄明白病人何病,如何用药,先须明了脉象,脉如医学之明灯,照亮医家之视野,无脉则医家注定一世在黑暗中摸索。这里将要讲的是脉诊在诊病过程中的绝对性作用,这个作用不再谈理论,直接上手就是枯润二脉。具体方法,已经在上一次讲过了,希望大家练习之后,咱们再聊切脉,先学枯润二脉,枯润二脉得着了,则整个阴虚阳虚得着了,则用

26、药难有偏差。(详见我关于枯润二脉的讲解)此过程,必须通过临床经验方可完善,每日切脉一二十人,但体会枯润之感觉,不论其它脉象,详细记录之,事后日夜思之。快者,三天即可有所得,后期加以熟悉,则一月过后,算是真正得着了,永不会忘。在枯润二脉得着之后,再寻两尺之区分,“左尺较右尺(成分)少为水虚,右尺较左尺(成分)少为火虚。据两尺为判断中之判断,用药更少误差。”此处之水虚,乃肾水虚,火虚,乃肾火虚,不可将此处的水火与枯润二脉的津液联系一起,否则就糊涂。补肾之水火药,彭子用药篇有用药纲领,细细读之,必有所获。此过程,分分钟即可有所得,诊脉时,于电光石闪间分别出左右两尺之多少,则永不会忘。以上两个过程,除

27、天资聪颖之人,皆不可思考其它脉象,否则杂念丛生,执念不灭,恐难学扎实也。以上两过程熟悉后,便有人阴阳两分之总体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学脉象之圆,则更加快捷。如古方上篇前六个方子:彭子曰:前六方作一整个读。意思就是说,前六个方子,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的样子是这样的。中气不运(理中丸)肺燥/肺经不降(麦门冬汤)胆经相火不降(小建中汤)肝经木气不升(当归生姜羊肉汤)肾经水气不升(肾气丸)心经火气不降(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它们整个是一个圆运动,该升的让它升,该降的让它降,该运化的让它运化,之药能恢复这个圆运动即可,这就是前六个方子的整体构架。其中,肝胆二经,也可成为一个圆运动古方上篇。的后十方一直没看明

28、白。不知道和上六方的区别。这六个方子,对应的脉象,一定是在指下可以清晰感知到的。比如:理中丸,脉虚大或微小,了解了枯润二脉,我们就知道,虚大,明显的润脉,润脉就是阳虚,阳虚就补阳好了,我们看看方子的组成,都是补中气的,以补阳为主,比如白术。如此,这个方子不就懂了?微小的脉,就是在枯润二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的脉,润脉再虚,就是微脉;枯脉再虚就是弱脉。学-莲花 首先,这里你看不懂,不怪你。前六个方子,是内伤病,后十个方子是外感病。那么什么事内伤病,什么是外感病?如果简单从字面理解,就过于肤浅了。我举个例子在旧社会,我四爷爷是做苦力的,有一次,背着一麻袋粮食,从山上回家,路上又渴又热,就喝了很多山

29、上的泉水,当时也没有顾上说泉水很凉。等回到家中之后,腹中爆痛,从中脘上冲至胸中,痛不可立,痛甚之时,让人用力在他胸胃部猛踩。可惜,无济于事,半日后暴毙,享年33岁。这就是内伤病。内伤病,没有荣卫不和的表证,换句不太科学的讲法就是,现在人们所常说的感冒(可以这样理解,但不可这样认为)。这种病的发病,全由内而发。外感病,则是人身之荣卫先发生不合与不足,再由于人身内部的虚弱(脾虚,则病太阴病,肾虚则病少阴病)或者燥结(胃家实,则病阳明病等等)而引发的外感加内伤的综合病症。所以,后十方中加入了调节荣卫的方子。如果里气充足,则荣卫单病,用前三个方子;如果里气不足,则用后七个方子。问题:学-张志峰 请教个

30、问题:如果肺金不降,则用麦门冬汤,那肺金不降了,这个收敛的力量就弱了,相火不能被收入水中,那不就是相火不降,要用小建中了?相火不降,则水中无火,水寒则不生肝木,又成了肝木不升,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了。同时,肾水无火则不升,又是肾气丸症了。相火不降心包相火不降,心火也不降,那么三黄汤有主治。其他推法亦然。任何一个症都可以互相推,那么到底怎么具体分辨,到底该用哪个方?回答:学-刘永健 嗯嗯,你的问题很好。初学者没有临床经验,很多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你的问题里,我首先确定,你已经能把这个圆掌握了,但是,还缺少一点,那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确定是圆里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方法例一:脉诊,前面已经讲了,病人的

31、脉也是一个圆,肺经之脉在右寸,胆木相火与脾胃在右关,膀胱相火与肾火在右尺,等等,这一圈转下来,哪里有问题,哪里的脉就有异常,这是判断用什么理论方子的一个方法。方法例二:问诊。如果是麦门冬汤症,那么病人必然主诉咳嗽,并且咳嗽无痰,这也是肺燥被相火灼伤之象,则麦门冬汤为主用。其他例子不再谈,你再认真读读麦门冬汤症的主要症状,再把脉诊学学,就知道怎么区分了。一般情况下,麦门冬汤的病人是咳而无痰,声音空洞而不润,脉为右寸虚大,沉取会有涩象。学-郑兆维 用药有三个问题第一,药物是否对症,这里需要分清阴虚阳虚。第二,药物力量是否合适,这里要选择适合的药物,因为每个药物的力量不同。第三,药物的用量。具体用什

32、么药,可以学习彭子的“药性提纲篇”,这里面的用药不多,但是原则非常强,学透了,再说其他的药。问:最后一个问题:关于药的运用,比较难悟,比如,金匮薯預丸,里面的苓 术 甘培土而泄湿,同样的功能,为什么用这三味呢?为什么要用三味,而不是两味,或者一味加大量呢?神曲、干姜消滞而驱寒,同样功能的还有好多,为什么用这两用,而不是其它的三种或者四种?答:学-刘永健 事实上,你所说的还是我之前说的,要把几个方子当成圆的来读,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个学习方法要再灵活一些比较好。我将要说的,其实都在彭子的书里已经讲过了,我们简单说一下茯苓、白术、炙草。茯苓,利水健脾,我们知道,脾为太阴湿土,很容易病它的本病(它就怕湿,一病,就是湿病)。茯苓的培土功能,主要体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