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19.50KB ,
资源ID:80543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54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docx

1、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定的观点、态度体系,是以世界观为核心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的辩证统一体,渗透在所有的个性特征之中,并表现着个性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以性格为核心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的辩证统一体,它从不同侧面表征着个人的个性。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系统的基本内容和成分,它体现并巩固着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而个性倾向性则是个性的动力系统,它渗透在个性之中,激发、制约着个性特征的变化发展。4、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辩证统一体个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年龄特征,在同一年龄组中,个性结构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结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个性

2、结构又是一个相对发展的动态结构,即使在个性形成以后相对稳定时,如果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对主体有极大影响时,个性也会有一定的变化。5、个性是自控型与他控性的辩证统一体个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随机控制:这是没有明确预定目的,具有偶然性的控制,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目的的控制:是由社会系统实现的对个体的有目的的控制。无论社会、学校、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会按其一定的目标,有目的的对个体施加影响。两种方式:共轭控制:即将预见人们无法直接完成的工作通过中介过程使之成为能够完成的工作的控制方法。负反馈调节:主要指教育过程,包括一般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幼儿园教育。也就是控制者依据一定的

3、教育目的,对受控者施加影响,使之接近目的,并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作出调整,使受控者逐渐接近目标。个性自我调节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人自身的活动和实践才能选择外界的信息,经过监控系统的综合、反馈以调节自身的个性。(二)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1、个性结构的成分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指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系统,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系统: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指个人稳定的心理

4、特点,包括性格系统、气质系统和能力系统。性格、气质、能力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能力: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一般来说有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文学艺术才能、音乐、美术才能)。2、我国幼儿个性结构由智能特征/自我意识、意志特征、情绪情感、亲社会性、活动性五个因素组成。智能特征/自我意识:聪慧性、探索性、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尊、自信、自我评价、进取性、支配性、敢为性、耐受性特质;意志特征:坚持性、自制性、合群性、攻击性、诚实、认真性、秩序性特质;情绪情感:主导心境、关爱、成就体验、

5、自我接纳、适应性特质;亲社会性:同情心、利他性、真诚、随和特质;活动性:内外向、社交技能、活动量、活动速度特质。二、社会性(一)概念 从发展心理学和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和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步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和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六大系统 : 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社会情感。主要包括积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

6、、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社会行为技能。主要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社会认知。主要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成人要求的理解和接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会机构、国家和民族、重大节日、重大社会事件等)、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等)、观点采择能力。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助人等。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

7、方面的认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独立性等);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延迟满足等)社会适应。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三)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社会化的产物相辅相成个性和社会性各自的发展取决于对方的发展水平 差异性个性是涵盖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社会性涵盖一个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三、社会化(一)概念

8、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性是社会化的内容与结果,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本质上是儿童心理的社会分化,即个性化。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类型第八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 指南 领域 标准 目标 年龄目标 教育建议 幼儿个体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五个领域 在该领域中幼儿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各子领域中幼儿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期

9、望幼儿做什么 各年龄的目标中可观察或可测量的表现 教师与家长可利用的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法 指南结构图社会领域目标结构框架社会人际交往1. 愿意与人交往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 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4. 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各年龄的典型表现一、社会适应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二)儿童社会

10、适应性发展的必要性儿童生活的社会群体和机构(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常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会通过角色期望、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方式影响儿童;儿童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成员也会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影响,积极地适应社会。1. 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同的社会规则,赋予其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这些变化要求儿童必须从心理到行为

11、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儿童只有认识到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社会情境的判断能力,对自己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认识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以及融入新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等等。在变化迅速的今天,这些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4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

12、能力无疑是在为其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4 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第82-8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心理需要。这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对“心灵家园”的渴望。 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

13、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意和群体荣辱与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以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如果幼儿园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们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成人,如果成人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满意,那么幼儿就会形成同样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 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

14、建立和谐关系,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初步理解并遵守群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对所在群体形成初步的归属感是社会适应的基本内涵。因此,指南将其作为社会适应子领域的三个目标提出来。 二、幼儿入学适应性教育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实质上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而主体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是社会适应性。从宏观上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它们首先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幼儿教育在大多数国家里均不是公民的义务教育。其次,在教育体系上,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而学校教育始终是教育体系的主体。(一)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分析1、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

15、变化作息时间的变化、作息制度的变化、作息制度内容主导活动的变化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变化交往人数的增多、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发生变化、儿童地位、体验有新的变化2、儿童社会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和表现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对任务的感知、承担任务的责任感、完成任务的决心、执行任务的办法。具体在儿童身上的表现主要指: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理解任务的内容,能把完成任务与玩分开;对任务很在意,知道任务是必须做的,愿意做事和把事情做好;有做事的兴奋反应,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一般困难不畏惧,能坚持做事;知道完成任务的简单方法,能在较小范围内寻找简单的方法。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它包括对各种规则的理解、知道怎样

16、做是符合规则、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和习惯。具体在儿童身上的表现主要指:能知道生活是有规则的,有了规则人们的生活才方便,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能比较自觉地或在成人的提示下遵守日常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等等。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它包括在生活上愿意自己做事,不依赖家长,会整理自己的物品,能保护自己的身体。人际交往它包括主动与身边的同龄伙伴、教师打交道,能以宽容的态度对人,不胆怯、不害羞,与人和睦相处。具体在儿童身上的表现主要指:儿童愿意与小伙伴一道游戏,有问题主动找老师,敢在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与小伙伴发生纠纷,能自己解决与小伙伴的矛盾,(二)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途径不攻击他人,被小伙伴接纳与喜欢等等。1、将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1)利用生活中的常规培养儿童的主体适应性 (2) 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设环境的作用人际环境的作用游戏是锤炼幼儿任务意识和独立性的最好途径之一。(3)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2、设计组织专门的社会适应性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社会适应的能力。3、在各领域学习中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4、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5、小学也应照顾初入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努力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