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7.89KB ,
资源ID:80534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534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四 改革开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四 改革开放.docx

1、专题四 改革开放第 七 章 教 案一、教学简况:(一)本章标题: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二)授课对象:大学三年级本科生(三)学时安排:4学时(45*4=180分钟)(四)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科学地理解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从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途径,正确分析和看待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五)重点难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伟大意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其中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重点也是难点。(六)课后作业:1、结合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讨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中的问题。2、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如何理解理解深化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设计:引言: 回望2007,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十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回望2007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恰逢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非常关注,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成就、性质、目的、进程、基本问题、成功经验等重大问题众说纷纭、争论热烈。对这些

3、问题如何回答,直接决定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步走向。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就:改革开放使人民的面貌、国家的面貌和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性质: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 目的:使人民富裕、制度完善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探索的基本问题:指出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宝贵经验:明确总结为“十个结合”。对待改革开放的态度:庄严宣示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成果的分享: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紧密结合本章内容)2008年是改革开

4、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如何看待三十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重大变化?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今天的中国和三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国力强大了、国际地位提升了、人民富裕了。所以说,(演示多媒体课件标

5、题)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问题式导入:大家知道三十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吗?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第一个问题:(40分钟)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介绍案例:(通过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1资料一:深圳的昨天和今天1、香港与深圳之间有条界河叫深圳河。隔河相望的有两个村庄。一个是有数百年历史的罗芳村,一个是香港的绞寮村。改革开放以前,土肥水美的罗芳村连自己的村民也养活不了,村里的一半人逃到河的对岸,绞寮村就是那些逃港的罗芳村村民组成的。1978年盛夏,污浊的深圳河酷热难熬。可成千上万的人正准备从这里偷渡香港,为什么这么多人不顾生死逃亡香港?

6、请看一位省委书记和一位支部书记的对话!当时广东省委书记在干部会上说:“这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一位支部书记马上站起来反对:“我们这边的人没日没夜地劳动,还是没吃没穿;逃到那边的人只干一年就什么都有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哪里?你是党的高级干部,请你解释这个问题。”省委书记说:“你受党的教育多年,连社会主义都不理解,我撤你的职。”支部书记没有示弱:“我不用你撤职,我现在就不干了!”会后,省委书记陷入了沉思,第二天做了自我批评。 2、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

7、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 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3、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生活,更已成为大趋势。规划署调查发现,到内地居住的港人每两年以50%的速度增长。以2005年计算,有9.1万多人,而01年只有4万多人,增幅已超过一倍。事实上,调查更显示,港人在内地自置的物业数量,达18.16万个,而且多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资料二: 1978年,中国人又一次开眼看世界的时候,他们再次承受那似曾相识的震惊与悲情.他们恍然大悟地发现,那些当年的列强如今更加强盛发达,战

8、败的日本已卓然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甚至前殖民地东亚地区也出现经济腾飞的“四小龙”,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满怀疑惑与悲情的中国人不禁要发出天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看完案例,请同学回答问题:1978年前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怎样的困境?(5分钟)点评学生的回答并重点讲解(5分钟)(演示课件相关图片、资料)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挫折。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国内形势严峻,家长制作分严重、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

9、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由于当时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使社会商品奇缺,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普遍贫穷。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落后:科研人员,美国120万、苏联90万、中国20万且老弱病残居多;农村未普及小学教育,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受大学教育的只占0、6%。人民生活普遍贫穷:58年78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从73元133、6元,年均增长不到3元,2、5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城镇居民也仅从235元316元,年均增长不到4元。国际背景:新技术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更快发展,我国与世界先

10、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1955年中国GNP占世界4.7%,1980年占2.5%。1960年中国与日本的GNP相等,1980是日本的25%。1959年中国出口占世界的1.95%,居第12位,1980年下降到0.75%,居第32位。(二)改革开放的性质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新的时代条件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新在哪?2、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案例1改革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1)1848年1920年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建党、夺权;2)1921年前后1949

11、年前后,主要任务是在孤立的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3)1950年今,在此期间出现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面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三种不同选择(1)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共同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被模式化,要求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力,又要改革超越的生产关系。(2)不同选择:A、拒绝改革,固守僵化的苏联模式,最终大多数国家发生剧变。做出这一选择的国家是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柬埔寨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国家已陷入重重危机,柬埔寨由于大搞阶级斗争,

12、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首先亡党。此后其他国家虽然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维持了一段时间,但在政治经济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以后,实行苏联模式所产生的巨大差距明显地摆在国人面前,到1989年,大多数国家发生了历史性逆转。B、选择了改革道路,但未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路线,最终仍然发生了剧变。这一类国家主要有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这些国家大多数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改革,如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十年改革、匈牙利的“静悄悄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等,但由于这些国家的改革目标一直不明,改革时断时续,无法持久深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些国家掀起了新的一

13、轮改革热潮。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转而优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它们逐渐抛弃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由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长期实行苏联模式,经济没有搞好,又犯过许多历史错误,在轻装上阵,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反对党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步步退却,而已被搞乱了思想的广大群众在“民主选举”中自然倾向于反对党。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下台也就在所难免。C、选择了社会主义改革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作出这一选择的主要是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东国家积极进行改革之际,我

14、国却在搞阶级斗争,轰轰烈烈地进行“文化大革命”,置身于改革潮流之外。与苏东相比,我国落伍了。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前,我国各条战线都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国内形势相当严峻。国际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与它们的差距拉大了。面对国内国际的重大挑战,当时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继续坚持“左”的指导思想,遵循“两个凡是”,狠抓阶级斗争,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另一条是恢复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结果1)两种结果:15个国家,10个消亡,5个坚持。2)两种改革

15、观: A、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态度:全盘私有化以公有制为主体。 B、对多党制的态度:支持反对。 C、对多元化的态度:拥护反对。 D、对开放的态度:全盘西化、全面开放扬我之长,西学为用。看完案例,请学生回答: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中要吸取怎样的教训?分析: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存在多样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只是其中之一,只不过这一体制后来被模式化了。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思考与点评:(1)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是必要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被模式化,要求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力,又

16、要改革超越的生产关系。(2)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图标比较中国和苏联的改革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东南亚社会发展模式:新加坡、韩国、日本西方发达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模式重点讲解:(10分钟)改革的目的:国家层面上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制度层面上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富于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层面上就是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什么说它是一

17、场革命?第一、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建立有生机活力的新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比如我们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比如大部制改革等等。第二,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变,具体制度要创新。板书:基本制度: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组织学生讨论(8分钟):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贫

18、富差距等。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改革才导致问题的出现,而是由于改革不彻底,体制不完善。总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补充资料1】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的提高:GDP排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国际比较差距:国内发展中的问题材料一: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因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也产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

19、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又有拉大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等。围绕这些问题,人们对一些具体的改革政策产生了不少疑问,也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论。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中宣部理论局 案例贫富鸿沟挑战中国 以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中国开始由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既可能成为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时期”,也可能因为对各种矛盾处理不当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所以,这也

20、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其中,收入差距问题是这个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世界一些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以及差距的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1基尼系数亮起“红灯” 在北京,一桌满汉全席标价36万多元,其中一瓶酒的价格是3.2万多元。同样在北京,2003年1-8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市民,每月可以领到的低保金月人均标准是233元,这个标准在全国是较高的,2003年全国城市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约为56元。 36万元与56元之间,其商约为6429。也

21、就是说,一桌满汉全席吃掉的是6429个城市贫民一个月的生活费。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 2003年财政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了1.62倍。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重要指针。其经济含义是:在居民收入中不平均分配的部分占全部居民收入的比重。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22、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对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各部分、各研究机构测试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低的为0.43左右,高的甚至超过0.5。2贫富分化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贫富分化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是从总体上看,分化程度上升,但上升的速度比90年代中期减缓些。最富有的20%人口占收入的53%-56%,20世纪90年代初为48%左右;最穷的20%人口只占总收入的2%-4%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5%-7%。 二是财产的集中程度高。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有38%-40%的财富,若缩小人口比例,财富占有的比例进一步提

23、高,最富有的5%的人口占财富的25%-30%。 三是区域间分化严重。2002年,按2000年的价格标准,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东部3省(广东、江苏、浙江)低3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511元。 四是城乡分化达到历史最高期。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7-3.9倍。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分化严重,尤其是农村内部的分化是彻底的,调控手段和调控能力严重缺乏。 五是从总的社会结构看,中国的金字塔社会没有改观。农村的贫穷解决不了,金字塔社会就存在。中国社会是一个中间阶层严重欠缺的社会,中间阶层只在少数大城市存在,这还不能把外来人口计算在内。 六是非正规就业是中下层

24、就业的主要形式,在7.1 -7.2亿的劳动人口中,只有大约近2亿人进入正规就业体系,但现行政策却往往是打击非正规就业的。3“仇蠹”心结 如果说由单纯市场作用导致的贫富差距还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并可以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那么另一些 “致富”手段就有所不同了。 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发了一通有关贫富分化的牢骚:“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没错,可你看看有些富起来的是什么人?有权有势的,或是巴结权力、贿赂权力富起来的!”但如果是凭真本事富起来的呢?他的回答十分干脆,“那咱没得说!” 有人曾用一句“不是仇富,是仇蠹”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专家们眼中,在各种导致贫富差距的因素中,尤以腐败和非法致富最“令人

25、憎恨”,也最容易引发社会危机。 可见,在导致贫富分化的几个因素当中,腐败是导致群众不满、激发矛盾的最主要因素。他认为,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4关注老百姓的承受力 就中国的状况而言,老百姓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目前还难以判断。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历史上中华文化中的“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一直很强,因此,目前的状况对于中国人来说已是很大的压力了。另一方面,与改革前相比,老百姓承受压力的能力也确实大大增强,对于贫富差距显示出了相当高的容忍度。如果我国今后十几年的收入差距仍然以上述的高速度发展下去的话,那将会超过我国居民对于贫富差距的承受力

26、,将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像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曾经于20世纪60-70年代取得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由于城乡差距急剧扩大,规模最大的农民阶层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处于贫困状态,而少数权势阶层则大发横财,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乃至引起社会动荡和暴力。 中国千万不能走这条路,经济与社会一定要协调发展。2003年最大的成就是,党中央提出和实现了发展观的转变。思考讨论 1.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人民面前铺就了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了解多少?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突破陈规、骇世惊俗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

27、你如何理解这一思想,如何看待中国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3.先富政策迅速带来社会财富总体暴增,却使公平与效率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几家欢乐、几家愁。结合案例谈谈应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既能使广大群众普遍受益,又能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问题导入: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请学生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改革开放是社会

28、主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吗?其矛盾有什么特殊性?简要概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的观点。(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基本理论首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贡献。它从理论上回答了

2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但是由于理论的局限和实践的失误,没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建设中遭受了挫折。(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找到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所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了的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有:首先,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

30、生产力的发展。而一些就其性质来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应当允许其存在发展。其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在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31、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提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动全面改革问题导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改什么?改革要注意什么问题?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的空间和范围(农村和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领域;)1、 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观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录像和改革进程的图片。2、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3、评判改革的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姓“社”姓“资”的质疑提出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时候起,由于许多人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