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86.39KB ,
资源ID:80507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507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二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二知识点.docx

1、必修二知识点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正值: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零: 人口数量不变 负值:人口数量减少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3.人口的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人口的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数量特点速度特点原因狩猎文明极低少极慢依靠天然食品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部落间战争频繁农业文明提高增加加快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存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工业文明大大提高大大增加明显加快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总结:影

2、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从大洲看: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从国家看:自然增长率原因分析带来的问题解决措施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适当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就业压力,交通拥挤,各种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

3、: _死亡率_、_出生率_和 _自然增长率_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2)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类型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2.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原始型 传统型现代型3.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和相关的人口政策。4空间差异(1)发达国家:现代型。(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3)全世界: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内涵: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

4、发生改变。(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的迁移活动。(2)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时期特点方向原因意义19 世纪 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变为迁入地,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成为迁入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国内人口迁移:(1

5、)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2)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原因古代大批迁移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补充: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地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2

6、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在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3)社会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归纳总结: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举例: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自然环境因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

7、向“阳光地带”(37N 以南)迁移水源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迁移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的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迁移交通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社会因素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

8、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迁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人口迁移起了重要作用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消极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外界

9、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科技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

10、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经济发达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3.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不确定性 不同时期,影响因素会不断变化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相对确定性 一定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相对稳定,消费水平变化

11、不大。4.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着眼点(估计依据)主要论点乐观论尚未被开发利用的;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容量无限悲观论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已经人满为患中间论既看到人口增长产生的问题,也对科技充满信心.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就整个

12、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2)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区别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实质一个警戒值一个合理值体现的意义生存发展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第二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

13、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类型划分:(1)依据: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2)分类: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某一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随着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2)商业区: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

14、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BD)。(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 结构 特点 成因 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形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

15、交通线延伸)郑州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洛杉矶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2)社会因素 收入的不同知名度种族或宗教。这些因素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4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城市的地域范

16、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5.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分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分布形态与特征可对比分析如下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

17、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环境较差6.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的土地交通便捷程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区位交通便捷程度租金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最高最高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两旁、公路交会处较高较高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较低较低距离市中心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7主要功能区付租能力、分布及原因: 功能区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付租能力最高

18、;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中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的影响较小较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处远离市中心处对应地租线陡较平缓最平缓区位选择原因最大程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重大,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三、合理布置功能区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1工业区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生产成本。2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近郊,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3严重污染的工业宜布置在远郊,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方向及与季

19、风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4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防护带隔离,防护带主要指城市绿地,也可以利用水面、河流。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2城市服务范围:(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和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地区。(2)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服务级别城市数目高多大高少低少小低多4. 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

20、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等级,扩大服务范围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

21、级体系。2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3在同一个区域内,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总结:城市等级与城市的服务功能、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间的距离的关系。划分等级服务的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量相互间的距离集镇少多低高小大多少近远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第三节 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

22、业化是根本动力)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3.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4城市化的意义:(1)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3) 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

23、拉平的“S”形曲线2阶段和特点:(1)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2)B:中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郊区城市化)。(3)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逆城市化)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一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24、3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阶段后期中期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快发展水平高(60%80%)低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剩 余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农村 劳动力过剩合理性问题相对合理易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可以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5、,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危害整治措施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建立污水处理场固体垃圾污染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及时清除,采取分类回收利用噪音污染交通工具、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影响人们的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噪音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26、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四、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主要表现原因危害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建立污水处理场固体垃圾污染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及时清除,采取分类回收利用噪音污染交通工具、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影响人们的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噪音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阻塞,造成时间和能源的浪费,住房紧张,

27、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的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农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和内需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社会问题突出人口过分集中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综合整治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生产1. 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种植业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劳动对象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分类农业类型粗放农业密集农业投入情况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 单位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劳动力较多 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扩大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布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