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3 ,大小:150.62KB ,
资源ID:80433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433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博物馆学概论》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博物馆学概论》讲义.docx

1、博物馆学概论讲义博物馆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编 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2)第一章 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8)第一节 博物馆的内涵 一、博物馆的定义1、外国关于博物馆的解释2、中国对于博物馆的定义3、博物馆定义发展的趋势二、博物馆的要素与特征1、博物馆的要素2、博物馆的特征三、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 1、博物馆的性质 2、博物馆的任务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和类型一、博物馆的功能 1、外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观点2、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3、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博物馆的类型1、外国博物馆的类型划分2、中国博物馆的类型划分第三节 博物馆学一、博物馆学的性质1、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学

2、科性质)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 1、理论博物馆学 2、历史博物馆学3、博物馆技术学4、博物馆管理学 5、普通博物馆学6、专门博物馆学三、博物馆学发展的历史1、欧美等地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2、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 四、博物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博物馆学与教育学2、博物馆学与心理学3、博物馆学与社会学 4、博物馆学与管理学 5、博物馆学与人才学 6、博物馆学与公共关系学第二章 博物馆的发展简史(4)第一节 世界博物馆的历史一、博物馆的起源以及早期形态 1、皇室收藏(前3世纪)2、贵族收藏(前1世纪)3、教会收藏(中世纪)二、近代博物馆的诞生1、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前提2、近代博物馆产生的物质

3、前提3、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博物馆的产生4、博物馆学著作的出版促进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三、近代博物馆的发展1、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等发达地区科技博物馆的创立 2、亚、非、拉地区的博物馆发展3、博物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职能的加强4、各种博物馆组织相继建立并开展活动四、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1、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 2、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一、旧中国博物馆史回顾1、中国博物馆历史渊源(古代) 2、中国近代博物馆二、建国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1、对旧中国博物馆的接管改造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博物馆的大发展3、动乱中的博物馆4、改革开放以来的博物馆事业思考题1、中国与国际通行的博物

4、馆概念有哪些不同?2、博物馆的要素和特征各是什么?3、中外博物馆在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4、国际博物馆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况。5、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6、比较中外博物馆产生的原因。7、中、外博物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主要特点。参考资料: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2001年修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肯尼斯赫德林:八十年代的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版。3、黎先耀:博物馆学新编,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4、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5、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6、包遵彭:博物馆学,台北正中书局,1970年版。第二

5、编 博物馆的专业工作(24) 第一章 博物馆的藏品(8)第一节 关于藏品一、藏品的概念二、藏品的特点 1、藏品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纪念价值 2、藏品不能进行再生产三、藏品的作用 1、是建立博物馆必须具备的条件 2、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3、是科学研究可靠的实物资料 4、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二节 藏品征集一、藏品征集的意义 1、藏品是构成博物馆的基本要素2、藏品是衡量博物馆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二、藏品征集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 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 3、科学的计划性4、长远的预见性三、藏品征集的途径1、考古发掘2、田野采集3、社会征集 四、藏品征集的要求1、要配备相

6、应的机构和专业人员 2、要做好征集品的原始记录 3、应当及时做好整理移交工作 第三节 藏品管理一、藏品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1、藏品管理的目的2、藏品管理的要求二、藏品管理的内容 1、接收2、鉴选3、分类4、定级5、登帐6、编目7、建档8、入库9、保管10、提用11、注销12、统计第四节 藏品保护一、藏品保护的概念和必要性 1、藏品保护的概念 2、藏品保护的必要性二、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1、分析藏品材料的成分结构 2、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 3、查明藏品的地下埋藏环境 4、研究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 5、藏品的保养 6、藏品的修复 7、测定藏品年代8、藏品的复制 9、自然标本的制作三、藏品保护的原则1、

7、保持原状2、预防为主 3、消除隐患 4、区别对待5、适当引进新技术、新材料6、弘扬传统的文物保护工艺第五节 藏品鉴定一、藏品鉴定的历史 1、古代文物鉴定2、近代文物鉴定3、现代文物鉴定二、藏品鉴定的内容 1、分类2、定名 3、辨真伪 4、断时代5、评价值6、定产地第二章 博物馆的陈列(8)第一节 博物馆陈列研究一、陈列的概念和作用 1、陈列的概念2、陈列的作用二、陈列的产生1、中国博物馆陈列的产生2、外国博物馆陈列的产生三、陈列的原则和步骤 1、陈列的原则2、陈列的步骤四、陈列的分类及特点1、按陈列内容分类2、按陈列的形式和方法分类3、按陈列场所分类4、按陈列状态分类5、按陈列对象分类6、按展

8、出时间上分类7、按参观对象分类第二节 博物馆陈列设计一、陈列总体设计1、陈列总体设计的概念2、陈列总体设计的任务二、陈列内容设计1、陈列内容设计研究2、陈列内容设计方案三、陈列艺术设计1、陈列艺术设计的性质、任务和要求2、陈列艺术设计的内容3、陈列艺术设计的条件和方法第三章 博物馆的教育(3)第一节 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一、博物馆教育的内容 1、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演变 2、博物馆教育的内容 二、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1、实物性2、直观性3、自主性4、社会性5、寓教于乐 第二节 博物馆教育的方式一、陈列展览1、基本陈列 2、流动陈列二、博物馆讲解 1、讲解的产生2、讲解的作用3、讲解的方式方法4、

9、讲解稿5、讲解员三、电化教育1、陈列厅播放录像2、开辟专门的电化教育室3、运用电子技术讲解4、面向全社会的电化教育四、为科研提供研究材料五、面向社会出版刊物第四章 博物馆的科研(3)第一节 博物馆科研的任务、特点和意义一、博物馆科研的概念二、博物馆科研的任务1、博物馆本身的科学研究,2、为社会上的相关研究提供以服务 三、博物馆科研的特点1、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2、博物馆的科研是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3、博物馆的科研应当结合博物馆工作需要进行四、博物馆科研的意义1、博物馆的科研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2、博物馆的科研水平是评价博物馆成就和地位的重要依据第二节 博物馆科研的主要内容一、博物馆学研究

10、1、基础理论研究2、工作方法和理论的研究二、藏品研究 1、鉴定藏品的真伪、时代和所蕴涵的内在价值等2、从藏品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关系来研究其内涵三、相关学科研究 1、与博物馆性质相关的学科研究第三节 博物馆科研成果的体现一、体现在藏品方面1、藏品的鉴定水平2、藏品的科学管理水平3、藏品的科学保护水平二、体现在陈列水平上 1、博物馆科研的选题多来自陈列三、体现在博物馆的出版物方面 1、不宜体现在陈列或藏品上的科研成果 2、参与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四、体现在国际交流中五、体现在社会教育、科学管理等工作中第四节 博物馆科学研究的组织和管理一、发挥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作用1、学术委员会的组成2、学术委员会

11、的作用二、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的计划性1、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积极筹划,逐步开展 2、注意科研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3、要有明确的研究项目和目标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4、加强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 5、建立适当的检查、评议和奖励制度6、加强与有关研究单位、学术团体的协作 三、建立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1、坚持“研究一展览一教育” 的办馆理念 2、建立科学、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3、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4、建立培养、吸引与合理使用科研人员的相关规定 5、鼓励科研成果、技术的引进和对外科研合作第五章 博物馆的科学管理(2)第一节 博物馆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一、博物馆管理的任务1、宏观任务:对一个国家博物馆事

12、业的管理2、微观任务:对某一个博物馆的管理二、博物馆管理的原则1、确保藏品处于良好的贮藏、保管和记录状态2、制定法规,阐明永久、非营利的特性3、决策实体对博物馆和各种资产承担主要经济责任4、建筑要为博物馆及藏品的安全提供适宜的环境5、要确保博物馆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6、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7、为公众的正常参观或查阅资料提供方便8、确保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9、接受资助要通过协议的方式10、商业活动必须符合博物馆的教育宗旨第二节 博物馆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博物馆管理的内容1、管理思想2、管理体制3、管理制度4、管理手段 二、博物馆管理的特点1、宏观方面的多层次、多样性2、微观方面的多层次、多样

13、性第三节 博物馆管理的目标和标准 一、博物馆管理的目标 1、基本目标 2、阶段性管理目标二、博物馆管理的标准 1、藏品征集、保管的成效2、宣传教育的成效3、组织科学研究的成效4、培养造就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成效5、调动和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成效思考题:1、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原则和途径有哪些?2、藏品保护的原则是什么?3、藏品鉴定的内容有哪些?4、博物馆陈列内容的分类及特点?5、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分类及其关系?6、博物馆陈列方案的内容以及编写方法。7、展品说明有哪几种?8、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9、博物馆教育的内容有哪些?10 、博物馆科研的内容以及体现?11、博物馆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资

14、料:1、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工作手册,华龄出版社,2007年。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4、黎先耀等:中国博物馆,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5、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陈列艺术,文物出版社,1997年。6、周幸等:博物馆的性格,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一编 博物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史第一章 博物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博物馆的内涵一、博物馆的定义1、外国关于博物馆的解释博物馆一词源起于希腊语Mouseion,意即“供奉缪司(Muse是掌管

15、学问与艺术等的九位女神)及从事研究的处所”。17世纪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Museum才成为博物馆的通用名称。我国古代没有博物馆之说,19世纪中期以来,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外国博物馆,他们把Museum译成博物馆(博物院)。自此以后,博物馆之称逐渐通行于中国。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1946年11月成立,其章程规定:“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此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修订:195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修订后的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

16、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的、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196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又规定:“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并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均应视为博物馆。”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其章程第三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89年9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

17、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2条再次修改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这是迄今国际上比较通行也相对稳定的博物馆定义。不少博物馆学论著引用这个定义,许多国家确定本国博物馆定义时也往往以此为依据或参照。1951年日本制定的博物馆法把博物馆规定为“收集、保管(包括培育)、陈列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产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从教育角度,以供一般民众提高文化教养、调查研究、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机构。”美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

18、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前苏联大百科全书提出,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2中国对于博物馆的定义我国对博物馆也经历了个认识变化的过程。19世纪末,人们把博物馆看作是搜求器物,博览兼收,益智集思的机构。20世纪30年代,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初步发展,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当时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则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关,并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验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从而指出了博物馆所具有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学术性,这已经接近了对博物馆本质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

19、行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比较重要的一次是1956年5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会上明确提出:“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基础,是不断提高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质量的关键。”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作了讨论的总结。关于三重性质的关系,结论是: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征集保管文物标本三项基本性质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三方面同样重要。博物馆性质的特点就是在于同时具备这样三种性质。对于两项基本任务的

20、结论是: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广大人民服务两者是统一的,有着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为科学研究服务也是为长远的人民利益服务。会议肯定了博物馆的这三重性质和两项任务,强调了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全部业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同时把为科学研究服务放在首位。这就是中国博物馆界习惯上所说的“三性二务”。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在安徽召开,会议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指导性文件。这个“工作条例”在重申“三性二务”的同时,对“三性”的表述与以往有所不同,强调了博物馆保存实物的特征。新的表述提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

21、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界曾经对中国博物馆的定义有过热烈讨论,但基本认识都肯定了上述这一定义。1985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和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也都持有这种观点。3、博物馆定义发展的趋势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以及社会民主化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博物馆观念不能不有所变革。所以博物馆在自觉适应社会需要的进程中,也在不断修正、充实体现博物馆特性的博物馆定义。这方面的主要变化是:第一,“博物馆是个非营利机构”的观念开始变化。欧洲率先提出修改这一定义,将博物馆规定为“不是一个为了营利的机构”。美国对“博物馆是个非营利

22、机构”则解释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第二,强调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初,巳故日本博物馆学学者鹤田总一郎提出,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这种“物”,指全部博物馆资料:直接资料(实物)、间接资料(模型、复制品、记录)以及图书文献;“人”,是指博物馆的利用者。在博物馆中的“物”和“人”,是以同等地位而互相联结着。“人”与“物”的结合,演化出博物馆种种活动,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1994年9月,国际博物馆学会的年会在北京举行期间,该委员会主席、瑞士学者马丁施尔进一步阐述了博物馆的“人与物关系”的本质意义。他说,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博物馆收藏实物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

23、此,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和物的关系,这点是最重要的。第三,主张博物馆新定义应反映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性,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这是英国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召集人特瑞斯特芮姆拜斯特曼介绍英国博物馆协会草拟新的博物馆定义的专文中提出的。英国重新规定博物馆定义,其主要原因是认识到变化着的博物馆工作和博物馆与社会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英国博物馆协会草拟的博物馆新定义的观念基础反映着对当前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博物馆如要承担其社会责任,就必须同样关注这些问题。由于这些社会和政治问题都在持续发展之中,对它们的关注也不能是静止的。因此,博物馆工作和博物馆定义都必须具有社会参与性。时隔5至10年以后,英国博

24、物馆协会认为仍需要重新审视这些精心选定的词句,考察它们是否仍能将专家的意愿与公众的期望联系起来。 二、博物馆的要素与特征 1、博物馆的要素(1)首先是具有藏品也就是实物。(2)第二要有基本陈列。(3)要面向社会公众开放。(4)要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具有这四个要素的法定的永久性机构,才是现代意义的博物馆。2博物馆的特征(1)实物性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即实物。这些“物”是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负载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没有这样的“物”就不能成为博物馆。从博物馆的雏型时期,到现代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其根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它的实物性

25、。这一根本的共同点,也是博物馆与其它文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点。所以,实物性是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博物馆作为一种事物的运动形式,可以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物”进行的:第一是对“物”的收集和保存。收集保存文物等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第二,是对“物”的研究。收藏和保存实物资料,并不是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只有收藏,没有很好的利用,不是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博物馆必须正确处理收藏和利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此,就要正确认识藏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藏品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各项业务工作的效果,标

26、志着一个博物馆的科学水平。第三,是对“物”的利用。即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研究服务。这是“物”的收藏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博物馆“物”的运动最有意义的阶段。博物馆对“物”的收藏、研究和利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近年出现的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数值博物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再通过虚拟真实技术,模拟产生三维空间的影像以供公众参观。这种影像虽是虚拟的,但它是以实物为本源制成的。所以又被称为实物的虚存形态,而文物本身才是实存形态。博物馆围绕着“物”的运动它的收藏、研究、社会教育与服务,离不开博物馆工作者的劳动和

27、社会公众的需要。它是博物馆工作者和观众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博物馆工作者的能动作用,博物馆藏品(“物”)本身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博物馆围绕着“物”的运动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博物馆的活动和社会职能,不能不受到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的博物馆是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它的基本任务是促进人民群众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2)直观性 与博物馆的实物性紧密联系的另一特征是直观性。博物馆以大量实物组织陈列展览,以实物例证向观众的各种感官多渠道的输送信息。实践证明,把实物例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其它文字资料或图象资料有

28、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近年来,现代博物馆许多先进教育手段的实施,使观众不仅可以充分观察展品,并且可以触摸,进行实际操作或实验,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直观性的特征。(3)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收藏品涉及广泛。从地质、天文到当代的航天科学,从古生物到各个自然学科,从各个门类的科学技术到文学、工艺、美术以至国防军事,从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到个别卓越人物和各个民族的风俗,都有不同的博物馆。在一个大型综合博物馆内,更是同时具有许多门类和学科的专馆。总之,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

29、微观;各种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博物馆的特征是博物馆本质的反映。明确博物馆的特征,掌握博物馆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博物馆的认识,增强做好博物馆工作的自觉性。三、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 1博物馆的性质1979年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博物馆的任务“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30、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与类型一、博物馆的功能1、外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观点欧美比较通行的是博物馆的三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Educate,Entertain,Enrich)。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把本馆的职能标志画在馆徽上:“Education(教育),Exploration(探索),Research(研究)”。2、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概括了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任何个博物馆都必须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标本。因为藏品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藏品,就不成其为博物馆。所以,从博物馆的内部关系来说,收藏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大量藏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工作不仅馆内专家要承担,馆外专家也可以参加。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只有研究工作才能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从而为充分利用提供前提条件,实现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