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2.46KB ,
资源ID:80315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315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医科大学特色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医科大学特色发展规划.docx

1、中国医科大学特色发展规划中国医科大学特色发展规划 第一稿 中国医科大学特色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的制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着眼于我校“立足辽宁,服务全国,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医科教育为主,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类型为主,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的长期建设目标,为进一步确立中国医科大学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医学教育方面的领军地位,制定本校特色发展规划。 作为原卫生部直属的十一所高校之一,根据近年来中国管理科学院、网大、中国校友会、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等国内有影响

2、的民间机构不同评价体系的排名,我校的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同类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的前1-3名。自大学管理体制变更为省部共建、以辽宁省为主以来,中国医科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国内一流医科大学的水准。结合我校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学科建设、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状,未来十二年继续保持我校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三名的特色发展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究生与本科并重、高质量的医学教育 继承发扬中国医科大学在教学上坚持 “三基三严” 的优良传统和严谨学风,适应时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坚持研究生

3、教育与本科并重、以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先导,继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本科医学专业建设 目前,学校具有11个本科专业。在未来十二年里,学校将重点建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3个专业。 1、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基本状况 临床医学专业于1950年开设,分为五年制和七年制两个层次。相继被评为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含综合性院校首批15个国家级建设点之一)。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

4、12人。 医学影像学专业于1987年开设,相继被评为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4个国家级建设点之一)。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 法医学专业于1984年开设,相继被评为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3个国家级建设点之一)。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1人,全国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 2、建设目标 未来十二年,确保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3个专业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第一的位置。加强护理、口腔、预防等专业的建设,使其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1

5、3名。 1 3、基本任务及时间 在学科、科研、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在教学方面,充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争取在2011年前,主要使临床医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再分别获得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2014年前,使法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分别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同时,争取其它“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也获得国家级项目。在2020年前,三个主要专业至少分别获国家级二等以上教学成果1项。其他专业至少分别获省级二等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在教材建设上争取更多的全国规划教材主编。在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任职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在2020年前成为副主任委员,法医学专业在2020年前成为主任委员,医学影像

6、学专业在2014年前成为副主任委员,2020年前成为主任委员,其他专业任职排位提前。 4、实施措施 加强各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等措施,并努力突出办学特色。 (1)坚持以教学研究为先导,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医学教育改革与研究,并认识到改革必须以研究为先导。多年来,学校共获得大的国际与国家级教育教学课题近20项,省部级课题70余项,总项目经费达千万元以上。教育教学硕果累累。从1989年国家设立教学成果奖以来,我校共获国家和省级奖54项。其中,有两个项目分别于1997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教育教

7、学研究与改革,不断完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试考核方法,成功推广教改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本科专业建设,使我校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 今后将进一步对照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调查研究现状,分析差距,制定整改措施。迎接国家对我校的专业认证(2009年2012年)。在我校全部11个专业中推广开展“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2009年2014年)。继续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推广课程整合的经验,推广到全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学习班级(2010年2020年)。 (2)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培养特色医学人才 我校是最早

8、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成功的院校之一。早在1980年国家卫生部就在我校召开过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这一经验。由于历史的渊源,学校于1961年在全国首创了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日语医学班”,采用双语教学。以后又相继开设了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语医学班”,本硕融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此基础上,我校从2005年开始举办了全英语外国留学生医学班,目前反映效果良好。另外,我校英、日语基础教学实力很强,多年来,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医学院校和省内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我校将继续坚持这一特色建设,为本科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现状 目前,我校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三个

9、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基 2 本覆盖了医学教育的主要领域;拥有博士二级学科36个、三级49个;拥有硕士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48个,三级61个;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我国12个学科门类中的医学、理学、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工学等6个学科门类,使我校在医学教育的学科布局上已基本完成了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综合的全医学科教育的学科建设。有博士生导师361人,硕士生导师760余人。在校生和招生规模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08年在校研究生总数3679人(不含七年制);2009年计划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900人,博士299人。截至2008年,我校共授予8886人博、硕士学位,其中: 博士1487人,硕士7

10、399人(含同等学力1815人, 七年制476人)。近年来在中国管理科学院、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等民间机构研究生教育排名中处于同类医学院校的第二或第三位。 2、 目标与任务 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有学位授权学科、导师队伍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及水平等四个方面在12年的时间内确保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三名。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使导师队伍的总体学术水平始终处于同类医学院校的一流行列。力争在最近一轮的授予权学科申报中,获得公共卫生和口腔医学两个一级博士学科;在不晚于2015年前授予权学科申报中,获得药学一级博士学科,并力争在管理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点;在2020年以前,力争完成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科点

11、,以及法律、历史、社保等领域的硕士学科点建设。 3、 措施 强化国际化、开放式、创新性培养和教育机制建设。加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培育,加强自主学科建设。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充分利用博士后站促进人才和研究生培养。加强国际化交流,促进导师和学生的共同交流,促进国际化学术团队的建设。加强英语和论文写作能力的长期培养和实践,促进学生参与国际化交流。通过对现有我校研究生教育规章和方法的深化改革,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培养、项目及动手实践和评估等方面,增强学校投入和设施建设,加强评估途径,完善培养体制。突出研究生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有招生规模下,

12、加强生源优化。研究和探讨、并强化全国“百篇优博”类评奖的参与,务求2012年前获得。 (三)利用中国医科大学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乡村医生及社区医生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 发挥中国医科大学综合资源优势,开展社会需求调研、调整专业结构,开发切合农村及社区基层卫生需求的系列培训项目(2009-2015)。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下乡、下基层,构建具备鲜明成人教育特色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农村及社区基层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模式(2009-2015),构建乡村医生培训的区域校园模式。结合我校的网络资源优势,开展乡村医生的岗位培训,通过区域校园以及网络远程培训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成人教育特色的多

13、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农村及社区基层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并向全国推广(2009-2020)。 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一)目前状况 3 近年来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数,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数目、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拥有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和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委以上职务的专家数分别位于全国同类院校的第一至二位。据中国管理科学院近几年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排名,我校处于第二位。 (二)建设目标 科研水平,尤其是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通过十二年的培育、建设和发展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保持前二名,在科技人员的人均产出上争取第一。 (三)

14、时间与进度 为在未来的十二年里实现建设目标,使我校整体科研水平,尤其是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有较大提升,具体时间与进度安排拟通过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用13年时间加强、筛选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能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的研究方向,如:重大疾病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脑科学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研究,出生缺陷与先天畸形防治,重症医学研究,砷、氟等地球化学性疾病防治,介入与微创医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分子免疫与肿瘤生物治疗技术

15、研究与开发,生物芯片技术与纳米材料应用研究与开发,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等;同时探索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法,在科研管理上进行创新。 第二阶段:用35年时间重点扶持培育在某个研究领域或技术上有特长的研究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在政策上有倾斜,在人财物和空间上要全力支持,使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 第三阶段:用34年时间总结评估前期建设成效,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最终达到建设目标。 (四)规划与措施 根据以上现状,在未来的十二年里,主要需要提升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拟采取的规划有四个方面。政策导向激励、公开招聘开源、重点扶持培育和科学考核评估。 拟采取的措施有三点:筛

16、选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建设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和突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 三、以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继续增加为核心的学科建设 (一)目前状况 我校当前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省级重点学科27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在第2名。 (二)建设目标 在保持现有的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继续发展提高的前提下,争取再有8-10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争取建设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确保我校学科建设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第二名。 (三)任务与措施 在2013年前使我校的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肿瘤学、儿科学、细胞生物学、 4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妇产科

17、学等7个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在2020年前使医学遗传学、法医学、口腔医学、眼科学、麻醉学、神经外科学和神经病学等7个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 针对以上规划拟采用以下措施。强化自主创新,形成长期优势,构建创新体系,突出优势学科,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作用。 1、开展学科考核评估工作。明确各学科在国内所处的位置、水平和差距,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争取形成以博士为主体的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完善科主任的考核、培训、竞聘和选拔制度,形成相应的标准和方法;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权力、义务和待遇,并创造条件留住和引进人才。 2、开展学科重组工作。 3、加大

18、对学科的实验技术装备和国际交流的投入。 四、高水平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中国医科大学位于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市内,按照国家的区域规划和中国医科大学具有的综合实力,它应该在未来的十二年内建设成全方位满足该区域内医疗要求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医学教育要求,形成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在国家的医疗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此规划在未来的十二年内拓展附属临床学院的规模数量和功能,具体规划是: (一)建设中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使中国医科大学具有四所大型临床学院,目的是增加综合医院的数量、布局合理、满足需求。建立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妇儿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脑与神经医院。与现有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

19、院、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共同形成五所专科医院,目的是强化专科特色,更精更强、适应医学发展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需要。 (二)增加总床位数,经过十二年的建设后总床位数从现在的6469张(附属第一医院2249张,附属盛京医院3000张,附属第四医院1150张,口腔医院70张)增到9600张(附属第一医院3000张,附属盛京医院4000张,附属第三医院1000张,附属第四医院1500张,附属口腔医院100张,以提供更多的医学生临床实习岗位。 (三)增加专家数量和设备总值,同时提高教学、医疗的质量和水平,现有专家数量1151人,2020年增至2000人,现有设备总值为12.6亿元,2020年增至25亿

20、元。 (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保持皮肤与性病学、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系病、普外等学科的全国同类院校第一的位置,心脏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烧伤科学、胸外科学、骨科学、整形外科学、微创外科学、消化内科学、风湿免疫科学、肾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精神医学科学、感染病、血液内科学、放射治疗学、内镜学、康复科学、宁养科学等学科或其中的部分领域在保持处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中前三名的位置基础上,争取在全国所有医学院校中进入前五名。在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为我校的临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更好的支撑平台。 五、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 (

21、一)现状 5 学校在职教职工1027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6.6,正教授级525人,副教授级79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 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1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77人、千人层次5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5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奖4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5人。 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

22、以上学位人员占78.7%,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44.1%。有半年以上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占65.8%。十一五以来引进优秀国外留学人才30人。 (二)规划 未来十二年内增加院士1-3名,长江学者3-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5人,创新团队35个。培养高层次人才400500人,引进优秀国外留学人才10020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9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60%。 (三)措施 1、继续加强国外优秀人才引进工作,有针对性的围绕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面对海外招聘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加强引进人才的软环境建设。 2、在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框架内,继续稳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

23、,推行教师队伍岗位聘任制。确定教师岗位责任和基本工作量,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推行岗位绩效考核。 3、 继续完善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实施评价的动态管理。对能体现学校明确政策导向的职称晋升工作进行完善,形成科学规范、公正透明,不拘一格的晋升制度,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 4. 继续完善绩效津贴实施细则等政策,以岗位业绩考核为手段,实行岗位津贴的等级管理和动态管理。在普遍适度提高的基础上向专业技术岗位,向重要岗位和有重大贡献者倾斜。新的与岗位聘任制相适应的薪酬激励机制,调动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继续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考核,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在职称晋升、工资奖励及出国留学等工作中确保师德表现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6、继续加强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建设,加大实验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支撑条件建设投入,提供有利于骨干教师发挥的学术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 7、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在注重个人效应的同时,加强教师学术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形成团结协作的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创新团队。 8、继续强化对教师队伍的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通过事业和感情留住优秀骨干教师,最大限度防止骨干教师的“孔雀东南飞”。 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