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0.26KB ,
资源ID:80306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306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船舶工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船舶工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船舶工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和进程1.1建设目标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国家发展和上海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2、。“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目标,就是要求实现货、船、企业、资金、各类航运服务、人才、信息、交易等航运要素与资源的全面集聚,为实现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打下扎实的基础。1.2建设进程近年来,上海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吞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航空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合作项目稳步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由注重硬件基础到硬件与服务软环境并举的发展阶段。(1)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立足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完善港口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增强

3、综合运输能力。目前,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和江海直达推广等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建成了一批重要道路设施,上海地区路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持续推进港航设施建设,满足了上海港口吞吐量持续高位发展的要求,200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亿t,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 500万TEU,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三是加快了铁路路网建设,铁路枢纽布局进一步优化;四是落实航空枢纽规划,2009年,上海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5708万人次,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254万t,位居全球机场第三位;五是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加强长三角地区港口之间的沟通。现阶段重点是对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完善上海港口结构

4、与布局、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推进江海直达船型研究、优化水水中转监管模式、推动航空枢纽建设等方面措施进行研究和落实。(2)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拓展洋山保税港区功能,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强船舶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现阶段重点是继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航运各项要素,基本形成航运服务体系框架,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拓展洋山保税港区功能,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强船舶交易市场建设;推动航运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强航运人才培养和船员市场建设;推动建立航运机构;加强海事法律环境建设;优化船供市场;吸引船舶管理公司、航运经纪公司入沪等。(3)加快建立国

5、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开展“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机制研究,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在创新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现阶段重点是继续扩大营业税优惠政策效应,深化落实营业税免征政策;启动船舶吨税制研究;深化研究特殊船舶登记制度;推进企业开设离岸账户试点;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创新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推进上海口岸报检报关“一单两报”工作试点,简化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境备案手续等。(4)促进和规范邮船产业发展。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分别发布外国籍邮船在华多点挂靠业务公告和邮船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办法(试行),境外邮船沿海港口多点挂靠取得突破。现阶段重点是开展邮船产

6、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积极鼓励本土邮船发展,着手研发邮船技术,满足本国邮船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吸引境外国际邮船公司落户上海;落实境外大型邮船公司挂靠上海政策;为邮船航线经营人开展业务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研究建立上海邮船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等。(5)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10年1月,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融资租赁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区开展业务。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颁布,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伦敦实现了市场交易。现阶段

7、重点是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大力开展融资服务;加快发展航运保险业务,支持有关金融机构及航运企业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促进与航运相关的外汇管理便利化,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开发推出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开展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设立船舶、飞机等租赁项目子公司试点等。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船舶工业带来机遇与挑战2.1船舶工业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航运中心的特征决定了造船业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船舶工业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更快形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形成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船舶工业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亦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

8、。首先,船舶工业的发展与世界贸易和航运发展息息相关。船舶工业为航运业提供运输工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船舶工业发展又会产生较大的推动力。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历史表明,造船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航运业的兴衰,而航运业的兴衰又与海上贸易规模有着直接关系。船舶工业与航运中心建设能够做到互为补充、互为提高和互为促进,是一种双向促进共同发展的唇齿关系。其次,上海大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无疑为进一步发展上海的航运业和船舶工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大力发展国际航运,使上海不仅成为物流中心,也成为交易中心,逐步形成国际航运交易市场,既有货物运输交易,又有船舶买卖和租赁,讲一步推动航运业发展。从这个意义

9、上说,上海船舶工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支持航运市场的成长,大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一流的船舶工业现代化服务与管理。近年来,上海港进港船舶艘次数量巨大,为船舶提供质优、及时、价廉的修理和零配件供应服务的任务将更繁重。因此,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大力发展修造船工业及相应的配套工业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必要保障。2.2机遇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上海的重大历史机遇。两个中心的确立和建设也为我国下一步的经济转型和各个相火行业,特别是船舶工业,带来良好机遇。(1)航运装备产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2009年,上海建

10、造交付船舶81艘,交付量达857万载重吨。上海的船舶制造业已经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化船舶和开展海上工程项目建设,在国际航运界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上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融资模式的创新和业务的迅速拓展,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造船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和劳动力密集的行业。造船业发展离不开航运业发展,也离不扦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造船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产业,一艘船舶造价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必然通过融资渠道解决。船舶建造中的资金需求和后续的营业需求,是航运和造船企业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国内金融机构加大了对航运金融业务的关注和投入,4

11、家国有商业银行和2家保险公司先后成立了航运金融业务专业运营机构;融资租赁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区开展业务。后期还将开展信贷、租赁、信托、资产证券化等组合创新,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制造业提供结构性的融资安排和专业化的融资服务,这些都为上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资金支持。(3)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2005年的4.45亿t增长至2009年的5.92亿t,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1808万TEU增长至2500万TEU(其中2008年达到2801万TEU),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货物乔吐量排名世界第一,预计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

12、世界第一。国际着名航运企业云集,中海集团总部、中远集运等大型航运公司,全球20家班轮公司分公司或办事机构人驻上海。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国内外主要船舶所有人云集上海以及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为上海的船舶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4)港口集疏运体系优化建设,为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系统优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江海直达和提高水水中转比例。目前,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由2004年的25.44升到2010年的40.0(预计)。为鼓励江海直达运输,准备建立江海直达船专项补贴资金,加快推进江海直达船型标准的研发、制造和推广,提高长江运输江海直达船型比例。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随

13、着东海大桥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和外高桥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j期工程顺利竣工,水深达到12.5m;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工程正式启动,苏申外港线、大芦线(一期)和赵家沟航道工程均达到级航道标准,与江苏、浙江等省初步形成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集疏运系统的不断优化以及适应大型船舶深水航道的顺利竣工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5)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展开,推动未来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航运要素进一步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航运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航运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随着航运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与船舶建造相关的服务产业也将获得更大

14、的发展空间,例如船舶融资、船舶交易经纪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将快速发展,推动未来世界造船中心向上海转移。(6)邮船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为修造邮船市场提供新机遇。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吴淞口国际邮船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上海港母港邮船航次从2007年的15艘次提高到2010年的69艘次,出入境邮船上升到232艘次;口岸出入境邮船乘客从2007年的10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30万人次(预计),年均增长约44。邮船产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为中国自身邮船技术的提升和邮船船舶的制造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2.3挑战(1)造船技术和能力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不相匹配。船舶工业在高速发展

15、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在国际竞争中渐现疲态等矛盾日益显现。在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国际航运主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深水航道等港口基础设施的竣工,也对上海船舶工业建造专用船舶和大型船舶能力带来新的挑战。(2)与船舶建造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不完备。我国船舶工业同样有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微笑曲线”现象,即产业主要集中在中间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关键技术开发、设计、营销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为其服务的金融(融资、租赁、结算、价格衍生品开发等)、经纪(交易、融资、保险等)、人才培养(主要是高端人才)等辅助业则明显缺失(或较弱)。同时,作为航运中心的上海,

16、船舶建造、修理和售后服务等业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构建完备的船舶生产性服务产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完善航运服务业的重要内容。3发展船舶工业建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要求实现货、船、企业、资金、各类航运服务及人才、信息、交易等航运要素与资源的全面集聚。面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船舶工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船舶工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打造与航运中心地位相适应的造船产业链和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船舶制造业是上海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与船舶制造相关的产业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一条捷径。为此,上海需要继续巩固和提升船舶装备和技术产业,其中重点抓住船舶制造中关键技术的研发

17、、新产品开发、技术市场、价格衍生品开发、国际标准的制订、组建国际化组织、产品市场营销及船舶装备经纪等,即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应着手研发邮船技术,既满足下一轮本国邮船产业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亚洲树立独一无二的地位。(2)稳定船舶企业生产,扩大上海地区造船规模。船舶工业为发展国际航运提供必备的硬件条件,也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上海船舶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持生产连续性;不断扩大上海地区的造船规模,加快现代化造修船基地建设速度,使造船产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柱。(3)推进结构调整,组建造船企业集团。组建企业集团,重新合理配置资源,精心调整布局,优化组合结构,使资产进行重组运作,从而发挥原有物质基础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发挥整体优势,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发挥这一优势,有利于整个行业竞争能力的增强。积极推广专业化协作和分工,以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论文方面的内容,请登录360期刊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