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1.52KB ,
资源ID:80225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225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附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附件.docx

1、社会心理学习题复习附件Chapter 1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DBAAB第6题 相关研究设计有什么优点?如何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推导因果关系优点: (与实验研究方法相较而言) 第一,它使研究者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研究问题。例如,心理学家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去体验爱情、地震或癌症,我们也不可能随机地分配人们住在大城市或在小家庭中长大。很显然,即使最有才能、最后献身精神的研究者也不能控制这些因素。伦理和实际都限制了研究者研究者干预他人生活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研究提供了最可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相关研

2、究的第二个优点是效率。与大多数实验相比,相关研究使研究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检验更多的关联。当使用相关方法研究一些儿童为什么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的时候,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看电视的时间、家族史、智商、人格、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等。研究者还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测量攻击行为:教师的印象、研究者自己对学校儿童的观察、一个儿童在其他儿童中的名声、父母的报告等等。随后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的联系。 实验方法在收集如此多的变量、如此庞杂的数据方面是相当不足的。如何推导:尽管相关研究对于描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很有帮助,但他无法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证据。在相关研究中,有两条途径使因

3、果关系无法明确。1、因果颠倒问题。不管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怎样,都会发生因果颠倒问题,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是另一个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变量A和变量B存在关联,但我们不能说A是B的原因,或B是A的原因。心理学家可以用排除法来排除因果颠倒问题。例如,很多研究发现性别和攻击行为有关,这些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攻击行为不会使儿童性别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影响了儿童的攻击性。2、中介变量问题。有可能变量A和变量B都不能直接影响另外一个,而是其他潜在因素影响了它们。研究者可以用检验法来检验那些似乎是最合理的中介变量是否真的导致了他们所观察到

4、的相关。当然,这样的方法不能完全排除中介变量问题,一些研究者未测量的中介变量也可能存在,于是就需要不断测量新的中介变量,直到研究者再也想不出更多的合理的中介变量而中止于某一个地方。第7题 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各有什么优缺点?实验室研究 优点:1.实验者能控制实验变量,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 2.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使他们的特点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相等,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缺点:1.外在效度较低,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 2.实验室条件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很大; 3.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现场研究 优点:1.由于被试者

5、不知道自己是被研究对象,不会产生反应偏向; 2.外部效度较好。由于控制了自变量,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2.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第8题 各种研究视角如何解释社会行为?可按前面ppt,以下是社会心理学课本中的:P41、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是关注个体本身需要和动机的一种研究方法。该理论认为需要能够影响认知、行为、态度。2、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们现在的行为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将学会特定的行为,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行为将成为习惯。当再次处于同样的环境时,人们倾向于以相同的习惯的

6、方式行动。3、认知理论 认知的方法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认知观点的中心思想是人们倾向于自发地将事物分组或分类。其次,人们总是把一些事物当做凸现在前面的(图形),而把另一些事物看做仅仅呈现在后面(背景)。4、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认为个体会对不同行为的成本和获益进行评价,并选择其中最符合逻辑、最合理的一个。人们会选择那些成本最小而获益最大的行为。决策过程包括权衡所有可能选择的成本和收益,然后选取最好的一个;而最终的决定取决于成本和获益的权重。5、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将个体行为的分析转移到对两个或多个相互作用的个体行为的分析。当人们之间相互作用时,他们也在彼此影响。当两个人对彼

7、此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有相互作用时,他们就是相互依赖的。6、社会文化理论 人们的各种社会背景影响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很重要的一种社会背景就是文化:特定群体共同的信仰、价值、传统和行为模式。这种群体可以是国家、种族、宗教团体,甚至是一群少年和大学生的互助会等。文化正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同时,社会文化的观点也强调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比较。Chapter 2 Social perceptionDBADD5. 试比较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加权平均原理(weighted averaging princ

8、iple)、晕轮效应(halo effect)之间的区别与相似性。内隐人格理论(IPT)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Bruner和Tagiuri(1954)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内隐人格理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1。换句话说,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2。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理所当然的,内隐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个体与其

9、他人的交往,这种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

10、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1。6. 试说明如何提高社会知觉的准确性。(1)一些身体和心理特征来自相同的遗传因素。因此要注重遗传的影响。(2)心理特征造成的身体特征发展。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提高社会知觉的正确性。(3)物理特性造成心理特征发展。注意物理特征,以提高社会知觉的准确性。(4)人们期待与某些物理性状有一定的心理特点影响其行为7. 人们的社会知觉过程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1)从人们社会知觉的信息来源来看:社会知觉信息来源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社会信息、社会背景

11、等,如果人不从多方面来形成社会知觉,仅凭一个方面来形成,会影响社会知觉,进而影响对他人的认识和交往,影响社会交往过程。(2)人对社会交往的人形成印象的加工过程使用图式,注意突出特征,根据性别、种族、阶级等将人们分类,从特质推论行为,将多种信息整合为一个印象,对人格进行判断,区别情绪状态等等,这些加工也影响了对他人印象,影响社会交往过程。(3)知觉者的内部状态影响知觉过程。个人的人格特征、个人直觉他人时的目的与动机、认知和情绪状态等影响知觉过程,进而影响社会交往过程。(4)社会知觉的印象管理的策略、印象管理产生的效果、在印象管理上存在的各异差别、对印象管理的区分等直接影响了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以

12、及场合关系的印象,影响社会交往。9、根据对归因过程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一现实问题(1)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2)凯利的归因理论凯利在1973年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以教授甲批评学生乙一事为例,我们既可归因于学生乙,如果学生乙懒惰;也可归因于教授甲,如教授甲是个爱批评人的人;又可归因于环境,如环境使教授甲误解

13、了学生乙。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问题在于要找出一个真正的原因。凯利认为,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一致性是指该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如果每个教授都批评学生乙,则教授的行为是一致性高的。一贯性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一贯。Chapter 3 Social CognitionAAB4阐述图式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图式加工?积极影响:(1) 图式有助于信息加工。图式对我们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使我们经济快捷地处理大量的信息。体现在:它帮助我们记忆相关信息,帮助我们解释新的信息,从而作出推理,并且评估我们是否同意我们的推理结果。他帮助我

14、们对不完整的信息作出推测,帮助我们做出对未来的预期,让我们对未来有所准备。(2) 图式有助于记忆。如果我们对于以前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一些人的信息有一个图式的组织,我们的记忆将会变得很容易,因为图式能够携带大量信息。(3) 图式加快信息处理。当人们对某个人或者某个情景有了图式之后,加工相关的信息就变得容易了。(4) 图式有助于自动推理。图式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与图式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自动发生,不需要意识的参与。(5) 图式可以添加信息。图式能够帮我们对不完整的信息作出推理,我们通过加入一些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来推理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部分,有时候我们甚至添加一些信息来填补空白。(6) 图式有助于解释。

15、图式能够告诉你在某种情况下哪些信息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你就能够较好地把握你所面临的情境。(7) 图式提供预期。图式中包含了一些对未来的预期,这决定了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满意。如果实际的经验与我们的期望一致,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我们就不满意。(8) 图式蕴含情感。图式中包含着关于图式内容的情绪,所以当我们用到了某种图式的时候,就会伴随着某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叫图式驱动情绪。消极影响:我们有选择地吸收那些与图式相一致的信息;对于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我们依据图式来补充,但是这些信息未必符合真实情况;即便是图式并不适合我们所面临的某种情况,我们照样依靠它作出判断;图式一旦形成

16、,我们总是不愿意去修改。因此,图式也可能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解释,对未来产生不实际的期望,而且使我们的反应方式不够灵活。Outcome dependency. Outcome dependency lead to less frequent use of schemas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Accountability. Accountability and/or the need to be accurate leads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data and less attention to

17、their schemas.Time pressure. Under time pressure, people tend to use their schemas more.Available information fit a schema well, and the perceiver is unmotivated to examine the data thoroughly.5自我实现的预言在什么条件下不会成立?一个知觉者对另一个人的错误预期导致的此人采纳这些被预期的表现与行为,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图式不仅会影响我们信息的收集和解释,而且会使得环境与我们的图式相一

18、致。但是,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如果人们在知道被别人误解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力争改变别人对他们的误解。这样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这些情景中,别人的误解和自我概念,谁会获胜?研究发现,当事人的自我概念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知觉者和当事人的接触中,知觉者会逐渐与当事人的自我概念相一致。只有当当事人自己的自我概念不是很清楚,而社会知觉者很确定时,社会知觉者的期望才会获得主导地位。因此,当社会知觉者的期望违背了当事人的自我概念、并且当事人对自我概念很清楚时,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失效了。6在什么条件下支持性假设检验较少发生?在某些情境下,会较少的发生支持性假设检验。比如在人们持有相反的假设,或者在很重视信

19、息的情况下,这种支持性假设检验会少一些。例如,当得知他们见面的一个人将要成为未来的同事,他们所问的一些好的问题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未来与这个人共事有多么好。而且,如果人们有几种不同的假设时,他们会同时检验这些假设。7分析情感影响认知过程的机制。感情影响认知Affect influences the styl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e adopt.Current moods influence reactions to new stimuli for the first time.Affect influences memory: mood-dependent me

20、mory; mood congruence effect.Mood influences judgment and creativity.心境影响社会情境中的生活策略:例如谈判。激发情绪性反应的刺激很难被忽略和不予注意Mental contamination: a process in which our judgments, emotions, or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mental processing that is unconscious and uncontrollable. Emotion-laden information is a poten

21、t cause of mental contamination.Chapter 4 The selfBBBBAC7、试分析文化如何影响对自我的理解。西方建构的自我是独立的、唯一的、重要的和自主的。在西方,人们很强调人的个性,强调一个人应该通过发现和利用自己独特的天分来使自己区别于他人。他们把自我看成是个人特质的构成体,如有雄心、幽默感或外向性,个体认为这些特征都是属于自己的,尽管别人也可能有类似的特征。西方人不仅将自我解释为独立的功能单元,而且还将独立性定义为社会化的基本任务。而集体主义文化中所塑造的自我是相互依赖的,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即把自己看作是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并认为自己的行动去决

22、议其他人认为自己应当采用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相互依赖性自我并不是把个体看作是独立特征的集合,而是共享特征的集合。在相互依赖性的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融合。8、为什么有些人有自我夸大的需要?他们采取什么方式让自我提升的需要得到实现? 为什么:(1)自我肯定 心理学家们认为自我夸大的需要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当人们在某项重要任务上失败,人们的自我价值就会受到贬抑,他们就会强调或提出其他特征来弥补这次挫折。 (2)Tesser的自我评价维持模型 他和助手提出了另一种社会机制来解释为什么人们要增进和维持他们与自身相关的积极印象,即他们如何面对身边其他人可能威胁或者促进其自我

23、概念的成就:当他人超越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自我定义很重要时,只有当我们对他人的成功经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时,我们才会倾向于维持高度的自我评价。如果情感唤醒没有发生,或者它被错误地归因于某些无关的因素,就没有必要自我夸大。 方式:(1)Markus的可能自我:人们对他们自身未来的想象。他认为通过对未来将要进行的行动产生清晰的设想,我们可以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不断进步以趋近目标,同时对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所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详细计划。(2)向上比较:自我提升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接触得到改善,特别是将自己与拥有自己向往的技能或特征的人进行比较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体提高自己。那些具有我们希望获得的技能或特征的人

24、不但可以激励我们,而且还可以成为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特殊信息来源。9、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参与社会比较的目的是什么?人们一定是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吗?目的:(1)准确的自我评价 有时人们想要真实地了解自己,甚至是在反馈信息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也是一样。(2)自我强化 人们可能会用他们自己比较优秀的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不是追求一个真实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的愿望会促使人们与那些不如他们幸运、不如他们成功或者不如他们幸福快乐的人进行向下社会比较,这样可以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更优秀。(3)自我进步 自我进步的愿望会导致人们与那些更成功的人进行向上社会比较。当然,这样做的危险是与比我们强很多的人进行比较

25、会使我们受到打击,并会让我们产生无能、嫉妒或羞耻的感觉。不一定。费斯廷格认为人们需要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和态度的正确性做出准确的评估。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与和他们相似的个体进行比较,而后评定自己的水平。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说明:他认为初级象棋选手倾向于将自己与其他的初级选手作比较,而不是和大师们作比较。当然也有为了自我强化的向下社会比较和为了自我进步的向上社会比较。10、有哪些自我呈现的策略?(1)遵循社会情境的规范。例如在晚宴上,一个人可能将有趣的故事和小笑话,在葬礼上则对死者的家人表示悲伤和同情。(2)以他人的行为相匹配。例如,当你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向你吹嘘他的网球技术,那么你也可以吹嘘自己

26、在这方面的能力。(3)自我提升和逢迎。自我提升是指传达自己的积极信息,要么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要么通过讲述自己的积极事件。逢迎或奉承则是指谈论一些听者的积极事件。(4)小心应用谦虚例如,一位女垒球明星奇迹般地挽救了他的球队,她可能描述自己的成就为“相当好”,并强调没有全队的努力不可能有最后的结果。(5)使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一致。一个人以抑郁、悲伤的口吻说自己很快乐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6)与那些成功的、身处高位的、著名的人物建立联系。例如一个人告诉我们他和总统来自同一个小镇,我们必定对他刮目相看。(7)注意谈话的背景。在受到询问,或者在他人提供相似的信息时,积极的自我表达才更加令人接受。11、

27、如何将对自我的认识应用于企业管理、跨国公司管理?Chapter 5 Attitudes and PersuasionDDAC5、认知理论对于态度改变问题提出了哪些观点?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而习得的。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努力在各种态度之间、在特定态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之间保持一致。而期望-效价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体基于利弊得失的成本-收益计算之后做出的选择。认知失调理论关注的是行为对态度的影响。认知失调源于决策、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解决失调常用的方法就是改变态度。自我知觉理论为失调效应给出了其他解释。当我们的态度含糊不清时,行为会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形成新的知觉,从而通

28、过自我知觉而非降低失调的方法实现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6、哪些因素会导致认知不协调?个体会对认知不协调怎么反应?因素:(1)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当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中做决定的时候,最后的选择总是至少和我们的某些信念不一致。(2)反态度行为。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调。当诱因水平低,而且个人肯定要为行为的消极后果负责人的时候,失调最为严重。(3)威胁。原则上,负面诱因的作用机制和正面诱因一样。让人们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方法之一就是用惩罚来威胁他们。收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得越少。(4)知觉到的选择权。另

29、一个引起失调的重要原因是对行为选择的感受。只有在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或至少个体认为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才会导致失调。(5)不可变更的承诺。个体对某个决定或行为的承诺,是个体是否会通过态度改变来减少失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只要我们觉得自己对某个行动又不能变更的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6)可预见的后果。人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预见自己的决定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失调才会发生。(7)个人对后果应付的责任。如果决策者认为自己要对后果负责,那么不论这些后果是够可以合理预见,都会又是条产生。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不必为后果负责,那么不论出现多么可怕的后果,就不会又失调产生。(8)巨大的努力。

30、一个人活了越多精力去做一件带来负面后果的事,就会有越多的失调发生。反应:失调导致心理紧张,使人们感觉到必须减少它或消除它的压力。消除失调意味着恢复一致或调和的状态。Ways of achieving consonance(获得协调的方法): Direct tactics(直接策略): revoking or changing behavior; trivializing the dissonance; changing attitude; acquiring new information to support attitude or behavior(撤销或改变行为;认为不协调不重要;改变态

31、度;获得新的信息支持态度或行为)Indirect tactics(间接策略): to leave the discrepancy intact and reduce the unpleasant negative feelings, e.g. self-affirmation, alcohol abuse(让不一致静默地存在、减少不愉快的消极情感,如自我肯定、酗酒). Chapter 6 PrejudiceCBDD3.如何减少偏见? (1)Breaking the cycle of prejudice(打破偏见循环): Learning not to hate through changing

32、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通过改变社会化过程学会不要恨他人).(2)Intergroup contact(群体间接触): Direct contact leads to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similarities with outgroups(直接接触导致与圈外人更多相似点的认识), receiving information that is inconsistent with stereotypes(受到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offsetting the illusion of outgroup homogeneity(抵消圈外人同质的错觉), and then decreases prejudices and increases accurate perceptions(从而减少偏见、增加准确知觉).(3)Recategorization(再分类): Redrawing the b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