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110.92KB ,
资源ID:801862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186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麦病害.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麦病害.docx

1、小麦病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二、麦类病害麦类病害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和养麦的各种病害。小麦 (wheat) 系禾本科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小麦属有 20 多个种 , 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普通小麦 , 学名 Triticum aestivum (L.)Thell,占小麦总面积90%左右,其次是硬粒小麦,学名 T.durum Desf., 占小麦总面积 10% 左右。其中冬小麦占 84%, 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 , 由岷山、唐古拉山以东的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 , 包括河南、河北

2、、山东、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北京等省市。春小麦约占16% 左右 , 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 岷山、大雪山以西的宁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全世界小麦病害有 200多种 , 我国报道的小麦病害有 50 多种 , 其中真菌病害 40 多种 , 细菌病害 3 种 , 病毒病 9 种 , 植物菌原体病害 1 种 , 线虫病害 3 种。 上述病害分布在我国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青藏春麦和冬麦区、新疆冬麦和春麦区。大麦 (barley); 学名 Hordeum L. 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

3、本植物 , 属内有 30 多种。 大麦通常指皮大麦、裸大麦 , 因地区不同又有元麦、米大麦、青稞之称。我国 80 年代初 ,20% 用于粮食 ,70% 用做饲料 ,10% 做为啤酒原料等。我国大麦上记述的病害有 40 多种。叶部病害有条锈、秆锈、叶锈、白粉、条纹病、网斑病、 斑点病、云纹病、叶斑病、条斑病、褐斑病、黑霉病等。穗部病害有坚黑穗、散黑穗、赤霉病、黑颖病、麦角病等。根和茎基部病害主要有全蚀病、叶鞘枯萎病、纹枯病、镰孢根腐病、红色雪腐病等。全株性病害有霜霉病、大麦黄矮病、大麦黄花叶病、大麦小麦土传花叶病、大麦条纹花叶病、北方禾谷花叶病等 , 分布在全国各大麦种植区 , 东南沿海、长江中

4、下游大麦、棉两熟制及大 麦、早、晚稻三熟制地区、青藏高原大麦区。发生普遍的有条锈病、坚黑穗病、网斑病、条纹病、 斑点病、全蚀病、叶鞘枯萎病、雪腐病、霜霉病等。为害严重的有北方麦区的黄矮病 , 东南沿海一带的大麦黄花叶病。 燕麦 (oats); 学名 Avena L. 禾本科早熟禾亚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主要是大粒裸燕麦 A.nuda L. 俗称莜麦、玉麦 , 约占燕麦面积的 90%, 籽粒大部食用。燕麦病害我国已发现 17 种。为害严重的有燕麦坚黑穗、燕麦散黑穗病、燕麦冠锈病和燕麦秆锈病 , 每年减产约 5% 15%。 黑麦 (rye); 学名 Secale cereale L. 小麦族

5、黑麦属中唯一的栽培种。其病害我国已报道 10种 , 较重要的有黑麦麦角病、黑麦秆黑粉病、叶锈病、秆锈病等。荞麦 (buckwheat); 学名 Fagopyrum Mill 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我国荞麦病害有 10 多种 , 为害较重的有斑枯病、叶斑病、白霉病等。此外还有养麦锈病、黑斑病、轮纹病、 立枯病等。1 、小麦病害小麦条锈病彩版 128990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 小麦锈病俗称 黄瘟病 , 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 3 种 , 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 , 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

6、、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 其次是叶鞘和茎秆 , 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 苗期染病 , 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子孢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子孢堆为小长条状 , 鲜黄色 , 椭圆形 , 与叶脉平行 , 且排列成行 , 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 , 呈虚线状 , 后期表皮破裂 , 出现锈褐色粉状物 ; 小麦近成熟时 , 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 , 散出鲜黄色粉末 , 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 , 扁平 , 常数个融合 , 埋伏在表皮内 , 成熟时不开裂 , 别于小麦秆锈病。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

7、症状易混淆 , 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 , 较大 , 不规则散生 , 主要发生在叶面 , 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 , 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 , 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 , 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 , 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 称条形柄锈菌 ( 小麦专化型 ),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 , 有分隔 , 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 , 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 , 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 , 鲜黄色 , 表

8、面有细刺 , 大小 3240 2229(m), 有发芽孔 612 个。冬孢子双胞 , 棍棒形 , 顶部扁平或斜切 , 分隔处略缝缩 , 大小 3668 1220(m), 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 , 我国已发现 30 多个生理小种 , 分别为条中 1-32 号 , 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频繁 , 新的毒性小种不断出现。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目前 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 20 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

9、流传播到我国冬麦区后 , 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 , 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 1 个月左右。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 , 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 , 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 12 时 , 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 , 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 -6-7 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北 , 病菌不能越冬 , 而这一线以南地区 , 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 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 , 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 , 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 , 当旬均温上升至 5 时显症产孢, 如

10、遇春雨或结露 , 病害扩展蔓延迅速 , 引致春季流行 , 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 , 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 , 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 , 华东春雨较多 , 但气温回升过快 , 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 , 发病也轻。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 , 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 , 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 , 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 , 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 , 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 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 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1、(1) 选用抗病品种 , 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陕西旱地可选用 M8003 、长武 131; 旱肥地可选用陕 229 、陕 861; 水地可选用陕 927 、陕 160 、 植 81168; 甘肃可选用兰引 1 号、 2 号 , 中墨 1 号 ; 河北可选用冀麦 19 号、冀麦 26 号、冀麦 5418 、丰抗 13 号、京优 626 等 ; 河南可选用豫麦 17 、新麦 18 、郑 8329 、徐州 21 、郑 891; 长江下游可选用 扬麦 4 号、 5 号。此外我国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条锈病新品种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农67, 京 9428 优系 , 中优 9507, 皖

12、麦 44, 农大 3214, 农大 3251, 京旺 10 号 , 长 6154, 京冬 8 号 , 京核 3 号 (931), 京 411, 冬麦 1 号 , 北农白 , 百农 64, 郑州 8915941, 周麦 9 号 - 矮优 688 系 , 新宝丰 , 豫麦 35 、 39, 川麦 24 、 25, 川农 7 号 , 川农 11, 川麦 32, R57,R59, 德 8661,SMT35,SMT47, 川麦 107, 冀麦 38 、 40 、 41, 皖麦 26 、 27 、 28 号 , 早麦 5 号 , 滇麦 18 号、 19 号、 20 号 , 渭麦 8 号 , 秦麦 12 号

13、 , 西农 1376 号。春小麦有新春 11 号 , 新春 6 号 , 陇春 21 号 ,CM4860 , 陇春 22 号 , 垦九 5 号 , 临麦 29 、 30号 , 陇春 15 号 , 宁春 24 号 , 定丰 3 号 , 京红 8 号 , 科春 14 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 , 注意抗锈品种 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 , 但也不能过多 , 并注意定期轮换 , 防止抗性丧失。 (2) 农业防治适期播种 , 适当晚播 , 不要过早 , 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清除自生麦。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 增施

14、磷钾肥 , 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 , 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 多、过迟 , 防止小麦贪青晚熟 , 加重受害。合理灌溉 , 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 , 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 , 减少产量损失。 (3) 药剂防治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 , 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 , 需要进行药剂防治。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 0.03%( 有效成分 )三唑酮 , 即用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g 拌麦种 15kg 或 2% 戊唑醇 ( 立克秀 ) 湿拌种剂每 10kg种子用药 10g 、 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 80g 拌麦种 50kg 。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

15、 2%4%, 严重度达 1% 时开始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或 12.5% 烯唑醇 ( 特谱唑、速保利 ) 可湿性粉剂 10002000倍液、 25% 敌力脱 ( 丙环唑 ) 乳油 2000倍液、 40% 戊唑醇 ( 富力库 ) 可湿性粉剂 4000倍液 , 对三唑酮产生抗性的地区 , 可选用 40% 多硫酮( 克百菌 ) 悬浮剂每 667 60 80g 或60 % 多酮 ( 麦棉宁 ) 可湿性粉剂每 667 3040g 、 50% 硫酮( 粉锈清 ) 悬浮剂每 667 5060g。 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 , 于发病初期 ,667用 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

16、 2035g, 对水 5080L 喷施效果优异 , 既防治锈病 , 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小麦秆锈病彩版 12 91症状 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的内蒙古、西北春麦区。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 , 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大 , 长椭圆形 , 深褐色或褐黄色 , 排列不规则 , 散生 , 常连接成大斑 , 成熟后表皮易破裂 , 表皮大片开裂且向外翻成唇状 , 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 , 即夏孢子。小麦近成熟时 , 在夏孢子堆及其附近出现黑色椭圆至长条形 冬孢子堆 , 后表皮破裂 , 散出黑色粉末状物 , 即冬孢子。三种锈病区别可用 条锈成行叶锈乱 , 秆锈是

17、个大红斑 来概括。病原 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tritici Eriks et Henn. 称禾柄锈菌 ( 小麦变种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 , 有分隔 , 寄生在小麦细胞间隙 , 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小麦上。夏孢子单胞 , 椭圆形 , 暗橙黄色 , 大小 1747 1422(m), 表面生有棘状突起 , 中腰部有发芽孔 4 个。冬孢子双胞 , 棍棒形至纺锤形 , 大小 3565 1122(m), 顶端壁略厚 , 圆形或稍尖 , 柄长。该菌可产生 5 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 , 小孢子为害转主寄主小檗 , 且在小檗叶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

18、孢子 , 在叶背面产生锈子器和锈孢子。小麦秆锈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 , 目前我国已发现 16 个生理小种 , 其中 21C3 小种是优势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环 , 在转主寄主小聚叶背形 成的锈孢子侵染小麦 , 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 , 因此认为转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云南南部麦区越冬。翌春 , 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渐北移 , 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和内蒙古春麦区。秆锈菌越夏区域较宽 , 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山东的胶东和江苏的徐淮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

19、也可越夏。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 , 从气孔侵入寄主 , 病菌侵入适温 1822 。秆锈病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 , 尤其需要液态水 , 如降雨、结露或有雾。露时越长 , 侵入率越高 , 在叶面湿润时的温度 , 即露温适宜时适其侵入 , 需露时 810 小 时 , 生产上遇有露温高、露时长时发病重。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 该菌小种变异不快 , 品种抗病性较稳定 , 近 20 年来没有大的流行。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如东北麦区的克丰系列、克旱系列、新曙光系列、龙麦、辽麦系列 , 内蒙古的蒙杂系列 , 黄淮地区的泰山 1 号等。大多抗 21 号小种 , 要注意新小种 34C3和

20、 34C4。 种植时要兼顾抗源的多样化和合理布局。新育出的抗秆锈的春小麦品种有克丰 6 号、垦红 14 号、中作 8131-1 、蒙麦 30 号、龙麦 23 号、陇春 15 号、宁春 24 号、定丰 3 号等。抗秆锈冬麦品种有山农优麦 3 号 , 京 411, 皖麦 26 、 27, 豫麦 18 号 , 新宝丰 (7228), 早麦 5 号 , 贵丰 1 号 , 滇麦 18 、 19 号。 (2) 药剂防治参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彩版 12 92症状 叶锈病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山西、贵州、四川、云南、黑龙江、 吉林。主要为害小麦叶片 , 产生疱疹状病斑 , 很少

21、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 , 桶红色 , 比秆锈病小 , 较条锈病大 , 呈不规则散生 , 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 生的夏孢子堆 , 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 , 少数可穿透叶片。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 , 散出桶黄色的夏孢子 ; 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 , 圆形或长椭圆形 , 黑色 , 扁平 , 排列散乱 , 但成熟时不破裂。别于秆锈病和条锈病。病原 Puccinia recondite Rob.ex Desm.f.sp.tritici Eriks et Henn. 称小麦隐匿柄锈菌 ,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单胞 , 球形至近球形 , 黄褐色 , 表面具

22、细刺 , 有散生发芽孔 68 个 , 大小 1829 1722(m); 冬孢子双胞 , 棒状 , 顶平 , 柄短 , 暗褐色 , 大小 3957 1518(m) 。冬孢子萌发时产生 4 个小孢子 , 侵染转主寄主 , 产生锈子器和性子器。性子器橙黄色 , 球形至扁球形 , 大小 80145 m, 埋生在寄主表皮下 , 产生橙黄色椭圆形性抱子。锈子器生在对应的叶背病斑处 , 杯状 , 能产生链状球形锈孢子 , 大小 1626 1620(m) 。与小麦条锈菌区分时 , 挑少许夏孢子 , 滴一滴浓盐酸或正磷酸 , 加盖玻片镜检 , 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多个小团 , 叶锈菌则在中央浓缩成一团。传播

23、途径和发病条件 叶锈病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子冬孢子 , 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 在唐松草 (Thaclictrum spp.) 和小乌头 (Isopyrum fumarioides) 上形成锈孢子和性孢子。我国尚未证实有转主寄主 , 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该菌在华北、西北、 西南、中南等广大麦区的自生麦和晚熟春麦上以夏孢子连续侵染的方式越夏 , 秋季就近侵染秋苗 , 并向邻近地区传播 , 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条件与条锈病类似。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 , 气温 2025 经 6 天潜育 , 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秋苗

24、发病后 ,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 , 冬季温暖地区 , 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北方春麦区 , 由于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冬 , 病菌则从外地传来 , 引起发病。冬小麦播种早 , 出苗早发病重。一般 9 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 , 冬季气温高 , 雪层厚 , 覆雪时间长 , 土壤湿度大发病重。毒性强的小种多 , 能使小麦抗病性 丧 失 , 造成大面积发病。防治方法 主要靠种植抗病品种 , 辅之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 (1) 种植抗耐病品种近年新选育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 : 郑麦 9023, 中优 9507, 济麦 20, 烟农 23 号 , 北农 67, 新麦 18, 京冬 1 号、

25、 8 号 ,京核 3 号 ( 京核 931), 京 411, 北农白 , 皖麦 26 、 27 、 28 号 , 绵阳 26 号 , 百农 64, 周麦 9 号 - 矮优 688 系 , 豫麦 39, 早麦 5 号 , 劲松 49 号 , 兴麦 17 号 , 滇麦 19 号 , 秦麦 12 号 , 冀麦克、 40 等 ; 春小麦 品种有 : 克丰 6 号、新春 6 号、辽春 10 、辽春 14 、新春 11 号、垦红 14 号、中作 8131-1 、新春 8 号、 垦九 5 号、龙麦 23 号、龙辐麦 7 号、蒙麦 30 号、京引 1 号、定丰 3 号等。 (2) 药剂防治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

26、 0.03%0.04%( 有效成分 ) 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 0.2% 的 20% 三唑酮乳油拌种。提倡使用 15% 保丰 1 号种衣剂 ( 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 ) 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 , 播后形成保护圈 , 且持效期长。用量每 kg 种子用 4g 包衣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 , 且可兼治地下害虫。于发病初期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 1000 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 , 隔 1020 天 1 次 , 防治 12 次。 (3) 加强栽培防病措施适期播种 , 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 , 雨季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小麦白粉病彩版 129394症状 我国山

27、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 , 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 北麦区 , 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 , 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 , 叶面出现 12mm 的白色霉点 , 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 , 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 , 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 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Erysiphe graminis DC. 、 E .graminis DC

28、.f.sp.tritici Marchal 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 , 蔓延于寄主表 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 , 串生 1020 个 分生孢子 , 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大小2530810(m), 侵染力持续 34 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 黑色球形 ,大小163219 m, 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 1852 根 , 内含子囊 930 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 , 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有时 4 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单核 , 大小 18.823 11.313.

29、8(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 , 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 , 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 , 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 , 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 , 毒性变异很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 , 遇有 温湿度条件适宜 , 病菌萌发长出芽管 , 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 , 穿透叶片角质层 , 侵入表皮细胞 , 形成初生吸器 , 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 , 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成熟后脱落 , 随气流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

30、, 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 育状态渡过夏季 , 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 种 , 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 , 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 , 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 , 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 , 除来自当地菌源外 , 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该病发生适温 1520 , 低于 10 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 70% 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 , 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 , 病害反而减

31、缓 , 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该病是大区流行性气传病害。西南地区为早发、重发流行区 , 一般年份病害都很重。黄 淮、江淮广大高产麦区为晚发适宜流行区 , 遇气候适宜年份 , 往往会大面积流行。西北麦区地 势高低跨度较大 , 其高山、林缘麦区往往是小麦白粉菌主要越夏基地 , 同时 , 也是秋苗先发病的地方。施氮过多 , 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防治方法 ( 1) 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 8915, 郑州 831, 豫麦 9 、 15 、 16 、 21 、 24 号 , 中育 4 号 , 北农 9 号 ,

32、冀麦 23 、 24 、 84-5418 、 138 号 , 鲁麦 1 、 5 、 7 号 , 城辐 752, 高 38, 贵阿 1 号 , 贵丰 1 号 , 贵农 19 、 20 、 21 、 22, 黔丰 3 号 , 冬丰 1 号 , 京核 883,8814, 花培 28, 鲁麦 14 、 22 号 , 中麦 2 号 , 京农 8445 等。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新麦 18, 中优 9507 , 农大 3251, 扬辐麦 2 号 , 京 9428 优系 , 滩麦 8 号 , 北农 67, 兰引 2 号、 1 号 , 中墨 1 号 , 扬麦 12 号 , 温麦 4 号 , 周麦 9号 , 皖麦 25 、 26, 川麦 25, 绵阳 26, 劲松 49 号 , 早麦 5 号 , 京华 1 号 ,3 号 , 京核 3 号 , 京 411, 北农白等。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新春 11 号、辽春 10 号、新春 6 号、陇春 21 号、新春 8 号、垦红 13 号、垦九 5 号、定丰 3 号等。上述抗病新品种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 4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