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728.05KB ,
资源ID:80151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151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总结.docx

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总结1.1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的总特征(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多,南半球人口少。(2)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3)从国家来看: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4)土壤:更多的是

2、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2)历史因素:人口分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有其历史继承性。(3)其他因素:人口分布还受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影响。3.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2)人口稀疏的原因自然条件: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

3、低。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2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2)分类: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二、人口迁移特点国际人口迁移:目前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部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迁移以行政导向为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发性迁移少20世纪80年代至今内陆到沿海、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经济发

4、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拓展提升】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社会经济因素已然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产

5、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3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人口容量(人口最高容量):强调养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科技、经济、地域开

6、放度、消费水平(负相关)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2.1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风景区、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区活动繁忙,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外

7、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2、影响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地租水平线付租能力功能区区位选择原因字母名称字母名称a商业直线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A商业区(地租最高)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b住宅直线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的影响较小B住宅区(地租中等)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居民上下班,又方便购物c工业直线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

8、影响最小C 工业区(地租最低)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 (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城乡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

9、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2城镇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

10、色。(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城市布局特点地域文化特点 我国古代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欧洲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2)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4.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

11、统文化的意义: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5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镇建设用

12、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3动力:(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提醒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慢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高低高(70%-80%以上)低且发展不平衡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

13、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存在问题问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表现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如巴西、秘鲁等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知识拓展】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14、,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所示。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所示。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所示。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保护(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气候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水文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生

15、态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解决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

16、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按投入产出分为密集农业(集约农业)、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2.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源、土壤(酸碱性。肥力、厚度、土质、透气性等)、环境(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2)社会经

17、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3)农业科技(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知识拓展】气候还包含昼夜温差、生长期等因素。昼夜温差对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很大,进而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新疆瓜果特别甜。作物生长期越长,养分积累越多,品质越好,例如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口感好。土地价格和土地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乳肉、禽蛋、蔬菜、花卉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高的城市

18、郊区,粮食、水果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低的地区。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的农业适宜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畜牧业。人均土地面积影响农业的生产规模,如东南亚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3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4世界农业的变化特点(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5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

19、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集约自给型种植业(以稻谷为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措施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地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

20、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3.世界几种主要的商业型农业地域类型比较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区位条件商业型谷物种植业(小麦、玉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畜牧业(牛、羊)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条件的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商业型混

21、合农业(谷物、牲畜)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新西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商业型乳酪业(奶牛)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热带经济作物)拉丁美洲(巴西)、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位于热带,终年高温,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一

22、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要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判断依据判断结论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水稻自给小农经营水稻种植业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畜牧业小麦、玉米面向市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业型谷物种植业谷物、牲畜主要面向市场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商业型混合农业单一热带经济作物面向国际市场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商业型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3.2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区位因素:原料、燃料、水源、土地、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产业基础、政策、环境、集聚等。集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

23、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导向类型工业特点工业布局原则典例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接近市场啤酒、家具制造业、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电解铝工业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院校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飞机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精密仪表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区位因素影响变化原因原

24、料越来越小工业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交通交通方便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都需要交通运输劳动力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工业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市场影响很大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信息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信息交流量大的城市越来越能吸引工业聚集科技、知识、创新等越来越重要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指向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环境影响增大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选择要求典例考虑生产的环境要求对大气环境要求高的工业,应建在空

25、气比较清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自来水厂、啤酒厂考虑污染程度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已知主导风向,工厂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如下图中A处水泥厂酿造厂、火电厂、钢铁厂在季风气候区,工厂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下图中A、B两处。已知最小风频的风向,工厂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下图中A处。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印染厂、造纸厂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钢铁厂、火电厂3、传统工业区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6、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以重工业为主;规模大。一般形成条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等4、新工业区 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中关村。 新工业区的四个特点: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意大利新工业区(东北部和中部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条件:丰富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

27、实行家庭包工;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快);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产品面向世界。高新技术工业区的一般形成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所,提供人才支持;政府政策支持等。3.3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一、服务业概述类型含义内容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指主要为生产、商务等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服务等专业化程度

28、高、产业关联性强、服务范围广等生活性服务业指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行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服务对象以家庭和居民为主、行业种类繁多等公共服务业指政府或公共组织为服务社会大众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公益性、非营利性、遍在性等二、生产性服务产业以金融服务业为例1金融服务业种类: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2金融服务业区位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通信、政策、科技、劳动力素质、市场等。三、生活性服务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例1商业服务业含义:指以商品流通及相关服务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产品的行业。2商业服务业区位因素:交通、市场、行政等

29、。3中心地理论: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水路运输(河运、海运)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