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9 ,大小:303.97KB ,
资源ID:80123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123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等天气学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等天气学题.docx

1、高等天气学题高等天气学19961、试用简明的涡度方程或位势倾向方程中各项说明制约温带气旋发展的物理因子,进行简单的解释。 (位势倾向方程,其余略)制约气旋发展的物理因子主要有:涡度平流,温度平流,凝结潜热,摩擦,辐射和地形。根据地面气压系统的发展方程:上式中,假定是对无辐散层的,略去的作用,是热成风涡度,是非绝热加热率,平均号代表地面到无辐散层高度的气压加权平均值,是p坐标系中的垂直速度。地面气压系统的发展,是与无辐射层上的涡度平流以及地面到无辐散层间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温度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的拉普拉斯有关。在正涡度平流区,有,即无辐散层上正涡度输送区将使地面涡度增加,相应气压降低。温度平流

2、项又可称厚度平流项()。在平均暖平流区,在平均冷平流区,故在暖平流最强的地区,因而使,而在冷平流最强的地区,有,前者有利于气旋的生成发展,后者不利于气旋的生成发展。绝热变化项代表大气层结和垂直速度分布对地面相对涡度变化的作用。对未饱和情况,通常,当时,。在最强上升运动处,气柱变冷最多,因而,这使,这不利于气旋的生成发展。同理,稳定层结下,下沉运动最强处,使,有利于气旋的生成发展。非绝热项表明,在热源地区(),有,则,即有热源区或加热区,非绝热作用使气旋生成和发展。冷源地区有利于反气旋生成发展。2、解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定义,并说明它的主要特点。(略)P414,P416 参考后半部分1

3、7题MCC定义: 尺度A:小于320C的红外温度的云区面积必须大于106km2。尺度B:小于520C的温度的内部冷云区的面积 开始时:尺度定义A和B首先满足。 生命期:满足尺度定义A和B的时期6小时。 最大范围:连续的冷云区(红外温度)达到最大尺度。 外形:椭圆形,在最大范围时刻偏心率。 结束时:尺度定义A和B不再满足。成熟MCC结构的主要特征: (1)在对流层下半部(尤其在700hPa以下)相对流入从各方进入系统。 (2)中层相对气流很弱,因为系统近于与中层气流一起移动。在对流层上部,系统周围的相对气流是辐散的,下风处比上风处弱得多。 (3)最强的对流单体经常出现在系统的右后象限,有时具有线

4、状排列,取向与系统的运动方向一致。 (4)在平均中尺度上升区也出现大范围的弱降水和阵雨区,通常在强对流区左侧。 (5)MCC出现在偏南低空风最大值前端的强暖平流和强辐合区中。 (6)在浅薄边界层中,系统是冷心的,中层大部地区是暖心,再向上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又是冷心。 (7)上述热力结构在边界层产生一中高压,其上为中低压,对流层上部为中高压。中低压的作用是增强流入而高空中高压可使系统北缘之高度梯度增加,形成强反气旋曲率流出的急流带。3、什么叫“大气遥相关”,给出热带地区热源强迫所构成的几种大气遥相关型。大气遥相关是指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的变化与远距离的某些区域的气象要素场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在

5、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些大气活动中心之间的相反变化关系即涛动,如南方涛动(SO)是指热带印度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气压变化的呈相反关系的现象,即印度洋上各站(如达尔文港)气压下降时,太平洋各站的气压及爪哇降水增加的趋势。北大西洋涛动(NAO),冰岛低压与北大西洋高压气压变化呈现相反关系,即当冰岛低压加深(中心气压下降)时,北大西洋高压加强(中心气压上升);反之,当冰岛低压减弱中心气压上升时,北大西洋高压也减弱中心气压下降。还有北太平洋涛动。在对流层中层500hPa高度场,取一些基点与所有格点求相关,可以看到一些正负相间的波列,这些波列有的类似于射线沿着某种大圆路径走向排列,发源于热带地区而后向东转向与

6、某一纬圈相切,再向后弯曲进入热带地区,如PNA太平洋北美型、EA大西洋东部型、EUP欧亚-太平洋型;有的呈现为偶极子类型,如WA大西洋西部型、WP太平洋西部型。 这些波列表现为大气对一切持续的局地强迫作用在行星尺度上的响应,对地形有很强的依赖性,而气候平均定常波的存在是这种相关结构的成因之一。一方面遥相关对外源强迫如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可以有极其明显的响应,例如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异常将形成比较稳定的遥相关型,如PNA、EUP等。另一方面,大气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也是激发遥相关型的重要原因,如基于行星波在球面上的二维能量频散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遥相关的大圆路径,而时间平均气流的不稳定发展也是重要的原

7、因之一。热带地区热源强迫所构成的几种大气遥相关型:南方涛动,PNA也与赤道东太平洋SST有一定关系4、试述热带地区在全球大气环流中的重要性,近二十年来热带气象学(包括热带大气环流及大气系统)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请说出三种以上)?重要性:(1)热带是整个大气的水汽、热量和角动量源。(2)热带大气和扰动与中高纬的大气和扰动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不能将这两个地区的环流视为完全孤立的。(3)热带地区是地球上主要的海洋区,海气相互作用以及遥相关最显著,这是影响全球天气与气候形成和异常的一个主要原因。 (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热带气象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大气环流热带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是热带大气

8、本身的动力和热力特性、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以及南北半球环流相互作用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气系统探测和理论研究的结果,发现了热带地区许多新的天气系统。这些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天气系统及其相互影响,是热带气象学研究的重点。5、叙述定常波形成的原因,及定常波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定常波:时间平均值的纬向偏差的定义为定常波,即。它表示时间平均图上的纬偏值,又称常定涡旋项,主要反映大气活动中心、高空平均槽脊以及季风等特征。其三维结构主要用半球时间平均场的纬向不对称分布和经度高度剖面图表征。】定常波的形成主要是地形和非绝热加热分布不均匀性强迫的结果,两者对于定常波的维持都是

9、重要的。但热力强迫和地形强迫的定常波有不同的结构。热力强迫的扰动尺度比地形强迫的大,尤其是在对流层上部。它们的位相随高度也有更显著更系统的向西倾斜。定常波对热量、西风动量、位势高度有经向输送作用:(1)热量以50N为中心有很强的向北输送,这与中纬度定常波槽脊随高度有明显的向西倾斜有关。向北的输送有两个最大值区,一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一在近地面附近。(2)动量通量分布的特征在50N以南有向北的输送,50N以北有向南的输送。这种输送特征与定常波槽脊在副热带有西南东北倾斜,在中高纬有东南西北倾斜的特征有关。(3)因为地转风对位能的经向输送沿纬圈的平均值为零,因此定常波对位能的输送代表的是非地转

10、运动的作用。这种输送的主要特点是在中纬度有明显的向赤道输送。定常的输送与瞬变波的输送相比一般较弱,和之差特别明显。但是定常波的输送在热量、动量和涡度的局地时间平均的收支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定常波和瞬变波的相对重要性不能只以上述方差和协方差量值来决定。【北半球冬季定常波主要特征:(1)200hPa高度场在高纬度和低纬度有不同的流型,中纬度有明显的纬向动量向极通量,这种向极通量表示有一个从高纬流型向低纬流型的EP通量。因此低纬度流型的波动部分是由较高纬度的波动所强迫。中高纬负值中心位于140E和70W。在30N附近高度场分布有明显突变现象,30N南北高度场有明显反位相分布。(2)地形作用是确定北半

11、球冬季急流层次上定常波的主脊和主槽位置的主要因子,而热力作用对维持高纬度洋面低压起重要作用。比如,500hPa高度场在西藏高原和落基山上空有西北气流,气候平均急流向极一侧有明显下游槽。海平面低气压位于高纬度海洋上,等压线沿海面线密集。GCM数值模拟中气候平均海平面气压扰动可由下边界热力影响产生。(3)定常波垂直结构。在较高纬度上位势高度场随高度向西倾斜,而且定常波倾斜向上伸展到平流层下部,这种西倾反映了定常波的热量通量在各层上都是指向极地的。高度场中定常波振幅随高度明显增加直到对流层顶,这表明定常波的垂直结构中有一个相当正压分量(即随高度没有位相倾斜)。在对流层顶上,特别在低纬度,高度场振荡的

12、振幅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和都与高纬有一明显反位相分量。(4)在低于700hPa处,低层由定常波引起的向极热量通量特别大,和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8左右。地面温度场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多数位于高度场中相应值的两边约四分之一波长处,而高度场表现出随高度明显西倾,这种特殊的低层结构在北半球夏季和南半球冬夏季的定常波均不存在。】【北半球夏季定常波主要特征:(1)200hPa上,夏季定常波在30N附近达到最大振幅,在这个纬度上,200hPa高度场的主要特征是青藏高原和两个大洋中部的低槽(即太平洋气旋和大西洋气旋)。其次,大西洋槽扩展到地中海;而北非和落基山存在高压。(2)海平面气压场中,上述系统均反位相。这些系

13、统的垂直结构类似于热带天气系统的垂直结构。这是由于较暖的大陆和较冷的海洋之间的热力对比。这种结构在夏季定常波位势高度及温度的沿30N经度高度剖面图上也很明显。而由200hPa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来看,热带型结构的影响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和欧亚大陆相当高的纬度。这两个层次上的高度场的位相是相反的。夏季定常波高低层的反位相可以认为是下垫面的加热和冷却作用,而热带型结构伸展到较高纬度又并非是季风作用,因此在形成夏季定常波中分辨热力和动力作用是困难的,尚待研究。(3)夏季定常波的垂直结构有随高度,向东倾斜的特征。这反映了夏季定常波地形强迫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地形强迫作用主要表现在大地形上空是脊的形势,在大地

14、形的西侧有明显的短波槽。东倾特征在500hPa上较明显,200hPa、700hPa之间都有。槽脊的距离在1000公里的量级,小于冬季特征半波长。】【北半球定常波的经向结构:(1)定常波动能的纬向分量是占主导地位的。这说明定常波的纬向尺度大于经向尺度。(2)冬季纬向定常波动的最强中心位于36N附近。在该纬度上恰是亚洲和北美东岸的强急流以及欧洲和北美西部较弱的西风带,在该纬度上也伴随着较大的纬向动量的向极通量。在10N附近具有定常波动的第二极大值。这和定常波的纬向扰动深入到热带地区有关,这个极大值是以西风动量的向南通量为特征的。(3)夏季,7月的极大值在15N附近,位于对流层上部大洋中部槽区,的极

15、大值在35N附近,在40N以北夏季定常波动能比冬季小得多。(4)纬向动能和经向动能都是冬夏季较强,转换季节较弱,而经向分量冬季比夏季更强。最大值中心随季节位置有变化。】6、写出瞬变波与平均流相互作用的EP通量关系,指出EP通量关系适用的条件范围,并说明剩余环流的意义。(P27)在研究瞬变涡度与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在y,p平面上定义一个向量来讨论水平瞬变涡度动量通量和热量通量对纬向平均时间平均气流的影响,这个向量称为E-P通量。其中为涡动动量的经向通量,为涡动热量的经向通量。E-P通量中热量通量为主,决定了E-P通量的垂直分量。而动量通量决定了E-P通量的水平分量,在大部分地区是负的(辐合

16、),这会使东风加速。适用范围:准地转条件E-P通量的散度等于位涡的经向瞬变输送,即有:,其中为准地转涡度。剩余流函数*代表代表在E,摩擦和加热作用下为维持地转平衡所必需的环流。19977、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观点,叙述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1)对地球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2)对水循环的影响(3)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4)对温室效应的减缓作用8、描述亚洲季风活动中的低频振荡特征。3050天低频振荡的向北传播在季风区,尤其南亚季风区最明显,在南海、菲律宾和西太平洋地区也很明显。这种低频振荡的存在可能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大范围对流加热有关。这种扰动无论是云量、高度场和风场都表现有从赤道到喜马

17、拉雅山地区明显的向北传播。即,扰动起源于印度洋赤道地区,消失于西藏高原南麓。这种扰动的经向传播与季风活跃和中断期的交替变化有密切关系。当扰动从赤道向北传播到30N时,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一列槽脊区的经向传播。其传播速度为0.75纬度/d,经向尺度为3000km左右,槽线与云区相对应,脊线处一般是无云的。因而随着扰动的向北传播,对任一地区会带来交替的天气变化。风场也表现有类似的经向传播,其振幅为3-6m/s。3050天低频振荡的另一种位相传播是向东传播。这些向东传播的赤道波在西太平洋地区振幅最大,并且这种低频振荡的向东传播是全球性的,是一种行星尺度的波动,全年存在。向东传播的相速度为80经度/d左右

18、。大约在50天左右的时间可围绕地球一周。在季风区这种波最明显,并且还具有向北传播的趋势。3050天的低频振荡除了向东和沿经向传播以外,在某些季节、地区以及层次也存在向西的位相传播。它们常从太平洋中部开始,一直可到达东亚和南亚季风区。3050天的低频振荡是一种全球现象,纬向波数为1,它们的振幅不仅在夏季季风区明显,而且在50N和50S的对流层上部也有很大的振幅。在北半球冬季,太平洋中部似也是低频振荡的一个源区。这种低频扰动有两个源区,一是在夏季季风区,主要表现从赤道向喜马拉雅山区的经向传播;一是在北半球冬季的东太平洋赤道地区,从这里扰动向北传播。在季风区,低频振荡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

19、与季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低频风最大值最先出现在春季马来西亚和中印半岛地区,这个地区在5月初季风即已爆发,这说明了季风的振荡可能与季风活动有关。夏季,低频振荡向北扩展,在1020N,从阿拉伯海到太平洋地区纬向风振荡有较大的振幅,其值在35m/s。秋季季风区低频振荡的振幅显著减小。在季风区不但存在着向东传播的行星尺度的3050天振荡以及经向传播的3050天振荡,而且还存在1020天向西传播的气压脉动。这些低频波都影响季风的活动。低频振荡可明显地影响季风活动(中断和活跃期的交替)。如,在整个夏季季风时期,气压距平都是向北移动的。当一个低压距平移入季风区时,夏季季风雨爆发;当一个高压距平从赤道区移来时

20、,季风中断。另外,上述低频波到达印度中部时,这些波中的一些可以出现锁相现象。季风的中断和活跃期也可表现为两种低频系统的锁相关系。9、暴雨发生发展过程的物理条件有哪些? (略)(1)位势不稳定层结,并常有逆温层存在;(2)低层有湿舌或强水汽辐合;(3)有使不稳定释放的机制(如低空辐合区、重力波、密度流、地形等);(4)常有低空急流存在;(5)强的风垂直切变;(6)中层有干冷空气等。中尺度雨团或雨带总是在一定的天气尺度背景下生成的。这些背景包含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使中尺度系统得以不稳定发展的环境条件;另一是不稳定发展的触发条件。(1)不稳定发展的环境条件对称不稳定当大气处于弱的层结稳定状态时,虽然在

21、垂直方向上不能有上升气流的强烈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斜升气流。这种机制称为对称不稳定。它可以用来解释与锋面相平行的中尺度雨带的形成和发展。所谓对称稳定度实际上是大气中垂直方向上的静力稳定度和水平方向上的惯性稳定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大气在倾斜方向运动的稳定度判据。在潮湿大气中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据是条件不稳定中性稳定惯性稳定度的判据是:惯性不稳定中性惯性稳定因此,对称不稳定的判据可表示为:对称稳定中性对称不稳定风速垂直切变和水平切变愈大,等绝对角动量面的倾角愈小,等相当位温面倾角愈大,对称不稳定的水平尺度范围愈宽。中、高纬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附近存在足够大的和比较容易发生对称不稳定。低纬绝对涡

22、度小,当上式可见,在低纬也易发生对称不稳定。(2)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触发条件当天气尺度系统所形成的不稳定环境条件已具备时,只要存在使大气抬升的触发条件,中尺度雨团、雨带及与其相伴的中尺度系统即可生成。这些触发条件有:锋面抬升,露点或干锋抬升;能量锋与系统的触发;地形抬升作用;近地层加热的不均匀性;重力波的抬升作用;雷暴前方伪冷锋的抬升作用;海陆风辐合抬升。10、什么叫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举出两种它的成因说。 SSW是高层大气中的一种明显的不规则变化。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盛冬平流层和中层,随着短时期内温度急剧增加,环流和风场也发生明显的调整。一般爆发性增温分为两类:强增暖类和弱增暖类。若10hPa或1

23、0hPa以下层中,纬向平均温度从60纬度向极地增加及有关的环流反向(即极涡崩溃,西风环流变为东风环流),则称为强增温过程。弱增暖过程虽可达到相近的增温值,但并不出现环流的崩溃。还有另一种增暖,不属于上述两类中的任何一种,它是由阿留申反气旋的向北推进引起的,也可能使60N以北的温度梯度反向,这种叫加拿大增暖(C.W.)。若冬末或春初的增暖使冬季环流破坏并不再恢复,而发展成夏季环流,则称为最后一次增暖(F.W.)。 增暖时温度变化有如下特征:(1)平流层隆冬发生的增暖所引起的变化不限于平流层中,而扩展到中层上部。在不同的层次可同时出现反号的温度变化。(2)增暖时的温度上升开始出现在6070km。(

24、3)在增暖最大值区(即温度波最大值区),在温度波增幅的几天内,平流层顶下降20km,同时平流层顶附近的温度迅速上升到+30C的峰值。这期间中层上部以及平流层下部出现冷却。(4)增暖最大值出现之后,平流层顶进一步下降,平流层上部(现位于30-40km)开始缓慢地增暖,而中层上部仍然是冷的,中层下部变冷。(5)在强增暖时,如果极涡崩溃,则增暖在5周左右时间内到达平流层下部,由于30-60km层的冷却使暖的平流层顶破坏,中层上部变为增暖。 分析表明,波1的增幅,同时波2达最小值是这些冬季强增暖爆发的特征先决条件。成因说:(1)认为涡动热输送是造成平流层增暖的主要机制。计算表明,平流层低层高纬增温值和

25、感热输送值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8以上。在增暖期,感热输送效率最高,有的可超过0.9,动量涡动输送效率虽比热量涡动输送效率小,但几乎都为负值,即动量向南输送,这是有利于东风的建立。缺点:涡动动量输送效率较低,是否能完成这种西风的反向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爆发性增暖期间,温度的最大值由上向下传播,并且伴随着极地涡旋的破坏或分裂,环流场发生反向,任何一个理论必须解释这些基本事实,而涡动输送学说实际上只能说明部分。(2)增暖是垂直向上传播的波动与纬向平均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3)用共振理论说明平流层对于对流层中的行星波振荡的响应。这种理论是说明平流层增暖和对流层阻塞形势间联系的一个理论基础。理论认为整

26、个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定常行星波的异常增强可能是由于一种线性共振,它发生在平流层极夜急流中心下降到正常高度之下的时候。缺点:对流层中阻塞形势的发生比平流层增暖要频繁得多,并且也常是一种区域性的现象,非行星尺度现象。因此虽然阻塞形势也可能是平流层增暖的一个必要的先兆,但肯定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对平流层环流的影响)11、北半球的阻塞高压最容易出现在什么位置?你认为阻塞现象是属于长波的不稳定发展还是基本流的变异?并说明理由。 阻塞高压:大气长波显著加强,长波槽不断向南加深,长波脊不断向北伸展,这样长波脊中常可形成闭合的暖高压,为阻塞高压。同时在阻塞一侧或两侧可形成孤立的闭合的冷低压,称为切断低压。两者

27、往往可同时出现。它们的形成与维持阻挡着上游波动向下游传播,破坏了下沉的西风带环流,使地面上的气旋和反气旋移动受到阻挡,这种环流形势又称为阻塞形势。这是一种稳定的形势,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对其控制下的地区驻上下游大范围地区的环流天气过程有重要影响。在阻塞高压直接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少云,其东部常有冷平流和下沉运动,天气以冷晴为主;而在西部一般为暖平流和上升运动,较暖而多云雨。其一般特征定义为:在地面图上和500hPa等压面图上必须同时出现闭合等值线,而且在500hPa图上,阻塞高压将西风急流分为南北两支;阻塞高压中心位于30N以北;持续时间至少不少于5天。北半球的阻塞高压最易出现太平洋东部阿拉

28、斯加地区和大西洋东部到欧洲西北部。阻塞高压的发展和维持理论有:(1)依靠运动尺度间的正压相互作用使高压系统增幅和维持,包括多平衡态理论、共振理论等。(2)强调热力作用在产生阻塞高压的大尺度振幅和持续中的重要性。(3)较小尺度波动或涡动(或次网格尺度运动)对阻塞高压的发展作用。(4)孤立波理论、偶极子理论、包络Rossby孤立子理论。阻高特点:(1)阻塞作用是高纬现象。(2)阻塞波强度随纬度增加。(3)阻塞波速度随纬度减少。(4)阻塞波生命期随纬度增加。当前关于大气环流中阻塞形式形成的几种理论解释:关于阻塞形式的动力学,一类是基于阻塞形式的全球特性,研究阻塞流型和纬向环流型之间的转换。大气多平衡

29、态理论和共振理论,属于这个范畴。另一类是突出阻塞形式的局地特征,研究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的形成机理,包括各种非线性理论,如涡动对时间平均流的激发,孤立波和偶极子理论等。 多平衡态理论:Charney认为大气环流的多平衡态问题是大气阻塞环流和纬向环流存在和转换的理论基础:描写外源和地形作用下的非线性大气运动的方程其定常解就相当于大气运动的一种准定常流型,或准平衡态。每一个平衡态都有其自身的稳定性。那些稳定的平衡态才足够维持时间来产生某类天气过程。平衡态R接近于共振西风条件,在这种次共振的稳定平衡态条件下,拨在跨越山脊处具有最大的拖曳作用,在地形影响下,波动便可由纬向基流提供能量,产生大振幅的扰动,

30、出现低指数阻塞环流。而平衡态Z远超共振稳定平衡态。这种情况下,山脉的拖曳作用比较小,波动从基流中得到能量少,扰动振幅就比较弱,纬向基流比较强,出现弱波动的高指数纬向环流。多平衡态问题还是有争议的问题,某些条件有待深入研究,但是在非线性作用下会出现大振幅的平衡态却是比较可信的。 共振理论:大气阻塞形式的建立往往都是大尺度扰动在某些地区异常发展所至,或是说大尺度波动急剧增幅的结果。基于非线性共振理论,由于大气中存在地形及热源强迫波,如果移动性槽脊波的频率(波数)与地形的频率(波数)满足共振条件,那么槽脊的振幅增大,频率变慢,可能发展成阻塞环流形式;但如果不能满足共振条件,槽脊的振幅和频率将不会有大

31、的改变,也就不会形成阻塞形式。 孤立波理论:在地球流体运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生命史很长而结构持续稳定的大振幅孤立系统,可用孤立波来描写:以定常速度移动却不改变波形的局地性扰动来描写这类系统。利用非线性有限振幅情况下的rossby孤立波模型来解释大气阻塞现象,非线性问题的解其第一特征模相当于一个线性定常rossby波,它对于解的纬向结构是不可接受的;而第二特征模的异常流函数成反对称偶极子流型,在节点北侧是反气旋环流,南侧是气旋性环流。这里所求得的第二特征模无论是偶极子流型还是垂直结构特征都同大气中观测到的阻塞形式有相当好的一致性。 天气尺度涡旋的激发:无论是正压还是斜压情况,天气尺度的涡动强

32、迫同样对阻塞形式的建立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有耗散因子的存在,涡动强迫作用却维持了极典型的阻塞流型存在。Yeh在阻高发展的局地条件的讨论中指出,正涡度不断向脊的南端输送,负涡度不断向脊的北部输送,可导致阻高及相应的切断低压的形成;而这种类型的涡度输送的发生直接同地转偏差的局地分布有关。偶极子理论:在阻塞形式下,往往会出现反气旋和气旋性涡旋长时间同时并存的情况。这种长时间并存的涡旋对,在流体力学上称为偶极子,这类形式的阻塞即偶极子阻塞。偶极子理论可以很好的描写大气中偶极型阻塞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位势涡度源的强迫(表示瞬变涡旋的作用)可以激发产生类似大气中偶极子型阻塞的环流形式,因此,偶极子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对大气中的偶极型阻塞环流给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