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7.03KB ,
资源ID:80098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0098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docx

1、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 导读:对于自学中医的朋友来说,国医大师的经验虽然宝贵,但模仿难度太高。本文介绍了一位中医爱好者用10年时间自学中医的经验心得,虽是旧文,但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

2、大伦的那几本书,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说实话,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我才最终决定,求医不如求己。要解决家父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看完这些书,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

3、,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学完伤寒金匮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不包括针灸)。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圆运动,建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天人相应、河图洛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再后面,就必须学

4、温病学了。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包括内伤杂症),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证思路。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学通了这两门,至少治个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见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中医,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这个我自己,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温病学方面,我是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现在刚学了两个月。后续的必读书,包括温热经纬、温病条辨、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病论等。再后面,就很

5、难说了,我目前为止,也只学到温病的阶段。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以及网文有一篇看历代名医名著,论大中医观的网文,均值得一看。个人推荐,后续可以先看看慎斋学派的书(医家秘奥等),深入掌握脉法与虚劳内伤的辨治;以及陈士铎或傅青主的书,重视肝血肾阴的一路,对于临床相当实用。另外,辅行诀值得一读,借此可以对药物性味之体用与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学医从内经开始个人以为这条路太艰难了,除非你绝顶聪明,否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并不适宜。当然后世的所有

6、医家,其理论基础都从内经发源而来。而且看后世医家的书,也会经常看到引用内经的理论和文字。但是对于内经的系统学习,个人感觉,还是要等到有了相当深厚的功力以后。至少我目前,还不太敢去看。我的临床实践关于实践问题,对于业余爱好者,缺乏医生处方,很多药店可能不让抓药。这也正是困扰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终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淘宝网上,什么都买得到,药材又便宜,质量又好(我是买散药、自备小天平,自己在家里配药的),网上论坛里还有很多学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求医无门而渴求网诊的网友。只要好好学习,根本不愁实践机会。我对中医的感悟学中医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浓厚的兴趣、强大

7、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我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有余,自知不过刚刚入门而已。现在是中医的没落时代,但是民间藏龙卧虎,借助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另外真的非常感谢中医古籍这个软件,收录了二千多本珍贵中医古籍,保护了传统文化,我现在温习中医古籍基本上都在这个软件里面搜索,使用非常方便。学好中医,终生受益。不仅利己利家人,对于广交朋友、对于你的事业和生活(心态放宽一点,不要指望靠这手艺挣银子,就纯当作业余爱好和生活需要),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而且中医绝对是一门美妙的艺术,高明的处方象一首首优雅的小诗(正象编程也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优美的代码结构也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那种潜心思索之后灵机乍

8、现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质享受所能够替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3年2月看过的医书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写作当时),一转眼,学医前前后后已经四年多了。过年在家有闲,回顾一下我这些年来的学医历程,汇总一下看过的书,供大家参考。2000春-2001秋启蒙时代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1.中医基础理论-还算有趣,有点哲学意味(咱本来就对哲学感兴趣),基本算是学进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对人体水液代谢循环(脾、肺、肾、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记得当年很长时间,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儿。2.中医诊断学-实在

9、太枯燥了,硬着头皮看完,很佩服当年读书的毅力。3.中药学-实在太枯燥了不说了。4.方剂学-当时看的这些书里头,就数这本书看了觉得最有收获,大概知道中医是怎么开方子了若干年后,唯一记得的一个经方,就叫“小青龙汤”。至于组成药味,早忘了。5.中医内科学-边看边摘笔记,写提纲摘要。6.中医各家学说-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靠学的那么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的知识,无法理解后世医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草草浏览一遍,实在看不懂。趣味读物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也算看得懂,还推荐给同事看。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

10、梦。较多应用五行理论,有点意思,但没看完。其他把家庭医学全书里的中医篇的一百多页也啃了一下,还有一本太医名医奇案赏析读了几页,算是当年唯一看过的一点医案,话说当年因为一位朋友的诱导,激起了一点点小兴趣,然后从这一点兴趣出发,想对一门有趣的传统学问,作一些了解。然而实在没啥书可看啊,没有网络,也不知该从何学起,就觉得学教材总没错,于是就从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教材回来啃。至于学习方法,还是学校里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但也正因为书少,四大基础,每本都读了两遍以上,算是“精读”了吧。当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过了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是另一回事。当年,年纪轻无家无口,上一辈的身体还好,又没有网上

11、买药的途径,没有任何临床实践机会,其实学了也白搭,呵呵。2002-2009年自学中医黑暗时代只记得中医之脾不等于西医之脾,拿这个与人辩论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又记得教材里说温病学说是中医学在清代的大发展,于是跟人说中医也并不固步自封,中医也在发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强还记得起五行生克的顺序,还有什么滋水涵木、补土生金等几个名词。其他的都还给课本了。记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医。拿起来翻了翻,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玄之又玄。摇摇头,又放下了。2010年文艺复兴时代前期以兴趣读物为主,后期以复习中医基础教材为主。兴趣读物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中里巴人:求医不如

12、求己I、II、III、IV(马悦凌和中里巴人的书是我单位里的徒弟买的。我有点兴趣,想借来看,她就干脆送给了我。这两套书对于我,不啻于但丁的神曲,预示了一个复兴时代的诞生)萧宏慈:医行天下。看后很羡慕,也很震撼。羡慕的是萧老师医行天下的潇洒,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网上得知萧老师在北京开课,颇想去北京拜他为师。刘力红:思考中医-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作为兴趣读物,值得推荐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卢崇汉:扶阳讲记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真正的启蒙读物!我是下载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评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着看完的(后来买了全套书收藏,还另买了一套送给朋友)

13、。看了就不舍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泪流满面。正是在书中那些古代大医精神的激励下,我立下了自学中医的志向。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当散文看不错)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下的电子版,记得刚开始看时还战战兢兢,怕这本书会说服我。怕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中医是伪科学。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连半壶水都称不上。不过是以伪科学的精神来批判“伪科学”而已,方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这本书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道,要以事实向身边所有的朋友证明方氏逻辑的荒谬中医基础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视频(硬着头皮看完)朱文锋:诊断学视频(勉强看完)张廷模:中药学视频(马马虎虎看完)邓

14、中甲:方剂学视频(还可以。看了一半)2011-2012年信息浪潮时代学习了内经的部分重要内容。系统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临床最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至今尚在继续,而且也是今后几年反复捣腾的重点。先后私淑(原谅我用这个僭越的词)黄元御、彭子益、陈士铎三位老师。接下来打算拜叶天士为师。借助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对中医学两千年来的流派演变、各家学说争鸣及历代大师们的核心学术思想、处方用药风格有了大略的了解。这一过程就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而按照学说门类来汇总读过的书目。另,在信息浪潮时代,书不嫌太少,只嫌太多,只嫌读得不精,时间老不够用。一本书没读完,又想读另一本经常同时交替地看好几本书,也经常

15、有些书看了一半,后面看其他书了,就把这本书拉下了。(2012)读内经1.王洪图:内经教学视频-只看了三分之一,不能说王老师讲得不好。但浅了点。看了前1/3感觉没学到多少新鲜东西,当时又有重临床、想学更实用技术的迫切需要,不愿意多花时间深钻在理论里。就没再看下去2.李中梓:内经知要(囫囵吞枣地算是看了一遍)3.内经教参第二版-读得较仔细。除五运六气部分留着暂时没读外,其他章节都看完了)4.陈明(编):黄帝内经临证指要(2010年秋-2012年冬)读伤寒论1.郝万山:伤寒论教学视频-郝老师讲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入门推荐。2.张喜奎:仲景临证传知录(小说体的伤寒论解析)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

16、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计划要看的1.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2.伤寒论教参3.陈明(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2011年-2012年)读金匮要略1.王雪华:金匮要略教学视频(看了70%,实在看不下去了)2.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3.黄元御:金匮悬解4.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5.陈明(编):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计划要看的1.程门雪:金匮篇解2.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2012年)读温病学1.刘景源:温病学教学视频-刘老师讲得很好,入门推荐。网上下载的八套视频(四大基础+四大经典)中,个人以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郝万山的伤

17、寒论,加刘景源的温病学。另王洪图内经和邓中甲方剂学应该还可以,但我都没看完。其他的基本可以无视。2.赵绍琴: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正如伤寒从郝万山视频+刘渡舟书入门,温病,我是从刘景源视频+赵绍琴书入门的。3.赵绍琴温病讲座4.吴鞠通:温病条辨-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还需要再研究。下面计划要看的1.王孟英温热经纬2.温病学教参3.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张文选著)(2011年)黄元御1.四圣心源2.四圣悬枢3.难经悬解4.长沙药解5.玉楸药解6.素灵微蕴7.伤寒、金匮三书(见前)8.道德经悬解(严格说来,不算医书,呵呵)9.根尘不偶、行者老师的讲稿(2011秋)彭子益1.唯物论的系统医学2.圆运动的

18、古中医学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2011秋至2012春)陈士铎1.外经微言2.本草新编3.辨证玉函4.脉诀阐微5.石室秘录、辨证录(这两本书只看了一部分。后来兴趣转移,看其他书了)中医各家学说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老讲得非常好,绝不是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尽管教材就是他编的),而是融入了很多自身的经验和体会。2.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浓缩各家之精华。其他读过的医书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后者只读了半本)2.中医火神派探讨(看了半本)3.周慎斋:医家秘奥(任启松校注,看了大半本)4.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只读了一半,有时间的话会看完)5.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好书,大家都知道,看过两遍了)6

19、.陆氏三世医案(彭子益推荐的,凭脉辨证,诊断还可以,用药感觉较杂,不是经方的路子)7.李冠仙:知医必辨(医话类,不错)8.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9.滑寿诊家枢要+李时珍濒湖脉学(太枯燥了,硬着头皮草草浏览,都记不清楚有无看完)10.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11.赵绍琴验案精选12.徐灵胎:医学源流论13.张仲景医学源流14.刘渡舟验案精选其他兴趣读物与视频1.名老中医之路-合集(目前断断续续还只读了一半)2.张大明: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集3.张大明:医案聊斋医案聊斋续集4.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5.任之堂主人: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6.任之堂主人:医间道7.李杰:剑胆琴心是中医8.沈佳:

20、不平凡的中医(小说体医案)9.中医不死、大中医、女国医傅青主传奇(这些就是真正的小说了)10.百家讲坛:王新陆解读中医(很不错。看得热血沸腾)11.百家讲坛: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12.百家讲坛:罗大伦大国医系列重点学习书目除上述伤寒、金匮、温病待读书目之外,重点读叶天士用经方(张文选著)一书,拜叶天士为师,揣摩其灵活应用与变通化裁经方之妙。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上称教参第二版),值得推荐,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经典+中医各家学说。我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主要就是这套书里面的。伤寒、金匮和温病的教参有时间也准备看一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2011年秋曾读过一小半。后因急于

21、学温病学,放下了。以后有时间,会从头开始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时间也可一读。2013年读过的医书时光荏苒,岁末将至。汇总一下今年、包括部分去年下半年读过的医书。近一年多以来,所读医书,以伤寒、金匮、温病为主。特别是伤寒与温病。因我一向以为伤寒温病之理法方药绝不仅为所谓外感病而设。即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四层三焦、乃至伏温、湿温、火热寒湿种种概念亦当时时在心中,其重要性,绝不次于杂病中常用的脏腑辨证。病有外感六淫,亦有内生六淫。天人合一,内外相应,治外感之方,用于内伤疑难杂症之调治亦多有奇效。伤寒金匮类著作1.(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金匮注本中的佼佼者,不必赘评。2.刘渡舟伤寒论讲

22、稿:较适合水平正由初级向中级进阶的爱好者阅读(更浅显些的伤寒论入门级讲稿,则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讲伤寒网上有视频,风趣幽默,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郝万山为刘渡舟的学生)。3.刘渡舟验案精选:辨证思路清晰,方药简洁,多用经方又不泥于经方,非常值得学习。4.(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相当于刘渡舟的医稿精选汇编。较全面地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其中古今接轨论、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四篇尤为精彩。5.(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一经方之下先列出原文,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说,随后汇集诸多名家医案,每案之下多附按语。此二书实为学习经方的不可多得

23、的参考书。又,陈明为刘渡舟的学生。6.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书之真伪及价值历来颇有争议。但个人以为即使是后人假托之作,也是书伪言不伪。只要理论上有发挥,组方符合经方理法,即使是假托之作又有何妨?那些仅仅是注解伤寒的书尚且得享大名,何况此书几乎把伤寒杂病论原文扩展了1/3。高续红楼,尽管价值不如原作,但至少使红楼成为了一部有始有终的完整的著作,其中亦不乏闪光之处。何况,真有哪个后人有如此才气,续作在文字风格与结构章法上与原作如此相近,内容编排上如此浑然无间?当然,以我这点粗陋的才学,没有能力和精力作真正的有理有据的考证,这些也就是姑妄言之。7.(蔡德元)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作者对桂本与宋本伤寒论

24、在六经条文文字上的区别进行了逐条解析,并结合其他多方考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桂本全面优于宋本。对于想增加对桂本的了解者,此书值得一看。8.(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此书列出了经方中最常用的50味药物,对于每味药物均罗列了所有含该药物的经方,分析了这味药物经常与哪些其他药物搭配,各种搭配的主治证如何,常见的用量多大,等等。对于经方学习,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可置于案头备查。9.张仲景医学源流:读了一半,书莫名其妙找不到了。其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从张仲景讲起,讲后世注家、伤寒学派、日本韩国等的汉方派、以及现代方证对应派等等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一大套以张仲景命名的书(如张仲景方剂学,张仲景诊断学)中的一

25、本。这套书我也买了几本,总体感觉价值不大,不过资料汇编而已。10.(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不错的励志读物。其中颇多中西医比较、经方时方比较一类的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书的前半部分叙事抒情较多,作者对自己的一生经历娓娓叙来,门外人完全可当一本小说来看,并不枯燥。后半部分接近对话体,主要是作者与几个朋友关于经方医学及临床经验的讨论,牵涉到的经方医案较多,从中也颇能学到些东西。11.(黄仕沛等)梦回伤寒四大金刚:小说体经方类著作。借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穿越类故事的外壳。在下慕名而买,原拟作为较轻松些的医案类读物闲余时间看看。但书中经方方证对应的路子与我对医理的理解不甚相合,看了三分之一,

26、就搁回书柜了。温病类著作1.温病条辨: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历史上曾经被捧上了天,几乎与内经伤寒金匮平起平坐。这年头又被有些唯经方主义者、伤寒原教旨主义者一脚踹进了地狱,简直把近代中医衰落的原因,都归到了它的头上。事实上客观来讲,此书瑕瑜并存,要与内经伤寒金匮并称四大经典尚还不够资格,但若评定温病学四大经典,它却足够名列其中。此书的最大贡献,是较多地整理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书中闪光之处甚多,很多方剂堪称经典,虽与条文症状的嵌合度没有伤寒论那么准确,但从这些充满灵气的小方背后,仿佛隐约可以看见叶天士那伟岸的身影。2.温热经纬:一部与温病条辨接近齐名的著作。严格来讲这是一本集锦型的著作,书的卷一

27、卷二系统整理了内经与伤寒金匮中关于温热病的相关论述,精选各家注文,并自加按语加以发挥。卷三辑入了叶天士在温病领域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献:温热论与幼科要略,可补温病条辨之未备,有助于全面了解叶天士的温病学思想。卷四收录了陈平伯(风温)、薛生白(湿热)、余师愚(疫、疹)三家论述,与卷三相合,基本涉及到了温病学最重要的一些分支领域。卷五是对前人温病成方的方论,录方113首。3.时病论:另一温病学名著。作者以内经关于四时时病的几句原文为纲,将四时时病治法一一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有论有方有案,所拟方均以相关治法命名,方剂轻灵简洁,颇见叶派遗风。4.温热论笺正,温热逢源,疫疹一得:这三本书只是大概看了看。后两

28、者没买到书,利用零散时间看的电子版,因此印象不深。5.赵绍琴温病学讲座:此书就不多说了。伤寒刘渡舟,温病赵绍琴,都是我最敬仰的解放后名医。初学者受现在网上一些信息的误导,往往将温病治法直接与寒凉伤阳划上等号。岂知温病名家赵绍琴的书中,却处处强调轻灵疏透,强调火郁发之、入气入营亦可透热外出。而反对一派寒凉清泄,反对滥用苦寒直折。6.(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叶天士论经方:这两本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一。现刚读了一半,仍在继续学习中。温病方证一书罗列了较多的温病名方,并对其在杂病领域的应用加以发挥,其中结合了刘渡舟与赵绍琴的较多经验(作者曾师事此二老),并提供较多验案供参考。叶天士经

29、方一书则以叶天士常用经方为纲,有论有案,有叶氏心法,也有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发挥。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师,师古而决不泥于古,而是将经方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日常处方之中。处方风格灵动飘逸,几乎到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境界。细玩此书,可以学到叶天士的灵气,学到叶氏经方化裁之道。7.(柴中元)温病求真、外感指迷:此二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二:)如果说张文选的书是“立”,是发挥叶吴之学,那么柴中元的书更多的就是“破”,是破对叶吴温病学、特别是对条辨的执迷。书中对温病条辨的挑刺儿简直接近吹毛求疵的程度。但不得不说,大多数都是有道理的。求真一书在“破”(书中称为“温病条辨笺正”)的同时,还绕过条辨,完

30、全基于叶氏原始医案,建立起一套四时温病治法。指迷一书则是作者历年来在伤寒温病领域论文的汇集,其中“名医论温”章节接近一部小小的温病学发展史,读之使人大开眼界,了解到温病学内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陈,我们习见的以凉解滋阴为特色的轻灵治法并不代表温病学的全部。在主流的叶吴派温病学之外,还有大片大片不为人知的广阔天地。近一年多,其他读过的书1.难经:重读了一遍,主要关注其脉法部分。2.神农本草经:拣其中重要药物,抄录了一遍。3.辅行诀:读了原文与方剂,尚未读讲疏部分。4.(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李冠仙)知医必辨:以上两本都是不错的古典医话类著作。5.(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随便看了看,其中论黄元御的

31、一段在网上经常被人引用。6.(柴中元)医林蜩鸣:作者在杂病、养生领域的其他论文的自选集。可归入医话类读物。7.(姚梅林)临证脉学十六讲:作为脉学的入门级读物不错。8.(李士懋)火郁发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汗法临证发微:李老的书较多,我也才是刚刚开始看,具体如何,有待明年详细评说。李老临证多以脉诊为中心,以脉解证,深合我意。李老的处方,也相对较为规范,不太杂,还是比较好理解的。9.(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或道之篇:这一系列书计划中有四本,目前出版了两本。我读了第一本。对于了解易理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发挥,了解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当然作者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中对医理的理解

32、及辨证论治方面,略略学院派了些。10.(李中梓)内经知要:硬着头皮勉勉强强读完。内经的很多原文,读起来还是有点累。所以后来改读教参了。11.内经(教参第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这套教参,诊断、方剂、中药可作为案头参考书备查(中药学厚厚的一本,现代成分研究与中西结合应用部分太多,删掉这些就好了,书能轻好多),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与中医各家学说则可作为不错的学习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读了内经教参,中医各家学说读了五分之四,还没读完。1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第二次通读了,经典讲稿,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里,任应秋的各家学说,刘渡舟与郝万山的伤寒论,以及刘景源的温病学,都是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