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0.48KB ,
资源ID:79951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951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教师用卷.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教师用卷.docx

1、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教师用卷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林徽因:美与智慧的绝唱 蒯乐昊 我们常常要借助一个男人的光线,才看到他背后的女人对于那些从民国时代走来的文艺女青年们但林徽因是个例外。在她身上,折射着许多优秀男人的光芒,而她反过来又为这些男人增添了光彩,我们举着她这支蜡烛,把那些有着别样才情与身世的男人照看得更加清楚。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无骄傲地对徐志摩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彼时林

2、徽因刚满16岁,但谈吐和悟性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在她的美貌和聪慧面前被迫放低天伦辈分的不只是林长民,徐志摩也不顾自己是林徽因父亲的好友,且在国内已有妻儿,公然闹离婚并追求起这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小姑娘来。这段公案因影视、小说、文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介入而妇孺皆知。 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和梁思成在长辈的安排下相识相爱了。梁启超对长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了未来儿媳,并在林徽因丧父后视她一如亲女。两家安排只待梁思成从清华一毕业,就送他们一起去美国深造。 这对小儿女于是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以后准备学习建筑。梁思成大感意外,他从未想过文弱的女孩子要学盖房子: “建筑?”他反问道,“你是说

3、房子?还是建筑物?” 林徽因笑起来,她左边脸腮上有一个不对称的酒窝:“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建筑学吧!”这位建筑学巨匠晚年承认,自己最初选择学习建筑,只是为了林徽因,“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梁思成以多种重要身份存在于历史之中,但贯穿他一生的核心身份,竟首先是个一心疼顾老婆的温和男人。这一点,在后来的金岳霖事件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见过梁氏夫妇的人,莫不承认他们是恩爱的一对。1923年一次学生游行示威中,梁思成被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伤,并因此留下终身残疾,林徽因每天都来安慰他寂寞的病榻,为他拭汗、打扇、读书。这一点让梁思成的母亲极为不满,她认为思成伤卧在床,衣冠不整,大家闺秀应该低眉敛目小心回

4、避才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尚未下聘,怎能如此不顾体统? 梁启超却因此更加欣赏林徽因,老爷子洋洋得意地写信给大女儿梁思顺:“老夫眼力不错吧!”这个维新派因此生发出他的姻缘观:由父辈留心观察、看好一个人,然后介绍给孩子,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梁思成说:“人家讲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是我觉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林徽因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少女时代起,她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同时翻译西方文学,创作剧本,发表小说;学了建筑以后,在设计和测绘方面也多有建树,与梁思成一起完成了许多建筑学著述。虽然穿着窄身旗袍、体弱多病,但她爬起古建筑穹顶来却根本不成障碍,金

5、岳霖到他们家去,常常看见林徽因和梁思成爬在自家屋顶上,为野外测绘练基本功,老金当即作了一副藏头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嵌了这夫妇二人的姓氏,上句打趣梁思成,下句奉承林徽因。梁思成很高兴,林徽因却不以为然,“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就没有什么事可做,只配作摆设似的!” 她怎么可能是摆设?在她家客厅的著名沙龙里,任何谈笑有鸿儒的对话,她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即使重病中都躺在沙发上跟客人们大谈诗歌与哲学。 可惜,林徽因自己也承认是个“兴奋型的人”,情绪喜怒不定,像朵带电的云,“只凭一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做事”,所以,她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她的聪慧,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传说,流传在那些见识过这

6、聪慧的文化名人们的口头笔端,而战争、疾病、政治运动、贫穷而琐细的家庭生活又剥夺了她大量的创作精力,所以,抛开她那些著名的“绯闻”,在学术层面上,人们通常只知道她是国徽的设计者、北京古建筑的积极保护者,而忽略了她内心更加丰沛的才华。 被肺病折磨半生,她终于在1955年去了。她的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传记开头就说“林徽因是个例外”,这个对比充分地肯定了林徽因的杰出,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B.梁启超亲自挑选了林徽因做自己的儿媳妇,并对这门婚事感到十分满意。然而,梁思成的母亲则表示失望。C.梁思成起初对建筑一窍

7、不通,在林徽因的影响、帮助下,才选择学习建筑,后来成为中国一代建筑学巨匠。D.梁思成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这肯定了林徽因的才华,也表达了自己对林徽因的爱意。E.人们过于关注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及她的“绯闻”,而忽略了她内心丰沛的才华,作者对此深为痛心。解析:B梁母对这门亲事的态度文中没有提及,只是对林徽因探望儿子的行为表示了不满;C梁思成学习建筑学是为了林徽因,谈不上是在林徽因影响和帮助下才学的,彼时林徽因也只是想学建筑学而已;E人们没有过于关注她的“绯闻”,作者也只是表示遗憾。答案: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得分。2.传记的标题说林徽因是“美与智慧的绝唱

8、”,林徽因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答案:自小悟性超人;在建筑学上事业有成;对诗歌、哲学无不精通。3.对金岳霖的“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为何梁思成高兴,林徽因却不以为然?请简要分析。答:答案:这幅对联除了嵌了梁林二人的姓氏外,还十分应景,“梁上君子”饶有趣味,“林下美人”更是奉承林徽因,所以梁思成很高兴。林徽因认为自己不是摆设,也非无事可做,故而对“林下美人”的赞誉不以为然。4.林徽因,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她美丽、耀眼。然而,不少人认为,她的美丽耀眼是三个男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成全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林徽因的美丽、耀眼,来自她自身的魅力。林徽因有着天生的

9、丽质,惊人的智慧,这些足以构成一个女人的美丽。林徽因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出色的成就,在她家客厅的著名沙龙里,她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个男人之间的交往,固然是一段人间佳话,他们为林徽因的人生增添了光彩,但认为是他们成就了林徽因的美丽,则又言过其实。在她身上,折射着许多优秀男人的光芒,而她反过来又为这些男人增添了光彩。(如表示认可这个说法亦可,那就要紧扣林徽因的喜怒不定、著作不多等缺点和与三个男人的交往让她变得更具有传奇性等要素去论述,切忌天马行空乱扯一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富兰克林:原则与变通就算在中国,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也可以说名声显赫。由于那本畅销多

10、年的富林克林自传,他成了许多年轻人心中的“人生导师”,那些“艰苦和自我奋斗”的励志故事,反复在作文、试卷和阅读材料里出现。 因为他那个用风筝收集雷电的实验被放进了小学课本里,他又成了富有探索精神和敢于为科学献身的勇士,并启发了不少小孩子的科学梦想。 不过,一个更立体的富兰克林的形象,隐藏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启蒙故事背后,躲藏在美国建国时期艰难的战斗和变革之中。 这个形象是这样的:在1787年夏天费城炎热的屋子里,当来自各州的代表因为制宪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面临散伙危险时,82岁患有痛风的富兰克林居然去请来了一位牧师,叫大家每天早上先向上帝祷告。据在场者记录,有些人虽然不愿意,碍于他年长,只好同

11、意。 看上去,富兰克林总喜欢在发生对立的场合充当和事佬。面对有争议的问题,他不喜欢公开和直接表达意见,反倒是在私底下勾连甚多。独立战争之初,各州就是否建立联军产生分歧,他明里随大流,暗地里却又帮支持建立联军的亚当斯等人串联,可谓老奸巨猾。 这种性格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展露无疑。除了在若干冲突中居中调停外,当宪法草案最后确定,几位代表拒绝签字之时,这个资格最老,并且很善于倚老卖老的人站起来,请求大家搁置争议。“对宪法中的部分条款,我并不完全赞成,”他以一个老人所常拥有的宽容和变通说,“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以为是正确的观点现在发现却是个错误” 影视作品里表现的富兰克林,往往带着狡

12、猾的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微笑。而在现实记录里,他也确实以如鱼得水的个人魅力见长。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内心最顽固的那些东西。 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是,1775年,美国革命尚未胜利,富兰克林作为特使被派往法国寻求帮助。此时,他已经70高龄,痛风和肾结石颇为严重,但到达法国后,他“使整个法国都沸腾起来”。等到后来前去协助他的约翰亚当斯见到他时,感到十分愤怒:这个老头儿在自己的人民正浴血奋战时,穿的是巴黎的华服,与上流社会欢宴,还不时传出点风流故事。 据说,两人为此几乎反目。不过,富兰克林曾试图这样解释:要用法国人的方式和他们打交道。就结果来看,他的确获得了成功:他的画像被悬挂在巴黎许多地方,而他也成功地

13、为美国争取到了法国在武器等方面的援助。 看似毫无原则的富兰克林,心里装着的正是他认定的原则。为追求正义的目标,他没有道德洁癖,也没有非此即彼的是非观念。即使因此被误解,他也不会放弃,甚至不做解释。 平衡、妥协、忍让,这些都是富兰克林行事中随处可见的品性。早在和英国发生争执之初,他也曾努力促成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妥协。不过,熟悉富兰克林那几近圆滑形象的人,恐怕忽略了富兰克林这固执的一面。据说,当他为自己设计那个著名的用风筝捕捉闪电的实验时,科学界的人都认为他是在胡闹,朋友里也有不少人反对。 但他毫不在意,只是按照自己心里认准的方向,一条道走下去。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14、.富兰克林以艰苦和自我奋斗的励志故事,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导师,在中国,也可以说是声名煊赫。B.富兰克林设计的用风筝捕捉闪电的实验,科学界的人认为他是在胡闹,却启发了不少孩子的科学梦想。C.当州代表争执严重,甚至面临散伙的危险时,高龄的富兰克林别出心裁,请来牧师,居然化解了矛盾。D.富兰克林不喜欢公开和直接表达意见,喜欢私下里与人交流。有时也爱充当和事佬,暗里支持少数派。E.约翰亚当斯对富兰克林在法国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怒,富兰克林对误解没有进行解释,两人几乎反目。解析:D富兰克林只是喜欢在发生对立的场合充当和事佬;C富兰克林请牧师,是想缓解矛盾,有些人对此颇不以为然;E富兰克林曾试图解释。答案:

15、答A得3分,答B得2分,答D得1分;答C、E不得分。6.文章说“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内心最顽固的那些东西”,“最顽固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最顽固的东西”就是富兰克林认准的方向,也就是他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为了达成正义的目标,可以平衡、妥协、忍让。7.富兰克林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答:答案:敢于尝试,富有探索精神;为人圆滑,善于变通;幽默风趣,坚守原则。8.对于富兰克林的变通,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富兰克林的变通不是圆滑,而是人生的大智慧。在对立的场合再阐述自己鲜明的立场,只会让矛盾更激化,富兰克林的变通缓解了矛盾。富兰克林用法国人的方式赢得了法国人的好感,也赢得了法国人的援

16、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变通,不是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富兰克林的变通是在坚持原则基础上的变通。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

17、,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未世景象,他越是细读

18、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为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

19、,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O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

20、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

21、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一个人。(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

22、行严厉批判。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解析:C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A“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D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答案: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答A、D不得分。10.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答案: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返回到宋、明时代。11.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太大了”,“精

23、神距离”差距在哪里?答:答案: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少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而鲁迅始终能够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12.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顶礼膜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和对鲁迅的深刻理解。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被上帝抛弃的人朱成玉 陀思妥耶夫斯基

24、不是上帝的宠儿,常常被扔将出去。他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上帝将这个走到地狱门口的倒霉蛋又捡了回来。 1864 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为了躲避债主,他被迫来到欧洲。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内写一部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是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可视作近代世界推理小说

25、鼻祖。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口述说话方式,同时说不同三篇小说故事给三位秘书写,堪称文学特技。而另一部长篇离交稿一个月,还没有写。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同年两人结婚,在安娜的鼓励与帮助下,他的生活才开始安定下来。1868年他完成了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弥留前妻子为他朗诵

26、圣经。葬于圣彼得堡。 这是多么糟糕的苦难史,陀思妥耶夫斯基仿佛就是被上帝扔来扔去的人,随时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这又是一颗多么伟大的灵魂,在无比凄惨的逆境中,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他值得尘世的每一颗灵魂向他敬礼。 村上春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创造上帝的人被上帝所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之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 尼采说,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生命,要通过落魄去领悟坚强,通过叛逆去领悟真我,甚至通过暴力去领悟文明,通过战争去领悟情感,通过血腥去领悟一朵花儿的芬芳,通过死亡去领悟

27、新生多少人在讲起他们的人生故事,可听得出,是那挟裹着一世沧桑的心,在流露着他们对生命无尽的眷恋和感恩? 上帝赐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多的苦难,他又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呢?他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 是啊,不是每一颗灵魂都配得起那些苦难的。那些苦难的沙子,会将一颗伟大的灵魂磨砺成最耀眼的珍珠,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 苦难在他的人生深处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啸,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他那份恬淡的心声。在与苦难搏斗之余,他会用最柔软的手帕,轻轻擦拭额头,深情地坐到窗子前,向窗外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点头示意。在他看来,上帝给他哪怕只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都是一种恩赐,他

28、都要充满感激地去回味:“当我十岁那年,冬天,我常常喜欢闭上眼睛,想象着一片树叶绿油油的,亮晶晶的,上面有叶脉,阳光在闪耀。我睁开眼睛,都不敢相信,因为这太好了,于是又闭上了眼睛树叶是好的,一切都好!” 被上帝抛弃的人,他相信,他依然可以在人间扎下幸福的根。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陀思妥耶夫斯基嗜好赌博,并因此欠下巨额债务,给家人带来灾难,使家庭濒临破产。他不得已避债欧洲。B.陀思妥耶夫斯基能以口述说话方式同时进行三部作品创作,罪与罚赌徒白痴就是这样完成的。C.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逝世。1867年,他认识了速记生安娜,在工作中产生了爱情,同年结婚。D.

29、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在创作第二部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幸去世。E.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信自己能够在人间扎下幸福的根。确实,他做到了。他不仅扎下了根,还成了耀眼的明珠。解析:D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最重要的作品;A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赌博是希望能还债,他并不嗜赌,也没有给家庭带来灾难;B罪与罚赌徒白痴是分别完成的。答案: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B不得分。14.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人,文章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答: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饱经苦难,幸运之神从来没有眷顾过他。他从小患有癫痫病,间歇发作,伴其一生;被政府逮捕,差点死亡;

30、亲人相继去世,家庭负担沉重。15.文章引用村上春树、尼采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村上春树的话充分地肯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大成就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尼采的话引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为下文突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感恩生命埋下伏笔。16.文章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值得尘世的每一颗灵魂向他敬礼。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无论遭遇多么糟糕的苦难,即使随时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他都能够坚持下来,还感恩上帝给了自己这些苦难;在无比凄惨的逆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陀思妥耶夫斯基工作勤奋而且认真。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

31、0题。辜鸿铭和他的中国精神颜乐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辜鸿铭是一位奇特人物。他早年在许多西方国家游历,西方文化滥熟于胸,后来却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中国传统纲常著名。民国都十年了,他还留着辫子,穿着中式大褂在北大授课,这就使他的“遗老”身份愈加突出了。 以这样一位颇有前朝遗老之气的人,写作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就不奇怪了。此书写于1915年,其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社会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正如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所指出的:连西方人也开始自己批评起自己的文明来。这种情势自然给辜鸿铭带来极大灵感,因此他写作此书之用心,就是要用中国的东方文明来“拯救”西方文明。读中国人的精神,我们发现处处是以中西比较的方式来揭露西方文化的“老底”。如说:“我可以指出,美国人发现要想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是困难的。因为美国人一般说来,他们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也无法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英国人一般说来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德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一般说来深沉、博大,却不纯朴美国人如果研究中国文明,将变得深沉起来;英国人将变得博大起来;德国人将变得纯朴起来。”看来,中西比较只是谜面,浇作者心中块垒才是谜底。作者心中的“块垒”是什么?那就是民国以来国人争相趋新与追求“西化”之风。作者看不惯,故将满腔对世风的气愤激扬于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