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析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 教育, 认为好孩子是夸 出来的。 展示课上你真行! 你真棒 此起彼伏, 孩子们在赞颂声中成长。 可是这些孩子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 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 想不开, 做出极端的举动吗?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在我们这个信奉了几千年 棒下出孝子 严师出高徒弟 的国度, 居然就出现了这种教师不敢批评学生, 更不敢惩罚学生,甚至谈罚色变的现象。 学校在所谓的愉快教育、 赏识教育等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打圈众
2、多学校为把学生培养成经不得风雨、 见不得世面的温室之花而努力着。 在某些理论教育家 看来, 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 。 我在和某教育工作者交谈到这一话题时, 此人竟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惩罚这个词了。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 我在深深地思索着。 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工作怎么了? 。 其实许多教师受体罚学生这根高线的影响, 自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事实上也确有少数学生在受批评后, 动不动就寻短见, 或离家出走, 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放弃了使用惩戒的武器。 教育惩戒也就成了教师们碰也不敢碰的事情, 生怕一不小心会被扣上变相体罚的帽子。 过度的美声, 不断地捧学生, 使原有教
3、育出现了偏差, 赏识中少了一些惩戒, 教育中缺了一面镜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 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 惩罚是必须的, 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 学生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 教育者或视而不见, 或轻描淡写, 或隔靴搔痒等, 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其侥幸心理得逞, 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 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 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 多布森说道: 许多人犯罪, 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 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 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养的家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更是大声呼吁: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4、,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 脆弱的教育、 不负责任的教育。 在韩国, 教育人力资源部在 2019 年 6 月公布了一项方案: 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一定程度的体罚 , 并明确规定了体罚的对象、程度和方式。 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 有分寸地打击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 正确对待赏识教育 1、 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 在美国的街头就有一种赞美机器 , 路过的人无需花钱, 就能听到让人身心愉悦的赞美之词。 对于这种赞美文化 有人肯定也有人存在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 詹姆斯有句名言: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 所谓赏识就是
5、充分肯定学生, 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 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因而, 常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詹姆斯还发现,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 20%-30%, 而当他受过激励后, 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 倍,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 激励的存在, 至关重要, 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 赏识教育 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 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 学生第一千次摔倒了, 做教师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学生一旦有进步, 得到老师及时、 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
6、价, 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 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 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 被赏识, 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 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2、 赏识教育的弊端 现在, 赏识教育、 师生平等观念、 服务于学生等等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 对学生的理解、 尊重已经成为教师施教的前提, 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但同时不能不看到, 由于对这些观念的错误理解, 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放任学生的现象逐渐增多, 一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开始淡薄, 甚至我行我素、 唯我独尊的现象开始出现。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 一方面,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 家
7、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 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 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 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 因此, 只要他渴望得到的, 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 甚至去夺。 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 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 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 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 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 也常听到老师、 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 他们
8、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 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 试想, 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 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 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 越是夸奖, 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 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 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 古特曼认为, 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 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 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 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 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 结果
9、会害了孩子。 二、 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1、 惩罚天然是一种教育手段 这里,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伤害, 不是心理虐待、 歧视, 让你觉得难堪, 打击你的自信心。 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 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 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 即体 罚与心 罚。 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 义务教育法 及其实施细则、 教师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 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 因此, 体罚是违法的, 不仅不应当提倡, 而且应该严格禁止。 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
10、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 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它在目的、 手段、 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 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 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 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 综观美、英、 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 可以发现, 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 不打不成器 、 小树不修不成材 、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 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 勇于负责的品质, 而这正是现代人
11、必须具备的素质。 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 古特曼说过: 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 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2、 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 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因此惩罚, 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 . 惩罚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 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 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 使大
12、多数学生受到教育。 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 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 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 抱有偏见, 就可能有教训 学生的心理, 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 灵活性原则。 要针对不同的时间、 场合、 违规程度, 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 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 而不能一成不变、 千篇一律。 比如, 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 对于初犯和屡犯, 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 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 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 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 尤其应该与说理、 沟通、 感化、 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
13、起来使用。 4. 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 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 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 所以, 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 把握时机, 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 惩罚的尺度 1. 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 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 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 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 尊严, 不要让对方难堪。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 了解的前提是尊重, 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比如完不成作业, 罚抄写课文 20 遍, 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 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
14、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 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 这是一种心理需求。 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 取得心理平衡。 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 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 才会选择逃避责任。 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 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 学生犯错的时候, 恰恰是教育的良机, 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 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 是唤醒人, 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 要惩罚他, 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 再指出他的错误。 比如, 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 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 你是怎么想的, 你怎么办惩罚
15、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 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 实际上, 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 父母包办得越多, 学生的能力越差, 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 学校里, 老师也包办代替, 像少先队活动, 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 写演讲词。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 才是现代人。 3. 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 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 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 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 打是亲, 骂是爱 或许有些偏激,
16、 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三、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并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次上课我刚进教室, 我班的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廖海明把几个同学的桌子洒满了水, 教室乱哄哄的, 反响很大, 我在稳定纪律后让学生说说他这样做的后果, 舆论之下这一调皮学生不得不低下了头, 然后我当众宣判 他违反了哪一条班规就按哪一条处置, 按规定做坏事一次罚做十次好事, 学生对这样做拍手称好, 我当时心想对少数学生来说光有说服和感化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而这个措施不是体罚。 后来这个学生通过为班级打水备用、 帮同学修理桌椅、 替老师收作业、 做值日等弥补了过错, 过后我想对他再进行教育, 便问他有何感想,
17、 没想到他却说: 想不到做好事的感觉是这样的, 真爽。 这样惩罚他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是为他好, 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心灵沟通的过程。 看来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与充满爱心的教育并不矛盾。 赏识与惩罚睦邻友好, 不能因恐惧惩罚引起的后果而讳言惩罚, 更不能因担心赏识膨胀的自我意识而拒绝赏识。 无疑, 赏识与惩罚是一对矛盾, 但爱是平衡二者的杠杆。 我认为:优秀的学生很少懂得感谢教过自己的老师。 那不是赏识的错, 而是教师定错了赏识的标准, 将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进行了一刀切, 于是优秀学生就总是占上风, 赏识风 常吹, 让优秀学生淹没在教师错误的爱里, 吹得他们晕头转向了; 而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学生遇到昔日的
18、老师反而特别亲热,也并非批评的功劳, 而是因为受批评的学生读懂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情愫, 生出了由衷的感激。 总之一句话, 无论赏识与惩罚都应该是教师爱的表达方式, 爱是赏识与惩罚的天平。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 脆弱的教育、 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专制不是爱, 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 是专制; 溺爱不是爱, 溺爱对人是不尊重, 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 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 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 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 要相信, 孩子的能力, 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 当然, 如同在教育中不能只有赏识教育一样, 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只有惩罚教育。 我们不仅要把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 而且还要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 比如挫折教育等。 毕竟,我们的出发点, 都是对学生的爱, 都希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成为栋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