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理学药理学第1章 绪论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新药: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1.新药开发的的过程:临床前的研究、临床研究、售后调研第2章 药代动力学首过效应(首关消除):药物吸收过程中第一次通过某些器官造成的药物活性下降的现象。(胃肠道和肝)肝药酶诱导剂:凡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肝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曲线下面积(AUC):坐标轴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表观分布容积(Vd):设想药物均匀分布于各种组织与体液中,浓度与血液相同的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容
2、积,即体内药物总量与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生物半衰期: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血浆半衰期: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消除相时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速率。生物利用度:药物从制剂释放后,被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不良反应:药物所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生理、生化的功能紊乱,甚至器质性变化。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由于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大)。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已降至域浓度以下时仍然存在的药理效应。继发
3、反应:在药物产生治疗作用之后继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过敏反应:药物作为半抗原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免疫反应。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与遗传因素有关)停药反应: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出现与原疾病无关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反复用药后,同一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效应下降。药物依赖性:可预知服药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但为满足服用该药后所产生的生理与精神上的需求,而难以控制地去使用该药物的行为。效能:药物达到其最大效应后,即使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反而有可能引起毒性时的效应。效价强度:能引起
4、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一般采用50%最大效应)治疗指数TI: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TI值大,说明安全系数大)完全激动药:=1,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即激动药。 (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部分激动药:胃肠道、膀胱平滑肌心血管、腺体、支气管平滑肌4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角膜,无明显的中枢作用,对眼的最用也较弱难逆性抗但见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有机磷酸酯类的磷原子是亲电子性的,可与丝氨酸羟基上具有亲核性的氧原子以共价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ACh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5、【急性中毒症状】 轻者以M样症状为主,中度者可同时出现M样和N样症状,严重者除M样和N样症状还有CNS症状 M样症状:瞳孔缩小、眼球疼痛、视力模糊 腺体分泌增多、流涎 流泪 流涕 出汗;重者口吐白沫、大汗淋漓 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严重者小便失禁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压下降)、N样作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N样症状: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 肌束颤动(眼睑、颜面、舌肌开始逐渐波及全身)、严重者呼吸肌麻痹致死 CNS症状:先兴奋,烦躁不安、全身肌肉抽搐;过度兴奋转入抑制,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反射消失、昏迷;严重中毒后期,血压下降、呼吸中枢麻痹致呼吸停止【慢性中
6、毒症状】神经衰弱综合征、腹胀、多汗、偶有肌束颤动及瞳孔缩小【急性中毒的治疗】 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联合、及早、足量、反复注射)迅速解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的M样症状,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呼吸道腺体的分泌,降低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解除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能兴奋呼吸中枢,是昏迷病人苏醒;大剂量可阻断神经节的NN 受体,对抗有机磷酸酯类兴奋神经节的作用。 胆碱酯酶复活药一能使已磷酸化的AChE复活,从而使聚积的Ach迅速水解而发挥解救作用中度和重度中毒病例,需阿托品与AChE复活药合用【碘解磷定和氯解磷定】碘解磷定可迅速恢复AChE活性,还可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合,生成无毒的
7、磷酰化碘解磷定,阻止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累与AChE继续结合,避免中毒继续发展。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中毒治疗。一般剂量不良反应少,剂量过大加重中毒。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的药物。分类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A)【药理作用】对受体有强大激动作用,对1 、2 受体无选择性;对心脏1受体作用较弱;对2受体几乎无作用。A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血管收缩(皮肤粘膜肾血管脑、肝、肠系膜、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扩张,冠脉流量增加B心脏:激动心脏1受体,但作用较弱。整体情况下,心率减慢同时心排出量不变
8、或稍降剂量过大可提高自律性,心律失常C血压:升压作用强小剂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收缩压、舒张压升高,脉压变小【临床应用】 1.休克(使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加强,血压升高,增加脑及冠脉血流量,短时间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仅用于各种休克(除出血性休克)的早期2.上消化道出血(收缩粘膜血管,止血)3.药物中毒性低血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麻黄碱肾上腺素【药理作用】主要激动、受体,对1和2 受体无选择性。1、心脏:激动心脏传到系统和窦房结的1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兴奋性,心排出量增加。剂量大或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心率失常、室性早
9、搏甚至心室纤颤。2、血管(主要作用于山上限速受体分布密度较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a.皮肤、黏膜、肾、胃肠道的血管受体最多,收缩最明显。b.骨骼肌和肝的血管:舒张(2受体占优势)。c.冠状血管:舒张(激动冠状动脉2受体;激动心脏1和受体,释放腺苷)。d.脑和肺的血管:作用十分弱,可因血压升高而被动扩张。3、血压:治疗量,收缩压升高;血管平滑肌的2受体较受体对低浓度肾上腺素敏感,舒张压不变或下降;则脉压加大,使身体各部位的血液重新分配,有利于满足紧急状态下机体能量供应。大剂量或快速静脉滴注,受体作用占优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4、代谢:受体和2受体兴奋使肝糖原分解降低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代
10、谢增强激活三酰甘油酶,加速脂肪分解,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升高5、平滑肌(舒张)6、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治疗量时一般无明显中枢作用大剂量时,中枢兴奋,激动、呕吐、肌强直甚至惊厥【临床应用】 1. 心搏骤停 2. 过敏性休克首选。3. 支气管哮喘4. 与局麻药合用 5. 局部止血:鼻黏膜及齿龈出血 多巴胺DA【药理作用】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受体和受体,激动受体作用与剂量有关 小剂量,激动分布于血管床的多巴胺受体(D1 受体),主要扩张肠系膜、肾血管 较高浓度,兴奋心脏的1 受体,促进肾上腺素释放,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加快 大剂量,激动受体,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和尿量减
11、少【临床应用】治疗各种休克,还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衰竭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对受体有很强的兴奋作用,对1 和2 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对受体几乎无作用A、心脏:激动心脏1受体,加速传导,增加心排出量,大剂量则心律失常B、血压:激动血管平滑肌2 受体,外周总阻力下降,增加心排出量,升收缩压降舒张压,脉压加大C、支气管:激动支气管平滑肌2 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并能抑制组胺等过敏性物质D、代谢:激动受体,促进糖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血糖升高【临床应用】A、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舌下或喷雾给药)B、房室传导阻滞C、心搏骤停12章 镇静催眠药
12、苯二氮卓类地西泮【药理作用】1、 抗焦虑作用:小剂量能够改善恐惧、紧张、忧虑不安、激动和烦躁等焦虑症状2、 镇静催眠作用:缩短入睡时间,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3、 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增强突触前抑制。小剂量对抗戊四唑、印防己毒引起的阵挛性惊厥,大剂量抑制士的宁及电刺激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对破伤风轻度阵发性惊厥也有效4、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能抑制脊髓多突触传出通路和单突触传出通路。缓解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炎症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所致的肌肉强直以及腰肌劳损等肌肉痉挛,减轻痉挛性疼痛。一般不影响正常活动5、A 较大剂量可引起短暂记忆缺失;治疗剂量可干扰记忆通路的建立,影响近事记忆 B 一般剂量对
13、呼吸功能无影响;较大剂量可轻度抑制肺泡换气功能甚至呼吸性酸中毒 C 小剂量对心血管作用轻微;较大剂量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D 麻醉前给药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增加安全性,术后忘记术中不良刺激【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 嗜睡、头昏、乏力和记忆力下降,大剂量时步履不稳、共济失调、震颤2、 个别发生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停药后很快消失3、 偶见皮疹、要热、视力模糊和白细胞减少,注射过快时呼吸暂停或心搏骤停4、 长期连续用药可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停药可能发生戒断症状,激动或忧郁巴比妥类苯巴比妥【药理作用】1、 延长慢波睡眠期而缩短快动眼睡眠时间,做梦减少,延长总睡眠时间2
14、、 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可以出现反跳,快动眼睡眠时间所占比例比用药前更高【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 后遗作用 次日出现头昏、倦怠、精神不振2、 神经系统异常 共济失调、不安、异常兴奋3、 过敏反应(少数)4、 耐受性和成瘾 5、 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及颅脑外伤致呼吸中枢抑制者禁用6、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且本品不宜长期应用十五章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抗帕金森病药分类:拟多巴胺类左旋多巴中枢M受体阻断药苯海索左旋多巴【体内过程】 口服后经小肠芳香族氨基酸转运载体迅速吸收。药物必须以原形进入脑内才能发挥疗效,但是绝大部分在肠黏膜、肝和其他外周组织被左旋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代谢生成多巴胺DA,导致进入中
15、枢神经系统的左旋多巴仅为用药量的1% - 3%。外周DA的形成减弱了左旋多巴的疗效,且造成主要不良反应。【药理作用】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退变,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左旋多巴的酪氨酸羟化酶亦减少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转变为DA,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使DA能神经和AC能神经的功能趋于平衡,发挥作用。 增效药:卡比多巴 苄丝肼 司来吉兰 硝替卡朋 溴隐亭【不良反应】 1、早期: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偶见溃疡出血或穿孔) 心血管反应(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绞痛、心律失常) 2、长期:精神症状(失眠、焦虑、幻觉、精神错乱) 运动障碍(运动过多) 开关现象(突然发生
16、的少动,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突然自动恢复为良好状态但常伴有运动障碍)18章 抗高血压药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1.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氯沙坦;3.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4.交感神经抑制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二、作用机制1、利尿降压药 初期,排钠利尿,减少体液及心输出量,血容量 后期,排钠,降低动脉壁细胞内Na+ 的含量,减少Na+ 和Ca2+ 交换,减少胞Ca2+ 量;降低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收缩剂NE的反应性;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
17、药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降低循环与血管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Ang)的生成和升高缓激肽水平的发挥作用。A、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B、 防治心肌肥厚、改善心血管重构C、 减轻水钠潴留D、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ng心血管作用主要由AT1 受体介导,AT1 为Ang受体的一种亚型) AT1 受体阻断药特异性能特异性与AT1 受体结合,阻断不同代谢途径生成的Ang作用于AT1 受体,从而较全面抑制Ang的心血管作用。3、钙通道阻滞剂药 通过与1 亚单位结合,引起钙通道蛋白质构象变化,抑制Ca2+ 内流而发挥作用。A、 对心肌的作用:
18、降低心肌耗氧量,心肌缺血时的保护作用B、 对血管的作用:冠脉Ca2+,冠脉扩张,冠脉流量,缺血区供血,供氧C、 对其他平滑肌的作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较明显D、 改善组织血液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度抗炎性平喘药:糖皮质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为一线用药)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茶碱类:氨茶碱M胆碱受体阻断药:异丙托溴铵支气管扩张药 抗平喘病药分类抗过敏平喘药:色甘酸钠、酮替芬 第二十八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生理效应】:升糖 解蛋 分脂 保钠1、糖代谢:血糖升高2、蛋白质代谢:使皮肤、肌肉等许多肝外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使尿中
19、氮排出增加造成负氮平衡;大量长期使用一直蛋白质合成,导致生长及创伤愈合延缓。3、脂肪代谢: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升高血降胆固醇水平,激活四肢皮下的脂肪酶使脂肪分解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满月脸)。4、水盐代谢:大剂量长期应用可显示较弱的盐皮质激素样保钠拍钾作用;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出现利尿功效;可减少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排出增加,长期可导致骨质疏松。【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1)炎症初期,抑制局部血管的扩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使充血、渗出、水肿减轻,缓解局部红、肿、热、痛。 2) 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20、增生,抑制胶原蛋白、黏蛋白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组织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3) 炎症后期若使用不当可延缓伤口愈合过程2、抗免疫作用 1)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 2)阻碍淋巴母细胞转化,破坏淋巴细胞,抑制淋巴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治疗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3)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抑制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减少抗体生成,抑制体液免疫,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后引起的有害物质释放,减轻过敏症状;亦可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和异体组织脏器移植的排斥反应 3、抗休克抗毒作用 1)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形成,防止MDF所致的心肌收缩无力及内脏血管痉挛。 2)抑制某些炎性因子产生,减轻
2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组织损伤,改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状态 3)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心排出量增多 4)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但不能中和内毒素 4、退热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迅速退热并缓解中毒症状 5、血液与造血系统: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嗜碱粒细胞数,增加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多核白细胞数;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酶原时间6、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兴奋性,欣快、激动、失眠,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致儿童惊厥或癫痫样 7、其他:促进胃酸和胃蛋白分泌;抑制松果体褪黑素分泌;减少甲状腺对碘离子的摄取、
22、清除及转化【不良反应及防治】 (一)长期大剂量应用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Cushings Syndrome(代谢紊乱);2、诱发或加重感染(降低机体防御功能);3、诱发或加重溃疡;4、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 6、延缓生长发育(儿童);7、其他:畸形胎儿、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精神病或癫痫。(二)停药反应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休克2、反跳现象与停药症状:久用减量太快或突停肌痛、肌强直、关节痛、疲乏无力、消沉、发热【禁忌证】 严重的精神病及癫痫、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结
23、核病、骨质疏松症、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病毒及真菌等感染、角膜溃疡、妊娠早期、骨折或创伤修复期,禁用!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论1、常用概念1)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2)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3)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 之比4)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在撤药的状态下,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低于MIC,甚或消失时,而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作用。5)多重耐药性MDR:细菌对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多重耐药。 6)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2、抗菌类药物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胞膜的通透性(增加)3.抑制蛋白质合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