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9.68KB ,
资源ID:79715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715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层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总体策略.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层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总体策略.docx

1、基层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总体策略XX单位信息系统安全总体策略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单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提高信息系统整体安全防护水平,实现信息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策略。第二条 本策略的目的是为我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一个总体的策略性架构文件,指导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以实现统一的安全策略管理,提高整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确保安全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保障网络通信畅通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营。第三条 本策略适用于我单位信息系统资产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指导信息系统安全方案的规划和安全建设的实施,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的制定。第四条 本策略

2、引用标准及参考文件本文档的编制参照了以下国家的标准和文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692006)(四)信息系统安全设计要求(报批稿)(五)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信安20091429号)第二章 方针、目标和原则第五条 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管理和技术并重,综合防范,实现信息系统安全可控、能控、在控。具体做法是依照“分区、分级、分域”总体安全防护策略,执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管理信息网络分为信息内网和

3、信息外网,实现“两网隔离”,信息内网定位为内部办公网络,信息外网定位为对外业务网络和访问互联网用户终端网络。信息内、外网之间实施强逻辑隔离的措施。第六条 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确保信息系统持续、稳定、可靠运行,确保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工作任务:防止因信息系统本身故障导致信息系统不能正常使用和系统崩溃,抵御黑客、病毒、恶意代码等对信息系统发起的各类攻击和破坏,防止信息内容及数据丢失和失密,防止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防止对外服务中断和由此造成的系统运行事故。安全管理目标与范围: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制定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提供信息系统安全的自动监

4、视和审计;提供信息系统的认证、验收及使用的授权的规定;提供对信息系统进行强制安全保护的能力和设置必要的强制性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数据信息免遭非授权的泄露和破坏,保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第七条 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原则(1)基于安全需求原则组织机构应根据其信息系统担负的使命,积累的信息资产的重要性,可能受到的威胁及面临的风险分析安全需求,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确定相应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遵从相应等级的规范要求,从全局上恰当地平衡安全投入与效果;(2)主要领导负责原则主要领导应确立其组织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的宗旨和政策,负责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组织有效安全保障队伍,调动并优化配置必要的资源,协调安全

5、管理工作与各部门工作的关系,并确保其落实、有效;(3)全员参与原则信息系统所有相关人员应普遍参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并与相关方面协同、协调,共同保障信息系统安全;(4)系统方法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识别和理解信息安全保障相互关联的层面和过程,采用管理和技术结合的方法,提高实现安全保障的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5)持续改进原则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反馈过程,贯穿整个安全管理的生存周期,随着安全需求和系统脆弱性的时空分布变化,威胁程度的提高,系统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系统安全认识的深化等,应及时地将现有的安全策略、风险接受程度和保护措施进行复查、修改、调整以至提升安全管理等级,维护和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

6、系的有效性;(6)依法管理原则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体现为管理行为,应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主体合法、管理行为合法、管理内容合法、管理程序合法。对安全事件的处理,应由授权者适时发布准确一致的有关信息,避免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7)分权和授权原则对特定职能或责任领域的管理功能实施分离、独立审计等实行分权,避免权力过分集中所带来的隐患,以减小未授权的修改或滥用系统资源的机会。任何实体(如用户、管理员、进程、应用或系统)仅享有该实体需要完成其任务所必须的权限,不应享有任何多余权限;(8)选用成熟技术原则成熟的技术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新技术时要重视其成熟的程度,并应首先局部试点然后逐步推广,以减

7、少或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9)分级保护原则按等级划分标准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实行分级保护;对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大型信息系统,确定系统的基本安全保护等级,并根据实际安全需求,分别确定各子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实行多级安全保护;(10)管理与技术并重原则坚持积极防御和综合防范,全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立足国情,采用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管理科学性和技术前瞻性结合的方法,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达到所要求的目标; (11)自保护和国家监管结合原则对信息系统安全实行自保护和国家保护相结合。组织机构要对自己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负责,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形成自管、自查、

8、自评和国家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和水平,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第三章 总体安全策略第八条 本单位信息系统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三级的标准进行保护,应具备的安全保护能力为:应能够在统一安全策略下防护系统免受来自外部有组织的团体、拥有较为丰富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较为严重的自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主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在系统遭到损害后,能够较快恢复绝大部分功能。第九条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系统时,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应按照“三同步”原则,与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运行。第十条 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信息系统安全分为技术策

9、略和管理策略。技术策略和管理策略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信息系统具有的整体安全保护能力通过不同组件实现基本安全要求来保证。除了保证系统的每个组件满足基本安全要求外,还要考虑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保证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保护能力。第十一条 技术策略与信息系统提供的技术安全机制有关,主要通过在信息系统中部署软硬件并正确的配置其安全功能来实现,包含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五个方面。第十二条 管理策略与信息系统中各种角色参与的活动有关,主要通过控制各种角色的活动,从政策、制度、规范、流程以及记录等方面做出规定来实现,包含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

10、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五个方面。第四章 技术安全策略第十三条 技术安全策略包含物理安全策略、网络安全策略、主机安全策略、应用安全策略和数据安全策略五个部分。第十四条 物理安全策略包含的内容为:物理位置的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和防潮、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电磁防护。物理位置的选择策略:(1)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2)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物理访问控制策略:(1)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2)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

11、活动范围;(3)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4)重要区域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防盗窃和防破坏策略:(1)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2)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3)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4)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5)应利用光、电等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6)应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防雷击策略:(1)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2)应设置防雷保安器,防止感应雷;(3)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防火策略:(1)机房应设

12、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2)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3)机房应采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 防水和防潮策略:(1)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2)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3)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4)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防静电策略:(1)主要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2)机房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温湿度控制策略: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

13、围之内。电力供应策略:(1)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2)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3)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4)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电磁防护策略:(1)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2)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3)应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第十五条 网络安全策略包含的内容为: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结构安全策略:(1)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2

14、)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3)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4)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5)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6)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7)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访问控制策略:(1)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2)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

15、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3)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4)应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5)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6)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7)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8)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安全审计策略:(1)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2)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

16、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3)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4)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边界完整性检查策略:(1)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2)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入侵防范策略:(1)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2)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

17、报警。恶意代码防范策略:(1)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2)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网络设备防护策略:(1)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2)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3)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4)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5)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6)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7)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8)应实现设备

18、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第十六条 主机安全策略包含的内容为: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资源控制。身份鉴别策略:(1)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2)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3)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4)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5)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6)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

19、进行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策略:(1)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2)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3)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4)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5)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6)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7)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安全审计策略:(1)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2)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

20、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3)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4)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5)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6)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剩余信息保护策略:(1)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2)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入侵防范策略:(1)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

21、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2)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3)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恶意代码防范策略:(1)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2)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3)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资源控制策略:(1)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2)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

22、锁定;(3)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4)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5)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第十七条 应用安全策略包含的内容为: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抗抵赖、软件容错、资源控制。身份鉴别策略:(1)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2)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3)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23、;(4)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5)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访问控制策略:(1)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2)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3)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4)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5)应具有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的功能;(6)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

24、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安全审计策略:(1)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2)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3)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4)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剩余信息保护策略:(1)应保证用户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2)应保证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通信完整性策略:应采用密码技术

25、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通信保密性策略:(1)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2)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加密。抗抵赖策略:(1)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原发证据的功能;(2)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接收证据的功能。软件容错策略:(1)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2)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所有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资源控制策略:(1)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

26、能够自动结束会话;(2)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3)应能够对单个帐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4)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5)应能够对一个访问帐户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资源分配最大限额和最小限额;(6)应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7)应提供服务优先级设定功能,并在安装后根据安全策略设定访问帐户或请求进程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第十八条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策略包含的内容为: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备份和恢复。数据完整性策略:(1)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

27、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2)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数据保密性策略:(1)应采用加密或其他有效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传输保密性;(2)应采用加密或其他保护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存储保密性。备份和恢复策略:(1)应提供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全数据备份至少每天一次,备份介质场外存放;(2)应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3)应采用冗余技术设计网络拓扑结构,避免关键节点存在单点故障;(4)应提供主要网络设

28、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第五章 管理安全策略第十九条 管理安全策略包含安全管理制度策略、安全管理机构策略、人员安全管理策略、系统建设管理策略和系统运维管理策略五个部分。第二十条 安全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为:管理制度、制定和发布、评审和修订。管理制度策略:(1)应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说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2)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3)应对要求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4)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和发布策略:(

29、1)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2)安全管理制度应具有统一的格式,并进行版本控制;(3)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论证和审定;(4)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5)安全管理制度应注明发布范围,并对收发文进行登记。评审和修订策略:(1)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应负责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2)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第二十一条 安全管理机构包含的内容为: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授权和审批、沟通和合作、审核和检查。岗位设置策略:(1)应设立信息安全

30、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2)应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3)应成立指导和管理信息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委任或授权;(4)应制定文件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和技能要求。人员配备策略:(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2)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3)关键事务岗位应配备多人共同管理。授权和审批策略:(1)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2)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

31、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3)应定期审查审批事项,及时更新需授权和审批的项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等信息;(4)应记录审批过程并保存审批文档。沟通和合作策略:(1)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以及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内部的合作与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信息安全问题;(2)应加强与兄弟单位、公安机关、电信公司的合作与沟通;(3)应加强与供应商、业界专家、专业的安全公司、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4)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5)应聘请信息安全专家作为常年的安全顾

32、问,指导信息安全建设,参与安全规划和安全评审等。审核和检查策略:(1)安全管理员应负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2)应由内部人员或上级单位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3)应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实施安全检查,汇总安全检查数据,形成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检查结果进行通报;(4)应制定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制度规范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工作,定期按照程序进行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活动。第二十二条 人员安全管理包含的内容为:人员录用、人员离岗、人员考核、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外部人员访问管理。人员录用策略:(1)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2)应严格规范人员录用过程,对被录用人的身份、背景、专业资格和资质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3)应签署保密协议;(4)应从内部人员中选拔从事关键岗位的人员,并签署岗位安全协议。人员离岗策略:(1)应严格规范人员离岗过程,及时终止离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限;(2)应取回各种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