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8.06KB ,
资源ID:796894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689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3课宋明理学语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3课宋明理学语文.docx

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3课宋明理学语文 第3课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李约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 )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促成

2、海外朱子学派建立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这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4、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指的是( )A. 庄周 B. 老聃C. 朱熹 D. 王阳明

3、5、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B. 反对“天人合一”C. 主张格物致知 D. 否定宇宙的存在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 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 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 D. 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7、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

4、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8、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说明了( )A.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B. 儒学从宋代开始才具有哲学思辨色彩C. 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 D. 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9、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

5、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10、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 C. D. 11、“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12、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

6、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B. “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 心即理也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13、 读王阳明:一颗心的史诗,你会感觉到自己正在与王阳明谈心。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够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14、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

7、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是在于( )A. 重建儒学的信仰 B. 批判专制思想C. 完善心学体系 D. 否定孔子的权威15、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

8、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A. 重在经世致用 B. 蔑视君主权威C. 追求普遍真理 D. 实质虚伪教条16、儒林外史中有一故事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意在( )A. 表现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 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C. 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 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17、两宋理学家追求“平天下”,即建立以“均平”为特征的至理、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陆九渊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主张。

9、下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宋金对峙成为“平天下”的思想源泉 B. 陆九渊的自信超越了当时的知识分子C. “平天下”体现了理学家的济世精神 D. 理学家的追求超越了他们的阶级属性18、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主张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 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B. 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 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19、钱穆在阳明学述要记述王阳明对学生曰:“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

10、言宗旨。”这表明王阳明( )A.要禁绝百姓一切恶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 B.认为知行和良知是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C.将其认识论实践论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 D.极力批判朱熹格物致知而忽视道德修养20、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是在于:( )A. 世界本源之争 B. 求理途径之争 C. 理的内涵之争 D. 理气关系之争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

11、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

12、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

13、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是主张

14、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2)据材料二,说明理学

15、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2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

16、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2)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

17、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2、B3、C4、【答案】D【解析】据材料“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心外无物的思想,属于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主张,故D项正确;庄周属于道家,不属于心学,故A项错误;老聃也属于道家,不属于心学,故

18、B项错误;朱熹属于理学,主张“理”是本源,也不属于心学,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学生应正确理解心外无物的思想,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心学王阳明的思想主张。5、【答案】A【解析】材料中王阳明主张我的灵明主宰天地的鬼神,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题干不能看出王阳明反对“天人合一”的主张,故B项错误。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C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否定宇宙的存在”的相关论述,

19、故D错误。6、【答案】B【解析】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A错误;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B正确;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C错误;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7、【答案】D【解析】题干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体现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排除A。题干强调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没有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无法体现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蟠桃会宴请得有佛道、各家,

20、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D项正确。所以选D。8、【答案】D【解析】根据“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可知,儒学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表明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儒学从宋代开始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学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思想,排除C。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D正确;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A错误;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

21、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D错误。根据关键信息“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是在民众中普及儒家伦理。10、【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排除带的选项即可。所以本题选择A项是符合题意的,其他选型排除。11、【答案】A【解析】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

22、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说明朱熹认为私欲是超出“礼”的不正当的欲望,故答案为A项。朱熹认为“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说明天理和人欲(私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符合“礼”,不是同一概念,排除B项;C项是心学的观点,排除;朱熹认为“饥而食渴而饮”是正当的欲望,并不反对,故排除D项。13、【答

23、案】C【解析】王阳明的这项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所以选C.A,B,D都没有强调内心的主观感受.综上,本题选C。14、【答案】D【解析】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有些话就算是孔子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一种冲击,

24、故D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黄宗羲的思想。15、【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象,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说明程朱理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不能反映程朱理学是虚伪教条,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老秀才之女受封建礼教迫害而死,作者对该事情进行批判和揭露。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7、C18、【答案】C【解析】君主专制制度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而王阳明的学说认为人应通过自身修养

25、的不断提高达到道德的最高要求,试图先保证认识的正确性,然后才将这种认识见诸实践,知行合一,二者恰好相反。故B项错误。题干说“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结合所学知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要把自觉之知推及知行合一,以良知支配行为。故C项正确。“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是程朱理学的观点,与题目表述和王阳明的思想均不符。故D项错误。19、C2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龄、陆九渊主张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朱熹则是客观唯心主义,即存在求理途径的争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世界本源均是理,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分歧,选项A不

26、符合题意,排除;理的内涵也是一致的,不是分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理气关系是朱熹的,不是双方的分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二、非选择题21、(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天下相联系。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解析】本题是考查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理

27、解材料的意思,又要联系教材相应的知识信息,组织答案。(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出处可知考查朱熹的主张,找到答题突破口,再结合材料提炼信息概括答案,关键信息是“理”“仁义礼智”等。(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可分析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黄宗羲的话可分析概括出其“发展”;在黄宗羲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个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合,既有学问

28、,也会应用,依此可得出其“继承”。(3)本题要联系所学知识来概括,关键信息是“明末清初”,分析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方面概括。22、(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2)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的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 根本”,结合所学可归纳出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由材料“天理是公道与 良知”,可以归纳出: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由材料“

29、格物致知”,反映了 务实力行的倾向。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小。由材料中“ 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主张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从三个方面归纳: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 孝观念。23、(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理学的积极作用要从“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中去找答案,即一方面理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理学有利于人培养道德品质。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要多方面分析,例如,儒学已经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挑战,趋向“精微”是不行的。(2)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主要突出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等之类的答案均是可以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