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8.15KB ,
资源ID:79589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589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文地质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文地质复习.docx

1、水文地质复习第1章 地下水概论1、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过程。2、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分循环。3、 水文循环的特点: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以H2O 分子态进行转换,循环转换交替比较迅速。4、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5、 地质循环特点: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循环转化速度较慢。6、 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水分输送);气温、气压;蒸发、降水;湿度(水汽凝结)。地面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人类工程活动:水利、农业、环境工程措施。7、 径流:水

2、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要素,系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是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8、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一个地表径流系统。9、 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10、分水线(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11、我国水文循环特征:由于季风气候的控制,旱季、雨季分明,降水集中使我国水资源时间上分配相当不均匀。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12、孔隙:松散岩石颗粒之间的空隙。(孔隙度:岩石孔隙的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之比) 13、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颗粒大小(正比)、排列方式(立方体排列 四面体排列)、压密程度(反

3、比)、胶结程度(反比)。13、裂隙:固结的坚硬岩石,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裂隙率:岩石中裂隙体积与包含裂隙体积在内的岩石体积之比)14、裂隙的分类: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15、溶穴(溶隙):可溶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各种空隙、洞穴。(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之比)16、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区分的三种类型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17、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A、岩石骨架中的水: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矿物结合水:赋存于矿物结晶内部的水。(特点:保存于矿物结晶骨架中,肉 眼看不见,加热时可从矿物中分离出来)结构水:以 H+ 和 OH- 形式存

4、在于矿物结晶格架的某一位置上的水。结晶水:以H2O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的一定位置上的水。沸石水:以H2O的形式存在于矿物晶包和晶包之间的水。B、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强、弱)、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特点:具有抗剪强度(由内层向外层减弱),一般不能流动,必须施一定外力使其发生变形)重力水:远离固体表面,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小于重力,能在自身重力下发生自由运动的水。(特点:可传递静水压力,被植物根系全部吸收,可以自由流动)毛细水: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水。(特点:传递静水压力,植物根系全部吸收,张力、重力、吸附力平衡)(

5、分类: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气态水:在未被饱和岩石空隙中,因水蒸气张力差而引起运动的水。(特点:由张力大的地方向小的地方运动,可随空气流动,可与液态水转换)固态水:在低于冰点时岩石空隙中的水。(特点:多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岩石空隙中,温度低于0,不能流动)18、岩石的水理性质:与水份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性质。容水性:岩石在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水的性质。(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持水性:饱水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岩石中仍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度Sr: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的水量)给水性:饱水

6、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含水性:岩石含有水的性能。(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给水度、持水度与孔隙度的关系:给水度+持水度Sr=孔隙度n。20、容水度与孔隙度的关系:无膨胀性岩石容水度在数值上与空隙度相当;有膨胀性岩石容水度大于孔隙度。21、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等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22、地下水位升降与有效应力关系:地下水位下降,孔

7、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地下水位上升,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23、包气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充填,形成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至地表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特征:含结合水、气态水、毛细水,赋存和运移受毛细力、重力和气象因素的共同作用)24、饱水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充填,形成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下岩土空隙空间全部或几乎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特征:充满重力水,水体连续分布,能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的作用下连续运动)25、透水层:岩石让流体透过自身的岩层。26、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到的岩层。27、含水层:贮存

8、有地下水,并在天然条件下或人为条件下,能流出水来的岩层。28、含水层分类:A、根据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喀斯特含水层B、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及水力学状态:承压含水层:两个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所夹的完全饱水的含水层含水层中任一点的压强都大于一个大气压。无压含水层:含水层中水表面的压力等于一个大气压力,即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29、含水层的形成应具备的条件:岩层具有容纳重力水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和储存的地质构造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30、含水岩组: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31、含水岩系:几个水文地质学条件相近的含水岩组划分为含水岩

9、系。32、地下水:广义上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33、地下水分类:A、根据埋藏条件包气带水: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特点:水量小、雨季积存水量、旱季逐渐消失、动态极不稳定、水质极易受污染);(上层滞水的补给: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排泄:蒸发、向底板两侧渗流)。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相关概念:潜水面:潜水中的自由水面;潜水位:潜水面的高程;潜水含水层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垂直距离;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特点:1)、潜水

10、面不承受静水压力。2)、潜水顺坡降由高处向低处流动。3)、补给区一般与分布区相一致。4)水位、埋藏深度、水量和水质等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5)、潜水面的形状及其埋深受地形起伏的控制和影响。6)、易受污染。)(潜水的补给: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承压水、凝结水、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排泄:泉、向地表水排泄、蒸发;潜水的径流:自然界中潜水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的过程。 )承压水:充满在二个稳定的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相关概念:测压水位:钻进时,当钻孔(井)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时该水面的高程。 测压水

11、位面:承压含水层内各点测压水位所联成的面 。承压水头:某点处由其隔水顶界面到测压水位面间的垂直距离 承压水含水层厚度:含水层顶界面与底界面间的垂直距离 。承压水埋藏深度:承压水顶界面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特点:1)、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2)、承压水充满于二个不透水层之间,补给区位置较高而使该处的地下水具有较高的势能。3)、分布区通常大于其补给区。4)、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面是一个位于其顶界面以上的虚构面5)、承压水由测压水位高处向测压水位低处流动。 6)、当含水层中水量发生变化时,其测压水位面亦因之而升降,但含水层的顶界面及含水层的厚度则不发生显著变化。 7)、不易受污染,但一旦被污染,

12、净化极其困难。)(承压水的补给: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越流、人工补给;排泄:泉、越流等;承压水的径流强度主要取决于构造的开启程度)B、根据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4、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35、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溶解作用:岩石中矿物遇水后不同程度地溶解到水体中并成为水体中离子成分的过程、水解作用: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下成岩矿物晶格中阳离子被水中氢离子取代的过程。)(影响溶滤作用因素:矿物岩类的溶解度、岩石的空隙度、水的溶解能力、水的径流速度)浓缩作用:地

13、下水埋藏较浅时,水分不断蒸发,水中盐分浓度增加的作用。脱碳酸作用:地下水溶解碳酸岩盐的能力取决于水中的CO2。当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水中CO2逸出,含量减少的过程。脱硫酸作用:还原环境中,在水中脱硫细菌的作用下,SO4-2还原为H2S,水中SO4-2减少以至消失的过程。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下,岩石颗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被水中阳离子置换,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的过程。混合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与原来两者化学成分都不相同的地下水的作用。人为作用:地下水体污染、化学成分改变.36、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溶滤水:富含CO2与O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

14、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水。沉积水(埋藏水):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内生水(初生水):来自地球深部层圈的高热流体。37、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含义: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补给、人类活动)排泄:含水层耗失水量的过程。(泉、蒸发、蒸腾、径流、人工开采)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38、潜水等水位线图:即潜水面的等高线图,是在一定比例尺图上(通常以地形等高线图作底图)按一定的水位间隔将某一时期潜水位相同的各点连成的一系列等水位线所构成的。39、潜水等水位线图用途:确定潜水流向确定水力坡度确定潜水和地表水关系确定潜水面埋藏深度分

15、析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变化作为布置工程设施的依据。具体如何分析解决:1)、确定潜水流向:潜水在重力作用下,垂直于等水位线由高水位处流向低水位处。2)、确定水力坡度,进而确定地下水流速:沿水流方向取任意两点的水位差,除以两点间投影在平面上的直线距离,即可得出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大,单位距离间水位差大,流速快;反之,流速慢。3)、确定潜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地表水水位高于潜水水位,地表水补给潜水;反之,潜水补给地表水。4)、确定潜水面的埋藏深度:某一点地表的海拔高度,减去该点潜水位的海拔高度,即为该处地下水的埋藏深度。5)、分析推断含水层岩性以及厚度的变化:根据等水位线疏密确定。6)、作为工程设施布

16、置的依据:建设排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地下多余的潜水尽快排出,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一般布局在数值较小的一侧。在排水沟走向的选择上,为增加排水面积,排水沟一般沿与等潜水位线平行的方向伸展。40、影响径流的因素:地形起伏、水文网分布、含水层补给和排泄条件、水层导水性能。41、径流强度: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过水断面面积的水量-即渗透速度(K)来表征。42、蓄水构造:能够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即含水层与隔水层相互组合而成的贮存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分为自流盆地和自流斜地两类)43、等水压线图: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面的等高线图。44、等水压线图用途:确定承压水的流向确定埋藏深度确定测压水位及承压水头值的大小根

17、据疏密情况定性地分析含水层的导水性能(含水层的厚度或其透水性能)的变化情况。通为开发承压水确定良好的开采地段,为坑道、基坑等掘进和开挖工程提供工程设计所需要的水文地质依据和必要的数据。具体如何分析解决类似于潜水等水位线图第2章 地下水的运动与动态1、渗透(渗流):地下水受重力作用在岩石空隙介质中的运动。2、水头:渗流场内任一点的测压水头(Hn)是该点测压高度(hn)与此点到基准面距离(Z)之和。3、水力梯度:渗流通过A点单位渗流途径长度上的水头损失。4、流线:同一时间内不同液流质点的连线,这根连线上各液流质点速度矢量都与之相切。5、迹线:某一液流质点在某一时间段内的运动轨迹。6、等水头线:水头

18、值相等点的连线。7、潜水等水位线: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称为潜水等水位线。8、承压水等水压线: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相等的各点的连线。9、流网:在渗流场中,流线与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10、渗流的分类:有压流与无压流:有压流:渗流场中任一点处的压强都不为大气压强(一般大于大气压强)的渗流。无压流:具有自由表面且表面压强为大气压强的渗流。稳定流与非稳定流:稳定流:渗流场中任一点处的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等)不随时间变化的渗流。否则为非稳定流。层流与紊流:层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的质点有秩序、互不混杂有规则的运动。否则为紊流。 一维流、二维流、三维流:一

19、维流:在渗流场中,速度向量与任一坐标轴相一致的渗流。二维流:渗流场中,速度向量与某一坐标平面平行的渗流。三维流:渗流场中,速度向量不与某一坐标平面或轴线平行的渗流。11、达西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筒中砂某一断面的流量Q与垂直水流方向的介质面积F及上下位置的水头差H成正比,与渗透长度L成反比。Q = K FH /L(适用条件:主要适用于雷诺数(Re)较小的层流。雷诺数Re10时,地下水运动速度低,粘滞力占优势,水流为层流,达西定律适用。)12、渗透系数(K):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是表示岩土透水性的指标。13、雷洛数:表征流体运动中黏性作用和惯性作用相对大小的无因次数。14、渗透流速:渗流在

20、过水断面上的平均流速。(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区别:渗流速度是渗流在过水断面上的平均流速,它不代表任何真实水流的速度,只是一种假想速度;实际流速则是渗流在单位孔隙断面流过的量。)15、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方法:三点法。16、完整井:水井贯穿整个含水层,在全部含水层厚度上都安装过滤器并能全面进水的井。17、非完整井:井孔进水段(过滤器)未穿透全部含水层,只穿切含水层一部分厚度的井。18、地下水含水系统:有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19、地下水流动系统:从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20、地下水含水系统、流动系统两者的异同比较以及相互关系: A

21、、共同点: 突破了把单个含水层作为功能单元的传统,力求以系统的观点去考察、分析与处理地下水。B、不同点:根本不同:含水系统是静态系统 ;流动系统是动态系统。 分类依据:含水系统根据储水构造划分,以介质场为依据;流动系统根据水的流动特征划分,以渗流场为依据。3 系统发育史:含水系统有共同的地质演变历史,地层形成史一致 ;流动系统有共同的地下水演变历史,水的补给径流统一。4 边界性质:含水系统有相对隔水的地质边界,是地质上的零通量面;流动系统有流面(分水线)水力边界,是水力零通量面。5 系统的可变性:含水系统边界固定不变,是静态的系统;流动系统边界可变,系统规模数目变,是可干扰的动态系统 。6 统

22、一性水力联系:含水系统是统一或潜在统一的;流动系统是水盐热量时空演变统一的7 研究意义:含水系统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水量、盐量、热量的均衡等;流动系统 有助于研究水量、水质,水温的时空演变(水质) C、相互关系: 通常,一个大的含水系统可以包含若干个流动系统。 两者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子系统。分层次的:子系统是不同、大的系统是一致的;流动系统在人为流动影响下,规模、数量均会发生变化 ,受到大的含水系统边界的、制约,通常不会越出大的含水系统边界。21、毛细压强:凹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Pc,是个负压强。22、包气带水的运动,同样可以用达西定律描述,但与饱水带的运动相比,有何不同:饱水带只存在重力势

23、,包气带同时存在重力势与毛细势;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个定值,包气带的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23、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含水层各要素(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类型:蒸发型、径流型、弱径流型)24、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气象因素(蒸发、降水);水位因素(地表水);地质因素(包气带);人为因素(过量开采、过量补充)。25、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26、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呈点状出露地表的地下水涌出现象,为地下水集中排泄形

24、式。27、泄流: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向河流排泄的现象。第3章 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1、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或集合体孔隙中的水。2、洪积物沉积特征:多分布于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是暂时性水流(洪流)流出山口形成的,地貌特征为洪积扇。洪积物的颗粒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变细。3、洪积扇岩相分带(沉积特征):(扇顶相、扇形相、滞水相)扇顶相:以巨砾、砾石等粗粒沉积物为主,夹有细粒沉积透镜体,巨砾间为后续水流细粒充填,发育急流交错层理。扇形相:沉积砂砾卵石、漂砾组成。粗粒沉积物成条状由扇顶伸入,剖面上呈各种透镜状(又称填谷粗粒沉积物),常与细粒沉积物交互,呈现不连续层状,称“多元结构”。滞

25、水相(边缘相):进入平原或盆地,主要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具有由粉砂与亚粘土组成的“纹泥状”薄层理。4、洪积物水文地质特征:带-盐分溶滤带(径流带):沉积物透水性好,利于吸收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潜水埋藏深,水力坡度大,径流途径短而强烈;蒸发微弱,以径流排泄为主;溶滤强烈,常形成低矿化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大。带-盐分过路带(溢出带):沉积物透水性变差,径流受阻,潜水位接近地表形成泉或沼泽;径流途径加长;蒸发加强,水的矿化度增高;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小。带-盐分堆积带(蒸发带):沉积物透水性较差,出现承压含水层,潜水埋深较带增大,径流缓慢;以蒸发排泄为主,水的矿化度较高,易发生盐渍化。5、冲积物沉积特

26、征:冲积物分布于平原、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是经常性水流(河流)所形成的沉积。地貌为:河床、漫滩、阶地。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由砂砾卵石层-细粉砂、砂砾石层-粉砂、亚砂土、亚粘土,沉积规模由小到大,粒度由粗变细。从河床(现代河道与古河道)到两侧漫滩、阶地以及河间洼地,沉积物砂砾卵石-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粒度由粗变细。垂向上粗、细粒沉积物多呈透镜状犬牙交错互相穿插。6、冲积物水文地质特征:上游:单一的潜水,沉积物透水性强,降水补给,径流排泄,含水层分布窄,厚度小,水质好(HCO3-Ca型水),储量小。中游:出现承压水,沉积物透水性强,降水、地表水补给,径流排泄为主伴有蒸发,含水层厚度大,埋深较浅

27、,水量丰富,多为淡水。下游:宽广的冲积平原,承压水和潜水互层,沉积物透水性变差,降水、地表水补给,以蒸发排泄为主,含水层单层厚度变薄,薄层的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含水岩组。潜水埋藏较浅(2-3m),水质变差。河床(古河道):沉积物透水性强,降水、地表水补给,径流排泄,溶滤作用为主,水质好。远离河床:沉积物透水性减弱,潜水局部具承压性,降水、地表水补给,蒸发、径流排泄,出现浓缩作用,水质变差。河间洼地:沉积物透水性较差,降水、地表水补给,蒸发排泄,浓缩作用为主,水质较差(多为Cl型水,矿化度10g/L)。7、湖积物沉积特征:湖积物属于静水沉积(由动水到静水的沉积)。岸边浅水处沉积砂砾石层,向

28、湖心逐渐过渡为粘土(化学沉积)。颗粒分选良好,层理细密。为环状沉积-湖盆。8、 湖沉积物环带状分布:湖滨带、过渡带、过渡带湖滨带:受湖浪冲蚀与波浪作用的动能较高地带,深度近于浪基面。带宽取决于湖岸水下坡度。以粗粒堆积为主,在岩岸和河流入湖地段,主要为砂与砂砾堆积,有时为砾石层。砾径一般以25cm为主,砾性取决于入湖河流砾石与湖岸基岩。砾石圆度与分选良好,扁平面呈叠瓦式排列,倾向湖心方向,倾角以10为主,砂砾层理的倾向、倾角亦具有与砾石相似产状。 过渡带:位于湖滨带与湖心带之间,是受湖水位变化影响的主要地带。洪水季节此带近湖滨带一侧水流紊动强,细粒大部分被搬向湖心带,只有较粗的粉细砂或亚砂土沉积

29、下来;平水期水流紊动弱,沉积物质较细,由此而组成粗、细粒沉积物构成的薄层水平层理,成为湖积物典型结构、构造特征。在强风浪时,此带亦受波浪扰动,形成具有波痕的砂层。 湖心带:位于湖泊中心,水体波动微弱,沉积环境较为安宁。形成较厚的粘土与淤泥互层,或具有隐层理的厚层粘土层。习于静水的少量薄壳软体生物和蠕虫栖息于此。9、湖积物的水文地质特征:岸边浅水处沉积物透水性好,有径流,水量丰富,水质较好,水动态季节变化明显。向湖心沉积物透水性逐渐变差,富水程度逐渐变差,排泄以蒸发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由碳酸型过渡为硫酸型,到湖心为氯化物型。湖积物中的孔隙水与外界联系较差,补给困难,水资源一般不丰富。10、黄土的

30、沉积特征:黄土遍布我国西北地区,沉积厚度大,粉土含量60%,上部结构疏松,虫孔、根孔和垂直节理发育。下部黄土结构较致密,富含Ca质结核,含数层古土壤。地貌为塬、峁、梁。11、黄土的水文地质特征:塬:地形平坦,切割微弱,利于降水入渗补给,水量较丰富,且由塬中心向四周散流,以泉泄于沟底。水位埋深塬中心20-40m,塬边60-100m,水矿化度由塬中心向四周增大。梁、峁:切割强烈,不利于降水入渗补给,水量较小,水位埋深10-30m,水质较差。总之,在黄土高原区,由于岩性、地貌、气候的综和影响,水量不丰富,水位埋深大,水质较差。12、裂隙水:赋存于坚硬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13、裂隙水与孔隙水的区别:埋

31、藏和分布不均匀;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地质构造因素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地下水运动状态复杂等14、裂隙水的分类: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岩石形成过程中由于冷凝、压实脱水等原因引起岩石体积收缩产生的裂隙。成岩裂隙水特征:陆地喷发的玄武岩和熔岩流裂隙发育地带,水的连通性好,水量丰富,常形成强大的潜水流,径流较强,水质好。侵入岩体边缘的裂隙,多为闭合裂隙,一般不含水或微含水。风化裂隙: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空气和生物等作用下产生的裂隙。(特点:发育受岩性、气候及地形的控制;分布于地表,均匀密集,无明显方向性,为连通性好的网格状。)风化裂隙水特征:多为潜水,水量不很大,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浅,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水动态季节变化明显,水质较好,为低矿化重碳酸型水。构造裂隙: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错位而产生的劈理、裂隙和断层。构造裂隙水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应力集中部位富水条件好,导水、透水能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弱。15、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