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35.15KB ,
资源ID:79555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555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唐诗六首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唐诗六首教案.docx

1、唐诗六首教案课 题:唐诗六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对近体诗的鉴赏能力。三、德育目标1欣赏大自然的美。2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4、树立对高尚人格和孜孜以求的信念。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教学关键: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

2、意境的含义,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教学方法:讲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课 时:四课时时 间教案数课时数第一课时教 学要 点1、作者简介、解释文题2、阅读全文,理清结构教 学方 法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兴趣导入点拨法点拨法讨论法一、组织教学(每课一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导入新课: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欣赏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还有许多出类拔萃的诗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三、讲授新课1、诗歌漫长岁月从诗经算起,到唐代近体诗的出现,古诗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中国是

3、一个“诗歌大国”,与散文并列的长河诗歌,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补历代人民的心田。南朝齐梁时代诗人提出“使日常生活普遍诗化”,从此,日常生活的诗化便成为我国文人诗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2、诗歌古今规律源远流长,承前启后。3、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类。4、唐诗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近体诗的高峰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南朝“齐梁体”除外);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古体诗。近体诗南北朝齐梁时期已发端,唐初成熟。区别句法 古:每句字数不定,四、五、六(兮字句)、七、杂。每首句数不定,两句、几十句、几百句都有。近(绝句、律诗):五言、七言。四句、八句、排律(长律)押韵 古:灵活。可一韵到

4、底,亦可换韵。偶奇数都可押韵。平仄声韵都用。近:不换韵。偶数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平声收尾押,仄声收尾不押;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只用平声韵。平仄 古:不讲平仄。近:讲究平仄。5、唐朝繁荣背景五个因素,使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叛乱之前一百多年,经济上升导致文化繁荣,安史之乱后文化势头亦无停顿下来。这样的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 隋唐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局面,民族交融,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养料和素材。 兼容并包各种思想、各民族文化,唐人思想活跃,写诗读诗有群众性基础。 科举制度促进诗歌创作。 经过八代先驱者努力,五七言古诗成熟,近体诗成型,诗人

5、可自由采用、借鉴,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 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孕育期初唐(高宗睿宗六帝。94年)诗三千首,诗人三百人,无一流诗人A、 前三十年(武德、贞观) B、 后六十年(高宗、武后)百花争春期盛唐(玄宗先天元年天宝十四年。44年)(极盛转衰期)萧瑟秋风期中唐(肃宗穆宗六帝。69年)德宗贞元十年为界:A、杜甫忧国伤乱,开写实之风,抒家园之痛。风格:沉郁顿挫。B、大历诗歌讽喻诗高潮,不亚于盛唐,唐诗第二次高潮。(大历十才子:钱起、李端、司空曙、卢纶、韩翃、苗发、崔峒、耿湋、夏候审、吉中孚)落日余晖期晚唐(敬宗昭宗八帝。83年)A、前期(三十余年):小李杜、温庭筠风格

6、清峻豪迈、健爽悲凉,在历史的凭吊中寄寓衰世的感慨。B、后期(五十余年):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伤时忧生的清丽诗人风格擅长近体,一般多纤巧少浑朴,多直露少含蓄,多佳句少完篇,多雕琢少圆融。善体物,以小巧见长。四、课堂小结:五、作业:预习诗作六、板书设计:七、课后记:师生问好先秦两汉建安魏晋南北朝隋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下注释,结合书下注释补充相关内容,并在板书上显示出来说明:近体诗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

7、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两派一高峰:A、两派 雄浑派,或称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等)清淡派,或称田园诗派(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等)B、一高峰 李白 俯仰天地的大气,昂扬奋发的情怀时 间教案数课时数第二课时教 学要 点1、阅读全文,理清结构2、重点句段分析教 学方 法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激情导入点拨法讲析法讨论法点拨法一、组织教学(每课一诗)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二、导入新课: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

8、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三、讲授新课1、整体感知: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

9、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

10、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2、诗作鉴赏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11、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四、课堂小结: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

12、想史实时触景生情, 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五、作业:背诵诗作六、:板书设计: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七、课后记:师生问好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

13、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时 间教案数课时数第三课时教 学要 点1、阅读全文,理清结构2、重点句段分析教 学方 法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激情导入点拨法讲析法讨论法点拨法一、组织教学(每课一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二、导入新课: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

14、第一首。三、讲授新课1、整体感知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

15、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2、解题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

16、。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

17、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明确: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四、课堂小结: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

18、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刺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五、作业:背诵诗作六、:板书设计: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七、课后记:师生问好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

19、浑厚、深远。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时 间教案数课时数第四课时教 学要 点1、重点句段分析2、体会作者情感教 学方 法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激情导入点拨法讲析法讨论法点拨法一、组织教学(每课一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二、导入新课:晚唐时期有两位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杜牧和李商隐,今天我们就学习杜牧的过华清宫。三、讲授新课1、背景简介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

20、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 “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2、研讨诗歌:1)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写哪里的景色?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2) 次句“山顶

21、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次第”的意思是什么?说说这个词在句中的作用。次第依次。作用:山顶千门依次打开,可见守门者早就奉命等候,显出皇帝对送荔枝一事的极端重视,表现唐玄宗的荒唐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由此一词可见全诗主旨,实为枢纽之词。(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3)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 “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

22、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

23、,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3)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什么情感?讽刺4)概括主旨: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四、课堂小结:总结写作特点:1、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恶的2、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五、作业:背诵诗作

24、六、:板书设计: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七、课后记:师生问好复习“李杜”,李白和杜甫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雍大记云: “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不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吗?时 间教案数课时数第五课时教 学要 点1、重点句段分析2、体会作者情感教 学方 法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激情导入点拨法讲析法讨论法点拨法一、组织教学(每课一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导入新课: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几首诗,今天我们来学习

25、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三、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

26、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27、。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

28、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四、课堂小

29、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五、作业:背诵诗作六、:板书设计: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七、课后记:师生问好复习“李杜”,李白和杜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和学生齐背所知道的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分析鉴赏: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时 间教案数课时数第六课时教 学要 点1、重点句段分析2、体会作者情感教 学方 法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激情导入点拨法讲析法讨论法点拨法一、组织教学(每课一诗)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二、导入新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