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4.06KB ,
资源ID:79528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528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docx

1、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三)而1、“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者两种行为的联系。“而”字不连接两个名词。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词只要不做主语和宾语,就有可能活用为动词。2、顺接和逆接(1)连词“而”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後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这时的“而”起到顺接作用。一般翻译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译为“而

2、”。例:任重而道远。(事理相关)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至焉。(前後相承。质、的都是射箭的靶子)(2)连词“而”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这时“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例: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却能听得很清楚)(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3、从“而”连接的前後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 (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这种用在联合结构中的

3、“而”,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例:敏于事而慎於言。(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四)以1、“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後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4、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无法补上“之”,是连词)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可以补上“之”,“以之遗之”,指代“君之羹”,是介词)3、“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後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是前一行为产生的结果。 例: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但是“以”字本身并不表示目的或结果。而是从上下文意思上来看的。4、和“而”一样,“以”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 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也可以说“

5、若潜师而来”)(五)则 (然则)1、连词“则”主要用在表示条件、因果联系的复句中,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後。这种用法可以翻译为“就”或“便”。例: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如果进谏没有被采纳,就没有人能够继续进谏了。)(“谏而不入”是条件,“莫之继也”是结果。其实还带有虚拟的语气)2、用在条件紧缩复句中的“则”,并不完全代表条件关系,有时仅仅是前後相承的关系。 例: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有时没有“则”字,但是从句子意思上可以看出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例: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3、没有用“则”字的紧缩句不一定都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可能是因果关系或者时间修饰。 例:肉腐生虫

6、,鱼枯生蠹。(因果联系) 食不语,寝不言。(时间修饰)4、“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 例: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5、“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却”。 例:求牛则求马,求马则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则不达(2)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 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3)用在让步转折的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 例:巧则巧

7、矣,未尽善也。6、“则”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生、死表示时间)7、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可结合构成一个凝固结构“然则”,相当於“那麽”、“如此就” 例: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五)虽 (虽然)1、古代汉语的“虽”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虽然”“即使”,是表示让步的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 例: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 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2、有时“虽”带有一种假设的意味,同时也有让步的意思。 例:虽

8、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3、古代汉语中“虽然”连用,但不等於现代汉语中的“虽然”。“然”在这里是一个表指代的实词,当“这样”讲,“虽然”合用,要用现代汉语中的“即使这样”“虽然如此”来翻译。 例: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王说:“好呀!即使这样,公输盘为我早好了云梯,一定要攻取下宋国。”)(六)然 (然而)1、“然”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可是”“但是”或“然而”去翻译。 例: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2、古代也有“然而”连用的情况,但是不是现代汉语的“然而”的意思。需要翻译为“如此却”“这样都还” 例: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9、。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唐以後,“然而”才成为祗起转折作用的一个连接词。例:布履星罗,四周於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城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二、介词(一)总说1、介词是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共同做谓语动词的状语和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2、常用介词:以,於(于、乎),为,与,之等(二)於(于、乎)1、“於”字用法大致分为三种:引进处所;引进比较对象;引进行为主动者2、与名词性动词结合在一起放在动词之後,表示动作的时间和处所。略等於现在的“在”“到”“从”“对於”“在方面”。 例

10、:越王勾践栖於会稽之上。(引进地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引进时间。干戚,兵器)古代汉语的“於”往往介词性成分比现代汉语更纯粹。因此,往往“在於”“至於”连用。“在”和“至”在古代汉语里是动词,不是介词。 例:其耳目在於旗鼓。 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古人的思想表达中,常有“今於此”的说法(有时说“於此”、“於斯”)。字面上是说此时此地,其实表示一种假设。通常是作为比喻来说明某个问题。 例: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辩矣。用“於”字组成的介宾片语,除表示“对於”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外,其余有的也偶尔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後。中古後,放在动词前的多了起

11、来。3、介绍动词涉及的对象。 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4、表示比较,略等於现在的“比”,一般用於描述句。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短语放在形容词後面,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季氏富於周公。(比周公还要富有。)有时不是比较程度,而只是指出异同,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结构。 例: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5、引进施动者。6、“于”字大致等於“於”,但是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而不用“于”。7、“乎”字也可以当作“於”字来用,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於”字,比如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对於”这个意义不用“乎”字。而

12、在一种特殊情况却只用“乎”:“恶乎”。“恶乎”的意思是“於何”,不能说成“恶於”,且一般也不用“於何”。 例:浴乎沂,风乎舞雩。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仁德,怎麽成就他的名声呢?)8、“诸”字是“之於”的合音。例:杀之,寘诸畚。(三)以1、说文:以,用也。“以”作为介词,显然是动词虚化。 “以”作为介词的主要用法有:介引动作的凭藉工具;引进某一结果的原因;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表示时间和处所2、引介动作的凭藉工具 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种“以”字可用“用”“拿”等词去对译,但不等於说“以”就是动词,只有当“以”字後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以”字才是动词。 例:桓公九合诸

13、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引进某一结果的原因 例: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4、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 例:骞以郎应摹使月氏。(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出使月氏)5、表示时间和处所例:文以五月五日生。6、“以”的介宾可以提前,用来强调动作凭藉的对象。 例: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如果您使用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以”的介词宾语还可以省略。 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指代羹)遗之。7、“以”与“无”构成一个凝固结构(有人称为复虚词)“无以”(又作“亡以”),表示“没有什麽可以拿来”的意思。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什麽可以

14、拿来回应的了)(四)为 (坐)1、“为”作为介词时读去声。但是在被动句中,引进主动者读阳平;介引动作所涉及的物件、行为的目的、原因等时读去声。可以用“给”“替”或“因为”去翻译。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若代词做了介词“为”的宾语,这个代词可以省略。 例:君子不能为(之,省略)谋也。3、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表示原因的介词“坐” 例: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只因为看了罗敷)(五)之1、王力先生把主谓结构和定中结构中的“之”视为介词。但是像“父母之爱子”“臣之壮也”中的“之”,在王力先生的语法体系中是介词,而在郭锡良先生的语法体系中是连词,在许嘉璐先生的语法体系中是结构助词。2、“之”

15、的主要作用在於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的”。 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3、“之”字还有一个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即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上下文就无法独立存在。这一用法又分为下面两种情况:(1)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间使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 例: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左师公触龙说:“父母爱孩子,就为他谋划深远。”)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容易见到这种“之”字。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2)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例:贡之不入,寡君

16、之罪也。(用作主语的主谓结构。翻译为:贡品没有进上,是我的过错) 寡人之於国也,尽心掩耳矣。(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主语)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用作宾语的主谓结构)4、如果主语是“其”,就不需要再在後面加“之”了。因为“其”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词加介词“之”。 例: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孟子啊,我能看见军队出师,却见不到他们回来了。)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一)总说1、语气词是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关系,其作用是表达各种不同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等)的词。2、按位置分,古汉语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

17、句中、句尾。但有的语气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尾。3、常用语气助词:也、矣、哉、夫、唯、其(二)夫1、“夫”字用於句尾,也可以放在句首。放在句首的“夫”字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有的教材也成提顿语气词,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一般来说,作为语气词的“夫”,要用於句首,而且後面不一定要跟名词,所以没有指代意味;而作为指代词的“夫”一般用在句中,且放在名词前面,故有一定指代性。 例: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语气词) 子何莫学夫诗?(指示词)2、“夫”字用在句首,可以和“且”“故”“今”等词结合成凝固形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说“且”“故”“

18、今”,也是表示要发表议论。“若夫”等於“至於”。 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况且如果水积累的不多不深,那麽它也没法把大船浮起来。)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至於阴雨绵绵,连续几个月都不放晴。)(三)其1、“其”字主要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肯定或推测的语气。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它表示“大概”“恐怕”的意思;在祈使句里,它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吧”字或者“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城上有乌鸦,齐军恐怕是逃走了。) 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个吧?) 吾其还也。(我还是回去吧)2、“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前,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用在祈使句中

19、可以加强祈使的语气。 例: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麽能够再有第二次呢?)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昭王出巡没有回去,您还是去问问水边的人吧)3、 和“其”字相当的还有一个词“盖”,也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一种推测,也可以用“大概”“似乎”去翻译。 例:盖闻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四)惟 (维、唯)1、“惟(维、唯)”可作为句首语气词,也可作为句中语气词。用於句首是表示提示、引进的作用,或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而有利於晋国,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 唯赤则非邦也与?(公西赤就不是说的治国安邦的事了吗?)2、“惟”往

20、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例:惟十三有祀,王访于箕子。3、“唯”还可以用用在宾语前置句式中,起限定动作范围的作用。 例:唯余马首是瞻。(看着我马头的方向来决定进退。)二、词头、词尾(一)总说1、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上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後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2、常用词头:有,其,言,于,薄;常用词尾:然(二)词头1、有(1)“有”字作为词头,用於专门的名词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例: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殷。(2)“有”字也用於某些形容词、名词前面。 例: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有爱兄

21、弟,把这种孝友之心作为管理家族的思想。)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有忡等於忡忡,心中不宁的样子。)(3)“有”字嵌入在数目字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但是这种用法不是词头。2、其 “其”用作词头,一般用於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面。例:击鼓其镗,踊跃用兵。3、言“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例:言告师氏,言告言归。4、于“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5、薄“薄”字用在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薄伐猃狁,薄澣我衣。(三)词尾 1、然(1)“然”用是一个指示代词,用作词尾表示“这样”“那样”。当“然”字置於形容词後面时,指示性减轻了,变成了词尾的性质。 例:文王闻之

22、,喟然而叹。(2)“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後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例:焕乎其有文章。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一、古代注音方法(一)读若,直音法,譬况法1、“读若”法(1)“读若”法是用一个常用的字给生僻的字注音,一般只能注明其近似读音,还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注音。(2)“读若”又称作“读如”“读似”“读近”“音如”“音近”“声相近”等,这在东汉的经注以及说文解字这类小学专书中常见。 例:说文玉部:“琟,石之似玉者。从玉,隹声。读若维。”(大徐本,页13) 礼记表记:“先王諡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於行也。”郑玄注:“壹读为一。”2、直音

23、法(1)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古籍中凡是“音某”“读为”“读曰”“读与某同”等都属於这种注音方式(2)直音法要求两个字的读音要一致,但有时难免有局限。比如鞥(ng)这个字,就不好找同音字。3、譬况法(1)譬况法即用一些比喻和形容词性的词语对难字的读音进行描写。(2)东汉刘熙的释名多采用这种譬况法给一字多音注音。 例:释天第一:“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舌腹,即今天所说的舌根,可见在刘熙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懂得语音的音理描写了。)(二)反切法1、一般认为,反切法的创始人是孙炎。反切注音原理在黄侃先生的音略中有较为详

24、细的说明:“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简单说来,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声调)。 例:攀,普班切。(普字的声母是p-,班字的韵母是-n,两字声、韵合起来就是攀的读音了。)2、反切的方法是受汉语中存在双声叠韵连绵词的启发。反切上声的关系,反切下字与被切字为叠韵的字与被切字为双关系。二、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一)汉语语音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是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广韵为代表;近代是元明清的语音,以元朝周

25、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语音则以普通话为代表。(二)前人对上古音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上古韵部的归纳、古音的构拟、谐声系统的整理等方面。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分为“声”和“韵”两方面。声的方面主要依据形声字的声符,经籍异文以及先秦两汉的声训材料。韵的方面主要依据诗经楚辞以及诸子散文中的韵语,同时也参考了形声字的声符系统。上古音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料就是各地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三)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是归纳推演和比较等方法。归纳是从许多语音现象中概括总结出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推演就是就是根据後来的语音事实,反推上古存在的语音规律。比较有汉语本身纵向的比较和汉语与其他亲属语言横向的

26、比较,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得出上古语音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三、上古三十韵部与诗经押韵(一)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於同一个韵部。(二)最先对上古音韵进行比较和科学归纳的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他通过对诗经用韵的考察,得出上古韵十部。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为二十九部,後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三)上古三十韵部列表甲类之 ?幽 u宵 o侯 ?鱼 a支 e阴声韵职 ?k觉 uk药 ok屋 ?k铎 ak锡 ek入声韵蒸 ?冬 u?东 ?阳 a?耕 e?阳声韵乙类微 ?i歌 ai脂 ei阴声韵物 ?t月 at质 et入声韵文 ?n元 an真 en阳声韵丙类缉

27、?p叶 ap入声韵侵 ?m谈 am阳声韵(三)三十韵部归纳方法1、这三十个韵部是通过对诗经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以及谐声系统归纳得出的。2、以诗经的用韵为例,从关雎第三章的韵例可以划定“得”“服”“侧”是一个韵部,然後再用系联法增加这个韵部的字数。比如从伐檀第二章的韵例,可判定“福、侧、直、亿、特、食”这六个字也是与“得、服”等一个韵部的字,因这两首诗的两章共有一个“侧”字,而把其余的韵脚字系联到了一起。一般情况下,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但是後期的形声字不一定能够由此类推。(四)名词解释1、阴声韵:无韵尾或元音收尾的韵部。2、入声韵:塞音(/-k/、/-t/、/-p/)收尾的韵部。3、阳

28、声韵:鼻音收尾(/-m/、/-n/、/-?/)收尾的韵部。4、旁转:同一类的阴声韵之间、阳声韵之间以及入声韵之间的转换关系。(元音相近,韵尾相同)例:叩、考分别属於候部、幽部(同属甲类阴声韵),候幽旁转5、对转:同类同主元音的阴、阳、入声韵之间的转换关系。(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也相同)例:之、职、蒸三个韵部,之职属於阴入对转,之蒸属於阴阳对转,职蒸属於阳入对转。从形声字的声符与被谐之字的语音关系也可看出阴阳对转的痕迹例:从军得声之字有挥、辉,这是文与微对转6、通转:不同类但是元音相同,韵尾发声部位不同者为同转。例:在、存是之文通转,因为之?属於甲类,文?n属於乙类,但是两者元音相同均为?,且

29、发音部位不同。(四)三十韵部排列1、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由单母音构成,入声韵收舌根塞音韵尾/-k/,阳声韵收舌根鼻音韵母/-?/。2、乙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由两个母音构成,入声韵收舌头塞音韵尾/-t/,阳声韵收舌头鼻音韵母/-n/3、丙类无阴声韵,入声韵收唇塞音韵尾/-p/,阳声韵收唇鼻音韵尾/-m/。4、同类同直行的三个韵部之间,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不同。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上古三十三纽(一)上古三十六字母表:表一:三十六声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唇音重唇帮 p (b)滂 p (p)并 b明 m (m)轻唇非 f (f)敷f奉 v微 ?舌音舌头端 t (d)透 t (t)定 d泥 n (n)舌上知 ?彻 ?澄 ?娘 ?齿音齿头精 ts (z)清 ts (c)从 dz心 s (s)邪 z正齿照 ? (j)穿 ? (q)牀 ?审 ? (x)禅 ?牙音见 k (g)溪 k (k)羣 g疑 ? (ng)喉音影 晓 x (h)匣 ?喻 j (y)半舌音来 I (l)半齿音日 ?表二:王力三十二声母牙音见溪羣疑舌音端(知)透定泥余(喻4)章(照3)昌(穿3)船(牀3)书(审3)禅唇音帮(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