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7.16KB ,
资源ID:79410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410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地理名词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docx

1、自然地理名词解释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

2、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成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成分是由各自的许多要素所组成,各要素又是由许多组分组合而成的。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成多级的子系统,或者说它是由

3、各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自然地理系统。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直射H = 90 -地理纬度- 点纬度地壳: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下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说明那里存在一个界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了这个不连续分界面,所以现在统称莫霍洛维奇面。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但各地差异很大。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千米以上。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

4、,硅铝层和硅镁层。海洋地壳厚度约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地幔:莫霍界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下地幔深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界面,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地核:2900km 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呈熔融态,而内地核却可能呈固态。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

5、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到、斯里兰卡到、科西嘉岛、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岛弧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首先形成海底火山。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终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是最著名的火山岛。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它们的分布与

6、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带、亚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这种珊瑚残体,以35335 年1 米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珊瑚礁。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矿物:自然界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或单质。矿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天然矿物的绝大多

7、数是化合物,仅极少数为单质。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的丰度共占98%。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矿物的特征包括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沉

8、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其成岩过程大致如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岩屑物经压缩、胶体作用固结为岩石,若埋藏很深,还可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岩体进一步压固。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9、。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变质岩既继承了原岩的某些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含有变质矿物,具有变成构造与变余构造等。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海相可分之为深海相,浅海相。陆相可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等。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

10、,厚度变小,形成还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形成海侵层序。升降频繁,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变,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时,沉积物类型也相应简单化。浅海相地层厚度极大,说明地壳大幅度下沉,深海相地层很薄,甚至缺失,则表明该地曾经历大幅度上升直至成为陆地。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其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和过渡型建造三种。1)地槽型建造: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岩层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间断时间很短,同时还广泛分布有岩浆岩和火山碎屑岩。2)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岩层在大面积内变化稳定,未受强烈的构造变动,

11、岩浆岩少见。3)过渡型建造:兼有前两者的建造标志,碎屑沉积占优势,其中潟湖沉积、大陆沉积分布广泛,海相地层通常只见于剖面的下部。地质构造: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结果,称为构造形迹或地质构造。引起构造运动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分别形成压性构造、张性构造、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地壳垂直运动而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当地面未受切割时,同一岩性构成的平原或高原。在受到切割而顶部岩层较硬时,常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山。倾斜构

12、造:是指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岩层在空间上的位置称岩层产状,它可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当单斜构造上部的岩层较坚硬或软硬相间时,在差异剥蚀作用下常形成单面山和猪背脊等典型地貌。单面山的特点是山脊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明显不对称。与岩层倾向一致的山坡叫顺向坡,坡度较缓,坡面较平整,坡体也较稳定;与倾向相反的一坡叫逆向坡,其特点与顺向坡刚好相反。猪背脊前者岩层的倾角较大(40),两坡较对称,脊峰更明显。褶皱构造: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褶曲的形态可用褶曲要素来表示p58断裂构造:岩石受应力作

13、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者,称为断裂构造。按断裂的规模和破裂程度,可分为劈理、节理、断层等基本类型。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等。按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关系,断层类型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直立断层和捩转断层等火山:岩浆喷出地表的地方叫。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骤然强烈释放的一种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既有气体、液体,也有固体。气体中除大量的水蒸汽外,尚有氢、氯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火山液体就是熔岩。不同的火山熔岩的性质和喷出量也不同。火山的固体是指喷发时抛射出来的熔岩

14、和围岩的碎屑物质,如火山灰、火山渣、火山豆、火山弹、火山块等,大小非常悬殊。火山喷发的型式有两大类:1.裂隙式喷发 这种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2.中心式喷发,它们又可分为:1)夏威夷型(宁静式。2)培雷型(爆炸式)3)中间型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 cm2)垂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通常用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测量,单位用水银柱高度毫米(mm)表示,国际单位制帕斯卡(Pa),气象学用百帕(hPa)。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大气压。气压有周期性日变化和年变化,还有非周期性变化。温室效应:大气获得热量后依据自身温度向外辐射

15、,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即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度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益或温室效应。气温垂直递减率:对流层大气距离地面愈高,所吸收的长波辐射能便愈少。因此,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 米)气温变化值来表示,即/100 米,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垂直递减率。从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来看,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低0.65。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16、它与水汽压有如下关系:式中,e 水汽压(mm);T 为以绝对温度K 表示的气温。3.相对湿度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通常用百分数表示:f 当空气饱和时,eE,此时f100;当空气未饱和时,eE,f100;空气处于过饱和时,f100。相对湿度能够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时的程度和大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露点温度露点:一定质量的湿空气,若气压保持不变,而令其冷却,则饱和水汽压E 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当E=e时,空气达到饱和。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露与霜:日没后,地面开始冷却,近地面层

17、空气也随之冷却,温度降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当时的温度如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这就是露;如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由此可见,二者成因相同,凝结状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霜通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尤以夏季为明显。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的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树枝上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多形成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下。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凌“它多半在温度为0-6时,由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或是经长期严寒后,雨滴降落在极冷物体表面冻结而成。雾:雾是飘浮在近地面层极

18、细小的水滴或冰晶。当空气中水滴显著增多时,大气呈现混浊状态。当空气中有较多的烟、尘等微粒存在时,也能导致大气能见度变坏,这种现象称为霾。季风(Monsoon)环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一般说来,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构成;冬季风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非季风形成的唯一原因,其它因素如海陆分布的相对位置、形状和大小,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南北半球相互作用和大地形,尤其

19、是青藏高原的作用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降温迅速,而谷地中同高度空气冷却较慢,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成为山风。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

20、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气团内部物理属性相近,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环流条件改变,气团将在大气环流牵引下离开源地。一旦移动到新的环境,就会改变原有属性,获得新属性,这种过程,称为气团变性。气团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一般而言,由低纬流向较高纬度的是暖气团;反之为冷气团。按气团源地

21、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分类则可分为冰洋大陆气团(Ac)、冰洋海洋气团(Am)、极地大陆气团(Pc)、极地海洋气团(Pm)、热带大陆气团(Tc)、热带海洋气团(Tm)、赤道气团(E)。影响我国的气团多属变性气团。冬季主要为Pc、Tm仅影响华南、华东、云南等地。夏季,Pc退居长城以北,Tm影响我国大部。这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交绥,是形成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两个气团的界面称为锋面,锋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锋面坡度倾向冷气团一侧,

22、倾角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变小。天气图上,锋附近等温线特别密集,这是确定锋线的重要标志。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又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种类型。我国东部地区以极锋活动平均到达位置,作为划分季风影响范围的界限。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气流运动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旋转方向在北半球为逆时针

23、,南半球为顺时针。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温带气旋主要出现在东亚、北美、地中海等地区;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概念。天气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刻、某一条件下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是指某地区平均大气状况,是该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包含该地区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情况和特殊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情况。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与气团性质和气团活动密切相关。P140厄尔尼诺(EL Nino)与拉尼娜(La Nina)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及其伴随的气候异常是当前举世瞩目的一个问题。所谓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

24、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 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它的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无确定出现周期,一般为27年。因出现在圣诞节前后,故称“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 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

25、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拉尼娜,西班牙语意为“圣女”。沃克环流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水文的分布为东部冷西部暖,因此,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纬圈热力环流。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西海岸(90W 附近),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太平洋赤道附近(120E)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闭合环流。南方涛动(Southern Oseillation)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几乎同时发生。合称ENSO,是全球海

26、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赤道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东移,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气候的显著影响。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

27、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霞”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由于20 世纪20 年代我国学者以广东省北部丹霞山为基地率先对红层地貌开展科学研究,因而红层地貌也就被命名为“丹霞地貌”。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而以我国分布最广。丹霞地层是我国华南地区上白垩统丹霞组标准剖面,丹霞地貌则是中外公认的同类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在目前我国已发现的400 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其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是世界上发育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28、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同时也是开展地质旅游的胜地之一。丹霞山作为丹霞地层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现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国内其他有名的丹霞地貌还有江西的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热带干湿季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利亚沿岸、智利中部沿岸、非洲和澳大利亚南部沿岸等。夏季受副高中心或东缘影响,气流下沉,不利于形成云雨,十分炎热干燥干燥。冬季副高南移,受西风带控制,气旋活动频繁、温暖、湿润。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3001000mm。冬暖湿润,夏热干燥,高温和多雨不一致。

29、植物为度过炎热干燥的夏季,树叶多革质化,植被为硬叶常绿灌木林为主,靠近大洋附近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C,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水循环: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蒸发无疑是其初始的、最重要的环节。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到大气中,在适宜条件下发生凝结产生降水。其中大部分直接降落到海洋,形成海洋水分与大气之间的内循环。另一部分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地面后又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二是下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潜水及地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后者即是海陆循环。三是内流区不能注入海洋,水分通过河面和内陆尾闾湖面蒸发

30、再次进入大气圈。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运动的现象称为潮汐。海面上升,海水涌上海岸,称为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出海岸,称为落潮。涨潮时海水面的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与低潮之间的垂直高度称为潮差。潮差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做小潮。波浪:海水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等四个要素。洋流: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1、。例如:地转偏向力使洋流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分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比流经海区温度低,有减温减湿作用。大洋水团:具有特别温度、盐度值的、性质相同的大团水体,称为水团。由不同的温度和盐度相结合可以获得相同密度的水团。两团相同密度的水团混合可得到新的密度更大的水团。由密度不同产生的海水对流,是海水的垂直环流。以深度为标准划分的水团有:表层水团、中心水团、中层水团、深层与底层水团。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以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水位高低是流量流量Q:单位时间内流过河道过

32、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其公式为Q=AV。其中A是过水断面面积、V是水流的平均流速。径流量W: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称为径流量。例如计算年径流量。其公式为W=QT。其中T是时间(年、月),Q是时段平均流量。径流模数M: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产出的水量,称为径流模数。径流模数与径流量的关系为M=QF。其中F为流域面积。在所有计算径流值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是最能体现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来比较不同流域的单位面积产水量量。径流深度y:在研究径流量时,需要把径流量与降水量进行比较。降水量通常用毫米表示,径流量也须用毫米表示。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其公式为:y=WF。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Y1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0、Q0、Y0之比,称为径流变率或模比系数。其公式为:径流系数a:一定时期内的径流深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称为径流系数。a=yx。径流系数用百分数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a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a值小。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