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94KB ,
资源ID:79362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362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历史组小课题有效教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历史组小课题有效教学.docx

1、初中历史组小课题有效教学历史组小课题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方案 依据学校总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历史组一年级组特制定本年级组小课题,名称是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1、“快乐历史有效教学”的界定: “快乐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和技巧及实验,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于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快乐历史有效教学”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可视、可玩、可唱的学生乐园学生上课就是看历史短片,作业就是玩游戏,记忆就是唱歌曲当然也需要看书、

2、查资料,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尽可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2、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3、实验学校的基本要求:基本的多媒体设备,如投影、电脑等,能自由上网。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已喊了很多年,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可许多地方仍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课余生活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小学随处可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鼓励提问、辩论;加强课外活动,倡导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等。这些举措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它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加上目前师资水平的限

3、制,依然无法推广。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需要先进的教学模式做载体。这种教学模式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求教师化繁为简,变深奥为通俗,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既让学生从学习本身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又要求教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探索与指导,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而快乐有效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为当今患有“厌学症”的中小学生找到了有效的良方。 中小学生都喜欢看电视、玩游戏,如果把历史教学融进电视和游戏中,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影视录像资料为这种改革提供了

4、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直观教学原则。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多地依赖于教师语言的表述,而很多情况下语言难以把过去的事实完整再现于我们面前,因而历史教学就显得单调无味。而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活动,以直观、大容量、多视角等为特点,具有其它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电脑和电脑技术的普及,历史教学将会掀起一场全面的革命今后的历史教材必将是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的结合,多媒体在历史课上的运用,将使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减轻学生负担,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成为现实。2、古代乐学思想。其实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快乐教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孔子

5、培养了七十二名贤人,也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全面繁荣。而“苦学”应该说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并延续至今。它虽然培养了许多人才(包括高分低能的“人才”),但对更多的学子可以说是一种摧残3、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论争,结果导致了寻求了二者的理性结合,要求教学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教与学均成为愉快的事情。四、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快乐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和教师获得自由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它大都局限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而在中学及以上教育阶段涉及较少,且其研究较多散见于一篇篇独立的论文

6、中。与之相关性强的一个课题研究是“愉快教学”,也是近年来学校课题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着力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改变农安一中历史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能力。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构想(一)、把每个单元的历史内容制作成教学录像,把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我们称之为“电影历史”。有关古今中外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可以说很多很多,但目前还少有直接为中学历史教学编制的教学录像片。因此,本课题将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7、通过剪辑,加上提示,或概括,或质疑,或提出学习目标,或引发讨论,或制成适合课堂教学的短片,或制成互动性强的CAI课件,制作完成一系列的教学录像片。我们要做的工作:(1)收集与整理与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一般在2至6分钟),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2)根据教学内容,分课或分单元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历史短片。(二)、把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制作成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参与历史,重现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玩的同时也进行了历史学习。我们称之为“游戏历史”。 我们开发的历史游戏当然不能像三国游戏那般复杂,将主要选取

8、一些重在历史事件,让学生随意选取其中某一个角色,参与到该事件的重构中去。另外,我国的古代史,一个朝代连接一个朝代,可采取让学生过关的形式,将某一朝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依据人教版教材和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选择、整理)编制成以能力立意的各种习题,只完成一定比例的这个朝代有关的习题,才能进入下一关的游戏。这项工作需要历史教师策划和电脑专业人才的通力配合。(三)、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点编成歌曲,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谱曲或是利用学生喜闻乐唱的歌曲来填词,让学生看、唱结合,动口动脑,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并帮助他们记忆我们称之为“歌曲历史”。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历史教学中具有

9、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中普遍感到困难和枯燥的主要原因。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实现历史快乐教学的重要一步。课题组将一方面充分搜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歌曲的编制和创作,同时适当地在教学中引用历史经典歌曲,让歌声陪伴着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四)历史教具的制作1、历史文物的复制 搜集中国历史七年级课本中重要文物、人物的图片,或对历史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文物图片。 指导学生利用木材、纸片等材料制作成教具。2、历史场景的制作 精选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寻找相关历史事件的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并据此设计、绘制出草图,如原始人群生活的场景图或重大事件发生的情境图。 用陶泥

10、、石膏、木材等材料制作成场景。(五)课堂教学模式 在快乐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模式也应多种多样,如下面所列模式将成为常见: 先布置学生预习,再看历史短片创设出一个历史情境,或看短片后再去看书、查资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这样虚构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构?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辩论看短片可以加强直观记忆,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意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无益处。我们将这种教学法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归纳法 2、综合法 3、文献法 4、案例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程 1、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和阶段任务:2009年4月2

11、009年7月:收集与整理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编制歌词、选曲或谱曲(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2009年7月2010年1月:收集与整理与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编制歌词、选曲或谱曲(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 进行历史短片、历史游戏、历史歌曲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并根据教学效果对历史歌曲和历史短片进行加工和修改。 2010年3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总结阶段,收集与整理历史快乐教学论文、历史快乐教学案例,并逐步完善教学素材

12、库。完成结题报告,出版成果集,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歌曲汇编; 2、快乐历史教学配套训练册,含历史歌曲、历史短片和历史小游戏; 3、“快乐历史教学网站”,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及制作的历史短片、历史歌曲、历史游戏,并根据教材内容,按单元进行整理分类。 (2)运用课题研究中收集及制作的历史电影、历史歌曲、历史游戏和历史教具,收集历史课堂教学的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其他教学资源。 4、历史教具; 5、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方案、专题报告、调查材料、论文、课堂实录、活动记录等原始资料; 6、课题结题报告。九、课题研究成员及

13、分工主要成员:李泉宏、刘国立、李晓丽等七年级团体教师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西安西港花园学校 靳雪绮摘要: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常常会走向一些误区。如:在提问内容上缺乏科学性、启发性,难度大,无梯度,针对性不强等;提问方式上缺乏循序性,;不能灵活应变等;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惩罚性;提问结果评价上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鼓励不足。结合课堂案例总结出课堂提问需把握好的六个“度”即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提问次数的适度,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要有一定的广度,提问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从而提

14、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误区、六个“度”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启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与概括,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现

15、今课堂上更强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近些年来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厉批判,于是一些教师急于求成,在教学设想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具体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教师提问时随意性很大,提问时不讲原则与技巧,问得过多,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等等。从而使得课堂提问常常会走向一些误区。一、课堂提问内容上的误区:(一)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一些教师课堂问题太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判别式提问过多,“对吗?是不是?能不能?”这种提问学生不假思索就有一半的成功率。试想,一堂课就 40分钟,平均每分钟就

16、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表面上,执教者层层设问,步步紧逼,学生大多人云亦云,课堂气氛热烈。这种方式易造成滥竽充数,学生思维活动的层次较低,个体素质得不到普遍提高。(二)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是对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问题不要太简单直露。教师的提问应尽可能地去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但现在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在提问中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

17、学任务。这种做法实质上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更不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三)提出的问题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一个问题针对一项任务,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更要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避免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无休止的提问。课堂上问题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就会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答非所问,难以对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四)提出的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同时,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

18、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果课堂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纯理论型的,就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五)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距较远,偏离了主题。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最感爱好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但一些教师

19、只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不大,甚至无关,偏离了主题,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很热闹,但有可能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提问做不到有的放矢,只会浪费时间,保证不了课堂效率。二、课堂提问方式上的误区:(一)提问时缺乏循序性。课堂提问要有循序性,即提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随心所欲,没有提问循序性的意识,所提出的问题要么太难,打击了学生的自信与热情;要么太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要么问题太空泛,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

20、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过短、或者干脆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由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结果整个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无法学会去思考而形成逻辑思维。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

21、三)提问不能灵活应变。课堂提问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鼓励学生独特见解。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对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课堂提问对象选择上的误区:(一)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一些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喜欢按座位逐个提问,或按名单顺序逐个提问。这样轮到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前准备自己的问题,而对其他的问题“不闻不问”;轮不到的同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起哄,

22、破坏课堂秩序。也有一些教师喜欢先点人后提问,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被点到名的学生由于不知将要问到什么而造成精神紧张,回答就难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再有一些教师随意点名,常常出现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是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听见学生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二)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有时,一些教师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如:对于忘了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有意地问他一个家庭作业上的问

23、题;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常问他问题;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的学生,问他一个他不可能知道的问题;对于回答问题很粗心的学生连珠炮式地追问。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些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四、课堂提问结果评价上的误区:(一)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再有,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无论是否合理,只要和教师预订的答案有出入,就往往被否定。这样的评价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无助于

24、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评价应尽量肯定学生的合理认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要在还没有作出探询之前就给出自己问题的答案;不要阻止学生把回答说完,就算是错误的回答。(二)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 不正确”,这种评价会使学生更沮丧,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评价。“非常好,很准确,很全面!”,“语言很流畅,表述也很清晰,但稍有些不全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补充一下”,“你的回答还有些问题,你再思考一下,看看有没有补充的”等等。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

25、评中求进步,促发展。不要忽视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也不要不允许错误的答案。教师应该经常地试用一些更宽泛的标准,而不是对错的标准,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回答问题时的感情和知识上的奖赏。例如,除了对准确的答案表示奖赏之外,还应该对最新奇的、最超前的、最实际的,最有启发性的回答表示奖赏。这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和激动。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设计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认真研究和对素质教育要求的领会,认为课堂问题设计要把握六个“度”。一、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

26、课堂上尽可能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的回答,应与尊重、鼓励,这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究。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

27、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二、提问次数要适度。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课堂提问,贵精不在多。特别是启发性的提问,就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通过疏导,开拓学生的思路。问题提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如果问题提得不当,则容易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走弯路。三、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

28、”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首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其次,要有新意

29、,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第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四、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如:在如何让学生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时,我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第一个问题“当前在日本国内有一批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是怎样看待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历史是不容篡改的,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是别

30、有用心的。第二个问题“日本为什么会在南京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通过点拨,达成共识,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耀扬国威”,是要灭亡中国的最本质的暴露。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我架设了三个阶梯。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列举出自1840年到抗日战争期间这个经历的几次重要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并思考这些战争有什么样的共同结局?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些结局与抗日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最后帮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抗战的胜利是

31、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洗刷了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有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而且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人民战争路线是抗战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五、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古人云:“六经皆史”,而我们说:“百姓生活皆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如:在讲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一目时,我发动学生将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等教育一二年级的课程和课时与学生现在的课程、课时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积极投入问题之中,比较、分析,各抒己见,从而得出了对新学堂的正确认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