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53.73KB ,
资源ID:79309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309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阅卷纵横》文稿.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阅卷纵横》文稿.docx

1、阅卷纵横文稿北京阅卷小组 主编2004年阅卷纵横文字简版第一题【试题解析】1.本题着重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形异音同或形音皆异的常用字读音的能力。A项中四个加点字“秩”、“栉”、“帙”、“帜”形异音同,均读作“zh”,该项为本题答案。B项中“泓”、“宏”、“鸿”这三个字都读作“hng”,而“肱”读作“gng”。C项中只有“否”和“癖”读作“p”,而“毗”和“辟”则分别读作“p”和“p”。D项中除了“喑”字读“yn”外,其它三个字“欣”、“歆”、“馨”都读作“xn”。2.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词语字形的能力。16个词语中合成词和成语各占一半,根据合成词的构词规律以及作为固定格式的成语

2、,只须依照以“以义定形”的原则就能准确判断该题的答案为D项。A项中的“变换莫测”一词中的“换”为“幻”之误。B项中的“仗义直言”和 “姆指”中的“直”和“姆”乃“执”和“拇”之误。C项中的“影牒”和“沓无音讯”中的“牒”和“沓(t)”乃“碟”和“杳(yo)”之误。3.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虚词的能力。题干是由3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一个语段。空缺的三处虚词,要准确地判断出使用恰当的一组,必须根据句内分句间以及句外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第二句中“小得多”和“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两个分句之间的接连关系,排除了B、D两项中的副词“也许”,保留A、C两项中的连词“甚至”。再根据第2句和第3句语意之

3、间的关系推断,两者并不具备因果关系,再排除有“所以”的A项,C项为该题答案。4.本题考查的是对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A项中的“从长计议”释为“慢慢地多加商量”,适用对象为“事务”而非“人物”,且充当谓语成分。该词在A句中都充当了定语,并用于人,故属误用,应排除。B项中“一文不名”,一词意为“一个钱也没有”,适用对象为“人”,但本句却用于“物”“瓦片”,乃“一文不值”之误。亦排除。C项中“文不加点”一词用来形容人的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用于该句,不合语境,属滥用,可删掉。D项中“名噪一时”意为名声在一个时期内很响,尽人皆知。用于此句,合乎语境,非常恰当,为本题答案。5.本题考查的是辨析语

4、病的能力。根据句子的基本结构,采用提取主干的方法可准确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如果有,且能判断出是何种毛病。A项缺少与中心词“重任”搭配的中心动词“担当”,使其与“要”组成合成谓语与“重任”组成谓宾结构“要担当重任”。该句属残缺成分的毛病。C项运用不是就是”这一组连词构成的选择复句,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第一个分句残缺比较的对象“质量”,将“质量”一词移至“不是”之后即可。D项有三处毛病:语序不当,可将“为了质量”这一介宾短语移置句首,作全句状语;“编委会”与“躬耕”属主谓不搭配;“修典”与“编纂”系赘余。综上所析,可感觉到今年高考北京卷的第一大题语言基础知识,紧扣考试说明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偏不怪,

5、难度适中。北京22中 冒永安第二题【试题解析一】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被嗟异 数:多次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C尽用市药 市:买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解说】此题答案为D。“两”,双方,两方,“双方施行”,作状语。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为母氏所养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C 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解说】此题答案为A组。两个“为”都读作“wi”,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其余,B组前一个“若”,假设连词“如果

6、”;后一个“若”,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指代项庄(鸿门宴)。C组前一个“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就”;后一个“因”,介词,“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D组前一个“乎”,句末疑问语气词,“吗,么”;后一个“乎”,句末表示揣测的语气词,“吧”(庄暴见孟子)。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氏)亲授书传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C(遇病者)争就使君D(辛公义)侧坐讯问【解说】此题答案为D项。“侧坐讯问”的是辛公义派去值班的助手,而不是辛公义本人。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以勤苦著称公义患之,欲变其俗所得秩俸,尽用市药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因露

7、坐牢侧,亲自验问罪人闻之,咸自款服A BC D【解说】此题答案为B组。A组D组中的没有“直接写”(动作、行为、语言、表情)“辛公义勤政爱民”;A组D组中的“欲变其俗”,只是打算,没有实践;C组中的罪人的反应,属于侧面反映,没有辛公义的行为。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解说】此题答案为D项。“辛公义的行为”的确“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但“不再打官司”的不是

8、“牟州的罪人”,而是最终“两让而止”的“讼者”。D项将两个毫不相关的表述对象作了错误的对接。【总体评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隋书循吏列传辛公义列传。选文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辛公义的出身,因勤苦而受器重。第二段,叙述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救助病人,改变民俗的事迹。第三段叙述辛公义以德治狱,恪尽职守的事迹。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辛公义是一个以民为本,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良吏。这在实践“三个代表理论”,充分尊重人权,防止恶性事故发生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选文并不难懂,题目延续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对实词的考查,不偏不怪,“数(音shu)、除”两个词都在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市、两”甚至见于

9、小学、初中文言课文或常见成语中,“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巾。”“两全其美”“两败俱伤”等。文中的“嗟异”“舆”二词稍难理解,但不影响选文的整体阅读,且不在重点考查之中。虚词的考查也未超出指定的范围,选自课本的虚词,都出自学生熟知的基本课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的用法作为高考题已在2000年试卷中出现过。省略句中省略成分的判定一题,有迷惑性。细心的考生读到“遣当值佐僚一人”时,应能作出正确判断。其余信息的筛选(第9题),文意的理解(第10题),也都没有爆出始料不及的内容和意想不到的题型。总体印象:04年的文言文阅读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讲求实效,朴实无华。这对参加高考的

10、学生,对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善莫大焉! 清华附中 杨建宇第二题【试题解析二】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言文节选自隋书循吏传。循吏,即奉职守法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循吏在史书中是与滥用刑法残虐百姓的酷吏相对的,正如廉吏之于墨吏相对一样。但后代史书中表彰的“循吏”已与太史公的说法有异,实指“循良”,即指官吏守法而有治绩者。辛公义属封建官吏中忠于职守者,为官一任,遗惠一方。他入选隋书循吏传名实相副。阅读文字选段与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题点完全符合2004年考试说明的要求。6.此题考查对句中实词的把握及正确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11、不正确的一项是D。D中“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两”是“相互、双方”的意思,解释为“再次”错。7.此题考查对句中虚词的把握。所给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为母氏所养”的“为”和“为天下笑者”的“为”都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B组中“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的“若”是连词,作“假如、如果”讲。“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的“若”是人称代词,作“你”讲。C组中“因留养之”的“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因”是介词,作“通过、经由”讲。D组中“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的“乎”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12、”的“乎”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吧”。8.此题表面上是考查省略句式,实际是考查对文句的正确理解。上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D中“侧坐讯问”的主语,根据上下文意应是那位当直佐僚”,而非辛公义。9.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分析及对文意的准确把握。题干所给的6个句子,全都直接表现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B。“以勤苦著称”是陈述辛公义在太学求学时的表现,和勤政爱民无关。“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写公义在岷州刺史任上革除“土俗畏病”的陋习,属直接表现其勤政爱民之举。“所得秩俸,尽用市药”写公义在岷州刺史任上用自己的官俸为病人买药治病,属直接表现其勤政爱民的表现。“其家无亲属,因留

13、养之”写公义在岷州刺史任上对前来投靠自己治病的病人,如果病人在当地无亲人,就收养他们,属直接表现其勤政爱民之举。“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写公义刚到牟州刺史任上,就亲自在露天审理积案,属直接表现其勤政爱民之举。“罪人闻之,咸自款服”陈述牟州地区的犯人被辛公义的言行所感动,诚心服罪,属间接表现公义勤政爱民,与题干“全都直接表现辛公义勤政爱民”的要求不符,故应排除。据此可知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B。10.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A、B、C三项与文章第1、2段和第3段开头叙述的内容完全一致。只有D项的叙述分析与原文对照有出入。D项说“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深受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14、。乍一看,似与原文貌合,实际上命题人是将第3段末尾的两句话故意搅和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隐蔽的陷阱。辛公义在回答有人劝谏“审理案件有程序,使君何必这样自讨苦吃”时,发自内心地说“本刺史无德无才可以教化人民,仍有治下百姓系于狱中,那里有作为地方长官狱中关着人犯而自己却心安理得的呢?” 辛公义的这番话使牟州的罪人深受感动,诚心服罪。此后凡有要打官司的,乡间德高望重的父老就立即告诫他们说:“这等小事,怎么忍心辛劳使君。”原打算诉讼的人很多就相互体谅忍让,从而息讼。文中“不再打官司”陈述的对象并非“牟州的罪人”。且“讼者多两让而止”并不是说都“不再打官司”。【附 :译文】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公义很小就失

15、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母亲亲自教授儿子读书识礼。北周天和年间,朝庭选拔清白人家的子弟入太学学习。公义在太学学习期间因勤奋刻苦而受人称道。北周武帝时,辛公义受朝庭征召进入露门学,这使他接受了更深地道义熏陶。当时武帝每月都召集辛公义与大儒们在御前讲学论道,辛公义的学识常常为大儒所叹服,被认为是奇才,同辈也都很敬慕他。辛公义从军平定陈国。因战功被授予岷州刺史。岷州当地的习俗畏惧人得病,一个人一旦有了病,全家就都躲避他。即使父子、夫妻之间也不尽互相侍侯照料的责任,孝义之道全都断绝。因此病人很多都死掉了。公义对此深感忧虑,打算改变这种陋习。于是分派部下巡视检查岷州各地,凡有得病的,都用床抬到刺史府内,安

16、置在刺史办公的大堂上。当时正值暑天,疾病暴发,病人有时多达数百人,大堂甚至走廊全都安置了病人。公义给自己在厅堂上安置一榻,就在此办公休息,夜以继日。公义自己每月的薪酬全都用来给病人买药。为病人请医生诊病治疗,亲自给病人喂饭喂药,(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病人差不多都治愈了。到这时,公义才召来病人的父母亲属告示他们说:“人的死生是由命运决定的,和亲人得病没有多少关系,以前你们的亲人一旦得病你们就抛弃他,所以病人只有等死罢了。现在我把得病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我自己早晚坐卧在病人之间,如果说传染的话,那我怎么能不死呢?病人又怎么能痊愈呢?你们再也不要相信惧怕病人的陋习了。”那些病人的子孙亲属

17、都满面惭愧,道谢后离开。这以后岷州地方人有得病的,争相到刺史府找辛公义,病人在岷州当地无亲属的,公义就收养他们。人与人互相之间慈爱的风气开始形成。而畏惧病人的陋习遂得以革除。全岷州的人都称呼公义为慈母。公义后来升迁为牟州刺史。刚一到任,先视察监狱积案。自己就在牟州牢房旁边的院子里办公,亲自审问案犯。十多天里,积案差不多审结完了,这才回到刺史府大堂办公。凡是新的诉讼案件,公义都不按陈规立文案,而是派遣值班的下属官员一人,坐在旁边审问。如果案件没有及时审结,仍须暂时收监的,公义就住在审案办公的地方,始终不回家。有人劝谏他说:“审理案件有程序,使君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公义回答说:“我无德无才,不能

18、教化百姓向善,仍让百姓受牢狱之灾,那里有百姓被关在狱中而刺史却心安理得的呢?”那些有罪的人听到这番话,都诚心服罪。以后再有要打官司的人,乡间德高望重的父老就立即告诫他们说:“这点小事,你们怎么忍心辛劳使君大人。”想要打官司的人很多就相互忍让体谅从而停止诉讼。矿院附中 刘玉贤第三题【试题解析】12.读下面的诗,完成题。(4分)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B

19、“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参考答案 C A作品解读本诗以“红梅”为题,自是一首咏物诗。在历代诗人笔下,梅花大抵分为两种,一为“白梅”,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0、即是;一为红梅,苏东坡这首“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当属。这两种梅花,物态不同,品性相近。当然,作为咏物诗,诗人的寄托也自当别有风情。苏轼这首红梅,全诗八句。前六句正面写梅;后两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先看前六句。正面写梅的这三联,在组合上很有特点,均从形色与神韵两个方面下笔,三联六句层层深入,决不雷同。“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二句,先言神态,后写形色。“怕愁贪睡”四字是对“独开迟”的演义,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说其寄托了诗人淡泊不争的心绪,亦可。“自恐冰容”,则点出了本诗的主角红梅。冰容冷傲,是说白梅从形色上与世间众生格格不入,这是

21、为作者所不取的,此间流露出白梅与红梅的区别。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联。“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二句,先言形色,后写神韵。“故作小红桃杏色”承上句“自恐冰容不入时”而来,说此梅花非彼梅花,在外表上并不刻意求脱俗(用时下语即并不“装酷”),“故作”二字颇可玩味,带有作者对外表色态的主观选择。而表面的“大众”并不意味着内心的从俗“尚余孤瘦雪霜姿”,则写神韵。梅花虽红但到底是梅花,其骨子里凌雪傲霜的孤高劲头任谁也无法改变。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张扬,很便当地推出全诗第三联。“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二句,先言神韵,后写形色。“寒心未肯”承上句“尚余孤瘦”而来,意谓在万物竞萌之时梅花并不急

22、于凑热闹,相反倒有无声谦退之心。这不仅与首句“独开迟”相应,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信念,即坚持个人的操守,不媚流俗,不趋时势。待表明立场之后,作品的第三联反过来又写形色,“酒晕无端”句将梅花比作面色绯红的酒后少女,不仅点出“红梅”的题意,在塑造形象方面亦光鲜可人。值得注意的是,本句虽与二联中“故作小红桃杏色”呼应,二者同写红梅的形色,但“无端”与“故作”明显相对,如果说“故作”是有意为之,那“无端”则是顺其自然了。这里便寓有对上天造物的安然,这里便将写形与写神统一起来在形色是艳如桃李,在品性是冰清玉洁。至此,红梅的形神被完全揭示出来。综上所述,经由前六句“形神兼备”的一路抒写,最后两句中的“梅格”

23、二字全诗的核心才最终出现。“破译”这首诗中的“梅格”是怎样一种格调,则意味着对全诗主旨的体认。“诗老”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这分明是在形色上作文章。因此苏轼说他“不知梅格”。那么,这里的“梅格”到底指什么?从表面上看,既然“诗老”只在形色上作文章,“梅格”好像当指其神韵。而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诗老”的红梅与林逋、苏轼等人的咏梅诗相比,是无所寄托的,这正是咏物诗的忌讳。而那些在我们看来“有所寄托”的诗作又各不相同。梅花内在的孤傲高洁是许多诗人的领悟,而红梅外在的自然随和、不故作不凡却是

24、苏轼的独到领悟。由此看来,这首诗中所说的“梅格”便可能存在两种解释或寄托:神韵上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尽管骨子里不同流俗,但外在的形态并不咄咄逼人。哪一个结论更符合作者的实际呢?苏轼的思想很复杂,儒、道、释的意念均能在其为人与为文中寻出影像。因此,清高而不孤介、傲岸而不怪异的人生态度似乎更贴近于苏轼的性格。是否求之过深,不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红梅绝非一首普通的咏物诗,应是苏子东坡的一首写心之作!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前者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后者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第小题C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不确

25、。“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第小题A选项说“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

26、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1个要点1分)。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答出或中的1个即得2分,答出得1分。(3分)作品解读本题涉及苏石二诗之外

27、的另两首古诗。为避免断章取义,现将全诗照录于下,作一简析。其中白莲一诗,作者署名历来多有争议。皮日休与陆龟蒙素来交好,二人作诗唱和亦常以咏莲为题。苏轼将这首白莲诗算在皮日休名下亦情有可原,倒无大碍。现以大多数现代通行的古诗读本为依据,将这首诗的署名权判予陆氏,以方便读者翻检查阅。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北宋诗人林逋素以“梅妻鹤子”闻名,可见其对梅的偏爱。这首诗是林逋咏梅的代表作。梅花在诗人笔下,竟像情人一般。前二句写梅花力拔群芳,独有风情。三四句是千古名句,写梅枝横斜,倒映在水

28、中,何其妖娆;梅香脉脉,弥散在月下,又何其妩媚!五六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梅花令禽鸟偷窥,叫虫蝶销魂,这又是何等的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苏轼红梅不同,林逋笔下的梅为白梅,故“霜禽”与“粉蝶”的衬托才显得合情合理,才令人感到妙不可言。最末两句,直言无须歌女拍击檀板相伴歌舞,诗人自可把酒微吟,独享这风情万种的梅之姿色。诗人写自己对梅的爱恋,实际表达了一种不近繁华的人格操守。从这一点上来说,诗人与梅花构成了“物我合一”的境致。白 莲 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坠时。唐代诗人陆龟蒙与皮日休相唱和,写下许多咏莲诗,此为代表作。前二句写白莲的生存世界。“素花”与诗题“

29、白莲”相应,经“别艳”(非正之艳色,当指红莲之流)的反衬,写出此花不见容于繁华世界。“瑶池”指传说中王母所居的仙境,这是说白莲本应生于仙界,与“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况味相仿佛,均言物象的超凡脱俗。后二句写白莲的情感世界。“无情有恨”,指白莲不事铅华,凌波独立,故似无情;而临风欲坠,黯然凋零,又似含着无穷幽恨。这种在“月晓风清”的曙色中因清高而寂寞、因寂寞而忧怨的思绪,又因无人知觉,无人体察,故显得分外伤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将这首白莲称为“取神之作”(唐诗别裁集);清代诗论家王士祯亦称赞此诗“语自传神”。所谓“取神”或“传神”,应指此诗不仅传达出白莲素洁幽怨的情致,更传达出诗人寄寓其中的生不逢时、

30、曲高和寡的自伤心绪。从这一点上来说,诗人与莲花亦构成“物我合一”的境致。试题解析解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审清题意,读懂材料,明了命题者的意图所在,进而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解本题,一个成熟考生的理性思维轨迹应大致如下:第一,阅读命题者给出的这段诗论,明确苏轼赞林诗、皮诗而贬石诗,其根源全在“写物之功”这四个字上。这是苏轼评判的标准与下结论的依据。第二,明了写物之功,“功”在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总之是有所寄托。这就要求诗人对物的表现不能只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绘上,更要写出物的内在神韵来。可见,苏轼赞林诗、皮诗,是因二者不但写“形”而且写“神”或干脆写“神”;相反,石诗只停留在对物的“形

31、色”的辨识上,故石诗不如林、皮二诗。第三,挖掘林、皮二诗的“神”,即二者作品中“梅花”与“白莲”具体的象征意义。林诗“疏影横斜水清浅”,以水清衬梅清,表现梅花的清秀、清峻、清幽,这正是“决非桃李诗”的判断所自;皮诗“月晓风清欲坠时”,以风清衬莲清,表现白莲的清淡、清雅、清洁,这正是“决非红莲诗”的判断所自。林、皮二诗中两个不同的“清”字,便写出了“梅花”与“白莲”的内在神韵。如此的“写物之功”,石曼卿的“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有吗?综上所述,我们最终得到如下结论:林逋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皮日休的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林、皮二诗皆做到了神似,表现了所咏之物的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石曼卿的红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因此苏轼赞扬林、皮二诗而批评石诗,认为他们在“写物之功”上有高下之分。看,这正是命题者所要求学生得出的正确答案。古诗阅读鉴赏的命题,与其说是对考生文学修养的考查,不如说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这便是本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宣武分院 周京昱第四题【试题解析一】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