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8 ,大小:133.64KB ,
资源ID:792853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285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docx

1、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课 题1、 古诗词三首教 学目 标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2、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独坐敬亭山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本单元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在三首

2、古诗中感受一年级下册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亭,读t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书报亭、爱晚亭、醉翁亭等。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宣城市区北郊5公里,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26米。二、借助注释,初知大意。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试读,教师正音,学生再流利地朗读。2.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3.学生交流汇报。(1)读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三、介绍背景,帮助理解。1介绍李白作诗背景。一千多年前的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大诗人

3、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孤寂之感倍生,因此写下本诗。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四、再读古诗,师生探究。1.“独”坐是“谁”独坐?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

4、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五、感悟意境,体会情感。1.把握事物,体悟情感。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2.熟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六、熟读成诵,背诵默写

5、。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情画意,现在你的大脑中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呈现这些画面呢?2学生试读,读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二课时教学望洞庭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2介绍洞庭湖。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

6、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教师卡片出示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二、初读正音,读熟明义。1初读古诗,注意音形。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

7、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之处一起探讨。三、放飞想象,加深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1吟读古诗,想象画面。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2出示问题,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2)“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

8、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体会妙在哪里?3.全班汇报,师生探究。(1)交流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是这样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相:相互;和:和谐、协调。生:我是这样理解“两相和”的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是这样理解了

9、“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的意思是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交流汇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生:遥望就是远望。师:“遥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生: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

10、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用心读这两句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首诗意境很美,看看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一遍并背诵。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

11、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学生动笔画一幅简笔画,即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谁画得更符合诗意。第三课时教学忆江南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1.背诵有关赞美江南的诗文佳句。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2.初识词这种文学体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

12、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教师小结: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取此词牌来抒发自己的江南情结。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

13、,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67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二、初知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ng,是“曾经”的意思。谙,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2.反复练读,述说大意。三、借助学法,探究明义。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你问我答,释疑解困。3教师提问,一起讨论。(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14、?(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4)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手法)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1.教师提问引读: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用词来回答)2.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反问句补写完整。江南的_景色,让我怎能_?五、拓展阅读,升华主题。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现在赏读其它两首忆江南之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

15、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忆江南之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学生再次诵读感悟,可以进一步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六、比较异同,总结全课。1背诵三首诗词。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2比较诗词异同。大家来比较一年级下册三首诗词,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师生小结: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中设计中设计中设计中设计中设计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课题2、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

16、育,陶冶爱美的情趣。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一.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

17、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学生质疑问难。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

18、题)(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4)学生试说图意。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19、。(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

20、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4)讨论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5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2、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

21、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习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学习课文第一段。(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

22、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3学习第二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

23、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6)指导朗读“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7)学生仿读后齐读。(

24、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4学习第三段。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a“

25、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

26、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指导朗读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

27、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5学习第四段(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

28、什么写得好。(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

29、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6朗读全文。(三)总结扩展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