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997.93KB ,
资源ID:79273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273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民间工艺美术特色教材建设调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民间工艺美术特色教材建设调研报告.docx

1、民间工艺美术特色教材建设调研报告特色教材建设调研报告专 业 艺术设计专业 姓 名 邱以胜 调研地点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调研时间 2011.42011.8 目 录民族民间工艺调研(特色教材建设)工作任务书3民族民间工艺(特色教材建设)调研的工作计划5调研报告7 民族民间工艺调研(特色教材建设)工作任务书一、调研说明特色教材编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创建云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需要,建设目标中4C-1(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中,4C-1-3(特色教材建设),需要对民族民间工艺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全面掌握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的存在情况,以便为特色教材建设编写提供第一手资料

2、。二、民族民间工艺调研的工作方向与计划(一)调研方向:1、傣族制陶,2、傣族织锦,3、傣族造纸,4、傣族制伞,5、傣族剪纸,6、金水漏印,7、竹编工艺,8、刺绣工艺,9、银器制作工艺,10、贝叶经制作工艺,11、佛寺壁画艺术,12、佛寺雕塑艺术。(二)调研方法:田野调查1、从工艺的角度(艺术与技艺),对材料与制作流程进行调研;2、从经济的角度(市场),对经济价值、成本、生产状况进行调研;3、从社会、宗教的角度,对传统工艺与宗教的相互关系进行调研。(三)调研安排:工艺美术教研室根据本学期教学工作实际已经对工作进行了相关调整,专门调整安排出的3位专业教师在本学期承担民族民间工艺调研及相关教材编写任

3、务,以期教材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具体的行程安排根据所承担的任务自行安排,调研结束提交相关工作材料。 民族民间工艺(特色教材建设)调研的工作计划时 间地 点调研项目备 注(计划天数)3月10日3月19日(3天)景洪市(西双版纳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搜集调研前相关资料,并制定调研计划做各项调研准备预计3天3月20日4月20日(32天)勐海县勐遮镇曼燕村、曼真村、景代村、勐混、曼扎传统制陶工艺预计4天勐海勐混镇的曼贺勐村、传统竹编工艺预计3天勐海县勐混乡的曼召村傣族造纸工艺、制瓦工艺预计6天勐遮镇曼燕、曼伦、曼恩、景真傣族壁画、傣族寺庙建筑、黑陶预计3天勐遮镇曼勐养村传统制伞工艺预计2天勐满乡服饰与

4、寺庙建筑预计2天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乡贺松村布朗族刺绣及服饰、哈尼族刺绣及服饰预计6天勐海打洛镇勐景来傣族民居建筑、傣族织锦工艺等预计3天勐海南糯山、格朗和哈尼族民间刺绣预计3天4月21日5月10日(20天)景洪市的嘎洒镇曼掌宰村委会的曼暖龙村、曼喃村的娜养、曼迈村委会的曼迈村。传统银饰品制作预计2天景洪市嘎洒镇曼乱典村傣族织锦预计2天景洪市曼斗村、曼阁村传统制陶预计3天勐龙镇曼龙扣村0委会景尖村的玉香拉、曼龙扣村委会曼养村的康朗糯。传统银饰品制作预计1天勐龙镇曼飞龙村、曼尖村、贺南东新寨傣族壁画与寺庙建筑、傣族制陶预计5天勐罕镇曼累讷村委会的曼坦村、曼搭村委会的曼搭村传统银饰品制作预计2天勐

5、罕镇曼春满傣族壁画与寺庙建筑、贝叶经制作、金水漏印预计3天勐罕镇傣族园的波涛本、勐腊县曼旦村的波罕丙象脚鼓制作技艺预计1天勐罕镇的傣族园傣族织锦预计1天5月11日5月30日(20天)勐养镇曼么卧村、曼龙岗村花腰傣刺绣与服饰预计3天大渡岗乡昆罕大寨布朗竹编预计3天勐旺乡瑶族、拉祜族刺绣预计2天象明彝族乡彝族服饰预计3天基诺乡巴坡村基诺族织锦、服饰预计4天勐仑镇城子村树皮衣制作工艺、傣族壁画与寺庙建筑、预计3天易武古镇风貌与建筑预计2天5月31日6月21日(21天)勐腊关累镇前进村民小组、向阳村民小组、绣花村民小组、坝落村民小组、旧龙村民小组树皮衣制作工艺预计2天勐腊县瑶区瑶族乡瑶族刺绣、服饰预计

6、7天勐腊广南里村、补蚌村哈尼族刺绣、服饰预计2天勐腊曼竜代、曼竜勒、曼旦、曼朗传统傣族民居、傣族壁画与寺庙建筑、预计3天勐腊勐满镇树皮衣制作工艺、传统傣族民居预计2勐棒镇排角人、克木人、壮族、瑶族服饰预计3勐腊磨憨镇龙门村、苗寨树皮衣制作工艺、苗族服饰预计2调研报告一、傣族制陶傣族渊源于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族系,具有悠久的历史。考古资料和汉、傣文献中都有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西双版纳境内就有傣族先民居住,并且已开始农耕生活。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的第十三章“人类大兴旺”第九节“制造瓷器陶器”中,有傣族先民创造陶器的过程的生动记录。它在叙述了傣族先民学会盖房、种稻和养畜以后说,“人每天吃饭,人每天

7、喝水,没有碗和锅,用什么来装?叶片太软了,树皮太脆了,装不了汤水,快用土做碗。水边有黑土、黄土和黑土,是大地的污垢,人啊去取来,用它捏万(傣语:碗),用它捏莫(傣语:锅),用它捏盎(傣语:土盆)”。史诗记载,傣族先民制造土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用土做的碗、锅、盆并不能立即使用,它们不仅太重,而且装水后就“被水吃啦”、“随水跑了”,表现了没有经过阴干、烧制的泥土做成的碗、锅、盆装水后被水浸坏的情况,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史诗说,“如今用土做,也得晒干后再用火烧它,使土变轻,装水水不吃,人用也好用。告诉你这叫做“贡万”(傣语:烧碗),这叫做贡莫(傣语:烧锅),这叫做贡盎(傣语:烧盆)”。史诗又说,

8、“从那时候起,人学会了捏碗和烧锅,一代教一代”。史诗中对于傣族先民创造陶器的生动叙述,阐明了陶制容器的产生源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由于定居农耕生活的逐步成型,农耕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傣族先民有了对储存粮食或食物、运水、蓄水等与农事生产、生活相关的众多需求。正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制陶术,为陶器赋予了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傣族自古以制作陶器著称,百夷传云:“百夷人所用多陶器。”直至现代,傣族仍保留传统制陶方法,而邻近的其他民族则多不会制陶。截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仅滇西南傣族至少还有30个村寨保持着传统的制陶业,但是,各个村寨所保留的传统制陶术类型各有不同。汪宁生先生在对傣族l2个村寨的制陶术进行考

9、察后,将其分为4种类型:以勐海县曼贺村为代表的泥条盘筑法制坯,以景洪市曼斗村为代表的泥条盘筑(泥圈相叠法)慢轮制陶,以勐海县曼朗村为代表的泥条盘筑(长条盘旋法)慢轮制陶以及以景洪市大勐龙的曼南坎村为代表的泥条盘筑(长条盘旋法)快轮制陶。从勐海县曼贺村傣族过去的木板转换方向塑坯,发展到勐海县曼朗村傣族木盘转动塑胚(慢轮的雏形),再到曼阁村与曼斗村的慢轮成型,以及曼南坎的快轮成型,呈现出一部完整的古代制陶工艺发展史。1、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的分布以技术形态存在的慢轮制陶技艺从古至今都主要存在于傣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域。历史上景洪坝子制陶最为出名的土司制陶徭役村曼勒(土锅村),靠近西双版纳土司(“召片领

10、”)所居的宣慰街,是拱卫土司的l0个寨子(称“三老四练”)之居民都是土司远亲或家奴的后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曼勒每年都有向土司进献日常、赕佛及节日用陶器的义务 。曼勒寨虽因历史的原因已不复存在,但这项技艺却被分散到各个村寨的原曼勒村民带到新的居住地。现代慢轮制陶主要发生地曼阁村和曼斗村,就位于傣族聚居区政治、经济中心景洪市附近。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傣族地区古老慢轮制陶术得以长期存在。时至今日,在景洪市区的曼斗村、曼阁村,景洪大勐龙镇的曼南坎村,在勐海县勐混乡的曼贺村、勐遮镇的曼燕村曼朗小组、景真村都还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制陶技艺。2、傣族制陶的用途傣族制作陶器用途广泛,包括傣族日常生活用具,

11、佛教建筑装饰、佛教礼器等。傣族慢轮日用陶器出现在傣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洪武年间百夷传记载:“器皿丑拙尤甚,无水桶、木甑、木盆之类,惟陶冶之器是用。其宣慰用金银、玻璃等器,其下亦以金银为之。”由此可知,明代麓川普通人家很少使用桶、甑、盆之类的木制器皿,而“惟陶冶之器是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倪蜕所著滇小记亦说傣族“民间器皿多以陶冶”。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西双版纳气候炎热,用陶罐盛水清凉爽口,用土锅煮肉、炖鸡鲜嫩清香,用陶杯沏茶特别香醇,陶罐盛放粮食不会变质,有防潮防霉的作用,陶器价廉物美,深受傣族人民喜爱。如西双版纳傣家必备的生活器皿包括盛水的土陶锅(“砪栋”),形状似桶、两侧有耳的

12、陶甄(“嗨”),煮菜锅(“母罕”),煮饭锅(“母耗”)等类陶器,时至今日,傣族日常生活用陶器主要为土锅、水壶、茶壶、酒壶、水杯、打水器、水缸、米罐、药罐、碗、花瓶、花盆、瓦盆;在民居建筑上使用的挂瓦等。傣族陶器还被大量应用在佛寺屋顶和屋脊,反映着人们对自然及自然神的崇拜。主要有如下:缅寺正脊中央的小塔(“帕萨”),垂脊上的孔雀、龙、凤、狮、象等(“娥”),连续排列于屋脊的火焰形瓦饰,放置在佛寺的龙首凤身的“鸱吻”等;屋顶的挂瓦形态一般取自傣族地区常见的植物的根茎、花草、树木等形状,进行加工,常见的有获菜芽、红毛树花、芭蕉花等形状,并且上釉,以防止日晒雨淋后变黑。佛寺屋脊上用陶制的孔雀、龙、凤、

13、狮、象等佛教吉兽作为装饰,是因为傣族地区溪流两岸栖息着孔雀,给人带来温柔之情和吉祥幸福之感。而龙凤则是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代表吉祥如意。将这些动物装饰在屋顶上可以避邪祛灾,带来富贵吉祥和好运。取之于自然的植物、动物陶器造型,应用到宗教建筑装饰中,使慢轮陶器具有了神性,承载着人们对神圣力量的敬畏与期冀。傣族制陶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3、傣族慢轮制陶的性别特征傣族慢轮制陶中的性别分工按照传统,在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傣族中,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承担着大部分和主要的劳动,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制陶也是女性工作之一。在完成了农业种植之后,她们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制陶,选挖陶土、制作陶胚,直

14、至烧成出售。烧陶必须由有经验的老年妇女主持,整个制陶场的工作没有男子参加,据说在烧窑时男人不能看,否则陶器就要烧裂口。家族内部女性代际相传并延续着古老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4、西双版纳民间日用陶器有素面的,也有篮纹、方格纹,少数有蓖纹和划纹,器物内壁常见用卵石拍打器坯时留下的圆窝纹。器物口沿由于在转盘上用湿布涂抹修整,有些留下整齐的同心圆纹,有些则不明显。制作的日常陶器器形有折唇鼓腹平底罐、圜底罐、各种器盖、茶壶、水壶、碗和灯等7种。从器形特征而言,无论是罐、锅、壶,日用傣族制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圆腹。这既有人们对生命繁衍、物产丰富的美好寓意,又从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对容器容量的需求。例如,圜底罐形态

15、特征似取自蛙腹,给人以饱满充实、富有生命力之感。同时,近于球状体的造型主体,容量颇大,使用方便。从装饰手法来看,傣族简洁的日用陶器坯体装饰中既反映出其朴实的制作过程,又蕴含着人们对陶器实用价值的世俗化心理取向。拍打和压磨陶坯表面进行装饰的手法,源于使陶器的表面坚实、致密,以减小陶器吸水率的实用制作目的。在转化为装饰方法后,为陶器增添了表面光洁、悦目的视觉感受和更加坚硬的实用功能。绳缠装饰法来源于用网状的藤草织物缠绕陶罐器皿,其目的在于为陶罐加固,并方便挑提陶罐,以后逐步转化为绳缠装饰纹样。刻划装饰法用竹刀完成,多为水波纹,用于装饰器物的颈部。拍打、压磨、绳缠、刻划等简单的装饰方法,既反映出传缔

16、慢轮制陶工艺水平的局限性,也反映出当地人重实用而轻装饰的价值取向。当然,近年来出现在器物不同部位以不同手法与图案进行千变万化组合的装饰手法,形成以民族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纹样,传统慢轮陶器中也出现了现代文化特征。 调研小结:1、傣族制陶传统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制陶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保留着从无窑堆烧向有窑烧制过渡的初级形式,弥补了研究人类原始制陶史的空白,是一座活的制陶历史文化博物馆,2006年6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慢轮制陶是我国制陶的活化石,在国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

17、系中纳入傣族制陶,特别是傣族慢轮制陶内容,对丰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对传承慢轮制陶技艺两者都具有重要价值。 2、结合我院多年教学开展的经验,我院傣族制陶在师资配备、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都有良好基础,傣族制陶应作为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美术教材编写的重要章节进行编写,在陶艺设计与制作教材编写中也应贯穿始终。 二、傣族织锦 傣族织锦历史较长,古代颇有名声。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傣族可能是用原始的踞织机织布。傣族到了唐代,按向达蛮书注解云:“沙罗笼义为衣服也。”是与当代傣族妇女的披肩同类,上织有五彩的图案,也就是傣锦织品了。蛮书卷七中说:“自银生城、开南城、寻传、祁鲜以西、蕃蛮种并不养茧,

18、唯收娑罗树子,破其壳,中白如絮,纫为丝,纺为方福,栽之为笼段,男子妇人通服之。”银生城、开南城、寻传、祁鲜皆为傣族古地名,蕃蛮种是傣族古代的他称,娑罗树即为木棉树。傣族先民用木棉花织成的“娑罗笼段”远在汉代便扬名中外。这些具有高度艺术的手工艺品,世代传袭,极大的丰富了傣族的物质文化生活。宋元时期,金齿百夷居住在滇南(今元江、思茅、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擅长于种桑,一年四季养蚕,他们以丝织锦,质地细软,色泽光润,产量多而极受欢迎,非但官贵和有钱人爱穿以锦镶边的衣服和锦缝的衣服,而且普通民妇也穿得起有锦文的衣裳, 干崖今盈江产的丝质五色土锦还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明代,傣族织锦的“兜罗锦”远近皆知。“

19、兜罗”即今傣话“吨留”木棉的音转,兜罗锦即木棉锦。由此可见古时傣锦的种类较多。近现代,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区是傣锦的主要产地。乡村、集镇民间擅长织锦的人较多,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女性,多数是在从事农业生产之余进行纺织。农闲、雨季不出工时和平日晚上是她们织锦的最好时间。所织成品多数自用,少数作商品交换出售。在少数经济状况较好,商品交换活跃的地方,织锦能手的产品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因而在几十年前,德宏、西双版纳、腾冲等地已有少量以织锦为基本生产生活内容的类似“专业户”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保持着浓厚的傣族传统的味道,同时在质地、色彩、花纹等方面明显表现出与众不同,其独特的创造代表着傣锦艺术的高水准和

20、别具一格的个性,异常引人注目。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织锦因本地区交通不便,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闭塞,其傣锦织造技艺是在本地区的傣族原有纺织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吸收了同一地区少数民族纺织物的技艺,但受到内地汉族丝织工艺的影响较少,其艺术风格更具有本民族的风格。1、傣族织锦的特征傣锦主要分布于傣族世居的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及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和金沙江流域一带。傣锦也有棉织锦和丝织锦二种。棉织锦基本用通纬起花,丝织锦则既有通纬起花也有断纬起花。棉织锦以本色棉纱为地,织以红色或黑色纬线。傣锦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

21、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傣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动物、房屋、孔雀、蝴蝶、茉莉花、贝叶、木瓜,也有用大树、房屋、人物、犬马等纹样的。织出的图案是人们对生活的反映,有的也可能带有某种权势、宗教的意念和涵义,如狮子、大象、马等图案的傣锦过去只有土司、头人才能使用;宝塔的图案只有在缅寺的幡上见到。生活中一些不被 人看重的小昆虫,经处理,或简化或夸张变形,抽象为几何纹样;用“人化”了的自然,增加装饰性,比原来的自然更美。传统的傣锦织花常见的有八角花、方格。傣族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编织傣锦。如今,傣锦工艺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傣锦的传统图案被不断发掘整理,并广泛用于筒帕、窗帘、被面、垫单、沙发垫

22、等,各村寨涌现了一批傣锦织锦专业户、专业村。同时人们大力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新图案和新品种。傣锦以其鲜明的色调、瑰丽的图案、浓郁的民族风格受到各族人民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欢迎和喜爱。2、傣族织锦的用途傣锦的用途很多。过去,傣族人民多用它制作生活用品,大到床上用品,小到衣服、饰件和筒帕,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今天受到现代纺织业的影响,年轻人很少再用传统纺织方法制造的锦来做衣服了,但用织锦制作的床上用品、配饰、筒帕、佛幡和布艺品却仍在民间流行。其中,傣锦在佛事活动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并且作为必备品,在佛寺中随处可见傣锦的身影,有用于包裹蜡条的手帕(傣语音:“帕街”)还有悬挂于佛殿内或佛寺周围

23、的佛幡(傣语音:董)。手帕主要以白色为底,织有少量线条装饰。佛幡则色彩丰富图案多样,常见的图案纹样有象脚纹、龟背纹、蝙蝠纹、红毛树花纹等,也有较写实的孔雀纹、驮象纹、马纹、神兽纹、锦鸡纹、神鸟纹、连花纹、蝴蝶纹,还有吉、寿、喜等文字。调研小结:1、傣族织锦特征明显,具有强烈的地区特色,傣族织锦工艺复杂,在国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纳入傣族织锦内容、将对丰富艺术设计教学、传承傣族织锦技艺都具有重要价值。 2、结合我院多年教学开展的经验,我院傣族织锦在师资配备、实训基地建设都有一定的积累,傣族织锦教材的编写将以工艺流程为主,同时兼顾傣族织锦的理论介

24、绍。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美术教材编写中,傣族织锦也应是最重要的章节之一。三、西双版纳傣族手工造纸工艺西双版纳勐海县至今仍保持着 “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构树皮手工造纸技艺,因取材自构树而得名,有几百年历史,主要由当地傣族妇女所掌握、运用。其造纸方法属于浇纸法,这是从印巴次大陆传入的一种特殊造纸法,它广泛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西藏,但与中国古代传统抄纸造纸法完全不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系统,所以这种纸又称为“缅纸”。 缅纸由纤维较好、较细的构树皮制成,纸质薄而柔软、韧性好,主要用于制作高升、孔明灯、剪纸和书写佛经。缅纸还用于制作油纸伞,缅纸是寺庙和尚和佛爷抄写经书和学习傣文的必用纸,也是以前抄写

25、医药的必用纸,后来佛寺中和尚学习佛经仍用缅纸。纤维较粗、木质化多的构树皮和含杂质较多的纸浆则用来制造纸毯,纸毯颜色较青黑,厚约5毫米,是老人丧葬死后的垫子,也是傣族男孩升和尚必坐的垫子,以前也是垫床的重要材料。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热销,普洱茶叶包装用纸的需求量大增,拉动了手工造纸产业,掌握手工造纸技艺的农户们又重拾技艺,从事手工造纸产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造纸技艺主要集中在勐海曼召村。勐海勐混、勐遮也有一些村寨零星有着家庭式的作坊。调研小结:1、傣族造纸工艺鲜活,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纳入傣族造纸内容、将对丰富艺术设计教学、传承傣族造纸

26、技艺都具有重要价值。在教学开展中,建议将傣族造纸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进行开展,将极大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展示出传统工艺文化的魅力。 2、傣族造纸应作为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章节进行编写。四、傣族手工制伞工艺西双版纳傣族所制作的油纸伞主要是运用当地的傣族绵纸制作的,手工制伞工艺零星的散布在傣族聚居区,其工艺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傣族人相信伞可以引领死者到天堂,伞被作为陪葬的必需品,和赕佛(当地的一种佛事活动)的供品之一。作为供品的油纸伞有的置于佛殿中作为装饰,有的由佛爷出行使用。因为用途较为局限,傣族手工制伞的发展也渐渐地受到影响。如今,也只有在勐遮镇曼行村能够看到整个手工伞的制作流程

27、。调研小结:1、傣族手工制伞特色鲜明,是传统手工艺文明的代表性工艺,处于失传的边缘,考虑到西双版纳手工制伞的艰难处境,希望能对传统制伞综合材料进行研究。对工艺进行全面梳理,为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作出贡献。 2、傣族手工制伞应作为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章节进行编写。五、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傣族剪纸存在的形式最早是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其发展的历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在纸的普及使用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在傣族的“贝叶经”及一些流传千年的古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流传已久。至今仍保留着用布料成叠凿刻出图案的

28、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其它如金薄、银薄、绢等也是剪刻的常用材料。根据历史记载,傣族的葬礼通常用彩扎的动物送葬,用剪纸装饰棺轿,并且仪式非常隆重。发展到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则是在公元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后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宗教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其最早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广泛被运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在不同的傣族聚居地还有强烈的地域

29、特色,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德宏傣族佛事活动剪纸佛幡、西双版纳的剪纸图案的金水漏印、临沧的记述故事的剪纸连环画,它们风格独特,地域性强。在傣族地区剪纸技艺遍及人群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全民信仰佛教的傣族中,剪纸是一种向佛祖表达虔诚的方式,人们的意愿、期望,常常通过这薄薄的纸(布)片,飞往佛祖的法界。西双版纳的傣族剪纸大多用于宗教场所和被称为“赕”的佛事活动。进入寺庙中,就会在门上、檐边、墙面、顶下、柱旁、台前等处所,看到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剪纸。如大殿屋顶下面吊挂的佛幡(傣语音“董”)、佛顶华盖上的圆形或方形剪纸、华盖周围的长条剪纸、贡品托盘上的剪纸,以及祭献给佛寺的冥亭(傣语音“帕刹”)上面粘贴的各

30、种花卉图案的剪纸,赕佛等仪式制作的剪纸花树(傣语音“栋罗迈”)钱树(傣语音“栋飘”)等。傣族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内容丰富,是傣族文化的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地域色彩而著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傣族剪纸延续着千百年来手工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它独有的地域性特征,象“活化石”般的展示着。历史上傣族剪纸就是傣族民俗事项的载体,也正因如此,傣族剪纸才得以延续下来。如今,西双版纳的傣族寨子中虽然保持着百姓自发聚集起来制作祭祀用品的风俗,但是在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的剪纸形式已经被大量简化,

31、在新建的佛寺中不难发现大量塑料的花和摇钱树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纸扎花树和钱树,佛幡也出现了特定的商家用机器来制作取代传统的手织或是剪纸的形式,彩扎工艺制作的动物和亭塔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在较为古老的佛寺中才能见到。所以,单独依托民俗来导向一门工艺的存续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5月,傣族剪纸和傣族手工造纸一起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应有的保护。调研小结:1、傣族剪纸特色鲜明,是我国众多剪纸技艺的一种,是傣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傣族剪纸与傣族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2、傣族剪纸应作为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章节进行编写。 六、金水漏印 在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中,有一种叫做“金水”或“金水漏印”的装饰。“金水”傣语称“滴夯”,其完整的叫法应是刻版漏印金水图案,独具特色的金水图案不仅绘在佛寺大殿和戒堂的内墙壁上,还漏印在木柱、横梁、门板、天花板上,使殿宇显得金碧辉煌,是傣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