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7 ,大小:121.87KB ,
资源ID:79217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217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西文艺美学比较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西文艺美学比较资料.docx

1、中西文艺美学比较资料绪论一、文艺美学的学科渊源与发展现状一)、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文献中没有“美学” 一语。王国维 日文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个条件: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完成于这一时期;朱光潜、宗白华等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了文艺美学研究实践,李长之并于30、40年代尝试进行了文艺美学学科理论的建构。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19世纪末,中国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介绍西方现代美学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 1935年5月5日,批评家李长之撰写了论文艺批评家所需要之学识一文,在这篇文章当中,李长之就已经提出了“文艺美学” 的概念在港台地区第一个使用“文艺美学”一语的,是台湾王梦鸥的论文集书名

2、。文艺美学一书初版于1971年,由台湾新风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西方文学和文学批评,下篇谈论西方自康德以来的美学。此书的合作者的目的是为了提倡用美学去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目的”,即艺术美。 10年以后,王梦鸥等提出的“文艺美学”在大陆又重新提出。大陆的提出者是胡经之。1980年昆明中华美学学会第2次年会 (朱光潜、伍蠡甫、胡经之)胡经之提出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系统研究艺术活动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 。 20年来,由于中国大陆学者的努力,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既定学科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从1986年全国首届文艺美学讨论会的召开,到2001年教育部第一家文艺美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

3、,我国已出现了一支正在不断壮大的文艺美学研究队伍;从1984年周来祥出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学规律(文艺美学),到1992年杜书瀛主编的文艺美学,我国已出现了一批有关文艺美学的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从1985年胡经之主编的文艺美学论丛到2001年曾繁仁主编的文艺美学研究,我国已出现了一些发表文艺美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园地。 文艺美学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应运而生,有着外运和内因。外运从外运说,文艺美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对长期以来以政治文化涵盖、代替、吞并、笼罩、凌驾其他一切学术活动,视美学和文艺学为政治的附庸和庸俗文艺政治学的反拨而出现的。非政治化潮流。审美独立性。“形象思

4、维”研讨热潮“人性”、“人情”问题“向内转”。“美学热”文艺美学:审美关系是文艺最重要的“内部关系”之一。文艺美学以文艺的审美特性为视角、为对象,“审美”地研究文艺且同时研究文艺的“审美”。内因从内因说,文艺美学同时也是学界对长期存在的“本质主义”、“普遍主义”思维模式的不断反省的结果。数十年来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确存在“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的“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把本是历史的、具体的文艺现象本质主义化、普遍主义化,以找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和万古不变的“固有本质”。文艺美学对它们的反拨同时也是对僵化思维模式的反拨。(杜书瀛文艺美学:外运与内因,中国美学200401,1

5、59169)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动力我国文艺美学研究之所以有较为长足的发展,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动力。从历史上讲,西方传统的学术研究常从一般的概念入手、抽象的命题出发,因而普通美学的成果相对较多;而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则常从特殊的现象出发、具体的事物入手,因而部门美学的材料更为丰富。架起一座文艺美学的桥梁,从而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之间的逻辑转换。从现实讲,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学术发展。 二)、学科特点五种意见:仅2001年5月于济南召开的“文艺美学学科建设讨论会”上就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它属于传统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陈炎)。 有人认为它属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冯

6、宪光:文艺美学是一门“间性”学科,深圳大学学报200304)文艺美学既有文艺学的学科特性,又有美学的学科特性,是一种涉足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的间性理论)。有人则认为它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有人甚至认为它也算不上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只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学派。国外也如此,如鲍列夫。 大致说来,特点有二:1、审美视角:所谓文艺美学,是美学这一基础学科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所生发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突出强调文艺的审美特性。它以美学为视角,以概念的设定、范畴的演绎、体系的建构为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类型,文艺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

7、媒介,文艺思潮的历史发展和美学规律,文艺风格的民族特征和审美趣味。 周来祥:“如果说,相对于普通美学而言,文艺美学是特殊;那么相对于各部门美学来说,文艺美学则又是一般。普通美学研究的是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文艺美学则专门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在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规律;文艺美学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共同的美学规律,而部门美学(如音乐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则专门研究某一艺术种类独具的美学规律。文艺美学以普通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而部门美学则又以文艺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美学科学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系统、不同学科。” 2、间性学科一则,文艺美学既有文艺学的学

8、科特性,又有美学的学科特性,是一种涉足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的间性学科。间性理论的系统阐述开始于巴赫金。他指出:康德发现了一个在空间上不能覆盖的鸿沟,一个空白,一个间性。巴赫金说每门科学都站在边际上。从王梦鸥(文艺美学)起,已在把美学与文艺学(文学研究)置于一个人文学科的平台空间之上,寻找两者的“间性”,即两者对话、交融的学术空间。美学文艺学美学不仅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而且还研究自然美、社会美等等。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审美特性,也研究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文学的生产机制等。美学与文艺学可以共享的学术空间,就在于研究文艺美。 二则,中国的文艺美学的创新性就在于它从对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的引进

9、中,在与中国原有的诗文评、画论、乐论的艺术批评传统的对话中,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空间中,发现了一种“间性”。中国学人进行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规范、新视角。王梦鸥文艺美学的间性特征:融汇中西美学的传统,在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学术空间中,寻找新的学术生存空间。王梦鸥早年翻译了不少西方美学著作。而他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在礼记和文心雕龙的研究上。由于具有学贯中西的学术根柢。融汇西方美学,回归中国美学传统他在文艺美学中评介西方美学时往往将被评价者同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加以比较。他在论述柏拉图的美学时,将其思想同司马迁、周敦颐相比较。在论述贺拉斯诗艺时,又将其与陆机文赋比较。 他一方面

10、吸收了西方美学关于美形成于“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目的性”的结合上,认为“我们知道,文学美的存在,乃系于主客所构成的完全合目的性之关系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西方文艺学关于“文学是具象的描写”、“情感形象化”之类的说法,并不足以概括文学美的特质,而必然改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来概括。“我们必须明白,改为意境之后,那形象已经不是本来的形象,换言之,意境也者,是由客观依其自身法则,呈现为合目的性的结果,与主观的目的性相配合而后形成的东西。” 二、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一)、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的原则1、跨文化比较的原则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在根本上是审美理想、文化追求、文化传统的比较。

11、首先,必须站在文化比较、文化交流、文化对话的高度上,结合文化差异论述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理论问题,高屋建瓴,一览无余。林语堂。了解。对话。求同存异。 龙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表示:中国龙与西方的“”内涵不同。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认为,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 “龙”的英文“”,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长有三个头还吐着火的怪物,会给人带来灾难。而中国的龙,虽然有皇权的专有象征,但后来成为公有的吉祥象征物。 民俗专家王作楫表示,龙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是十二生肖之一,中国人对此都有深厚的感情。“我觉得问题是现在的翻译不

12、准确,应该有新的翻译方法,充分表达中国龙的内涵。” 其次,必须克服文化偏见,力倡价值中立,实事求是地辨析中西文艺美学的异同。京剧在海外。再次,必须重视中西文艺美学的文化异质性。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 中西文艺美学的命题、范畴、思维模式、言说方式(妙悟、诗化)都大为不同。 其四,必坚持平等对话、双向阐发的文化交往原则。罗素:讲求效率 善于思考2、历史化、文本化、语境化的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以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列宁: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列宁:“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此

13、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写实?写意?其次要把文化现象和语境结合起来。语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具体条件,也是解读文化现象的必要条件。语境可以从微观上去把握,如一个文本的语境;也可以从宏观上去把握,如一个时代的文本的话境。文艺美学理论的发展,既离不开整个社会土壤, “他律”。“自律”。 再次是坚持文本化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绝空泛化、普适化、大而无当的论述。西方 东方3、文化比较与文化更新相结合的原则文化比较。文化更新。文化重建。文化比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文化比较与整合、更新、文化更新、文化重建。顾祖钊。柯云路。张岱年。 一则,中西文艺美学比较与整合、更新的背景是文明差异。中西

14、文艺美学分别处在两种文明圈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中国儒教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文明,异质文明存在着较大差异。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文化 “趋同”迹象。文化差异。文化的交流。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英)的讲演录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同样,中国文化也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二则、中西文艺美学比较与整合、更新的出发点是理解不同文明的思维特征。中西文论、美学生长在不同文明的土壤,因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有人简单地认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的理论模式和批评方式是印象式的,所取用的形式经常是诗话文评这类随笔谈片,零碎不成系统。事实上,这种看法恰恰是用

15、西方的条分缕析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没有看到传统文人所用语言的特殊性和其所持有的语言策略。宇文所安、德里达、黑格尔、赛义德(理论旅行)。宇文所安 德里达 赛义德 (理论旅行)三则,比较与整合、更新中西文艺美学的立足点是文学现实。不管是吸收西方文论、美学,还是继承传统文论、美学,都应当服务于当代的文学现实,以利于创建新的中国文学理论。移植西方文论、美学面临着不同文明较大的文化差异问题。而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美学也面临着古今之间文化变迁问题。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席勒美育书简。四则,中西文艺美学比较与整合、更新的方法是对话。对话是透视对方、了解对方的有效方式。钱中文。一些学者完全从西方人的

16、视觉来审度西方文论、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论、美学,完全用西方文论、美学话语解说中国古代文论、美学。与此相反,“本土主义”力图维护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拒一切西方文论、美学于国门之外,坚决反对用西方文学批评的话语来解读中国文学,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本土文化的停滞和衰微。曹顺庆。“失语”因此,比较与更新中西文艺美学,展开对话要有一种世界眼光,在一个平等的情境中寻求“共生”。约翰内斯比特大趋势二)、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的方法1、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统一的方法我们的研究不应是就事论事地抓住某些个别的思想成果加以比较,以证明中西美学孰高孰低、孰短孰长;而应该在客观地描述中西美学发展历史的前提下,抓

17、住其各自发展的主潮和规律,再将这些具有代表性和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不同的民族特征和共同的科学规律。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采取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微观比较,就是从某些具体的思想家、著作、甚至范畴出发,来发掘和寻找中西美学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这种研究严密、细致,可以落到实处。不足:结论只具有局部真实的意义。例如,通过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可发现中西美学的一些相异之处,通过庄子与柏拉图的比较也可发现中西美学的一些相同之处。孤立起来看两种结论都正确,放到一起又彼此抵触。显然,要解决好这种矛盾,仅靠微观的比较是不够的,必须将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结合起来。 所谓的宏观比较,就是从某些倾向

18、、某些思潮、某些总体特征入手,来寻找和确定中西美学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不足:这种宏观的把握容易显得空洞、武断,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反映出中西美学的总体特征。所谓微观比较和宏观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局部认识和总体认识的统一。柏拉图与孔子。苏格拉底与孔子。2、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并行的方法黑格尔小逻辑: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中西古典美学

19、都追求和谐。西方美学:对象形式要素的和谐中国美学:主体心理要素的和谐共同点:古典文化将主体客体融汇起来而非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3、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不是一成不变、万古如斯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更替、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演进的。静态的比较。动态的比较。所谓静态的比较,就是阶段性的平行比较,即从中西美学史上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中总结出相对静止的民族特性来加以比较。而所谓动态的比较就是发展性的总体比较,即从宏观上比较中西美学各自发展的总体趋势。例如,中国明中叶以前:偏于表现。西方相应时期:偏于再现。中西美学的双向逆转。 绪论三、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 体

20、用之争、优劣之争:中西文化界的百年困结1)、中体西用与汉语思想界的文化想象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总是不同的文化成见、文化想象之间的冲突。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经由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实践层面的“试错”一步步改变对自身的文化想象,不断调整中西体用关系的设想。经历了由器物、制度到文化的自我改进、固本强末的策略转换(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 器物:(从1840-1894甲午战争)近代以来的中西遭遇,第一次把中国文化暴露在一个强大的异质文明视野之下。夷人的炮舰摧毁了“天朝上国”的自尊,引起了国人对“四千年声明文物”一朝坠地和“四万万”中国人“变而从夷”景象的莫名惊恐。魏源“师夷长技以

21、制夷”:器物技术层面改革图强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在承认“中体”(“夷夏大防”之“体”)优先的前提下,把“西学”当作一个物件归并到“中体”之内的历史作为(体制内的改良)。“长技”是在此天朝体制决无可疑的前提下,可以为天朝体制所用的一“物”。魏源 保守派的攻击:用“以夷变夏”、“变而从夷”、“师事夷人”、“师法西人可耻”等来攻击,也就是说保守派一开始就意识到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论在逻辑上的矛盾。意识到了体用是合一的。意识到了西学、西器并非“技艺之末”,并非与“体”无关的技艺和物件。师长必然危及“夷夏大防”,导致“变而从夷”(引狼入室),但保守派又责西器为“奇技淫巧”或“变怪神奇”。源自于古代形而

22、上学的“体用”、“本末”、“道器”、“义利”观的思维定势,又使之将“中体西用”之争不自觉地转换为传统的“体用”、“本末”、“道器”之争。责备洋务派舍本逐末,“天文算术,止为末艺”(倭仁),“工匠之事,儒不屑为”。(面对保守派的攻击,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论借以辩驳的理由始终是,“善师夷者,能制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洋务派也从未从中体的形而上危机立论,始终是限于得器保道,师夷制夷,以西用强中体的层次,认为本毫无问题,末问题丛生。)(2)制度:(1894-1911) 历经“甲午战败”的中国思想界,不仅有了“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梁启超),也经历了数十年来洋务派“中体西用”论的幻灭。决意“变法

23、”图强的中国思想界已看见西学所本之政法制度是中国“扫除更张,再立堂构”的“根本”。戊戌变法标志着制度层面的变革图强努力。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推进国家近代化进程是其目标。东乡平八郎东乡平八郎(18471934),庆应二年(1866年)参加海军。明治四年(1871年)赴英国留学。回国后历任多艘军舰舰长,明治十四年(1881年)晋海军少佐。十八年(1885年)晋海军中佐。二十二年(1889年),任“比睿”舰长。之后晋升海军大佐。甲午中日战争时为“浪速”舰舰长。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对中国实施突然袭击,挑起侵略战争。23日,密令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率舰队主力到朝鲜

24、西海岸寻衅。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浪速”舰被编入第一游击队,先期出发,到牙山湾执行侦察任务。此后,东乡平八郎相继参加了黄海海战、进攻大连湾、围攻威海等战役,在侵华战争中立下“战功”,马关条约签订后,晋升海军少将,任南方派遣舰队司令,率舰队入侵台湾。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晋海军中将,1900年以常备舰队司令身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时,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在日本海海战中击败俄国舰队,因功赐伯爵,列华族。大正二年(1913年)赐元帅称号。昭和九年(1934年)死。但严复、康梁不过是在器物、技艺层面的中体西用论已经被证伪的情况下,重申国权、族权之体,以孔教或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公天下、民权自由

25、)为体,以西洋制度为用,退守到历史更深处的“中体西用论”。一方面,积极地以民权对抗君权,一方面又不背弃以中体为不二根据的传统立场。(自早期洋务派以来一直秉持的“中体西用”论也在戊戌时期被明确表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政治继承人,也是此一时期“中体西用”论的最强悍辩护者:“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西学在“体”处简略,“用”处精深,中学刚好可补其短。三纲早已放在中学、西学“体”处,“求仁”自是中、西学所务之“本”,“求智求勇”也是中、西学共同追求的“致用”目标。张之洞强调“今欲强中国,存中国,则不得不讲西学”,凡“无损于圣教”“有益于中国”的学问技艺,尽可学来。郑观

26、应 (1842-1922)激进洋务思想家郭嵩焘在“海防之议”中已认识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先欲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自序中引述两广总督张树声的议论说,追逐“洋务”的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便“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领域全面采行“西法”,而以谨守“尧舜文武之法”来维系“中体”。钟天纬指责“洋务”不从“大本大原处着手,而仅就外面张皇,不揣本齐末”,实际上是在以“无本”“治目”。钟氏深知中国“本源之地,受病最深”,直指“太阿独操”、“操政柄于一人”的专制

27、体制。上述诸氏的议论可谓已得康、梁以来“新学”的风气之先。郑观应、钟天纬:鼓吹学习西洋“通民情,参民政”的“大本大原”,而又坚持“孔子之教”。康有为:“只知变事,不知变法”。严复批评洋务派所见为西学“形而下之粗迹”,而非其“命脉之所在”。梁启超说洋务派“震其技艺之片长,忽其政本之大法”。谭嗣同则谓“洋务”数十年来所得“皆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执枝叶而责根本之成效,何为不绝无哉?”。康有为深知中、西“本末绝异”,人类自有“公法”。“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康氏以资本主义制度、学说为孔教本旨,把人权、民主、平等、选举、议院等等统归于孔子发明、中西攸同的人类“公法”名下,实际上是试图逃出“中体西用

28、”论式,实现所谓“中西汇通”。谭嗣同:“道”非“圣人独有”和“中国私有”,而是“彼外洋莫不有之”。放言民权,抨击民贼。严复:西方文化“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倡导“全盘西化”论。戊戌前后,中国激进思想界,以“自由”、“民权”为号召,鼓吹“开民智”,“兴民权”,以之根除“奴隶根性”,造就“新国民”的讨论空前热烈。严复直到孙中山的“恢复中华”论仍是沿袭康梁严用重申“中体”的方式解决西学之用与中学之体的冲突。仍以“公天下”、“民族”之权为中学之体,以西学为此体之用,孙中山仍未从“自由、平等、博爱”所本之“体”去理解“自由、平等、博爱”。(3)、文化(1911-1919)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

29、传统文化面临观念层次上的挑战,文化反思提上日程。帝制复辟,军阀割据迫使人们反思和探索文化的深层结构的问题。思想启蒙被视为文化革新的根本。梁启超、陈独秀、鲁迅。陈独秀:新青年打倒孔家店,只有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黑暗”。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占据主流的文化主张是全盘西化,从中体西用走向了又一个极端。马克思主义输入与毛泽东中学西学都是体。2)、西方思想界的中国想象 一是“契丹传奇”:世俗化、物质化的中国形象(中世纪晚期)二是“大中华帝国”:具有卓越文化智慧与道德秩序的中国形象(文艺复兴早期资本主义阶段)三是“孔教乌托邦”:哲人政治、政治开明的中国形象(启蒙

30、主义时代)1750年前后,欧洲的中国形象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四是“鸦片帝国”:恐怖的暴政、贫困与堕落、停滞封闭邪恶(18-19世纪) 一组资料希罗多德:丝国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到过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考古发现:克里米亚半岛出土了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丝绸公元前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萨尼阿斯在其希腊志指出丝是一种昆虫Ser吐出。公元前10世纪,穆天子传,西王母,亚利安人头骨166年后汉书:大秦王安东尼遣使,献象牙、犀角、玳瑁,乃使通焉550年,养蚕技术传入拜占庭16世纪前西方曾两度传教至中国一是唐中叶,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得到唐太宗准许,获得传教特权,在长安建立大秦寺,流传数十年后中断二是元帝国,罗马天主教的一支方济各会得到元朝皇帝赏识,广为传播,元亡后中断南宋赵汝适的诸藩志记载了亚历山大灯塔:塔高二百丈,可通四马齐驱而上,上下可容2万人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于1250年前后。马可 波罗时代之前,西方就有关于中国的传说,我们从戈岱司编的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 献辑录(中华书局1987)中知道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西方关于中国的种种“说法”,但这些传说毕竟虚无缥缈、难以 稽考。一是“契丹传奇”:世俗化、物质化的中国形象(中世纪晚期)中世纪晚期的西方:马可波罗前后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