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61KB ,
资源ID:79071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071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家兔dic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家兔dic实验报告.docx

1、家兔dic实验报告家兔dic实验报告 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 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 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2、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 ,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 DIC 模型:抽取 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 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 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

3、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

4、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l,1000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兔脑浸出液后,家兔表现较平静。推注完成后计时2min27s时家兔出现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欲挣脱动作,此时进行第二次采血,并离心,进行各项指标测定。家兔在第二次采血后,又重新恢复平静,呼吸正常。一小时后家兔仍未死亡。六讨论 1.静脉注射兔脑浸液引起DIC的原因和机制 兔脑浸液属于组织因子,大量的兔脑浸液静脉注射后,可激活家兔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依次激活凝血因子FIX, FVI

5、II, FX等,激活凝血酶,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另外,凝血酶激活后反馈性激活FIX, FX, FXI, FXII等,扩大凝血反应。此即为高凝期,微循环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凝血酶的激活和微血栓形成,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同时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导致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不平衡,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期,此时机体有明显出血症状。 DIC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和FXIIa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称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机体出血十分明显。 2. KPTT、PT、TT、Fg和3P实验的原理、临床

6、意义以及在本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1)KP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KPTT试剂(包括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以及钙离子,观察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由于在37时,以接触因子激活剂可以激活凝血因XII和XI,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通路。另外,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2+参与下,实现凝血。这样消除了血小板对凝血的影响,最后凝血时间仅与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关,可以筛查内源性凝血通路是否正常。 实验中,由于家兔DIC时,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的凝血酶可以反馈性激活FXI, FXII,导致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因此KPTT延长。 (2)PT是在血

7、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发生凝固;其凝固时间的长短是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V, VII, X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实验中,由于家兔注入大量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导致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均被消耗,因此PT时间延长。 (3)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又称为血浆凝血酶时间。由于凝血酶在血浆中主要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因此TT主要与抗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关。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

8、血栓,而且继发纤溶亢进,因此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物质增多,造成TT延长。 (4)FIB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定量的凝血酶,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通过测量血浆凝固的时间来计算纤维蛋白原含量。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血栓,理论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应该降低。但实际上观察到DIC后采血得到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反而比实验前血浆要略高,可能与吸取DIC血浆样本时,由于吸入少量细胞,在检验时细胞破坏释放蛋白质,从而影响结果;或者由于血浆中含有异形球蛋白,影响了实验中血浆凝固。 (5)3P实验用于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单体(sFM)含量。在DIC继发性

9、纤溶亢进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大量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产生大量FDP。FDP与sFM在血浆中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会降解。加入鱼精蛋白后,可溶性复合物解离,游离出的FM便会相互聚合形成不溶性的肉眼可见的颗粒状、絮状或胶冻状沉淀,因此可观察到阳性反应。 实验中,由于DIC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及多聚体,因此3P实验应该可见沉淀,呈阳性。到实际上未能观察到阳性反应,可能为采血时家兔已处于DIC中晚期,sFM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FDP,而3p实验要求较大分子量的FDP或sFM,因此未能形成沉淀。 七实验结论 经实验现象及理论分析,在DIC时K

10、PTT、PT、TT均延长,FIB含量降低;3P实验仅适用于DIC早期检测,DIC中晚期可呈阴性。篇二: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 2011302280083潘晴 实验目的 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 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

11、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

12、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 动脉血压(BP) mmHg 中心静脉压(CVP) cmH2O 呼吸(R) 频率、幅度 尿量(U) ml/10min实验步骤 1、 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 2、 固定备皮: 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 3、 血管分离: 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 ,穿双线备用; 4、 荷包缝合: 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 5、 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 6、 血管插管: 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

13、7、 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 8、 %AD() 第一次记录 9、 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 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 第三次记录 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 注意事项 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2、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3、动、静脉导管,事先用肝素充盈,排除空气。导管插入后,再推入少量的肝素抗凝,防止导管前端堵塞;静脉导管插入后可缓慢滴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 4、血管插管时,结扎远心端,夹闭近

14、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颈外V:先夹闭近心端,后结扎远心端,插入4-5cm;颈总A:先结扎远心端,后夹闭近心端,插入2-4cm。剪口部位尽量靠近远心端,成45度角朝向近心端剪开小口,约为管径的1/3-2/3,插管方向朝向近心端。 5、输液时应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置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要观察中心静脉压时,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 6、第一次实验记录:动物稳定10min后,记录正常状态下; 7、第二次实验记录:颈总A插管的三通开关处断续放血, 血压维持于40mmHg 左右20-3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每放血10ml即关闭开关,监测BP

15、变化;血压维持于40mmHg时, 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重点记录BP上升的最高值及变化时间)。 8、第三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措施一:耳缘V缓注1% NA(1ml/kg),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重点记录BP上升的最高值及变化时间)9、第四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二: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输液速度-40-60滴/分,输液总量-约为失血量的2-3倍,每输液50ml即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实验记录 结果一: 结果二: 理想结果 注实验并没有很成功:其中没有进行抢救措施一,所以注射NA后的变化没有记录;抢 救措施二中的生理盐水错误地沿着耳缘静脉输入了,BP,CVP变化不明显。 思考讨论 1

16、、说明各实验因素引起动脉血压变化的机制? 答:注射乙酰胆碱后: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对K离子通透性增加,对Ca的通透性降低,心率减慢,方式传导速度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MA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血管强烈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另外,NA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2、休克时,血液动力学有何改变?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机制; 答:失血性休克时,血压刚开始时会降低。 机制: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心脏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

17、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大失血刚开始时,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迅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经代偿后,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比才会发生变化,而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大失血时补充循环血量作用甚微,因此血容量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大失血开始时血压急剧下降。 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心率加快。 机制:循环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引起心血管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刺激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对M受体兴奋作用降低,负变时作用减弱,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激活1受体,产生正变时作用,因此在代偿期心率提高。

18、失血休克代偿期,血压有所恢复。 机制:如所言,迷走神经抑制,心率加快。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1受体,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作用于血管1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收缩,恢复循环血量,一是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可迅速而短暂的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加回心血量,引起“自身输血”作用;二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降低,促使组织液回流入血管,起“自身输液”作用。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循环血量恢复,促进血压回升。因此在实验中,中途停止放血后,由于家兔处于代偿期,动脉血

19、压有所恢复。 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呼吸频率加深加快。机制:(1)休克早期,由于失血,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肺部微循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比微静脉强度更大,使肺毛细血管处于“少灌多流”状态,使得血液与肺泡氧交换不充分,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2)由于大量失血,造成组织缺氧,从而组织无氧酵解增加,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血液H+浓度上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但是由于血液中的H+不易进入细胞,因此H+对呼吸频率的影响较小 3、对失血性休克应如何抢救?请设计出一套抢救方案。 答:首先及时止血,并将放出的血液用50m

20、l注射器从颈静脉缓缓回输,加快生理盐水的滴注速度,并每10 min记录1次各项观察指标变化,借此迅速补充血容量; 用NaHCO3以补充HCO3-,去缓冲H+,纠正酸中毒; 在此基础上可用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心肌收缩力。篇三:DIC的诊断试验及其变化特点 诊断试验及其变化特点 (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DIC时因纤溶活性增高,ELT缩短,常小于70min.但在纤溶酶原代偿,尤其是外源性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原补充时,纠正了纤溶激活物在受检样本中的亢进作用,使ELT恢复正常,甚至超过4h,可导致判断困难。故在DIC诊断中,对ELT这一指标要综合分析。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

21、(3P)试验:在DIC失代偿时为阳性,但敏感性不佳,假阴性结果较多。 (3)血清FDP测定:DIC时明显高于正常值,一般大于40gL.本试验被认为是DIC诊断中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早期DIC的实验诊断 (1)主要指标: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BPC低于l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低于50109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TG、PF4、TXB2和GMP-140;血浆Fg含量低于L,或进行性降低,或超过L(白血病、恶性肿瘤低于L,肝病低于L);3P试验阳性或FDP超过20pGL(肝病超过60p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血浆PT时间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超过5s以上);PLG含量和活性降低;AT11含量和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血浆因子:c低于50(肝病必备)。 (2)疑难病例应有以下一项以上异常:因子:C降低,vWF:Ag升高。:CvWF:Ag比值降低(低于1:1);F1+2升高;PAP升高;血或尿FPA升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