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简史东汉:崔瑗草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序 赵壹非草书 蔡邕笔论篆势九势 魏: 杨泉草书赋 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卫恒四体书势 索靖草书势 东晋:卫铄(shu)笔阵图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诀 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虞和论书表 南朝齐: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人书人优劣评 庾肩吾书品 隋:释智果心成颂 唐: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 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 李世民笔法诀王羲之传论 孙过庭书谱 李嗣真书后品 张怀瓘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 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 窦臮(j)
2、述书赋 窦蒙述书赋注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 吕总续书评 张彦远法书要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北宋:朱长文续书断 米芾海岳名言海岳题跋书史宝章待访录 黄伯思东观余论 董逌(yu)广川书跋 宣和书谱(二十卷) 欧阳修六一题跋 苏轼东坡题跋 黄庭坚山谷题跋 南宋:赵构翰墨志 陈槱(yu)负暄野录 姜夔(ku)续书谱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 陈思书小史(十卷)书苑菁华 元:郝经叙书移诸生论书法书 郑枃(jn)衍极 刘有定衍极注 赵孟頫松雪斋书论论宋十一家书阁帖跋 陈绎曾翰林要诀 释溥光雪庵字要 韩性书则序 吾衍论篆书学古编 盛熙明法书考 明:解缙春雨杂述 文徵明文待诏
3、题跋 朱存理珊瑚木难铁网珊瑚 杨慎墨池琐录 丰坊书诀 杨慎升庵论书 何良俊四友斋书论 孙鑛书画跋跋(书跋) 项穆书法雅言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赵宦光寒山帚谈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 宋曹书法约言 冯班钝吟书要 笪(d)重光书筏 王澍(sh)竹云题跋虚舟题跋虚舟题跋补原 梁巘(yn)评书帖 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包世臣艺舟双楫 刘熙载艺概?书概 周星莲临池管见 朱和羹(gng)临池心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汪砢玉珊瑚网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彙考 冯武书法正传 中国书法简史 目录: 一、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二、“书同文字”的秦代书法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四、完成汉字字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五
4、、民间书法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书法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八、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十、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十一、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汉字书法的历史,可以溯到六千年前。最早的遗迹,要算仰韶文化期山东大文口的陶文和西安半破村的符号。春秋战国阶段,最终统一为小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汉字多是以篆书形体存在。 殷商的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刻写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整理过的古汉字。他是从殷王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到帝辛被灭,二百七十三年间王室的档
5、案材料。 严格的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的上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子,章法。 从书法上看,我们以为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瘦硬挺拔的细笔道的;一是浑厚雄壮的粗笔道的。从结体上看,甲骨文错综复杂变化,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之格局已定。从章法上看,或则错落疏朗,或则严正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都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启示。 在先秦书法中,洋洋大观最可称道的就是殷周以来铸刻在锺鼎彝器上的铭文。周所整理,推广的文字已是当时流行极为广泛的正统文字。特别是西周及秦戏文字,更是后来“书同文字”的基础。这种文字的书法也是
6、我们要讨论的先秦书法的主要内容。 周初金文,从笔画到节子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相近笔画大都首尖细,中间较粗,收笔一画,起笔奸细,行笔渐重按成肥笔,落笔又归奸细,形成这时金文特有的头尖,腹大,尾尖短的蝌蚪尾巴形笔画。铭文中字形大小不匀,斜正不一,多具变化。 西周自昭王以后,其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主要特点是:一,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换都多为圆笔。使后人学习篆书必须用藏锋,裹锋,中锋运笔才能得到篆书笔意。这种原转,藏锋的笔画就是后来隶书,楷书中圆笔笔法的由来。草书的使转也从中得到启示。二,结体比周初金文更紧密,更平正,更稳定,更有规律性。三,从章法上看,除最末一行稍显拥挤外,通篇之中纵成行,行距
7、小;横有列,字巨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动迁,开始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之后,古文大篆书法也随着社会的动乱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时期,秦系文字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书法特点,产生了划时代的优秀书法作品石鼓文,他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圆劲挺拔,圆中见方;结体有略趋方正之势,“促长引短,务取其称”;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若晴空星月。更兼字大愈寸,非有十分功利难以篆写,镌刻。过去有人成他为我国“书家第一法则”,当不为过誉。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所用系日人收藏最佳旧拓,是学习石鼓文的最好范本。 春秋战国五百年间,东方诸国的书法,鲁,杞,纪,祝,齐,戴,燕,晋,较多地继承了成熟期的书法特点。此外,尚有字体柔婉流
8、动,结体疏密有意夸张,体式纵长的子璋钟铭文属于篆书美术字一类:玉器铭文,古玺文字,货币文字,符号文字,简册遗墨等各具特点,在书苑中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盛况。 从汉字的发展看,文字异行自古而然。从文字的共用上讲,异行的确给人们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际带来了困难。但从书法,特别是篆刻的发展看,这种各具特色的书体和一字多行的现象恰好给书法,篆刻艺术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即可宝贵的资料,可供我们学习和鉴赏。 二、“书同文”的秦代书法 在春秋战国战乱不一诸侯割据的五百多年里,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动乱的影响,文字异形、书体多样的景况日甚一日。从书法发展的多样化上讲不无好处。但语言文字毕竟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
9、“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是不方便的。因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之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周文字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以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以为推广应用的楷模。从此,与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这种书体,比前代文字,有了书写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型呈纵势长方等特点。从汉字发展上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秦代书体并不只此一种。东汉许慎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说明当时与小篆并行的还有:大篆、隶书(称古隶或秦隶)。“虫书”又叫鸟虫书、鸟篆,以鸟虫头起笔,
10、以虫身区曲为线的篆书美术字。是赵国越王勾践铭文一类书体的延续;“刻符”为小篆;“摹印”为结体方正的小篆,开汉印篆体的先河;用于门榜、封简题字的“署书”,刻于兵器的“,书”,都是大篆、小篆或隶书应用范围的变化而已。许慎说的“秦书八体”,以汉字形体论,不外大篆、小篆、隶书三体。 郭沫若在谈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大有
11、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一书。) 据金文编著录,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宝”字就有194种形态,“眉”字有104种,“寿”字也在百种以上,小篆分别只用一个字就代表了。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统一文字,不仅指统一篆书为小篆,而且也指统一隶书。许慎说文解字叙、汉书艺文志、晋代卫恒四体书势、唐代张怀瓘书断都先后指出这一点。但其中有秦“始造隶书”的说法,不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唐兰先生也说
12、:“隶书比篆书简易,因为有一部分是承袭六国古文的。”(唐兰中国文字学)说秦大量应用隶书是合乎事实的。至于说程邈把大篆“增减其体,去其繁复,名曰隶书”就更不恰当了。汉字发展种的任何一种形体,都决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出来的。他应当是千百万人书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说程邈搜集、整理、推广民间散在的隶书,使之成为小篆的辅助书体是可信的。这种笔道方折、结构简易的字体可以说是在汉字的同年期(如甲骨文)就已萌芽,到了秦代就更多了。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墓地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的竹简,其书体可以说是秦隶的典型。这些秦人的墨迹中虽然还保留了篆书的痕迹,但基本上已是隶书。 从汉字形体演变上来看,
13、秦代是极其重要的一代。从书法发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册。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秦代书迹有:金石刻辞、墨书竹简、诏权量文、刻符等。 秦刻石,据史记始皇本记记载,有泰山、琅邪台、碣石等六处七次刻石,史记录五篇文字。这些刻石是秦始皇东行郡县时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而刻的。相传都是当时大书法家丞相李斯写的,是当时的标准书体。唐张怀瓘书断称颂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唐人书评说:“斯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刻石的用笔,也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
14、画且其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人们书篆刻篆所沿用。泰山、琅邪刻石也正是这样。 秦刻符存于世者两件。书体皆为小篆。其中的阳陵虎符原藏罗振玉家,现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字错金为之,不能拓墨本。 秦代书法遗迹中有大量的诏权、诏量、诏版,大部分为金文。始皇时基本上都是篆书,不过结体渐方。这些诏书文字从传世者看恐怕多为下层小吏所为。因之,书体比泰山刻石阳陵虎符草率的多,够不上秦篆的标准体。二世诏版,则更草率,且多隶书笔意,有人称之为古隶。从汉字发展上看,这些出自民间书家之手的草率的作品对推动汉字形体演变作用极大。以书法论,就不如泰山诸石与阳陵虎符了。诏量之
15、中最可称道者有陶诏量。这些诏量文字是在未烧制的陶器上用戳子印上字,再进行烧制。一九七三年在秦都咸阳遗址曾发现一枚陶印章,就是做戳子用于陶制品的。不过陶诏量文字比一般秦陶文漂亮得多。这种陶文刻画的意味少,书写的笔意浓,笔画圆融流动,变化自然,比起金文诏书的书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与李斯所书诸石及虎符书法媲美。 又有瓦当文字如“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以及货币文字等,其书法都各具特色。 秦代书法遗迹中最珍贵的要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竹简。这些简文为墨书秦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五、六年的遗物。唐张怀瓘书断在称赞程邈时说:“隶合文,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豪秋
16、劲,素体霜研。摧锋剑折,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凝紫烟。金芝琼草,万世方传。”这段赞美程邈书法的词句用来形容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当不为过。这些秦人墨迹,是未臻成熟的隶书,能融篆隶于一炉,拙中见巧,古中有新,给我们提供了书法继承与革新的好范例。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然而在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却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与中国雕刻史上的秦俑、建筑史上的长城、阿房宫等同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明珠。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二0六年到公元二二0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代书法发展史上关键的一代。 从汉字形体发展看,汉代仍应用着小篆,但占统治地位的是隶书。这一时期,在隶书定型化的同时草书,
17、行书楷书也应与运而生。 隶书萌芽与古,趋用于秦,定型与西汉东汉之际。文字学家把隶书定性化的过程叫隶变。隶变,是汉代书法发展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变革。古文是从随体诘诎的象形开始创造发展的。他离不开象形的意义,所以形体无定,笔画无定。至小篆,对古文大篆进行了初步的省改,使之定型化符号化,笔画圆匀。隶书把篆书逐渐方正平直化,形成了与篆书线条差别很大的基本笔画,把汉代小篆中残留的一点象形也逐渐泯灭了。 隶书从构造上看,冲破了造字的六书本意。字型改变很大。以至我们今天不能完全按它的基本笔画去追寻原来篆书的曲线,不能用隶书的偏旁去类推篆书的偏旁构造。这一点蒋善国在他的汉字形体学里做了详尽的介绍。他说:“隶变
18、的消灭象形文字的形体,主要是他臆造偏旁,混同了形体不同的字,同时也分化了形体相同的字,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结束了过去数千年古文的形体,开辟了近两千年来隶书和真书的形体。 这一汉字形体演变的独特现象,是研究篆书篆刻所必须留心的。如果简单的用隶书去推测乃至臆造篆字,必然会出现生造古文,背离六书的笑话。 从书写笔画看,定性后的隶书有了最能体现隶书的波磔笔画。其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故多短促,后楷书中变为撇;在右为后人成为燕尾的磔。后楷书中变为捺或勾挑;在一字中这样左右两笔“左右分别,若相背然”有人称隶书为“分书”就是这个原因。隶书中长横画有蚕头,波势,俯仰,磔尾;点如木楔;竖如柱;折如折剑;左右
19、对称之竖:下无横画封口者,在左为平弯,在右为勾挑;下边封口者,两竖之间上宽下窄。从体式上看,从纵势长方变为正方,再变为扁方。中宫笔画收紧,从中间向左右开展。从用笔到结体,形成完整规矩。这种字上承篆书,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与行草。所以有人主张学书必先学隶。 两汉在隶书定型前同时也产生着行草书。汉代的草书,历来以为先有章草,后有今草。从历来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帛书等去看,事实并不完全如古人所说。如黎泉再西北汉简浅说中所说的,现在从出土的汉简来看,草书的出现可早到西汉初期,这时不仅有章草,还有今草的用笔和字型,随不成熟,但以开创了今草的先河。间书做了旁证。在含有隶义的章草出现的同时,就以有了不带隶
20、义的今草。实物资料证明,今草章草同时孕育在篆书和古隶之中,产生与古隶之后,广泛应用与两汉,是孪生兄弟。 说道行书,其产生与两汉。说明行书并非刘德升所造,实刘为当时大书法家。行书产生也在“隶法扫地”之前。 汉代书体,篆隶草行之外,楷书也萌芽。远在标准隶书形成之前汉人书记中就有了楷书或楷书因素。“渠”,“人”,“成”,“关”,“敢”,等已是纯粹的楷书。特别是“人”“之”二字的撇捺。由此看出,楷书的产生几近于草书行书同时。西汉末年以开始应用了。 不过草书行书楷书的成熟推后至魏晋之际。两汉仍是篆书减退隶书大盛的一代。 从书法发展看,汉代可分前后两阶段。 汉初书法沿用秦代书法的传统。存世的金文书体基本上
21、是小篆,有秦诏版书风格,整齐规矩远胜秦诏。形成了汉篆体方,笔挺,结法密的特点。特别是笔到方折是秦篆过度到汉篆以至汉隶的重大发展。 西汉书法,最值得一提的是竹木简,帛书等。这些竹木简牍书法直接继承了秦隶的传统,浑厚质朴,又仪态万千。这既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也有波磔与行草的连笔,也可以看见真书的源头。帛书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的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最精。甲本字型大小错落有致;纵有横行无列,行气疏朗又气韵连贯。乙本就是古隶中的楷书近“八分”了。 西汉末,新莽时期所流书法遗迹。至东汉桓灵之世,定型的隶书成为官定标准书体。 传世的东汉碑版达一百七十余种。这些的碑版的风格多样。今就其相类者综述如下: 一,繁茂
22、雄强,浑穆厚重的。这类碑刻中,稍见秀逸者有樊敏碑及西狭颂、赵圉令碑、潘乾碑、夏承碑、耿勋碑等。这几种碑刻,用笔上有了一些变化,有了波磔,笔道粗细也变化较大且有了明显的波势,显得活泼。于雄强茂密中又见神彩飞动,是很可贵的。近人佘雪曼在讲汉西狭颂特点时说:“西狭颂的艺术特点,是庄严浑穆,天骨开张,有博大真人气象。它的结字高古,笔力遒稳,如彼苍松,自具端丽。”他还说:“学汉碑要有气魄,写得大,放得开,这首尾完好的石刻,对于今天的我们,应是最佳的范本。”他的这一分析,对我们研究这类碑刻颇有启发。 汉碑额变化多端,唯衡方碑额最有意趣。为阳文、隶书;用笔圆浑且有波发之意;结体方整中有意强调了疏密、聚散、避
23、就,不是一味的疏密匀停。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隶书,大约就是从此类碑刻中取法的。 二、方整劲挺,斩截爽利的。如张迁碑、子游残石、张寿碑、鲜于璜碑等。其中以张迁碑的方笔,斩钉截铁,爽利痛快;亦见有波势挑法的笔画,具变化之妙。结体大都方整,取横势,但也有参差,偶有取纵势者。一九七三年五月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出土的东汉醒帝延熹八年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是我国解放以来发现的保存完整、存字较多的一通汉碑。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武清县文化馆的介绍文字中写道:“从书法艺术上看,鲜于璜碑碑额的篆书,字形稳重,通过刀刻的笔划匀如铁线,瘦厂有力,表现了书写人和石刻工匠相结合的高度技巧。”“鲜于璜碑碑阳和碑阴的字体属于
24、方笔汉隶,其中许多字与张迁碑接近,但字体较张迁碑宽扁丰厚,时间早二十一年,书法艺术水平较高,可视为成熟的汉隶中方笔流派的代表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笔者曾于故宫博物院得见全拓二纸,以为严整、浑穆、秀美处或在张迁碑之上。 六朝碑版中很著名的爨宝子碑、郑长猷造像等方笔棱峥的作品,就是继承了这一派书法的特点。 三、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立汉碑风范的。这类碑刻在汉隶碑刻中为最多。其代表作有熹平石经、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孔宙碑、朝像小子残石、韩仁铭、杨叔恭残碑、白石神群碑等。历来人们认为这类碑刻是汉隶碑刻的典范。这一派在当时是开风习、树“八分”法则的革新派,后世则视之为汉
25、隶中之“馆阁”。在当时最轰动的是蔡邕主持并亲自写了一部分的喜平石经,它集中体现了隶书法则。后汉书记载,“及其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喜平石经既是当时经书的标准版本,也是当时的官定标准书体。在这一派中最受后人称道的是礼器碑。清王澍虚舟题跋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套,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套不可端倪。”他还说:“此碑上承斯喜,下启钟王,无法不备而不可名一法。无妙不臻页莫能穷众妙后。”“汉而碑有雄石者,有浑劲者,有方整者。求其清微变化,无如此碑。观其用笔,一正一偏,*自在,动合天机,心思学力,到此一齐。”“唯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遒劲,
26、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他认为唐褚遂良“雁塔圣都序全法此碑,竟至形神毕肖。”“褚河南书疏瘦劲炼如铁线绾成,究其本根,实原于此。”“书贵瘦硬方通神”。礼器碑实汉隶中之瘦筋书。笔道瘦劲且有轻重变化,有弹性,有韵律。结体紧密又能见开张舒展,斜中见正。一字重出者各不雷同。王澍称赞他说:“古人作字无不始于瘦劲,后乃迁流渐归肥硕。此碑全取古刀布之法,不落二帝三王以下风气,独得古书之元。此所以超出汉人为不落二帝三王以下风气,独得石书之元。此所以超出汉人为书中无上神品也。”此外有含蓄秀逸,柔中有刚的曹全碑。清张廷济题其拓本说:“貌如罗绮婵娟,神实铜柯石干。”华山碑、史晨碑“厅正互出,古
27、今杂用,方整质朴,笔意遒炼”,朝侯小子残石与之相类。乙瑛碑端劲秀丽,忆宙碑峻拔豪壮。同类中又各具特色。这类碑刻最利初学。学汉隶由此类入门,犹如学楷书由虞、欧、颜、柳入门一样。 四、舒展峭拔,烂漫多姿的。有石门颂、杨准表记、沈府君神道阙、冯焕神道阙、苍颉庙碑题铭、三老讳字忌日记等。其中石门颂摩崖刻石用笔有如锥画沙之劲挺含蓄;结字有疏密、斜正、开合变化之趣;有纵行而横列不拘。整幅之中“命”、“升”、“诵”三字垂笔长过两字,与居延汉建昭二年木简、五凤二年刻石、始建国、兵完折伤簿、长沙马王堆软侯墓出土竹木简、冯沈二石阙中一些垂笔、波磔伸长的字同属一类。其笔势夸张如长枪大戟,舒展奔放。全篇章法茂美,气派
28、宏大。更兼依山刻石,鸿篇巨制,令人心胸豁然。石原在陕南褒城褒斜道中,与其它汉魏摩崖刻石被共称汉碑十三种。今由于兴修褒城水库,已被割石整幅移至汉中博物馆妥善保存,以供观览学习。晚出的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与之近在咫尺,同属厅纵肆一路,只是气派略逊一筹。亦被一并完整地移入汉中博物馆。三老讳字忌日记与苍颉庙碑堤题铭南北异地,而二碑书法相近,活泼烂漫,饶有风趣。其奔放美不似石门铭而秀丽古朴自然活泼处或有过之。 东汉碑刻中除上述隶书作品外,尚有嵩山开母庙太室少室三石阙,汉篆直接秦篆。笔道圆融,体势长方,不象汉金文篆书那样多方折。启功论书绝句说:“嵩高二室望中森,开母庙前云雾深。今古苍茫三石阙,嬴秦篆仅此嗣音。
29、”晴梵先生博通经史,长于 金石考据之学,此诗所论,十分精确。又有袁安碑稳重、宏伟,为汉篆精英。 两汉书法遗迹中为后代金石家所重的还有瓦当文字与印玺文字。 瓦当,俗称瓦头。是施于房缘的瓦的垂下以遮挡椽头的部分。瓦当应用早在西周,于秦汉为最盛,以后历代不绝,至今犹存遗意。秦瓦当多花纹。汉瓦当除花纹外,多用文字。称文字瓦当。这种瓦当的文这,在一圆形或半圆形瓦当中安排一字至十几字。有的以图案花纹或图画为主,夹一至数个小字;有的以字为主,点缀一点花纹、图画。形成了完美的章布局。其文字有隶、有楷而以篆书为最多。为了适应圆形、半圆形的要求,汉代的书法家和能工巧匠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图四十九为例来说“冢
30、”字瓦,字方,一字布满整个瓦面,上、左、右三面以乳钉波纹补白,字下部空白处置以 鸟,和谐统一,趣味很浓。“飞鸿延年”瓦,下半部饰以飞鸿,两翅对称,身尾居中而头直伸至上近边沿处,将一瓦分为两半。延年二字置飞鸿头颈两侧,结体方正。六颗乳钉分置六空白处,齐整、对称、均衡。字与画及边沿互相对比而弥彰其妙。以方破圆、以直线破曲线,尤见匠心独运。“卫”字瓦,一字,左右对称,中部方正,点画匀停,两重边框,饰以质朴的纹样,和谐统一。“泱茫无垠”是一九七八年茂陵新发现的一方瓦当。四字安排在一圆的十字中分后的四格内。由于四格为扇形,局限了字的结体和笔画。所以安排时比较困难。瓦当作者在安排这四个字时,为了布满空间而
31、不显得拥塞,把“泱茫”二字的“水”旁放大,而将“央”“芒”部分适当缩小,且于“央”字上一横线取斜,使之与圆边平行,中间一画斜而向心;“芒”字下边一横缩短,使之不与圆边相犯。“无”字上边两横,上短下长,下左“木”字放大;“垠”字“土”旁提上缩小,“艮”放大展下。使整个瓦当字面均匀清爽,不犯不离,与三重细边、乳钉心、双十字线,十分协调。“延寿长相思”五字排法亦见巧妙。在五等分圆中,“思”字居中,“延寿长相”四字两两相对。排列顺序也颇费苦心。“宜富景当千金”与“泱茫无垠”等排法却大不相同。它的“千金”二字居于中心圆内,为大篆书体。其它四字为小篆取斜势置于四个扇形框内。每个字靠中心圆处短,靠外圆处长。其横画在由圆心画出的幅射线上,但也有波势变化。这种促长引短,以适应特定范围、特定章法的字,可以看作我国古代篆书美术字的极好的典型。从某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