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池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07-29 19:33:59| 分类: 安徽省统计公报 |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发展战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
2、值13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3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52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4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2%、51.6%、36.2%,分别拉动GDP增长1.7、7.2、5.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007元,比上年增加1288元。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9:38.1:40.0,二产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
3、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第三产业有新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得到提高。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全年共削减行政许可项目66项、非行政许可项目68项,削减率分别达24%和48%。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90项,减幅为30%。实行审批办证、投诉受理、国库集中支付、招投标中心四大职能合一,组建了市政务中心,初步形成了方便快捷、公正透明、规范有序的行政运行机制。认真开展政风评议,推进政务公开,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人均指标较低;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外向度水平不高,县域经济活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
4、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5亿元,按90年价格计算,增长7.4%。其中:农业产值23.6亿元,增长6.6%;林业产值3.89亿元,增长11.3%;牧业产值9.92亿元,增长1.7%;渔业产值5.89亿元,增长14.8%。全年粮食总产达67.43万吨,增长0.2%;棉花生产喜获丰收,产量达2.64万吨,增长38.5%,粮食、棉花产量均创历史纪录。油料产量为6.28万吨,下降1.4%;肉类总产量为6.46万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为9.26万吨,增长7.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启动新农村“百村十镇”示范点建设,大力发展传统优势
5、产业,推广生态农业,开发名优特新特色农产品,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组织实施“512”强龙工程,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仅林业产业化产值达到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56家,带动农户11.4万户。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9%;农用拖拉机56482台,农用运输车5412辆。全年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57604吨,增长13.5%;农村用电量14907万千瓦小时,增长14%;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3.43千公顷,比上年新增0.3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32千公顷,新增0.17千公顷。2006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626
6、万元,完成土石方42.2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8千公顷。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高位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56亿元,增长26.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107.5%;集体企业0.37亿元,增长32.8%;股份制企业17.61亿元,增长1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26亿元,增长70.3%;其他企业0.54亿元,增长34.8%。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32亿元,增长23.2%;重工业增加值21.24亿元,增长31.4%。从企业规模看,中型
7、企业完成增加值11.88亿元,小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3.68亿元。五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突出。纺织、化工、水泥、有色冶炼、电力生产与供应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7.86亿元,比上年净增4.12亿元。五大行业对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2%,拉动近19个百分点。企业产能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1家,其中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产值超过10亿元,达11.94亿元。11户过亿元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3.89亿元,占规上工业的72.5%。企业效益逐渐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8.84亿元,实现利税8.99亿元,实现利润4.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65.8%和1
8、07.4%,其中利润、利税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70.08,同比上升20.2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2006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64亿元,增长20.6%;实现利润3597万元,增长8%。施工房屋面积147.6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1.38万平方米,增长12.2%。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稳步扩大。2006年我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04亿元,比去年增长28.7%。从投资类别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78亿元,增长22.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54亿元,增长22.7%;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11
9、.73亿元,增长103.4%。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6亿元,增长26.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97亿元,同比下降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91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占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1.3:25.2:73.6。分行业看,2006年增幅较快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5.37亿元,增长40.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1.77亿元,增长114.8%,这两个行业总量占据了总投资一半以上的份额。“583”重点项目强力推进。全年“583”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9.94亿元,其中列入省政府“861”考核的47个项目完成投资
10、24.36亿元。海螺三期、黄山岭冶化公司粉末冶金新材料、龙溪山庄、东盾木业、金美亚钢管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完成主体工程。九华发电二期工程可研阶段26个支持性文件已基本完成,吉阳核电项目已与中核集团签订框架协议。货运列车通达池州,沿江高速毛竹园至大渡口段建成通车,实现了池州铁路、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铜汤高速路基施工已经完成。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4亿元,增长14.6%,创近十年来新高。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了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发展配送中心6个,建设农家店275个,农村(县以下)实现零售额17.77亿元,增
11、长14%;城市(县及县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7亿元,增长15.1%,城乡市场全面旺销。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与住宿餐饮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7.87亿元,增长14.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03亿元,增长16.6%。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对外贸易负重前行。由于受池州科威公司二次重组导致6个月未发生进出口实绩影响,全市进出口共完成736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6.7%。其中,出口5728万美元,下降21.8%;进口1640万美元,下降40.2%。但全市进出口主体在不断壮大,2006年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发展到114家。外贸结构也得到优化,机电产品、高
12、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比重达到52.7%。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31万美元,同比增长4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68万美元,对外借款完成1096万美元,外商其它投资767万美元。当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数16个,协议利用外资2960万美元,同比增长240%。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按照“整合资源、成龙配套、做强品牌、争创一流”的思路,2006年我市进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安徽省园林城市”行列,入选“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平天湖旅游开发、杏花村文化园、九华山风景区大铜像工程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九华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验收,全市拥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
13、各类星级宾馆23家,旅行社46家。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入境游客5.1万人次,增长37.2%。实现旅游总收入17.52亿元,增长28.8%。七、交通、邮电业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社会公路客运量3427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27652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1.2%。全社会货物运输量3926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2005万吨,水路货运量1921万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750879万吨公里。其中,公路78529万吨公里,水运672350万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952.1万吨。客运车辆特别是私人车辆增长迅速。年末机动车辆保有量12.1万辆,比上年增长14.1%
14、。年末私人小型及微型汽车保有量5740辆,比上年增长32.4%。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8143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141万元,电信业务收入33002万元,分别增长10.8%和18.5%。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31.8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5.7万户,增长9.2%。移动电话用户32.41万户,增长15.5%。年末互联网用户2.8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到2.5万户。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5.01亿元,同比增长28.2%,增幅居全省第六位。财政收入的稳步推高,得益于我市主体税种的快速增长,增值税、营业税及所得
15、税,这三大主体税种,2006年累计完成收入9.99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总量的66.5,增收2.29亿元,占全部增量的69.5。2006年,全市财政支出21.11亿元,同比增长35%。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基本建设、农业、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3倍、52.8%、63.3%。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06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6.8亿元,比年初增加27.45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04.26亿元,比年初增加16.0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96.38亿元,比年初增加9.87亿元,同比增长11.4%。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放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深入贯彻中央支农政策,继续加大
16、对农业的支持力度。2006年,农业贷款新增4.35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44.07%。二是基本建设贷款继续较快增长。基本建设贷款比年初增加2.66亿元,主要投向安徽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安徽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财产险收入8085万元,增长10.9%;寿险收入25273万元,增长44.1%。各类赔款支出5595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458万元,增长9.1%;机动车辆险赔款支出3870万元,增长35.1%;寿险赔款支出1008万元,增长6.7%。九、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办
17、学规模继续扩大,池州师专顺利完成升本工作。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10387人,比上年增加866人;当年招生3913人,比上年增加567人;毕业生3018人,比上年增加140人。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12所,年末共有在校学生数14925人,当年招生6393人,毕业3531人。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4.1万平方米。城区上学难及大班额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两基”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全市普通中学116所,招生34188人,在校学生107899人,毕业生2857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2697人,初中在校生75202人。全市小学479所,小学当
18、年招生17572人,在校学生120221人,当年毕业23421人。小学毛入学率116.5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1%。幼儿园在园幼儿23278人。科技研究硕果喜人。启动实施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成功举办了中国?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论坛,成立了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研究院。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1.07亿元。专利申请公开量达36件,比上年增加8件。通过省科技厅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5项,其中,池州市“富硒有机抹茶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广播事业健康繁荣。池州傩戏、青阳腔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华山被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
19、遗产预备名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共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3.8%和95.64%。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3.1万户,比上年增加3.4万户。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室)1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37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20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7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96人,注册护士127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3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
20、术人员18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868人。全市各类诊所63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村卫生室67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已达94.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74.7%。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继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九华山”杯第十九届长江沿岸城市老年门球赛。在省十一运会上,我市共获得金牌16.5枚、银牌10枚、铜牌20枚,累计金牌数、奖牌总数、总分均超过上届。十一、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2006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4575公顷,其中国家级
21、自然保护区面积36667公顷。2006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积2626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面积1908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全市地表水水质基本满足功能区规划要求,达到类标准(优)以上的水质占58.8%;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共361天,占全年的98.9%。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500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以上;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30540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2710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十二、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资料显示,全年人口出生率11,死亡率6.36,人口自然增长率4.9。年末全市总户数510646户,总人口
22、为1570875人,比上年增加77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7605人。男性人口807074人,占51.4%;女性人口763801人,占48.6%。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25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31.5%。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100人。在建设、交通领域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调整了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市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6444人,比上年增加3946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567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93166人,
23、比上年增加6795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69089人,领取失业保险金4862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敬劳院拥有床位1961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5735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381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16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5元,比上年增长14.4%;人均消费性支出6332元,增长12.8%。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4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7元,同比增长13.9%,增加额和增长速度都是“九五”以来的最高值。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7元,增长13.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7.2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6.2%和47.2%。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池州统计年鉴2007刊发之数据为准。(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