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2.56KB ,
资源ID:78623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623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电子商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电子商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docx

1、最新电子商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电子商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研究范畴演进“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术语,但信息化作为一种现象其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并且学术界对此现象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宋振晖,邓超,2004)。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解就是将信息化现象描述为“信息经济”。自从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诞生以来,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已经历了形成阶段、初步发展阶段、蓬勃发展阶段(靖继鹏,2004)。在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将信息化描

2、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即信息经济的,主要有美国学者斯蒂格勒于1961年提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概念,首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而从信息产业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活动”的代表首推美国学者F马克卢普,他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的机制,并对美国知识产业的比重进行了测算。马克卢普所谓的“知识产业”实际上就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称的“信息产业”。马克波拉特(MUPorat,1977)则以马克卢普的理论为基础,并且吸收了丹尼尔贝尔德“后工业社会论”思想,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第四产业”,并且对

3、美国的信息产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定量测算。波拉特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量化分析和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且在研究中被学者广泛采用(马费成,2004)。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从1978年开始引进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学,乌家培教授主张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性质来划分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包括研究经济中的信息要素问题的理论信息经济学和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应用信息经济学。陈禹(1998)、谢康(2000)教授也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信息化的概念,还是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主要是指“主

4、动地推进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概念基于“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具有正面的影响”的价值判断。很多学者认为此概念有失偏颇,认为应将此定义中的“主动地(actively)”一词改为“有目的地(intended)”,因为后者为进行信息化的行为主体留下了更多进行价值判断的空间(宋振晖,邓超,2004)。对于信息化的内涵,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概括起来关于信息化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涵义(梁滨,2000):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几乎所有的信息化概念中都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术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是开发利用

5、信息资源的手段和工具;信息化的目标,既不是信息技术的采用,也不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信息社会才是主要目标;强调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行为主体是多层面的,既有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层次的信息化,也有行业信息化的中观层次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经济条件和国家推进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在国外学术界,并未提出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但是,就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来讲,都是最早产生于美国,然后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并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对企业信息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定义和不同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讲,包括面向设计与制造的企业信息化、面

6、向企业管理的企业信息化、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四个阶段。本项目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网络逐步建立起来,企业信息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企业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企业转型的挑战,来自于管理和组织变革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需要寻求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解决方案,此时的解决方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设计、制造与管理,而是面向整个商务活动的绩效改善。企业信息化的范围也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涉及到供应商和客户。此时的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等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将企

7、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外部主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通过这一层次的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加入现代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商务生态圈,以分享信息化商务生态圈的网络价值。这一阶段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有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解决方案。通过这些解决方案,使企业商务活动效率大大提高,为企业全面实施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个阶段的企业信息化是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对于电子商务,不同领域甚至不同专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定义,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电子商务,以下两个方面是有共性的。从宏

8、观上讲,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的一次革命,是通过电子手段建立的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它不仅涉及电子技术和商业交易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金融、税务、教育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角度说,电子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的实体(生产企业、商贸企业、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者等)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商业贸易活动,涵盖了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运输配送、组建虚拟企业、公司和贸易伙伴共同拥有的商业方法等。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子商务定义为:盈利性组织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商务活动,以获得网络协同竞争优势。这里的商务活动涵盖了盈利性组织的所有活动扣除了对产品或

9、服务进行纯粹的加工生产过程以外的其他活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时代,因此,电子商务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是盈利性组织无法回避的一种商业环境,企业应该适应这种环境的要求,积极实施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已经不局限于利用计算机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信息化,也突破了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外部资源的利用以及实时交互信息的共享,进入了一个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阶段。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全面应用符合电子商务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

10、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商务模式,最终过渡到信息化企业,全面实现电子商务模式。1.2.2 对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的研究国外企业信息化应用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从单项信息技术的采用,到系统的集成,直至电子商务的实施,每一个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都是建立在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比较成熟。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模式、管理模式、资本模式、信用模式等比较系统,因此学术界对于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比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是Paul Timmers(1998)和Michael Rappa(1999)对商业模式的广义内涵进行了界定,而阿兰奥佛尔和克里斯

11、托福得希在其著作互联网商务模式与战略:理论和案例中,对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信息化商业模式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和国外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王刊良(2002)对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聂规划、刘勇军(2004)则对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式的实施与评价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自主开发模式、外包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ASP模式;倪明、徐福缘(2004)对企业信息化整体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所谓的企业-行业互动模式、挑战-反应模式、雁行模式、地区互

12、动模式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小-大型企业互动模式。刘惠、陈虔则对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李琪(2003)从电子商务项目策划的角度,提出了电子商务项目策划的四流五式模式,为本项目关于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基本框架。1.2.3 对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的价值研究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投资价值,国外学者进行过不少研究,Henry CLucas(1999)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投资都应该有一个可度量的回报,投资能给组织带来价值,即使没有极为明显的资金回报。信息技术的投资能获取多种不同的价值,既有直接收益,也有间接利润,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获得投资回报的几率有所

13、不同,并且给出了信息技术投资几率矩阵,表明哪种信息技术投资最有可能获得回报。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价值,Bacon,Janmes(1992)的研究表明,支持明确的商业目标是公司投资IT项目的首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按照这项研究,企业投资信息技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些财务指标,Kathy Schwalbe(1999)进行财务指标角度的IT投资项目评估,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财务指标在IT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其实,对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估,往往难于完全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有一些非货币化的效益也需要体现出来,对此,MMParker(1982)提出了一种信息化投资的评分

14、方法,一方面要对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收益进行定量评价,估算投资回收率,同时也要考虑信息系统产生的一些外部效益;另一方面,进行事业方面的评价,如信息系统对组织战略的职员、对竞争优势的贡献、对经营管理信息的作用、为建立信息系统时的机会损失、实施信息系统的风险等,对这些效果进行打分评价;第三,要进行技术方面的评价,对信息系统的技术战略对组织全体的适应程度、要求内容及任务书的明确程度、应用新技术的必要程度等三个因素进行评分。The Standish Group(1996)则提出了建立了一个评价IT项目成功可能性的加权评分模型,将用户参与作为最重要的成功标准被赋以19分的成功分数,而最次要的几个标准与勤奋的

15、工作和齐心的员工被赋以3分的成功分数。项目管理者可以运用这个检查表来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开工和继续。在国内企业信息化投资热中,许多企业尽管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是,对于信息化的效果判断,许多人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投入很大,产出很小”。尽管这样,面对信息化浪潮,企业的投资热情仍然很高,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其实,信息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从宏观角度来讲,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既表现为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更表现为企

16、业效益的改善。这里讲的效益,是指广义效益(侯炳辉,2002),即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不仅有当前效益,还有长远效益;不仅有明显效益,还有隐含效益;不仅有固定效益,还有机会效益;不仅有固有效益,还有派生效益。陈禹六(2004)提出了信息化集成系统的经济分析框架,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讨论基于竞争优势分析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经济效果评价和基于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徐强,戴芸(2003)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定量指标里,除了发挥传统的财务指标的优势之外,还增加了顾客导向指标、竞

17、争力指标以及可持续指标,兼顾了客观衡量指标和主观衡量指标、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衡量指标、动因衡量指标和成果衡量指标、外部衡量指标和内部衡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则主要从顾客、员工、股东、经营者、供应商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李小卯(2001)则从电子商务系统的效益分析出发,定量分析制造商发起和管理的Extranet效率与经济效益,认为Extranet效率、参与者经济效益受制造商的Extranet管理策略影响和决定。合适有效的Extranet管理策略是提高Extranet效率和参与者效益的关键因素。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

18、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中国境内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效能。当然,对于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人们最普遍的提法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许多专家开始对这一信息化的目标提出质疑。Nicholas G. Carr(2003)认为,信息技术属于基础性技术,当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的基础性设施后,它正成为如同铁路、电力一样的大众化商品,这时企业以IT为基础所获得的优势就将失去。随着信息技术大众化的趋势的继续,铺张浪费所带来的惩罚只会加重,要想以信息技术投资来获得竞争优势越来越难,而招致成本劣势倒是容易得多。因此,他认为信息技术管理应该采取守势,把重点放在降低风险而

19、不是增加机会上。姜奇平(2004)则认为,信息化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真正提高的,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协同竞争力,准确说是合作能力。非网络时代与网络时代对企业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从竞争主导过渡到合作主导。合作主导追求的赢利点在于网络效应,它是一种合作效应,而非竞争效应。对于这个问题,李东(2004)认为,企业信息化在今后究竟怎样做才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基于此,重新审视企业目前的信息化现状和企业经营环境,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思考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就是那些已经成功地实施了信息系统的企业的当务之急。Wise man, Charles(1988)则依据波特的成本性

20、竞争优势理论原则,研究了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差异性领域。谢康,陈禹、乌家培(1999)则突破了波特和Wise man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企业信息化使企业成本相对收缩,进而形成了企业最优边界的相对扩张,即无边界扩张,这种无边界扩张竞争优势或知识优势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先级竞争优势。这种分析为解释企业信息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无疑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分析框架,但是,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关于企业成本的相对收缩的分析前提是,企业生产数字化产品的情况下,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减,当然,企业的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的相对收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两部分成本的相对收缩在整个成本收缩中所占的比重,却很难量化。其实,企

21、业信息化活动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成本”,而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本相对收缩有时并不明显,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可能引起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递增。这样一来,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和动力实施信息化,也并非所有的客户都有实施信息化以适应电子商务交易的条件。1.2.4 对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价值增值关系的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一般的投资项目并不完全相同,今天的信息化投入不一定能立即见到产出,相反,管理者普遍面临着一个“信息悖论”问题,即信息技术的投资没能同步地创造出商业价值,而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却不断增长(约翰索普,1999)。信息技术没有实现下述四个层次的目标:(1)IT对整个

22、经济的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2)IT对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商业利益的贡献率;(3)IT技术对知识工作者和工作小组的业绩提升的贡献率;(4)信息技术项目的可靠性。这种信息技术悖论现象在国内外信息技术投资活动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国际著名的信息咨询机构Standish Group对8400余个信息技术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6%的项目实现其目标;50%的项目需要“补救”;34%的项目彻底失败。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投资MRP/ERP几百套,成功率不到20%(侯炳辉,2002)。司林胜(2004) 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信息化内在

23、价值增值之间的缺乏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有关,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总体应该处于初级水平,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么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要么就是一种盲目的追风,抽象地定位于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竞争力,而缺乏系统有效的信息化投资回报分析体系和投资管理机制(史于,2004),以至于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并不显著。1.2.6 总结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对与本项目相关的问题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重视对企业信息化的单元信息技术开发与信息系统的研究以及投资效益研究,缺乏网络经济时代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和投资效益研究;重视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建立了多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和选型的评价体系;重视技术的先进性与适应性,而对于信息化的价值却缺乏系统的评估,因而对信息化的实施也就缺乏科学的价值导向,更缺乏有效的绩效控制;对企业信息化价值的定性描述较多,实证偏少,更缺乏系统深入的统计分析;对企业信息化导入的研究,缺乏对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所包含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经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以及风险管理模式缺乏系统分析,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时,也缺乏价值导向,因而出现了企业信息化项目与企业商务活动不能有机整合,最终导致信息化黑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