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4.40KB ,
资源ID:78610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610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轼的诗词人生 八知登州再回朝.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轼的诗词人生 八知登州再回朝.docx

1、苏轼的诗词人生 八知登州再回朝八、知登州、再回朝 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04.01)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由高太皇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因反对新法被贬斥的人。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七品),十月十五日任登州太守,二十日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六品),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苏轼49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苏轼从一个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只用是十七个月。到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四年左右的时间,这里介绍了这期间苏所写的诗词十六首。 高太皇太后执政之后

2、,就以母改子政的形式宣布废除新法,她在当时有一个最重大的举措,就是把已经退隐回家十五年之久的、64岁的老臣,也就是反对派的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请出山来,让他担任宰相,主持大计。北宋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历史上把这个阶段叫“元祐更化”,元祐是哲宗的年号,更化就是重打锣鼓新开张,以前都不作数了,一扼振风吹过了。这司马光一上台就有三个举措:第一,讨论新法,舆论先行。号召广大的官员纷纷上疏言事,让步大家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新法到底合适不合适,其实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为了废除新法来造舆论的。第二,废除新法,贬斥新党。纷纷贬斥新法跟新党的人物。第三,启用旧党,苏轼回朝。把过去的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纷纷地召进朝

3、中。苏轼的回朝,回到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元祐更化”的回中央的浪潮当中才回来的。 从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我们列个时间表来看一看苏轼提拔的速度,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苏轼这一年48岁,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相当于登州市市长,七品。九月十八日,任命为礼部郎中,六品,主管朝廷的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

4、苏轼49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这快得有点不正常,这是跟司马光担任宰相有直接的关系,那么苏轼的这样一个飞速的东山再起说明了什么呢?这意味着,第一,六品官京官起居舍人,主管的是礼仪、祭祀和科举事务,但是他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如实地记录皇帝的言行,随侍在皇帝的左右。第二,四品中书舍人,这更重要,国家的典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和编修,都由中书舍人来主持,而且起草任命官员的诏书,也由中书舍人来起草。在北宋有个规定,要担任中书舍人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任用,可是苏轼是免予考试的。第三,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更了不起了。中书舍人起草诏书,那还比不上翰林学

5、士,翰林学士专门起草册封太子、册封将相、册封皇后这样最高等级的诏书,而且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他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国务大事。 从中唐以来,翰林学士有个绰号叫什么呢?叫内相,实际上就是宰相的预备人选。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在历史上速度最快的担任翰林学士不过两三个月就立刻提拔做宰相。所以我刚才说,他做了这个官以后,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他官位变了,身上的颜色也变了,在北宋官服的颜色大体是三个等级:七品以下绿袍子;五六品的官员穿绯袍,就是粉红色的袍子;四品以上穿紫色的袍子。苏轼现在穿紫色的袍子,佩戴勋章金光闪闪,穿金戴紫荣极一时。 据登州府志记载

6、,苏轼于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任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二十日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作了五日太守。苏轼在留别登州举人中也明明白白说自己只当了五天太守:“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十月份应该也是可信的,这也可以从苏轼的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中得到印证:“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 苏轼关于登州有五首诗,分别是登州孙氏万松堂、登州海市、奉和陈贤良、留别登州举人、过莱州雪后望三山。每首诗的具体写就时间无从考证!应该不会全是在登州的五天内写的吧?短短的五天时间,作为文人墨客的苏轼肯定少不了游山玩水,肯定少不了被迎进被送出,同时他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形成的很有份量的调研成果回京

7、后以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为固登州海防进谏,显示出激扬正气的士大夫风范。)两道奏折呈交朝廷。值得提及的是,当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为登州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对苏轼的感激和缅怀之情,专门建起苏公祠,供人们纪念瞻仰。 四个月后,回朝任礼部郎中,再半月后升为中书舍人,陆续升至翰林学士兼侍读。此时司马光任宰相,尽废新法,苏轼不尽赞同,认为有的法虽有弊但关键还是在执法者是否适当。苏轼主张变法,但应“渐变”,而反对“骤变”。此时他又引起了保守魄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至此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处调。 苏公祠门联上有:“五日登州府

8、,千载苏公祠。”五日知登州,风范映千秋。 清 张弓有诗曰:“赖有公来官五日,三山万古重蓬莱。”1南乡子 宿州上元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注释】1.上元节有放烟花的民俗。2.宿州此时的繁华与水运发达有关。3.江东归老客: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4.白云乡:庄子 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5.淮南:系路名,道名(宋行政区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安徽。“第一州”即指宿州。【译文】 该词大意是:人们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小雨如酥,刚下了就干了。 清润可口

9、的美酒供开怀痛饮,此情此景,使我这个江东归老客以及游人留连忘返。 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如同迭相进发的团团星球。地上,青山如黛(青山如同是着了一抹淡青色的画眉),春水荡漾。山水的青翠之色让人感到就要滑落下来。 宿州上元春日风光佳丽,胜似仙乡,而且比神仙居住的地方还要温煦可人。【赏析】 这是作者描述在宿州(今属安徽)过元宵节所见繁华景象的小令。 上片开头两句写宿州人们在节日里雨中春游。潇潇春雨中,人们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千骑”,极言人马之多。“试”,有尝试、初始之意。意谓,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按捺不住节日的欣喜之情,在这早春时节便争相出游了。第二句“小雨如酥

10、落便收”的“收”字极为传神。干枯的土地一旦洒上小雨,即刻就吸收尽净,一个“收”字,把静物(土地)写活了。同时承接“小雨如酥”,可以想见春雨的绵软细微。 上片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感受。游客如云,小雨如酥,已令人消魂。加上还有清润可口的美酒供作者开怀痛饮,此情此景,不禁叫人留连忘返。“江东归老客”,大约是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作者以此自况,暗含着作者厌倦仕途、向往人间清景的情愫。 下片写宿州的元宵夜景。“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两句分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观。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如同迭相进发的团团星球。一个“乱”字,点出星火灿烂、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再看地上,青山如黛(青山如同是着了一抹

11、淡青色的画眉),春水荡漾。山水的青翠之色让人感到就要滑落下来。“翠欲流”这是作者的一种审美联想。 以下三句是抒情。“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两句,是极言宿州上元春日风光佳丽,胜似仙乡,而且比神仙居住的地方还要温煦可人。“白云乡”是用典,庄子 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淮南”,系路名,道名(宋时行政区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安徽。“第一州”,即指宿州。最后这几句,表面看是盛赞宿州,实则有双关意。“白云乡”也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这里流露了作者对在朝中被排挤、被冷落的伤感。言在此意在彼,是深有寄托的。【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正月四日,苏轼由泗州到宿州,在宿州过上元节

12、,作了一首南乡子 宿州上元。这是作者描述在宿州(今属安徽)过元宵节所见繁华景象的小令。2蝶恋花 述怀从常州赴登州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注释】1.“云水”三句,描绘宜兴南荆溪上风光。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常州:“望,宜兴,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十六乡,湖洑、张渚二镇。有君山、运河、太湖、阳羡溪。”阳羡溪即荆溪。2.沙汀:沙洲。3.“月白”两句:写荆溪月下澄明清净的景色。4.溪叟:溪边老者。5.底事:何事,为什么。6.区区:微小。不值一提。辛苦劳瘁(cu,疾病,劳累)之意。7.苦:偏

13、要,硬是要。8.“溪叟“三句,假设溪叟旁观之言,展现出内心深处出仕与归田的矛盾。溪叟私下议论说:为什么那样辛苦劳碌,硬要去当官嘛!9.尊酒不空:杯中有酒。10.“尊酒”两句:说将来自己还是一定要归老于此,享受闲适之趣。这既是表明终极意愿,也是当前解决内心矛盾的自宽之词。“尊酒不空”,用后汉书 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译文】 云徘徊,水绕流。缠着溪边曲曲悠悠的路,重重叠叠的青山,傍溪水绕行,向东流。 清和的月色洒落沙洲,照见翘首而宿的鹭鸟,无风也无尘。 溪边老叟见了自言自语,小而可的事,何苦做什么官去。 有酒杯不空,有田百来亩。何不归来享份

14、闲趣呢。【赏析】 此词内容,为行前怀宜兴南荆溪之作。春恋田庄山水美景,假设溪叟之语,表现心中为官与归老之矛盾,希望将来能够如愿归来。语言清爽中有沉郁之思。 王文诰评此词云:“词云溪上,即荆溪也。信为起知登州临去所作。自后入掌制命,出典雄藩,以及南迁海外,请老毘陵未克践归来之语。读公述怀此为之怃然也。”(苏诗总案卷二十五)王氏的这个体认是比较深刻的。【背景】 苏轼由常州赴登州是在七月下旬,这是他行前怀宜兴南荆溪之作。渔父四首3其一渔父饮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赏析】 古代文人常用饮酒和醉中之境界来表现安乐自得的心态,认为只有醉中才能达到无差别状态,即使佛家也

15、有“般若汤”、“无明酒”之说。此处“饮”,表现了“法悦之味”。东坡化用了德诚禅师(船子和尚)第三十一渔父词:“虽慕求鱼不食鱼,纲兼蓬户本空无。在世界,作凡夫,知闻只是个毗卢。”禅师通过前一、二句,把自己求鱼与世上凡夫求鱼作了对比,寄托了对一切凡夫悉有佛性的希望。鱼和蟹是张志和、船子、苏轼三者共同所使用的意象,将“鱼蟹一时分付”的条件是已经钓到了鱼蟹,苏轼“一时分付”是禅师“慕求鱼不食鱼”的连续发展。东坡曾云:“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记游松风亭)他以“如挂钩之鱼”比作自己所感悟到的“道”,所以词中“鱼蟹”,很可能指的是悟道。“一时分付”句,是暗喻了船子禅师随时随处施行教化。“酒无多少醉为

16、期”,表现对道的心醉程度。“彼此不论钱数”,表现了“二法”同为一体。识见上有“此”的分别心,心理上才有产生“彼”相对性的存在。渔父已经饮了法悦之酒,也就泯灭了彼此分别心。所以此渔父在法席之中能启导彼人。张志和渔父其四所说:“松江蟹舍主人欢,孤饭药羹亦共餐。”则俨然存在着“主人”,这是他们不同精神境界的表现。“论钱数”是属于俗谛,“不论钱数”则是“圣谛”。总之,东坡在第一首中不仅表现了自己已经消灭了一切凡圣之差别心,而且塑造了“彼此一如、凡圣一如”之渔父人格美。这是东坡深入华严“理事无碍”法界观的体现。4其二渔父醉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赏析】 禅家重悟道轻

17、知解。“渔父醉,蓑衣舞”,相当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自在境界,其境界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东坡以禅家常用的方式,用“蓑衣舞”描绘了“哑子得梦,自梦自知”的境界。如佛家“向上一路”象征绝对境界一样,“归路”象征着回归本原(寂静)之归依处,暗地里表示法悦之醉。“轻舟短掉任斜横”象征着断掉了情识和意想分别之心,不会生起虚妄的猜测与分别。宋代禅师们也是常引来说明心闲意寂如同古井无波,如张孝祥守无锡时,曾问径山大慧“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曰:“雪覆芦花,舟横断岸。”(见续传灯录卷三十三)苏轼词中“轻舟”之涵义,和船子的“勤作棹,慧为舟”是一样的,意味着不仅轻快而且具有智慧的般若船。船子和尚的禅诗中经常提到“过

18、去”,“现在”,“未来”三个观念。“过去”表现了犹豫不定地仿徨于保佑和阪依之间的渔父,但其重点在于“现在”和“未来”。恰好,东坡从“醉里却寻归路”到“醒后不知何处”紧扣着现在、过去、未来之时差,以现在的“轻舟短掉任斜横”来表现过去“醉里却寻归路”的保佑和渔父面临着将来救渡众生之任务。因而,东坡此首直接沿用了船子禅师“一片江云倏忽开,翁空晴日绝尘埃。适消散,又徘徊,试问本从何处来。”(其二十六)之诗意。渔父由于般若船等待着摆渡众生而不忘却自己本分,引起东坡“不退转”之正进心。5其三渔父醒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赏析】 佛家用梦中说梦比喻世界之虚幻,“梦断”相

19、当于豁彻大悟。从意象群分析,禅诗中“落花飞絮”一般是强调悟道之后现象界即法界,但此处用意不同。根据诗人玉屑卷二十引用宋 释惠洪禅师的冷斋夜话说吴僧道潜,曾为求诗的歌妓赋诗曰:“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诗僧道潜的“沾泥絮”指的也是不动心。从禅诗角度看,“梦断落花飞絮”则是将执着的心比喻成落花飞絮一般躁动不安,不仅表明着他已经看破了“空花观”的真相,而且比喻了在烦乱色界中悟道。其诗意与长沙景岑禅师游山诗“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五灯会元卷四)一致,表明不愿意留圣位,而又回到尘世。渔父从俗谛到圣谛再回归俗谛的过程,正是先由色悟空,进而悟及“非有非空”。渔父

20、梦断落花飞絮的尘世亦是道场,可以达于理事无碍之境界。 至于“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两句的用意,东坡在书渊明诗二书中有明确说明“然世人醉时是醒时语,此最名言,善饮者,淡然与平时无少异也。若仆者,又何其不能饮,饮一盏醉,醉中味与数君无异,亦所羡尔。”词意重点不在于醉不醉,而更接近于拾得终不逐时情:“般若酒冷冷,饮多人易醒”、唐 丹霞天然禅师玩珠吟其二“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惺。”以及白居易船夜援琴:“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之意。苏轼词中的“人间今古”即是佛经中所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之世界。也就是船子禅师其三十三首所说的“无踪无迹乐悠悠”、“身放荡,性灵空,何妨南北与西东”的现

21、象界。即东坡自己说的:“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临江仙 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总之,如果说渔父从酒醉到醒后是站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那么,从酒醒还醉到醉还醒则是表现了从法界至于现象界之过程。渔父饮、醉、醒都是为官人开的所谓“方便法门”。前者意味着禅师“没踪迹”之处的圣谛绝对境界,后者“没踪迹处莫藏身”则表明禅师不离世俗而对官人随机示法的古今之道场,是渔父所藏身之处,也是东坡作为船夫施行摆渡官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彼此官人和渔父之不二境界,也是没有古今之无差别世界。6其四渔父笑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赏析】 此首是东坡“渔父词”的特别之

22、所在,因为除他和船子外,其他任何人的“渔父词”都看不到这样的涉世精神。 船子禅师的积极涉世随处可见,如“水色山光处处新,本来不俗不同尘。著气力,用精神,莫作虚生浪死人”等等,这种进取处世的态度也体现在东坡渔父词中“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其中“南渡”虽见于楚辞 九章 哀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但与东坡此词词意无关。因此,“南渡”疑为即佛典中所说“南阎浮提,同业众生”之意。“南阎浮提嗜原本是指印度之地,后则指人间世界。阎浮,梵语,Jambu,乃树之名。提,梵语devipa,洲之意。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其住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其土,此三事

23、胜于其他三洲及诸天。此说法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从渔父要去的方向“南”,还是可以说通的。 再看“骑马”句,从禅诗所说的“骑驴觅驴”皆是向外觅功夫,佛家要求结筏渡河,已到彼岸人休恋筏,何况骑着马怎会渡江呢那就总是痴顽汉。毫无疑问,这里的官人属于同业众生,是渔父济度的对象。南渡隐喻着渔父把官人超度到理想世界。 这里的渔父,内外行色皆不露,不仅非常逼真地描绘了渔父的人格美,也和船子禅师渔父词二十五“逐块(安适自得)追欢不识休,津梁(津梁,原意指“桥”,借指为官。)浑不挂心头。霜叶落,岸花秋,却教渔父为人愁”之境界同。“芦花”之意象只见于禅师渔父词三十六“拆芦花,谁言埋没在烟霞”,“拆芦花”来自于达摩渡

24、江的故事,代表舟筏,东坡“借我孤舟南渡”化用了此意。 东坡笔下渔父的形象正是理想化的自我写照。东坡颇具慈悲心,东坡词中渔父是大乘菩萨的理想形象, 又是自我写照。他不仅寄托了东坡自己没离开现世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积极的人世态度,并且阐述了在官场内默默无言地于醉醒中热衷于自己事业的卓越思想,提高了佛家渔父词之地位。在艺术上,苏东坡渔父词妙处在于借用了禅家渔父的形象而不用佛语,使禅与词紧密结合,从而大大开拓了词境。【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到河南商丘,收到诰命,神宗赵顼准许其在常州宜兴居住。想东坡半生凋零,屡遭贬谪,心内凄苦。而作于此间的四首渔夫

25、小令,颇得人生感慨,东坡曾云:“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行香子 述怀)。文章虽好,才华盖世,但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喝喝酒罢了。 渔夫乃东坡自度,豁达天真,得及时之乐,想必也只有饱经人生沧桑的东坡先生才能有此意趣。 无边:苏轼答复友人李端叔“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苏轼,漫游山水,做到了“江山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谪居黄州,“耕种自济、文学自适、养生自保、著书自见、韬晦自存。” 这句话的本意是,江河山川的美丽,人们无法私自占有,只有祛除功利之心的闲人才懂得欣赏。 他警戒那些心存贪欲的人,江河山川无法为人类

26、据为己有,无论你是一国之君还是一方财主。无论你想占尽天下还是割据一方。 那些依靠权势和财富的人无法成为自然的主人,相反,那些萧逸闲散寄情山水的人堪称自然之主。 中国人喜欢苏东坡,所以逍遥悠闲便成了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然而,人终究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就像写出“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的唐伯虎那样,中国很多闲散文人往往具有孤傲的人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7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这两首诗是作者于神宗赵顼

27、元丰八年(1085)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5.上:指逆江而上。欲上:想浮上来。【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洪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8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注释】1.归鸿:归雁。2.破群:离开飞行队伍。3.依依:不舍之貌。楚辞 九思

28、:“顾章华兮太息,志恋恋兮依依。”4.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5.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明妃:“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6.更待:再等,再过。【译文】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赏析】 宋 张栻的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在汴京(也称东京,行政上归开封府管辖,是北宋王朝的建都之地。)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29、一说此诗作于江阴。9留别登州举人身世相忘久自知,此行闲看古黄腄。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落笔已吞云梦客,抱琴欲访水仙师。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十月,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1086二月)以礼部郎中再被招回朝时的作品。10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释】1.玉堂:翰林院。3.别: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4.一犁春雨: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赏析】首两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30、”,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次两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

31、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在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1)在故友马正卿的帮助下向州郡求得黄州东门外东坡数十亩营防废地。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这首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干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至元祐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11行香子 述怀或行香子 清夜无尘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