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7.65KB ,
资源ID:78599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599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

1、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生物修三知识点第一章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丧失;乱捕滥猎;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保护措施。2、病毒的知识:非细胞生物,专营寄生生活(寄生在细胞内);结构上,蛋白质外壳,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繁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3、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第二章: 第一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细胞内液(2/3)和存在于细胞外的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1/3)即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2、体液之间关系

2、: 血浆 组织液 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6、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3、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7、体温恒定的原因及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8、体温调节:寒冷刺激冷觉(温觉)感受器下丘脑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战栗,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代谢加强。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9、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还可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10、血糖平衡的调节: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3.9-6.1mmol/L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胰岛B细胞

4、分泌)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 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糖原分解、脂肪转化为葡萄糖。1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T细胞(胸腺中成熟)淋巴B细胞(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12、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及分泌物;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5、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5、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6、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效应B细胞) 抗体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17、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 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1

6、8、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艾滋病。习题:1、人体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组成。2、由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主要包括_、_和_等。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溶液。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和_。8、正常人的血浆近_性,pH为

7、_。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等离子有关。9、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和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和_ 。11、目前普遍认为,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的。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13、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_。14、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_ _的消化、吸收;(2)_ _的分解;(3)_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1)氧化分解成_,释放_ _;(2)合成_ _;(3)转化成_ _。15、胰高血糖素是由_细胞分泌的,具有_作用,

8、胰岛素是由_细胞分泌的,具有_作用。它们之间相互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16、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_具有重要意义。17、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二道防线属_免疫,第三道防线属_免疫。18、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_增殖分化成_,再由_产生_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靠_增殖分化成_,再由_接触_发挥作用。19、过敏反应是指已_的机体,在_次接受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20、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功能、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第二节;

9、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刺激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

10、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V区受损出现症状:W区受损出现症状: H区受损出现症状: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各种动物激素的作用、分泌部位:主要是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类、促激素类等的作用。7、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时,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

11、细胞。10、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习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其结构基础是_。2、反射弧包括_、_、_、_和_。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向的。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向的。4、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受到刺激产生

12、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5、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部位流向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部位流向_部位。6、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相接触而形成。其组成包括:_、_、_。7、由于_只存在于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向的。8、一般来说,位于_的低级中枢受_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9、当大脑皮层的_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10、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_。11、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

13、,下丘脑分泌_激素,该激素能作用于_,使之分泌_激素,此激素作用于_,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_都能起作用。12、激素调节的特点:(1)_和_;(2)通过_运输;(3)作用于_、_。13、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和_的调节。其中_调节是主要的。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动物个体和群体稳态的维持:激素调节(高等动物激素种类及作用、昆虫内激素外激素作用)和神经调节。2、 昆虫内激素外激素的概念、分类3、 内激素:脑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分泌和作用。4、 外激素: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告警外激素、追踪外激素的作用。第四节: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

14、芽鞘尖端;向光弯曲或生长素作用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运输: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下端)远地侧近地侧。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

15、化学物质4、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是浓度:茎10-4 芽10-8 mmolL 根10-10 mmolL。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与此相反。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素的应用:促进果实发育: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控制性别分化。8、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

16、是去除顶芽。9、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习题:1、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2、生长素属_激素,而生长激素则属于_激素。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生长激素则由_合成。3、生长素能从形态学_端运输到形态学_端,这叫_

17、运输。4、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性,即低浓度时_,高浓度时_。5、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_。6、植物激素是由_产生,能从_部位运送到_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_影响的_量有机物。7、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_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_,从而造成向光弯曲。8、常见的植物激素有_、_、_、_、_。其中_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_能促进果实成熟,_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9、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_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_共同调节。10、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也具有类同植物激素的功效,但因其是人工合成的,不是

18、植物激素。第三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特点:持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无k值(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曲线

19、。意义:表示了种群增长的潜力。“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食物都是有限的且存在天敌。特点:增长率先升后降,有K值。曲线。意义:实际种群的增长情况。5、群落的概念和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6、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如根瘤菌、大肠杆菌等;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捕食;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上下):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左右)。8、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9、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20、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和举例。特点:缓慢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和举例。10、影响演替的因素:动力;催化剂;外界条件;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习题: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种生物的_个体形成_。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的集合,构成_。2、种群在_或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是种群_的数量特征。3、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 _。4、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法。5、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_。

21、6、“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等。7、“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7、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又称_。8、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的影响。9、种间关系包括_、_、_和_等。10、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和_。11、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有关。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有关。12、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演替。第四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生产者

22、: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被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1、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终点: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

23、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形式: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

24、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10、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5、,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习题:1、由_与它的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 其中,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_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和_。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 渠道进行的。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26、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_。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 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个营养级。10、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1)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2)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3)还有少数能量被_利用。11、在能量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第_营养级,含能量最_。最上端的是最_营养级,含能量最_。12、从能量金字塔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1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关系,使能量_。1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_、_。15、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和_。16、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_。17、大气CO2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_、_。1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_和_之间。19、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