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5.29KB ,
资源ID:78106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10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修心七要》.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修心七要》.docx

1、修心七要日期:2004年12月1926日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翻譯:妙融法師12/19 去年是在瑪哈雅那旅館中說法的,而今年是在寺院裏為大家說法,可見今年是更進步了,也更多人了。這次教授的是修心,也就是修心七要,若是能夠簡略的介紹這個法門,相信會對各位有幫助的。由於這幾天我到處東奔西跑,煩心的事也比較多,所以對於此次要講授的修心七要並沒有好好的準備,因此在之後教授的時候可能會有錯誤,在這裏要先跟各位說聲抱歉,免得等到大家事後發現錯誤時,再說抱歉就太晚了。這次這麼多人在看著我,還有牆壁上的唐卡、佛菩薩也都在看著,讓我都有點發抖了(眾笑)。 在教授修心七要之前,首先要講解一下根本頌文的作者以及注釋的

2、作者,他們的一些傳記歷史,透過這樣的講解,希望能對各位全面性的學習有所幫助。修心七要的經文主要是噶當派的口訣,而這個根本頌即是噶當派的善知識強千噶瓦耶謝多傑所著作的。強千噶瓦耶謝多傑出生於西元1101年,圓寂於西元1175年,於年輕時出家,30歲的時跟隨格西夏瓦拉學習,持續13年專心修學修心的教法,然後這位善知識就在他的寺院當中住了34年並教授了修心的教法。之後他在山中閉關修行,獲得內心的至高證悟,以上所說就是根本頌的作者簡略的傳記。 接下來介紹注釋者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此次課程即是以他的解釋做為教材。第一世蔣貢羅卓泰耶仁波切是噶舉派主要的上師,尤其特別的是,他無教派、無分別地宣揚且持守教法

3、,以平等心依止了五十多位上師學習,因此他所獲得的口傳、口訣跟灌頂是非常的多。他一生的語錄及著作全集約有90本之多,所以在整個西藏雪域中他對於教法的宏揚是頗為廣大的。以上就注釋者的簡略介紹。 接下來要介紹說法者(一笑),可能各位都已經認識了,他就是阿波嘎嘎,生於1985年,相信各位對這位說法者都應該已經認識了。 今天晚上各位在這邊聽法,因為是第一天,所以不先開始講經典的正文,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是課程的頭一天,可能各位心中會有點緊張、有點害怕,所以我要在明天晚上等大家都比較冷靜一點、平靜一點的時候,再講經文的正行,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說一說我對心的一些看法。 所謂的修心,也就是修正我們自己的心。 心沒

4、有色相,沒有形狀,不是一種物質,我們可以敲敲打打去修整它,可以說我們是要從內在去修正自己的心,一開始我們先談一下心,對心有所認識之後,才會知道如何去修心,也就是說我們對於要去修正、修整的對象,若是不認識的話,就不會知道要如何去修正、修整它,而且也可能因此產生錯誤,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對於我們要去修正的對象先有一個認識,因此在這,我們要先講一下心,建立一個基礎。 最近科學家們承認了是有六識的,這是他們之前並不承認的,甚至有外國人還以第六識為相關的劇情做了一部電影,叫做第六感之類的電影。對於佛教來說我們是承認有第六識的,而第六意識也叫做心,有些人認為第六識或者是心是非常秘密的東西,並不是一般平常人可

5、以去理解了知的,也有些人認為心是有相的、有色法的、是個物質。我想要是我今天又來談一下第七意識,可能馬上又有人把它拍成電影了。 所謂的心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只是我們並沒有去認識它,而這個心可以說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能夠感受到的一種作用。我們可以說這個心的作用也是我們平常各種善惡念頭、想法,可說各種境界、各種情況的生起也都是依止這個心以及心的力用而產生的,所以我們說這些境界生起的依止處跟其力用就是心,而這樣的心我們將它區分為心王和心所,這是我們各自本身都在運作的,也是我們大家都有的,而這樣的一種力用,它即是心。因此主要的心王應該是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用跟運作的,而真正在活動的是心所,心所有善的、有

6、惡的,有些人可能是善的力量比較大,有些人是惡的力量作用比較大,又或者有的人是在無記的狀態,總之我們修心即是要將我們善的力量儘量使它增長。 要如何將我們心中善的力量發揮、增長呢?主要是靠調整、改變我們的心的方法。就好比如說,我們去拜見一些善知識,求取口訣。若能夠見到這些善知識,接受這些口訣、教授,再加上自己的精進和努力,透過這些修習讓善心的力量以及善的串習力生起,用這心的力量即能幫助我們,將自己本具善的力量去增長去擴大。 就好比我們在種植一些種子的時候,有些種子可能本來就有點問題,比如說本身不是很優良的種子,而我們的心性也是這樣子的,有些部份可能是有問題、有缺陷,但這些問題也有可能是從我們的一些

7、行為,或者是外緣而產生的,因此善惡的種子就在我們修學佛法、修行的時候,透過各種的行為外緣,而產生各種善惡不同作用的力量。 有一些人,可能本來心的情況或者他的心性種子本來是好的,但是由於周圍的環境以及各種外緣的影響,使得善的種子成為惡的,這都是受到我們周圍環境的影響,若是我們是處在一個比較平和清淨的環境,就能使我們的心更有力量,幫助我們增長善與平靜,若是我們的環境是粗惡的,也會讓我們的心變得粗惡,因此現在很多人的心性可能本來是好,但是由於各種客塵外緣的影響使它們有所改變。 由於我們本具有眾多的善,並且我們也對那善的結果,有著極大的欲求跟願想,如此就算有很多的客塵外緣的影響,而有許多的煩惱障礙生起

8、,但是由於我們本具的善,以及我們對善果和福樂等等的冀求跟願求,而成為戒行力,來增長我們的修持。也就是說我們本具的善,再加上我們對善果的欲求跟願想,雖有外緣影響,我們也能使它轉化成為一種戒行力,成為我們的助緣跟基礎。 當我們已經具備了獲得福樂的因,也就是具備了這善心,並對福樂的果、善的果生起了一種歡喜心與欲求心。便要學習要如何將這兩者的力用相互的運用。比如說,當我們做一件善事的時候,我們總想為了要獲得福樂獲得好的結果,所以我們會去做一些善的事情,可是當我們在做惡的事情時,大部份都是在煩惱心上去做的,並不是為了要獲得福樂跟善果而去做的,所以由於我們都是為了獲得福樂跟善果而去做許多善事,因此也可以說

9、這個善心已經具備了,而對於善果的欲求心也是具備的,而現在我們該學的是如何將這兩者互相的去運用,將它們兩個聯繫起來,若能夠將這兩者互相的運用的話,我們獲得福樂的機會是非常大的。 當我們被蚊子咬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很煩人甚至會生氣,但是這樣子生起的嗔心雖然是過患,但是這種瞋心並不是平常一直都存在的,因為我們不是一直都在被蚊子咬,所以突然地我們被蚊子咬時,我們會生起這種厭煩跟生氣的心,可能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有如此多的過患,覺得自己是非常不好的,覺得自己很罪惡,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麼意義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切的問題過患是突然生起的,是客塵生起的,事實上這種善的種子跟善的力量是我們自然、本然就有的,對於這

10、些客塵緣境,我們是具備了足夠的力量去遮止、消滅它的,我們是具備了戰鬥的力量,而能夠去跟煩惱對抗。心的力量就好像我們身上背著一個寶藏一樣,平常的時候我們不去用它,甚至不知道它,一但當我們真的去使用它、打開這寶藏的時候,自然就可以有足夠的力量與煩惱戰鬥,所以首先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生起信心,不要看輕自己。 學生提問: Q:法王最後提到心本具是善的,再透過對善果的欲求,是有這樣的說法,但是之前法王也提到心是有惡的,本性也是有可能是不好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變質的。 A:這裏講的是心王跟心所,心王是屬於無記的, 心王本身並沒有辦法斷定是善或是惡,它主要是受到心所的影響,若是心所善的造作多的話,它就會影響心

11、王趨向善,若是它惡的造作多的話,就會使心王趨向於惡,所以心王是會轉變的,主要是依止心所,所以無法斷定心王是屬於善的或是惡的,因為它是無記的,至於如來藏的部份這是不同的主題,以後再說。12/20 各位晚安!今天要開始簡略的講解修心七要。修持大手印時我們先要練習的修心,也就是在前行時做的修心修持,跟現在修心七要所做的修心修持,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以前我曾經也給予過一些人大手印前行的教授,希望這次修心七要的教授能與大手印教授一般,做為再次一樣的教授。修心七要的修持可以說是噶當派的法脈,也是噶當派的特殊教法,而噶當派的六經裡面主要有的口訣、訣竅分為三種。在噶當派中有所謂的噶當六經或稱之為噶當六典,而噶當

12、派整個法脈的承續是以噶舉派來承續法脈,噶當派衍生出另一個新派也就是格魯派,繼承了噶當的教法。在噶當派的教法裡,噶當六經主要由格魯派承續這個傳承,噶當派四句口訣的教授則是由達波拉傑即是岡波巴大師開始傳承至達波噶舉裡。另外噶當十六明點口訣的教授則為兩個教派都持有的。噶當派的主要修持是以顯乘為主,另外配合咒乘修持,而他們主要修持的是世俗菩提心,為了要能夠升起世俗菩提心,因此又以修持自他交換的口訣作為世俗菩提心升起的輔助修持,並以此作為教育他人的方法。以自他交換的口訣作為修持修心的方法是有很多種的,但是其中最著名的修持方法即是修心七要。修心七要主要分七個部分來講說。第一部份是前行法。第二部份是正行法。

13、第三部份是取惡緣為菩提道。第四部份是明攝此生一世的修持。第五部份是(心修成的量)心修成後的情況。第六部份是修心的三昧耶(誓戒)。第七部份是修心的學處。第一部份:前行法根本頌裡面說首先修前行。前行可分為上座時的前行法及下座時(教授時)的前行法。我們直接從教授的前行開始講。教授的前行主要是講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輪迴過患、業報因果。(一)人身難得:獲得人身不同於其他眾生,一般我們說人身,有些人認為是從動物演化而來的,但是總之這樣的身體、身相是不同於其他的動物及眾生,所以比起其他的動物來說,我們並不像昆蟲一般,數量是如此多,壽命是如此短暫,我們也不像動物一般,沒有辦法去成辦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獲得人

14、身時,又有一些善惡差別的人身,比如有一些人身體會有障礙,諸根不具全,身體有困難,又有些是心有障礙,心不能喜樂,有心上面的疾病。而大家可以說是人身比較完整的,也是比較健康的,能夠成辦所有的事情,而獲得這樣一個善的人身,對我們而言是有很大利益的,是非常有用的,平常我們可能會想天人或神是非常的好,當然也許他們的身體、身相比我們好,但是人的心智、心識卻不比天人差,由於天人享受五欲妙樂一直在快樂裡面,所以一種能夠進步的智慧就沒有辦法升起,而我們人由於有各種的苦樂,有苦的經驗也有樂的經驗,再加上時間的影響,所以人可以不斷的進步、改進,而天人有的一些福樂也是我們能夠去成辦的,所以我們的人身是有非常大的利益的

15、,可以說是跟天人一樣的珍貴。(二)生死無常:雖然我們有這個善的人身做為依靠,但是這個人身卻不是堅固不變的,雖然人身有各種的表達跟姿態,但是我們這個身體的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沒有任何實義的,因為它是馬上會幻滅的。就像有一些器具可能看起來並不是很好,使用起來還是可以用,但是它也可能馬上就壞掉沒有辦法再使用。因為人身可能彈指間就壞滅掉了,所以更應該要好好把握我們的時間。依著這個善的人身,我們最好馬上使用它去成辦一些事情,不然它就會很快的產生各種變化,因為它是完全不堅固的。(三)輪迴過患:我們周圍的世間環境,事實上是對我們不利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害的,因為周圍環境常常有恐懼、不清淨,而且是這麼的粗糙、

16、粗惡的環境,所以如此的環境也會障礙我們去獲得一些福樂與幸福。周圍的環境對我們是沒有利益的,反而使我們產生很多的困難。很多人並非一出生就是個壞人,而是受到環境影響,使得他的心性、性情及行為都轉為不好的、壞的。但是我們講到輪迴過患的時候,並不是好像周圍有火在燃燒著或者是把我們放在冰庫裡,而是指我們周圍的環境不好。所以我們剛剛講到這個人身是這麼樣的不堅固,環境又是如此的不好,所以我們自己就必須要仔細的去想想,我們本身應該要好好的努力,將我們本身所具備的善根能力好好運用發揮,並且持守好自己的心,這樣子的話,環境也能夠成為我們的友伴,就不會真的危害到我們。(四)業報因果:很多人認為業是過去生所造作的並不

17、是我們現在所造作的,但是我認為所謂的業是我們當下造作,當下再生起的。好比一個著名的歌唱家,當他心中很歡喜並且在他唱歌時也能投入其中,陶醉其中,那麼在一晚之內,他可以讓一千個人都感受到歡喜與喜悅;但是如果這個唱歌的人心裡不開心,唱歌時也沒有投入其中,那麼他也可以在一秒鐘或很短的時間內讓很多人感到不喜悅、不快樂,所以由這個比喻我們可以知道業是馬上造作,當下就結果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業是當下造作,當下成熟的。總之,人的一生也許會活很多年但終究只是一生,並且是短暫的。而在我們人生中也常常因為一個錯誤,或者在任何事情上犯了錯誤之後,很可能都會造成一生的浪費與後悔,使得我們一生中都很困難,所以不管我們做任何

18、事情的時候,在這一生當中都要非常地小心注意,要去取捨善惡及分別善惡。 學生提問: Q:有些事情在某些情況下是對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又是錯誤的。如何在我們心中去界定那條善惡的界線? A:惡行與善行主要依動機或心態去分別,比如說由三毒煩惱而生起的各種身體、語言所造作的行為是惡的;沒有三毒的動機而只是關愛他人的各種身體、語言的行為是善的行為。另外也可以從結果來分別,也就是從它成熟的果上來分別,結果如果是福樂的喜樂的,之前所造作的因則是善的;若是成熟的果是苦的果,它的因可以說就是不善的因。但是對於這種不善的因也有一種情況是,比方說獵人當他在獵殺動物的時候,他可能覺得這是好事所以也感到喜樂跟快樂,但是這種

19、他認為的喜樂跟快樂並不會帶來善果反而會帶來惡果,而這是從果上面來分善惡。Q:如何使我們所造作的善業成就究竟解脫成佛的果?如何成為無漏的善?A:主要是要做迴向,要將三時所做的善業盡力的迴向,特別是現時所造作的善業都要做迴向,不只迴向希望獲得一些人天的福樂以及投身到善趣,而是要將一切的善業、善根都迴向能夠成就佛果,一直到我們成就佛果之前,都要能夠利益眾生迴向一切。如何使善業善根成為無漏的善?要做三輪體空的迴向,善業才能變成無漏的,也就是能以空性智慧做為迴向才能夠使善業成為無漏的。之前所做的迴向也就是一般的迴向,還是會使善業成為有漏的,因此是要做三輪體空的迴向。12/21 第二部份:正行法今天開始講

20、正行,正行分為兩部分:(一)勝義菩提心(附帶說的),可分為上座及下座時(平日時)的修持。(二)世俗菩提心(主要說的)。(一)勝義菩提心1. 勝義菩提心上座時的修持:主要是以一個偈頌做為教授: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對治亦自解,道體住賴耶。觀諸法如夢是指觀察境的情況,所謂諸法是指外境的這些常、無常等落入常斷的一切差別法,主要是指觀察思惟一切外境的情況,觀察外境各種現象的體性。觀心性無生是指有境,也就是對自己的觀察,要觀自心體性的情況。思諸法如夢:我們現在所安住的環境,一個是指我們周圍的外器世間,還有一個是住於其間的這些有情眾生。但是這一切都只是一種名字的安立而已,也就是我們的心去立了一些名詞及名

21、相。就好像在夢中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夢到一間很小的房子,裡面有馬、大象還有一些很大的動物,但是事實上這麼小的一間屋子是無法容納這麼多巨大的動物的。因此可以知道,夢中所見的境並不是真實的。就好像在夢中一般,由於我們心的迷惑,將各種的外境安立了各種的名相,但事實上這些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這裡再多做一些解釋,就好像我桌子上的玻璃球一樣,我們姑且可以稱它為玻璃,也可以稱它為球,總之我們給它安立了一個名字,但是它是如何安立成為玻璃的呢?它又是如何造作這個玻璃呢?當我們去尋找這個原因的時候會發現它也許有玻璃的成分但是它並不是玻璃,所以任何物質聚合的東西,它們也不是物質的本身,當我們用智慧仔細的去思維跟分辨的

22、時候就會發現,我們找不到所謂任何物質本身的,但是平常我們並不去思維也不去練習,所以我們也就隨便給它安立一個名字叫做玻璃,可是當我們仔細的用智慧去分析的時候,就會發現是找不到玻璃,甚至是沒有玻璃的,因此所有的物質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心中給它安立一個名字,但是真的仔細去檢查分析的時候就會發現,境本來也沒有所謂實有的境,都只是我們心去安立的而已。今天晚上也許我要將桌上所有的東西都以此類推的來作介紹與解釋,(法王作倒水的動作),比如我在倒這杯水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稱這個杯子是一個水杯,因為我們倒了水進去了,但是如果在我們倒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稱它做茶杯,因為我們是倒茶進去,但若是我們倒酒進去的時候就稱它為

23、酒杯。不管我們稱它是酒杯、茶杯還是水杯,事實上仔細觀察這個杯,它也不是真正的酒杯、茶杯、或水杯,這些都只是一種命名而已,因為是在當時它有那樣的作用所以我們稱它為某某杯,但是如果這個茶杯它是一個如實、真實、固定的一個境的話,那麼它是永遠不可能成為酒杯的,然而事實上茶杯也可以成為酒杯,由此可知這一切都只是一種名相的安立,只是我們心給幾個名詞的安立,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境。對於外境是非真實的,也非真實、實存、實有的,也許各位會問:那麼這能夠去觀察這些外境的心是實有的嗎?是不變真實的嗎?事實上能夠去觀察這些外境的心它也是非實有的,不是真實的。在我們觀察心的時候,我們稱它為心,但事實上它只是種分秒相續的連

24、續,我們把它成立一個名字叫做心。當我們真正觀察時會發現,這個心,過去的心已經滅盡了,未來的心還沒有升起,而現在當我們仔細去分析這當下的心時,發現它又可以分成過去跟未來,因此這種剎那相續的活動我們稱它為心。但是我們給它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以為它是一種物質或是實體的東西,但是當我們真正用智慧去分析時,會發現心也是找不到的。我小時候大概八、九歲時,曾經有一次突然地產生一種想法,那時我還沒有獨自地讀書學習的經驗,只是突然產生一種斷滅的想法,也就是仔細把所有的東西都分析到最終的時候,覺得什麼都沒有了,心裡感到很害怕並且開始亂想,而這時候老師又出去了,那時候覺得害怕的不得了。之後,我就到寺廟的外面去

25、繞塔,慢慢的心才平靜了下來。所以事實上我們對於空性、對於空的理解感悟很多時,心裡一開始是會感到害怕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夠不去了解、不去知道空性,所以在這裡就講到第三句:對治亦自解,也就是空性本身,也不具有實體、實質的,可以說實相的空性也是找不到的,也是無所得的,所以若是對這點能夠了解的話,我們心裡就能夠覺得比較鬆坦。如果空性是真實的話,我們就不免要感到害怕了,當我們在觀察空性的本質的時候會發現,它也是無所依存的,我們只能安住在這種無所依存的體性當中,如此我們才能夠去鬆坦自心、安住空性。因此當我們的心感覺到緊滯的時候,那時候就要觀想好像自己躺在水中游泳,或者是遨遊在天空中一般,將自己去放鬆,事實上

26、當我們談到修行的時候,我們不光只是想到修空,或者只是修行空性而已,我們還要談到,雖然它是空性的但是它卻有所顯現,雖然它有顯現但是它是空性的。修行可分為觀察修及等持修。觀察修是指透過分析及觀察後,能對空性有所體會進而能了解空性,之後就要將心放鬆的安住在空性的體性當中,否則容易墮入斷見,也就是說將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法性自性當中。(亦即,首先對空性有所理解之後,在這個之上,將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體性當中)。有些人以為空性是完全空盪的,所以聽說以前在舊金山有個很大的地震,很多人都因為地震而體會到了大手印、大圓滿,因為突然之間因為地震的關係,心裡什麼想法、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完全空空的,以為這就是大手印、大

27、圓滿的體會,而事實上所謂的能夠安住在自體是指,在對空性的了解之上,而將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自性中。以上講的是如何在上座時的修持。2. 勝義菩提心下座時、也就是平日的修持:這裡講到中間修幻失,是指若是我們在平常的修行,平常的行為,若不能夠將我們上座修持時的串習、習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話,修行對我們來說就沒有用了。修行應該是要對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的作用要有幫助的,而如果只是在上座時有那麼一點好處,而在平日時卻沒有功用的話,那麼修行對這一生也不會有什麼利益的。因此在這裡講到,要怎麼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也就是指將我們上座時對於空性的觀照跟觀察,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好像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電影中有各種的影

28、像一般,但是在這裡所謂的空性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空,這個空就好像影像一般,它是有影像的顯現,要修的是不去執著那些種種現起影像。我再作另外一種比喻,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在水中會顯現出月亮,但是水中的月亮並不是實有的,並不是真實的。因此可以說一切的萬法它雖然有各種相的顯現,但是它卻不是實有的,不是真實的。在平日我們就要把這樣子的一種空性的觀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上是勝義菩提心的教授。(二)世俗菩提心可分為前行、正行及平日的修持。1. 世俗菩提心的前行:最主要即是指慈心與悲心的修持。修持慈悲並不是被強迫而修持的,應該是我們自己要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自己修持慈悲的因緣,以及要知道為何要修持慈悲的原因。

29、慈悲修持的主要對象就是指外境的一切眾生,而我們對其他的眾生都要生起慈悲,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如何對其他眾生產生慈悲心,以及我們為什麼要修持慈悲的原因和不修持慈悲的過患。在佛教經典中說:由於眾生對我們有大恩德,因此要對眾生生起慈悲心。這個理由是一切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親或者是母親,甚至都曾跟我們非常親密與親近,因此我們要對一切眾慈悲。既然一方面我們說一切的眾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的父母,那麼也可能會認為說一切眾生也可能是對我們有害的、曾經傷害過我們的,因為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是兩方面都一樣的,所以也可以對他們生起瞋心,也可以去傷害他們,去對他們生氣。但是我們修行人總是盡量要往善的、往正面去修持,事

30、實上會有很多惡的事情,我們不需要去努力去修持,惡的事情是自然會發生的,自然就會有的,對於修行人來說,我們應該盡量往好的方面去學習去修持,如果我們總是往惡的方面去走的話,最後只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學生提問: Q:何謂四種時?A:經典中提到的十方四時四種時是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及無時(空、無二)。時間又可分為有序時(有順序的分時間),及無序時(無順序的分時間)。就像佛陀的佛行事業有一些就是按照時間做的佛行事業,有些則是不按時間,突然做的佛行事業。所謂的有順序的是指時間,沒有順序的是指無時。Q:在西方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可以理解與接受過去生與來生的說法,但是他們無法理解人變成動物的情況?A:像我們有這

31、樣的人身當然是比動物更好、更殊勝、更有用處的,所以當我們想到我們這樣的人身會變成動物的時候,我們的心可能就不會覺得很舒服,而且很難去理解跟想像,但是我們可以這樣想,當我們的神識與身體分開的時候,能夠投生的是我們的意識的話,就比較容易去理解。當我們的意識投入到任何動物畜生道,就會轉變成動物畜生,所以我們的人身是有個空檔期的,這時我們的意識就會到各處去,因為我們不能夠自己做主。若從這方面想的話,人身轉變成動物是可能的,為什麼會變成動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善惡的業力。12/22 在西藏的傳統上,說法的時候,一開始的是不能夠直接開門見山地去說,而是要先謙虛的說自己是不太知道的,也是不太了解的!這跟平常我們

32、都是很直接地說話,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是有些不同的。對於這種以謙虛的方式說自己是不太知道的,是沒什麼修行的可能對西方人來說,也許會以為說法者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會說法了。不過,今天說法前,我還是要用這傳統的方式,說自己也是不知道的、是不太會的,但是由於今天在座有很多西方人,可能由於不懂這個謙虛背後的意思,所以我也要說我是既不知道也知道。我之前聽說有一位上師,可能是創巴仁波切吧!他曾經在晚上的時候說法開示,但是在一開始他就跟大家說:大家早安。他這麼說的時候,下面的弟子都很驚訝,甚至有些人覺得上師是怎麼回事了?但是後來他做了解釋,他的意思是指,希望大家都能夠像早上清醒的時候一樣的清明。我也認為這是很好的意念,所以也在這裡跟各位說聲早安。1. 世俗菩提心的前行:在講到世俗菩提心時,首先要知道,一切的眾生對我們的恩德是很大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